学术投稿

沈阳地区儿童变形链球菌群细菌母子传播的初步研究

张晓芳;刘淑杰;许学斌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 聚合酶链反应, 母子传播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沈阳地区儿童变形链球菌群细菌(Mutans streptococci,MS)的母子传播情况.方法:选取16对母子的唾液,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MS的菌落数量,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P-PCR)鉴定其基因型.结果:儿童口腔中56.5%的MS基因型与母亲一致;而且母亲与儿童唾液MS计数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沈阳地区儿童口腔MS主要来源于母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洞形设计对Ⅴ类洞充填体边缘微渗漏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5种洞形设计对复合体及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LGIC)充填的Ⅴ类洞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用100颗人离体恒后牙,制备5种不同洞形,用复合体及LGIC分别充填. 在体视显微镜下测量染液在龈壁渗入深度.2例标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材料与牙体的结合情况.结果:1.复合体充填的洞壁封闭性较LGIC更佳;2.同种材料龈壁微渗漏高于壁;3.同种材料不同洞形微渗漏深度的比较, 在壁无统计学差异,在龈壁,复合体充填的洞缘角为150°的V形洞微渗漏较盒状洞严重, LGIC充填的洞缘角为120°和135°的V形洞微渗漏较盒状洞轻.结论:复合体充填的洞壁封闭性较LGIC更佳.建议V形洞洞缘角不可制备过大.

    作者:庄姮;刘天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带血管鼻唇沟皮瓣的应用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尤其是口腔内缺损的修复,一直受到关注.2500年前已用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缺损[1].该皮瓣具有良好的性能和丰富的血供[2].近年来对面动静脉为主要血供来源鼻唇沟皮瓣的解剖研究及应用已日趋成熟[3].1993年以来,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颌面外科采用带血管鼻唇沟皮瓣修复舌及舌根、口底及毗邻组织缺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况明才;杨茂进;曹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系统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PDLLA)骨折内固定系统治疗犬下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超高分子量PDLLA骨折内固定系统对犬下颌骨骨折进行内固定.在术后1年内,观察其活体状况、大体解剖学形态、下颌骨折区处X线片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超高分子量PDLLA骨折固定系统用于治疗犬下颌骨骨折具有机械强度高、固定效果可靠等优点,与金属内固定系统的疗效相似.而且PDLLA降解、吸收速度适中,生物相容性良好,既能保证骨折的正常愈合,又避免了金属接骨板的应力遮挡效应.结论:超高分子量聚DL-乳酸是一种理想的骨折内固定系统.

    作者:郑谦;刘磊;魏世成;赵宗林;熊成东;罗福成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反用快速螺旋扩大器矫治颊向错位磨牙

    矫治上颌磨牙颊向错位不易获得足够支抗[1,2].笔者反用快速螺旋扩大器,建立交互支抗,使同时存在颊向错位的上颌两侧磨牙腭向移位,取得较理想的快速矫治效果.

    作者:姜世同;张文学;彭云侠;张卢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无托槽矫治器--Invisalign简介

    计算机三维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为口腔科学的发展带来再一次的革新.Invisalign无托槽矫治器于1998年问世.这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的矫治器为适合的患者提供一种更美观、更舒适的矫治方法.虽然有很多不足,但已引起广大患者和正畸医生的关注.研究人员将致力于对其改进,扩大其矫治适应证,为更多患者提供服务.

    作者:吴勇;赵志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脉冲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与牙根表面温度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脉冲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与牙根表面温度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108颗离体单根管牙处理后分为3组.A组为同剂量激光根管内照射不同牙位的牙;B、C两组分别在15 Hz和20 Hz频率下分7种功率根管内照射,B组根管壁涂增效剂后再照射,测牙根表面中部的温度;C组加测根表面下部的温度.结果:①同剂量激光根管内照射,下切牙较上切牙、尖牙和前磨牙根面温度显著升高(P<0.01).②20 Hz和15 Hz照射组随激光功率增大牙根表面温度升高.③根管壁涂增效剂后各功率激光照射后根面升温显著增加(P<0.01).④同剂量激光照射,根尖部较根管中部温度升高更多.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脉冲Nd:YAG激光根管内照射,牙根表面温度变化随功率、频率增大而增加;牙位和增效剂等对牙根表面温度变化有不同程度影响.

    作者:贺慧霞;刘鲁川;宋远雄;安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正常人开闭口位颞颌关节盘磁共振影像测量分析

    目的:探讨正常人颞颌关节开、闭口位关节盘的形态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对9名健康男性大学生(21~23岁),用超导磁共振仪,小视野线圈,分别采用左右侧卧位,拍摄双侧TMJ矫正矢状位质子加权开口位和闭口位不同层面的MRI影像,层厚3 mm,选取其中能清楚反映关节盘形态的166张图像用电子测量尺测量其关节盘的断面面积和周长.结果:正常人颞颌关节盘闭口位影像呈窄长形,开口位影像呈哑铃形;开口位影像断面面积明显大于闭口位面积(P<0.01),断面周长二者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正常人开口状态下颞颌关节盘形态较闭口时明显变粗,可能是该两种状态下关节内压变化的反映.

    作者:曹鸿涛;王美青;刘满生;颜朝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及其受体在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的超微结构定位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及其受体PDGF-Rββ于口腔粘膜下纤维化(OSF)的关系.方法:将6例OSF组织一分为二,一部分作HE染色,作病理分期;另一部分采用包埋前染色方法,进行透射电镜观察PDGF-BB及其受体在OSF组织中的超微结构定位.结果:OSF中PDGF-BB及其受体PDGF-Rββ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的线粒体、细胞膜上以及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细胞膜上.结论:PDGF-BB及其受体PDGF-Rββ在OS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韩为农;彭解英;徐锡萍;彭隆祥;刘蜀凡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负压吸引术和减压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负压吸引术和减压术治疗角化囊肿的疗效.方法:20例大型颌骨囊肿患者分为两组,第一期分别行负压吸引术或减压术,2月或6月后均行第二期囊肿刮治术.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和X线片观察以及囊肿周围新骨的厚度检测比较.结果:术后2和6月负压吸引术组患者囊肿减小的平均百分率、新生骨平均厚度与减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负压吸引术治疗后角化囊肿减小和囊肿周围新骨形成速度比减压术更快,消除面部畸形和恢复正常形态的效果更好.

    作者:蒋自强;赵怡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牙源性角化囊肿发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组织由来.方法:将小鼠胎仔的牙板与牙乳头、口腔粘膜上皮与牙乳头,以及牙胚制成移植片,分别移植到同系成鼠的肾被膜下,定期回收组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58例移植片中,41例形成角化囊肿,45例伴有牙体组织形成.结论:实验产生的角化囊肿在组织学上与人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十分相似,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该囊肿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动物模型;证实了牙源性上皮可以发生角化;提示了牙板、口腔粘膜上皮和外釉上皮可能是该囊肿的组织由来之一.

    作者:朱恩新;刘婷姣;林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肌激动器和FRⅡ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肌激动器和FrnkelⅡ(FRⅡ)型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患儿34例,其中12例用肌激动器矫治,22例用FRⅡ型矫治器矫治.所有患儿均为凸面型,上颌前突和(或)下颌后缩;ANB角≥5°;磨牙及尖牙为远中关系.对比每个患儿矫治前后的模型和头侧位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所有患儿磨牙和尖牙均达到或接近中性关系,ANB角减小至正常范围.使用FRⅡ型矫治器组的患儿牙弓宽度比肌激动器组明显增加,而两组的基骨弓宽度无显著性差异.FRⅡ型矫治器使上切牙内收更显著,而肌激动器更能有效地控制下切牙的倾斜度.结论:两种功能矫治器都能有效地改善上下颌骨及牙弓的Ⅱ类关系.

    作者:李新;杨红梅;王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儿童第一恒磨牙不同部位早期脱矿定量分析

    目的:探讨年轻恒磨牙的龋病敏感点位.方法:采用激光荧光测定仪对88名6~7岁龋活跃儿童(dmft≥5)口腔中的第一恒磨牙不同点位进行脱矿程度的定量测定.每位受检者分8个点位测试,即双下颌第一恒磨牙中央窝、颊沟,双上颌第一恒磨牙中央窝、舌沟.将所得数据由计算机STATA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被测点位均处于牙釉质龋的初期病损阶段;不同性别间相同点位脱矿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侧第一恒磨牙相同点位脱矿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测点位中,以双下颌第一恒磨牙中央窝脱矿程度为严重,与其它所有点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龋活跃儿童应作为年轻恒牙龋预防的重点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中央窝应作为年轻恒牙防龋的重点部位.激光荧光测定仪可用于早期龋的诊断和监控.

    作者:李少敏;邹静;王魏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女性灼口综合征患者应付方式及抑郁和焦虑状况研究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 BMS)为口腔粘膜烧灼感和疼痛不适,但临床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中年妇女多见,以舌部为多[1].对BMS的病因研究涉及局部因素、全身疾病、心理因素等,其中心理因素占有重要地位[2,3].本文调查女性BMS患者的应付方式及抑郁和焦虑状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蕾;钟梅;谢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四圈簧矫治器扩弓效果长期稳定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17岁7个月,日本籍.主诉牙排列不齐,咀嚼障碍.因先天性左侧唇腭裂于4个月时行口唇修补术,1岁4个月行腭裂修补术.由于先天性唇腭裂致上颌发育不足,尤其是横向发育较差,牙弓宽度不足致牙量大于骨量,牙拥挤及反.

    作者:赖文莉;森田修一;山添清文;花田晃治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弱激光照射对正畸移动牙牙周组织骨形成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本实验研究弱激光照射对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中骨形成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弱激光局部照射对正畸牙齿移动时骨改建的影响.方法:在兔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局部照射弱激光,经免疫组化染色、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对兔牙周组织中骨形成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弱激光照射侧压力区和张力区骨形成蛋白表达增强现象较非照射侧出现的早,峰值高,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结论:正畸牙齿移动时局部照射弱激光增强了骨形成蛋白的表达,提示弱激光照射有促进骨改建,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趋势.

    作者:陈远萍;朱宪春;孙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聚羟基丁酸酯膜覆盖拔牙创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改性和单聚聚羟基丁酸酯膜(PHBm)引导拔牙窝骨修复和改建的效果.方法:拔除4只家犬双上下颌骨两颗前磨牙,分别采用改性PHBm覆盖、单聚PHBm覆盖及无膜空白对照处理.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四环素荧光显微观察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牙槽嵴情况.结果:与无膜空白对照相比,改性和单聚PHBm组修复、重建速度加快,较好地保持了牙槽嵴的外形和高度.结论:拔牙后应用改性PHBm和单聚PHBm覆盖拔牙创,能保护拔牙创内的血凝块,加速骨再生过程,可保持牙槽嵴良好外形及高度.

    作者:田卫东;包崇云;刘磊;李声伟;汤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槟榔提取物对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影响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F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口腔粘膜下纤维化(OSF)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分别从正常(NM)及OSF患者的口腔粘膜中培养出FB,向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槟榔提取物(ANE)培养48 h后,用细胞酶联免疫方法检测FB表达的ICAM-1水平.结果:表示ICAM-1水平高低的OD值在OSF-FB 为0.386±0.099,高于NM-FB的OD值0.324±0.030(P<0.05);ANE在50~150 μg/ml的范围内以浓度-效应依赖关系刺激FB产生ICAM-1.结论:ANE能上调FB表达ICAM-1的水平,提示ICAM-1及其介导的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在OSF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冯云枝;凌天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10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牙周炎症反应中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细胞培养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L-1β浓度;用MTT法检测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对细菌脂多糖(LPS)、IL-10的增殖反应.结果:LPS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HGF产生IL-1β,6 h达大分泌量;IL-1β的分泌可被IL-10抑制,10 ng/ml IL-10作用24 h抑制效应达大;LPS对HGF具有促增殖作用,而IL-10对HGF的增殖无影响.结论:IL-10是一种抑制牙周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

    作者:于新波;杨丕山;葛少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沈阳地区儿童变形链球菌群细菌母子传播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沈阳地区儿童变形链球菌群细菌(Mutans streptococci,MS)的母子传播情况.方法:选取16对母子的唾液,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后计数MS的菌落数量,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P-PCR)鉴定其基因型.结果:儿童口腔中56.5%的MS基因型与母亲一致;而且母亲与儿童唾液MS计数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沈阳地区儿童口腔MS主要来源于母亲.

    作者:张晓芳;刘淑杰;许学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钟摆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钟摆矫治器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方法:测量10例应用该矫治器推磨牙向远中患者的术前术后模型,观察磨牙远中移动的距离及磨牙间宽度、覆(牙合)覆盖的变化.结果:钟摆矫治器使磨牙每月平均远中移动1.7 mm,磨牙间宽度平均减小0.9 mm,覆(牙合)平均减小1.5 mm,覆盖基本无变化.结论:钟摆矫治器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推磨牙向远中的矫治器,对第二磨牙已萌的成人患者也有效.但它有打开咬合的作用,不适用于高角病例.

    作者:施洁珺;朱云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