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斌;姜育红;赵红宇;石爱梅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芬太尼、氨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用于腭裂整复手术的效果.方法:128例腭裂患儿采用咪唑安定0.2~0.3 mg·kg-1、芬太尼3~5 μg·kg-1、司可林1~2 mg·kg-1诱导插管,术中氨氟醚和芬太尼维持麻醉的方法,行腭裂整复术.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呕吐、呃逆、呛咳的发生率.结果:①诱导后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收缩压下降5%~8%,舒张压下降8%~10%(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插管后血压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诱导后呃逆、呛咳发生率分别为3.1%、7.8%,术毕呕吐率为7.0%.③术毕患儿评分为7±1分.④128例患儿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其总血容量的5%.结论:咪唑安定、芬太尼、氨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用于腭裂整复术安全、有效,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心怡;柏恒亮;苏丽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人类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探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患者上皮厚度改变的机理.方法:先对人类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KC)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然后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OSF患者和正常人口腔粘膜上皮KC增殖状况,并且观察槟榔提取物(ANE)对KC增殖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KC呈多边形,胞浆内有丰富的张力细丝,表面有大量微绒毛,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且体外培养的OSF患者KC与正常对照组KC增殖无明显差异,ANE以浓度-效应依赖关系抑制KC增殖.结论:用dispase消化培养法可成功地培养出纯净的KC; ANE对口腔粘膜KC有细胞毒作用.
作者:冯云枝;凌天牖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在错(s)患者中的分布特点.方法:用Helkimo指数对88例矫治前错(s)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主诉症状指数Ai 0为50%,AiⅠ为44.32%,AiⅡ为5.68%;临床检查指数Di 0为32.95%,DiⅠ为51.14%,DiⅡ为14.77%,DiⅢ为1.14%.咀嚼肌异常和关节杂音为多见的症状和体征.结论:主诉症状指数和临床检查指数Di的分布在男性和女性无显著性差异,在AngleⅠ类和Ⅱ类之间的分布也无差异,但两者的分级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陈丹鹏;孟敏;郭洁之;艾学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冷冻自体下颌骨再植术时保留颌骨中牙根的可能性.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白鼠40只,任取2只用于观察正常颌骨的组织学图像,其余的大鼠随机分为新鲜移植组和冷冻组,行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到胫骨区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2、3、4、6、8、12、16、20周时处死动物,采用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微血管造影等观察手段对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的愈合过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愈合过程相似;再生的牙周膜将牙根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上,牙根尖发生轻微吸收.结论:保留下颌骨中牙根的冷冻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再植术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作者:孙晋虎;张国志;王大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时间:1999年4月30日~5月2日.地点:韩国汉城.主办单位:亚洲口腔修复学会(Asian Academy of Prosthodontics,AAP).主席: Yong-Soo Kim.会议交流论文:150篇.
作者:梁星;巢永烈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牛骨形成蛋白(bBMP)对离体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PDLC)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情况.方法:培养的第7代PDLC分成对照组和BMP作用实验组,以含1%FBS的DMEM培养72 h;消化下细胞,固定,调整细胞数在1×106/ml,加入复合DNA荧光检测试剂后4℃染色30 min,用流式细胞仪(FCM)测试,联机专用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实验组PDLC的DNA合成量(S%)显著高于对照组;G1%较对照组降低,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rI值(S+G2M)%增高.结论:提示BMP具有促进人PDLC增殖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促使处于G1期的细胞进入S期来实现的.
作者:王勤涛;吴织芬;董广英;史俊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对头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用4只成年猕猴,模拟人类双侧颈淋巴清扫术,作颈部静脉处理,观察颈部各重要血管的血流量和压力变化.结果:颈部静脉的阻断会引起颈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明显改变,被阻断的颈静脉越多,对颈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干扰就越大;但对颈动脉的相关指标影响甚微.结论: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中,应尽可能保存颅内静脉回流通道以减少对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干扰.其中保留颈外静脉的术式是减少这一干扰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尚敏;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菌斑是龋病的重要致病因子.黄力子[1]研究认为:龋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只是酸扩散、渗透,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化学过程,而是一种电化学腐蚀过程,与牙齿表面菌斑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并通过实验发现:龋坏组织表面的电位低于同一患者口内正常牙齿表面的电位.本文旨在对引起龋坏组织表面电位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探讨这种电位变化对龋病发病的意义.
作者:王成龙;黄力子;李振钢;阎鹏;王多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应用氟化物的不同方法对釉质吸收氟离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因固定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双尖牙12颗,随机分成对照组、酸蚀中用氟组和酸蚀后用氟组,每组牙釉质经酸蚀和不同用氟方法处理后,做扫描电镜检查.结果:酸蚀后用氟组釉质表面的反应产物多,釉质吸收的氟离子多.结论:酸蚀后用氟是一种固定正畸治疗中较好的预防早期釉质龋的方法.
作者:庞光明;白丁;陈扬熙;李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近年来已有报道.作者于1994年1月至今,先后诊治12例胃复安引起口腔颌面部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寿柏泉;孟昭业;杨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上颌第二磨牙(s)面一般呈斜方形,有3~4个牙尖,远中舌尖多退化.极少数(2.80%)近中舌尖舌面有卡氏结节(第五牙尖).其颊侧出现额外尖畸形者少见.莱芜钢铁总厂医院口腔科诊治1例.
作者:王学侠;姬广国;陈宝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用制备的抗茸毛链球菌主要表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于茸毛链球菌,体外观察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细菌聚集的影响.方法: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通过光密度值检测1 h内的细菌凝集情况.结果: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茸毛链球菌之间的聚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作用不明显.结论:该单克隆抗体可能不是对表面蛋白上与聚集作用有关的功能区直接作用.
作者:张平;樊明文;边专;杜民权;李成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胎鼠及出生后早期颞颌关节发育中的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原位杂交检测mRNA技术,对胚胎及生后1周SD大鼠颞颌关节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各时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均有凋亡细胞出现,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软骨增殖带及浅层肥厚层与深层肥厚层交界的区域;关节腔开始形成时髁状突软骨表面细胞凋亡明显,出生后凋亡细胞于关节的功能部位(髁状突前斜面)更明显.bcl-2原位杂交:出生前、后的髁状突软骨增殖层及浅肥厚层大部分细胞bcl-2表达阳性,而进入深层肥厚层仅有极少数bcl-2阳性表达的成熟软骨细胞散在分布.结论:由bcl-2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在颞颌关节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松;金岩;王惠芸;李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测定酸蚀前和酸蚀后用氟化物对托槽粘接抗张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因固定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双尖牙45颗,随机分成对照组、酸蚀中用氟组和酸蚀后用氟组,每组牙经酸蚀和不同用氟方法处理后,粘接托槽,水浴24 h后测托槽的粘接抗张强度.结果:3组托槽粘接抗张强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临床可使用酸蚀中及酸蚀后用氟,以预防釉质粘接面早期龋.
作者:庞光明;白丁;陈扬熙;李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对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通过应用PCR测序试剂盒和DNA自动测序仪ABI310对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测定了pac基因上游区内的517个碱基序列.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序列测定为基因重组鼠伤寒沙门氏菌防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作者:凌均;陈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胰岛素对翼外肌适应性改建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翼外肌内胰岛素的含量.结果: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生长期大鼠翼外肌内胰岛素含量增加.结论:胰岛素在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翼外肌的适应性改建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昕;黄宁;罗颂椒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在正畸病例中,常见尖牙萌出位置不正引起侧切牙远中根面的快速吸收.当尖牙顺着侧切牙牙体长轴方向萌出时,则可产生广泛性的侧切牙牙根吸收,今报道一例如下.
作者:李志强;王俊环;孙喜岩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先天性大涎腺缺失(congenital absence of major salivary glands)是涎腺畸形的一种,由胚胎期间大涎腺发育障碍所致.本病极为罕见,可能与遗传有关,国外曾有少量病例报道,国内仅查见一例腮腺缺失报告.现结合有关文献将1995年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震;许建辉;寿柏泉;孟昭业;张森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患者,男,8岁,因前牙反(s)正畸治疗,佩戴下颌(s)垫式活动矫治器.第一次进食时矫治器反复脱落,约10 min后患儿诉说疼痛,家长见其双下颌包块,立即返院就诊.检查见双颌下三角区颌下腺部位各有一隆起呈半球形包块,柔软,有压痛.取出口内矫治器,口腔粘膜未见创伤,颌下腺导管开口处及其周围粘膜无异常.摄X线口底片,颌下腺导管未见阻射区.嘱暂时停戴矫治器继续进食.
作者:周福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HA)、生物玻璃陶瓷(BGC)和钛合金(Ti-6Al-4V)3种骨替代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探讨体外评价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方法:选用SD乳鼠颅顶骨成骨细胞,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细胞接种于HA、BGC和Ti-6Al-4V 3种材料表面后,分别观察1、3、5、7 d时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评价3种材料的骨细胞相容性.结果:在3种材料的表面,成骨细胞以锚状结构牢固地粘附,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率.其中以HA和BGC的骨细胞相容性较好,Ti-6Al-4V相对较差.结论:体外成骨细胞培养法从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方面能客观反映3种硬组织替代材料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体外研究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
作者:唐昭;陈治清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