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郑广宁;刘敏;陈列;吴红兵;雷荀灌
目的:研究基膜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与ACC细胞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ACC的101例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及随访.然后选取其中30例进行基膜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①ACC实体型及含有该成分的混合型ACC患者预后较差,发生转移或(和)复发的比例较高,且ACC局部复发比远处转移更为多见.②ACC基膜的存在部位及阳性表达程度与其类型有关,阳性程度以筛状型表达高,管状型次之,实体型差.此外,筛状型ACC中,有转移或(和)复发的病例阳性表达低.③4种基膜蛋白中,纤维粘连蛋白在各类型ACC中的表达均较差.结论:①基膜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与ACC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基膜蛋白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依据之一.②在参与组成基膜的物质中,基膜粘连蛋白可能是肿瘤实质细胞与基膜胶原粘附的主要物质.
作者:田臻;王英;张伟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胰岛素对翼外肌适应性改建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翼外肌内胰岛素的含量.结果: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生长期大鼠翼外肌内胰岛素含量增加.结论:胰岛素在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翼外肌的适应性改建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昕;黄宁;罗颂椒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用电泳技术分离纯化腮腺唾液富组蛋白(HRPs),并观察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制备性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U-PAGE),从健康成人刺激性腮腺唾液中分离纯化3种主要富组蛋白(HRP-1、HRP-3、HRP-5);通过琼脂糖弥散抗菌实验,观察它们对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分离纯化出的3种主要HRPs经AU-PAGE及Tricine-SDS-PAGE分析,均为单一的蛋白区带,分子量3~5 kD.3种主要HRPs对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活性;HRP-3和HRP-5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明显抗菌活性.结论:采用制备性AU-PAGE来分离HRPs,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便、纯化效果好等特点.HRPs为一组内源性广谱抗菌活性多肽,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一些抗生素耐药菌株,都有抗菌作用,可能是口腔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分子,与口腔乃至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作者:罗海燕;黄宁;杨美薷;唐彬;吴琦;王伯瑶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测定酸蚀前和酸蚀后用氟化物对托槽粘接抗张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因固定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双尖牙45颗,随机分成对照组、酸蚀中用氟组和酸蚀后用氟组,每组牙经酸蚀和不同用氟方法处理后,粘接托槽,水浴24 h后测托槽的粘接抗张强度.结果:3组托槽粘接抗张强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临床可使用酸蚀中及酸蚀后用氟,以预防釉质粘接面早期龋.
作者:庞光明;白丁;陈扬熙;李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1997年1月~1998年4月,笔者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治疗30例RAU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古莲;林景春;张新芳;周正贵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研究表明,口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是一系列细胞遗传及表型改变累积的结果[1].本文研究P53蛋白在口腔粘膜SCC和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表达,以了解P53蛋白表达与口腔SCC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国斌;姜育红;赵红宇;石爱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用制备的抗茸毛链球菌主要表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于茸毛链球菌,体外观察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细菌聚集的影响.方法: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通过光密度值检测1 h内的细菌凝集情况.结果: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茸毛链球菌之间的聚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作用不明显.结论:该单克隆抗体可能不是对表面蛋白上与聚集作用有关的功能区直接作用.
作者:张平;樊明文;边专;杜民权;李成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颌面外科常因手术需要,多采用鼻腔插管麻醉,优点在于导管固定牢固,对手术干扰小.以往临床较多采用慢诱导鼻腔插管.近年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者采用快速诱导鼻腔插管,除常规用药外,加用γ-羟基丁酸钠静脉注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林筱菊;吴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用不同酸作根面处理剂,观察、比较酸处理根面后牙周组织的转归并探讨其治愈原理.方法:利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模拟临床牙周外科处理法对离体牙感染根面行洁治、刮治术,经不同酸(盐酸四环素、盐酸、枸橼酸)处理后植入骨缺损处,分不同时期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盐酸四环素组术后炎症反应小,后期以不伴吸收的骨性结合为愈合特点;盐酸组则炎症反应强烈,大量多形核白细胞附于根面,后期能观察到纤维结缔组织附着和骨性结合;枸橼酸组早期可观察到大量纤维附着,后期根吸收明显.结论:酸根面处理,因使用的酸不同,其组织修复表现也不同.
作者:刘牧菲;栗原英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我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编、华西医科大学王大章教授应日本齿科大学的邀请,于1999年5月30日前往日本东京,接受该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在隆重的颁证典礼上,接受了名誉博士证书.
作者:曾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在错(s)患者中的分布特点.方法:用Helkimo指数对88例矫治前错(s)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主诉症状指数Ai 0为50%,AiⅠ为44.32%,AiⅡ为5.68%;临床检查指数Di 0为32.95%,DiⅠ为51.14%,DiⅡ为14.77%,DiⅢ为1.14%.咀嚼肌异常和关节杂音为多见的症状和体征.结论:主诉症状指数和临床检查指数Di的分布在男性和女性无显著性差异,在AngleⅠ类和Ⅱ类之间的分布也无差异,但两者的分级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陈丹鹏;孟敏;郭洁之;艾学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李汉森基金会牙科学者选派项目研讨会于1998年11月13日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召开,李汉森基金会执行秘书Deanna Lee Rudgard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李汉森基金会牙科学者选派项目主任Gary C Armitage教授、项目协调员Mark Ryder教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俞光岩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张志愿教授、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章锦才教授、项目联络人张克博士以及卫生部有关领导参加了研讨会.
作者:杨巍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芬太尼、氨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用于腭裂整复手术的效果.方法:128例腭裂患儿采用咪唑安定0.2~0.3 mg·kg-1、芬太尼3~5 μg·kg-1、司可林1~2 mg·kg-1诱导插管,术中氨氟醚和芬太尼维持麻醉的方法,行腭裂整复术.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呕吐、呃逆、呛咳的发生率.结果:①诱导后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收缩压下降5%~8%,舒张压下降8%~10%(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插管后血压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诱导后呃逆、呛咳发生率分别为3.1%、7.8%,术毕呕吐率为7.0%.③术毕患儿评分为7±1分.④128例患儿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其总血容量的5%.结论:咪唑安定、芬太尼、氨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用于腭裂整复术安全、有效,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心怡;柏恒亮;苏丽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牙周病患病率国内外的报道均相当高.近代的观点认为,牙周病是牙周细菌和宿主防御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敏感性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35~44岁是牙周病的高峰期[2].作者对该年龄组50例牙周病患者和对照组50例非牙周病者的家系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遗传因素在牙周病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泽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人类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探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患者上皮厚度改变的机理.方法:先对人类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KC)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然后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OSF患者和正常人口腔粘膜上皮KC增殖状况,并且观察槟榔提取物(ANE)对KC增殖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KC呈多边形,胞浆内有丰富的张力细丝,表面有大量微绒毛,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且体外培养的OSF患者KC与正常对照组KC增殖无明显差异,ANE以浓度-效应依赖关系抑制KC增殖.结论:用dispase消化培养法可成功地培养出纯净的KC; ANE对口腔粘膜KC有细胞毒作用.
作者:冯云枝;凌天牖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HA)、生物玻璃陶瓷(BGC)和钛合金(Ti-6Al-4V)3种骨替代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探讨体外评价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方法:选用SD乳鼠颅顶骨成骨细胞,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细胞接种于HA、BGC和Ti-6Al-4V 3种材料表面后,分别观察1、3、5、7 d时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评价3种材料的骨细胞相容性.结果:在3种材料的表面,成骨细胞以锚状结构牢固地粘附,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率.其中以HA和BGC的骨细胞相容性较好,Ti-6Al-4V相对较差.结论:体外成骨细胞培养法从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方面能客观反映3种硬组织替代材料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体外研究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
作者:唐昭;陈治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对102例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均戴用肌位(s)板,戴板后1周、2周、1月各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共戴板3~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直至不再变化,待症状消失后去除(s)板,轻咬至肌接触位,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戴板期间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3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经重垫后,咬合板的(s)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102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其中前牙早接触2例,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1例,牙尖交错位(ICP)偏位9例.结论: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在肌位正常情况下,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从而检出ICP异常.
作者:焦国良;王永海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含有1%焦磷酸钠、7%三聚硫酸钠、0.243%氟化钠及10%高清洁二氧化硅的牙膏减少外源性牙色斑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分层、二单位平行观察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改良Lobene色斑指数(Lobene stain index method)均数、性别、吸烟习惯将91名年龄为18~55岁的研究对象平衡地分为两组,随机地分配使用试验或对照牙膏.于基线、第4周及第8周固定由一名检查者完成研究对象的色斑指数测定.结果:86人完成了该研究.8周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美白牙膏的研究对象较对照组的牙齿色斑指数均数降低了37.1%(P=0.0001).结论:与对照组牙膏相比,使用含有1%焦磷酸钠、7%三聚硫酸钠、0.243%氟化钠及10%高清洁二氧化硅的牙膏可以有效地减少牙外源性色斑.
作者:胡德渝;庞若愚;佘晓晴;雷德伦;Volpe AR;DeVizio W;Petrone ME;Zhang YP;Chaknis P;Miller S;Miller J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