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卫红;杨连甲;李媛;陈新梅
外伤致牙脱位较常见。脱位牙离体时间的长短,对脱位牙再植术能否成功非常重要。笔者于1992年曾收治1例牙脱位132 h(5.5 d),予再植后获得成功,报告如下。患者朱某某,女,29岁。于1992年7月2日21时,不慎致左上前牙外伤脱落,当时未做任何处理。7月8日来我科就诊。检查:1缺失,牙槽窝无渗血,有陈旧性血块,牙周及牙龈收缩良好,无红肿,未查见牙槽突骨折。1离体牙牙体完整,干燥并已变色,牙周膜已完全干结坏死,牙体表面不清洁。诊断:1外伤脱位。
作者:宋玉荣;徐金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与pcDNA3/pacP,即表面蛋白氨基端与中央区T、B细胞表位的两个基因疫苗。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分别编码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氨基端和中央区T、B细胞表位的两个目的基因pac-A和pac-P。将它们与真核穿梭表达载体pcDNA3进行体外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 XL1-Blue,采用菌落原位杂交筛选出阳性克隆子后,抽提重组质粒,进行酶切鉴定、Southern杂交分析和DNA序列测定。结果: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与pcDNA3/pacP构建正确,目的基因pac-A和pac-P定向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中,插入的相位正确,未改变目的基因的阅读框架。结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与pcDNA3/pacP分别包含了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氨基端和中央区免疫显性T、B细胞表位的编码基因,为基因疫苗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郭丽宏;刘天佳;陈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的粘附能力。方法:采用液体闪烁计测法测量 3 H-TDR标记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唾液包被羟磷灰石(SHA)的粘附。结果: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菌株对SHA粘附量差异较大;高龋组个体定植的粘附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菌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粘附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作者:黄晓晶;杨锦波;刘天佳;陈舟;詹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介绍一种颞下颌关节镜全景图像合成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方法:将关节镜下所见的图像直接输入计算机并贮存于可读写光盘,对所获得的多幅单个图像使用Photoshop 5.0图像编辑软件进行图像编辑处理。结果:通过此图像处理系统,对多幅单个的关节镜图像进行合成,获得了完整的正常颞下颌关节镜下组织的矢状面和(或)冠状面二维全景图像。结论:颞下颌关节镜全景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关节镜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关节镜手术的推广。
作者:王旭东;杨驰;邱蔚六;蔡协艺;哈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激光进行瓷面预处理对复合树脂修补烤瓷的粘接效果。方法:分别用8%氢氟酸及3组能量参数的脉冲Nd:YAG激光(15 Hz、40 mJ、0.6 W;15 Hz、60 mJ、0.9 W;15 Hz、80 mJ、1.2 W)对烤瓷牙粘接表面进行照射,照射时间均为1 min,涂硅烷液及活化剂后,粘接复合树脂。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复合树脂—烤瓷的抗剪切粘接强度。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瓷处理面的形貌特征。结果:激光0.6 W组、0.9 W组、1.2 W组及酸蚀组的抗剪切粘接强度分别为8.61、14.07、11.22及13.47 MPa,激光0.6 W组明显低于酸蚀组,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而0.9 W组及1.2 W组与酸蚀组则无显著性差异。扫描电镜显示经激光处理的瓷面粗糙不平,呈浅凹状及火山口状结构。结论:在适当能量参数下,脉冲Nd:YAG激光可代替酸蚀进行烤瓷牙粘接面的预处理。
作者:李若兰;任煜光;韩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张某某,男,26岁,1999年12月2日因牙龈出血半月加重2 d就诊。半月前刷牙时出现出血,未重视,逐渐加重,口服“安络血”,效果不明显。2 d前,出血量明显增多,呈自发性,不易止血,遂来就诊。全身检查:无发热,面色黄,睑结膜和口唇苍白,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肝脾未见肿大。口腔检查:有血腥味,前牙及左上后牙龈红肿,有血块覆盖,且以下前牙舌侧较多,龈一触即出血,尤以34间和下前牙区为重,左上后牙颊侧有少量结石。化验检查:血红蛋白60 g/L,红细胞3.0×10+12L,血小板98×109/L,出血时间3 min,凝血时间3.5 min,白细胞未找见。初步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3%双氧水冲洗牙周出血部位,上止血粉,消毒棉球塞压。转外院血液专科治疗。
作者:蒲志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患者赵某某,女,13岁。主诉:右侧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1年。检查:恒牙,前牙内倾型深覆,尖牙和磨牙均为远中关系,颏偏左,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侧颞颌关节疼痛,双侧关节张口末、闭口初有弹响,双侧咀嚼肌下缘有压痛。手腕X线片检查:生长处于青春高峰后期。X线片头影测量:ANB角7°,下颌向下后旋转,位置靠后,上下前牙内倾,伸长。全景X线片显示:下颌体左右不对称,右侧比左侧长8 mm,右侧下颌支比左侧短3 mm。闭口位关节X线片显示:髁凹关系明显不协调,关节凹小,髁突较大,髁突表面不光滑,右侧关节后间隙明显减小。诊断:①AngleⅡ类2分类错,②TMJD。治疗:上颌用Edgewise矫治器矫治内倾的前牙和深覆。2个月后,关节症状缓解,但未完全消除。5个月后,下颌矫治器排齐牙齿后,压低前牙、整平牙弓,同时用上颌斜面导板逐渐导下颌向前。治疗3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关节X线片显示:双侧髁突皮质清晰,比原来光滑,动度在正常范围,双侧关节后间隙恢复正常。
作者:胡林华;赵志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的抗SAⅠ/Ⅱ和抗SP+A-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人牙菌斑中变链球菌c,d血清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菌落免疫印迹技术,采用自制的抗SAⅠ/Ⅱ和抗SP+A-a的单克隆抗体WC2E10c和WC3A6d,检测人牙菌斑中的变链球菌。结果:肉眼观阳性菌落为深褐色,菌落间隙清楚;阴性菌落呈白色。经形态学、血清学、生化反应及SDS-PAGE鉴定均证明两种菌落检出的准确性。结论:自制的单克隆抗体对人牙菌斑中变链球菌c,d血清型的检出显示高度特异性。
作者:文立亚;张传彬;岳松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 及pcDNA3/pacP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 及pcDNA3/pacP分别转染COS-7细胞,1mg*ml-1 G418加压筛选获取稳定转染的COS-7细胞之后,采用RT-PCR法、LSAB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印迹法,对真核表达质粒中插入基因pac-A和pac-P的转录及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及pcDNA3/pacP的插入基因在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后具有转录和翻译活性,表达的蛋白质产物可位于胞内、胞膜及胞外。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acA 和pcDNA3/pacP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插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郭丽宏;刘天佳;杨锦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核仁组成区(NOR)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地鼠颊粘膜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CNA,阳性对照为人类炎性增生淋巴结标本,阴性对照为PBS代替单抗。采用硝酸银染色法检测NOR。结果:①正常粘膜AgNOR颗粒主要见于基底层细胞,以单一型为主。重度异常增生以聚集型为主。浸润癌以混合型为主。②随恶变进展,PCNA表达逐渐增强,重度异常增生阳性细胞见于上皮全层。结论:PCNA与AgNOR表达有相关性(r=0.635,P<0.001),但PCNA更为直观,清晰,实用价值更大。
作者:林梅;段开文;李秉琦;周敏 刊期: 2000年第06期
口腔医学信息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与现代口腔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以及医学信息学发展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随着21世纪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信息学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信息学也将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新的口腔医学信息学技术及其产品将不断出现并应用于口腔医学各个领域;因此要对未来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作出预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已经发展成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口腔医学信息学的影响则可预见,其前景可展望。
作者:魏世成;王翰章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咬合力正常及丧失状态下,大鼠牙周细胞IL-6的动态表达,初探IL-6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分子机理。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正常咬合力、咬合力丧失的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应用MIAS-2000图像分析仪,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牙周膜染色强度进行测量,观察其牙周形态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IL-6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咬合力丧失引起牙周细胞中IL-6表达较正常咬合力时明显增强,同时观察到牙周膜结构紊乱、牙槽骨吸收。结论:咬合力丧失促使牙周组织产生IL-6明显增多且呈规律性变化,提示IL-6在咬合力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袁林;赵云凤;周伟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同一口腔鳞癌标本中3种抑癌基因失活情况。方法:27例口腔鳞癌标本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分别为鼠抗人nm23,P53单克隆抗体及P16多克隆抗体。以癌细胞着色30%为判断高低表达的界值。结果:p16基因失活率高,为66.7%;2种以上基因同时失活为51.9%,其中p16和nm23占64.2%(9/14)。结论:p16基因失活是口腔鳞癌中发生频率高的分子事件;口腔鳞癌中抑癌基因的失活为非单一基因失活,其意义值得探讨;同时提示,研究口腔鳞癌其基因表达及意义时,应注意抑癌基因失活的复杂性。
作者:秦兴军;关晓峰;高英贤;王兆元;王绪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观察经上颌快速扩大(RME)矫治后,成人与儿童牙弓和腭弓形态的变化差异。方法:测量成人和儿童各47例经RME矫治前后的牙颌模型的牙弓宽度、腭弓宽度、腭角和磨牙角。结果:①牙弓宽度:除双尖牙外,第一磨牙和尖牙扩大量均儿童大于成人,尤以尖牙差别大。儿童组,第一磨牙、双尖牙的扩大量与尖牙扩大量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组,第一磨牙、双尖牙扩大量相互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均与尖牙扩大量间有统计学差异。②腭弓宽度:RME矫治后,在腭中部和腭顶部,儿童组扩宽程度明显大于成人组。③磨牙角:儿童组,矫治前后磨牙角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成人组有显著性差异。矫治前,儿童与成人磨牙角无显著性差异;矫治后,两组磨牙角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④腭角:RME矫治前后,儿童组腭角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成人组却有显著性差异。成人组腭角变化值明显大于儿童组,具有显著性。结论:RME矫治后,儿童与成人牙弓和腭弓形态的变化有区别,主要表现在磨牙角和腭弓角的变化。
作者:王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粘接剂(FS)对人工暴露的牙髓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FS行狗牙直接盖髓术,常规制备牙-颌骨联合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牙髓创面的愈合及牙本质的修复。结果:FS盖髓后牙髓无出血,炎性反应轻。氢氧化钙盖髓后牙髓出血多,炎性反应较重。FS组术后42 d出现骨样牙本质桥修复,氢氧化钙组术后28 d出现骨样牙本质桥修复,术后63 d,FS组6例中4例有牙本质桥形成,氢氧化钙组6例均有牙本质桥形成。结论:FS虽无牙本质诱导活性但因其良好的保护及促进牙髓组织创面愈合能力仍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盖髓剂。
作者:任卫红;杨连甲;李媛;陈新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牙科手机(下称手机)消毒与灭菌不彻底存在医源性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高压蒸气灭菌是WHO及我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推荐的方法,应用普遍,效果可靠[1]。但是,较高温度和过长时间的高压蒸气消毒(如134℃6 min),对手机的轴承、轴芯、风轮等引起的损耗较大,会缩短手机的使用寿命,间接或直接提高医疗成本。为了达到切实有效的消毒目的又能减轻热力对手机的损耗,适当缩短消毒时间或降低温度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2],本文进行杀灭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和HBsAg的试验,以筛选出手机消毒的佳温度和时间(杀灭芽孢和HBsAg的较低温度短时间),并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作者:杨国平;凌均;陈罕;谭艾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分离株合成细胞外多糖的能力。方法: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对葡聚糖样本作定性分析,用蒽酮法分别定量测定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葡聚糖含量。结果: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变形链球菌菌株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具有差异;高龋组个体定植的合成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龋组。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临床菌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合成细胞外多糖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作者:黄晓晶;刘天佳;杨锦波;陈舟;刘建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淋巴转移的预告危险因素。方法:随访口腔鳞癌术后4年以上的193例患者,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观察肿瘤TN分期、部位、浸润方式、厚度、病理分化、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数、细胞角化及核分化程度、淋巴细胞浸润等对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程度。结果:单因素分析肿瘤TN分期、浸润方式和厚度、淋巴细胞浸润均显著影响颈清扫标本病理确诊淋巴结转移率,多因素分析只有肿瘤浸润方式是显著性因素,并显著影响术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肿瘤浸润方式是影响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宏志;顾晓明;金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激光焊接锻钛和铸钛的机械性能。方法:采用国产Nd:YAG激光焊接机分别焊接锻钛和铸钛,并与未焊接的锻钛和铸钛进行对比。实验分4组:激光焊接锻钛组、激光焊接铸钛组、锻钛组、铸钛组。利用万能Instron拉伸实验机测试试件的拉伸负荷、屈服负荷和伸长量,并作断口扫描电镜观察和维氏显微硬度测试。结果:激光焊接锻钛的拉伸负荷与锻钛原材料无明显区别,屈服负荷大于原材料;铸钛的拉伸负荷及屈服负荷略大于锻钛;焊接铸钛的拉伸负荷及屈服负荷与焊接锻钛区别不大。焊接及铸造后钛材的伸长量均下降。断口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铸钛呈树枝样结构,焊接后呈蜂窝状结构;锻钛的蜂窝结构较深,激光焊接后蜂窝变浅。激光焊接铸钛的维氏显微硬度略大于激光焊接锻钛。结论:激光焊接锻钛和铸钛机械性能差别不大,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卢军霞;郭天文;王宝成;刘高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目的:探讨ET-1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OSF早、中、晚期各10例、口腔扁平苔藓(OLP)10例以及正常人10例的颊粘膜组织中ET-1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OSF组织中ET-1免疫阳性物质超量表达,正常及OLP组织中ET-1表达微弱;②OSF早、中、晚期组织中ET-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P<0.01),且早、中期显著高于晚期(P<0.01);③OSF早、中期组织ET-1含量显著高于OLP(P<0.01),晚期间质ET-1含量显著高于OLP(P<0.05),上皮ET-1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④口腔粘膜中上皮和间质的ET-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ET-1在OSF的表达具有特异性,且可能影响OSF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许春姣;彭解英;刘蜀凡;方厂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