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龙;黄力子;李振钢;阎鹏;王多宁
目的:用不同酸作根面处理剂,观察、比较酸处理根面后牙周组织的转归并探讨其治愈原理.方法:利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模拟临床牙周外科处理法对离体牙感染根面行洁治、刮治术,经不同酸(盐酸四环素、盐酸、枸橼酸)处理后植入骨缺损处,分不同时期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盐酸四环素组术后炎症反应小,后期以不伴吸收的骨性结合为愈合特点;盐酸组则炎症反应强烈,大量多形核白细胞附于根面,后期能观察到纤维结缔组织附着和骨性结合;枸橼酸组早期可观察到大量纤维附着,后期根吸收明显.结论:酸根面处理,因使用的酸不同,其组织修复表现也不同.
作者:刘牧菲;栗原英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在错(s)患者中的分布特点.方法:用Helkimo指数对88例矫治前错(s)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主诉症状指数Ai 0为50%,AiⅠ为44.32%,AiⅡ为5.68%;临床检查指数Di 0为32.95%,DiⅠ为51.14%,DiⅡ为14.77%,DiⅢ为1.14%.咀嚼肌异常和关节杂音为多见的症状和体征.结论:主诉症状指数和临床检查指数Di的分布在男性和女性无显著性差异,在AngleⅠ类和Ⅱ类之间的分布也无差异,但两者的分级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陈丹鹏;孟敏;郭洁之;艾学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索用电泳技术分离纯化腮腺唾液富组蛋白(HRPs),并观察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制备性酸性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U-PAGE),从健康成人刺激性腮腺唾液中分离纯化3种主要富组蛋白(HRP-1、HRP-3、HRP-5);通过琼脂糖弥散抗菌实验,观察它们对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分离纯化出的3种主要HRPs经AU-PAGE及Tricine-SDS-PAGE分析,均为单一的蛋白区带,分子量3~5 kD.3种主要HRPs对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活性;HRP-3和HRP-5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明显抗菌活性.结论:采用制备性AU-PAGE来分离HRPs,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便、纯化效果好等特点.HRPs为一组内源性广谱抗菌活性多肽,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一些抗生素耐药菌株,都有抗菌作用,可能是口腔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分子,与口腔乃至全身健康密切相关.
作者:罗海燕;黄宁;杨美薷;唐彬;吴琦;王伯瑶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颌面外科常因手术需要,多采用鼻腔插管麻醉,优点在于导管固定牢固,对手术干扰小.以往临床较多采用慢诱导鼻腔插管.近年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者采用快速诱导鼻腔插管,除常规用药外,加用γ-羟基丁酸钠静脉注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林筱菊;吴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1999年4月24~29日,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和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共同承办的第14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在华盛顿特区召开.
作者:陈万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牛骨形成蛋白(bBMP)对离体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PDLC)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情况.方法:培养的第7代PDLC分成对照组和BMP作用实验组,以含1%FBS的DMEM培养72 h;消化下细胞,固定,调整细胞数在1×106/ml,加入复合DNA荧光检测试剂后4℃染色30 min,用流式细胞仪(FCM)测试,联机专用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实验组PDLC的DNA合成量(S%)显著高于对照组;G1%较对照组降低,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rI值(S+G2M)%增高.结论:提示BMP具有促进人PDLC增殖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促使处于G1期的细胞进入S期来实现的.
作者:王勤涛;吴织芬;董广英;史俊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1997年1月~1998年4月,笔者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治疗30例RAU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古莲;林景春;张新芳;周正贵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应用氟化物的不同方法对釉质吸收氟离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因固定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双尖牙12颗,随机分成对照组、酸蚀中用氟组和酸蚀后用氟组,每组牙釉质经酸蚀和不同用氟方法处理后,做扫描电镜检查.结果:酸蚀后用氟组釉质表面的反应产物多,釉质吸收的氟离子多.结论:酸蚀后用氟是一种固定正畸治疗中较好的预防早期釉质龋的方法.
作者:庞光明;白丁;陈扬熙;李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对头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用4只成年猕猴,模拟人类双侧颈淋巴清扫术,作颈部静脉处理,观察颈部各重要血管的血流量和压力变化.结果:颈部静脉的阻断会引起颈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明显改变,被阻断的颈静脉越多,对颈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干扰就越大;但对颈动脉的相关指标影响甚微.结论: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中,应尽可能保存颅内静脉回流通道以减少对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干扰.其中保留颈外静脉的术式是减少这一干扰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尚敏;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在正畸病例中,常见尖牙萌出位置不正引起侧切牙远中根面的快速吸收.当尖牙顺着侧切牙牙体长轴方向萌出时,则可产生广泛性的侧切牙牙根吸收,今报道一例如下.
作者:李志强;王俊环;孙喜岩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性平阳霉素微球(MPMs)在体内分布情况.方法:设定新西兰白兔头部为一靶区,外加磁场,经兔耳缘静脉注射MPMs,观察MPMs在体内分布情况.并观察外加磁场强度及时间对微球在靶区定位的影响.结果:经外加磁场作用下的MPMs有较好的靶向分布性,且与外加磁场作用的时间、强度相平行.结论:MPMs可能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较为理想剂型.
作者:郭军;吴汉江;张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冷冻自体下颌骨再植术时保留颌骨中牙根的可能性.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白鼠40只,任取2只用于观察正常颌骨的组织学图像,其余的大鼠随机分为新鲜移植组和冷冻组,行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到胫骨区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2、3、4、6、8、12、16、20周时处死动物,采用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微血管造影等观察手段对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的愈合过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愈合过程相似;再生的牙周膜将牙根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上,牙根尖发生轻微吸收.结论:保留下颌骨中牙根的冷冻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再植术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作者:孙晋虎;张国志;王大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更加合理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单侧唇裂修复术式.方法:将现有单侧唇裂畸形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类畸形的特点,应用已知的几何学原理,进行手术设计.结果:共设计出4种常用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式,其中术式Ⅰ为Millard法的设计,术式Ⅱ与Ⅳ则是在Millard法的设计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增加了Tennison法的手术设计,而术式Ⅲ则完全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结论:个体化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与其术前畸形特征有了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菌斑是龋病的重要致病因子.黄力子[1]研究认为:龋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只是酸扩散、渗透,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化学过程,而是一种电化学腐蚀过程,与牙齿表面菌斑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密切相关.并通过实验发现:龋坏组织表面的电位低于同一患者口内正常牙齿表面的电位.本文旨在对引起龋坏组织表面电位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探讨这种电位变化对龋病发病的意义.
作者:王成龙;黄力子;李振钢;阎鹏;王多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单层上皮细胞角蛋白CK18和CK19作为口腔癌前病变标志的可能性.方法:用LSAB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CK18和CK19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口腔正常粘膜、上皮单纯增生、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度上皮异常增生、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强度,光镜观察染色切片,结果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正常和异常的口腔粘膜均未检测到CK18;CK19可表达于正常非角化上皮的基底层细胞、异常增生上皮的基底上层细胞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阳性细胞数与上皮的异常增生程度及鳞癌的分化程度相关.结论:CK19表达于口腔上皮基底上层细胞可作为诊断口腔癌前病变和判断口腔鳞癌分化程度的候选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聂敏海;李秉琦;曾光明;何志秀;陈谦明;周敏;罗刚;曾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中国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的青春发育峰期特征,绘制适用于正畸临床的体重标准生长曲线及增长量曲线.方法:从1995年五部委进行的体质调查资料中获取的32524名四川省城乡汉族7~19岁中小学生体重资料.结果:绘制适合中国人的正畸临床用体重标准生长曲线及年增长量曲线.分析了生长发育期男女学生体重的增龄变化,城乡及性别差异,高峰期出现的时间、特征等.结论:标准生长曲线可用以判断患者生长发育状态,为正畸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叶凌;陈扬熙;熊国平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我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编、华西医科大学王大章教授应日本齿科大学的邀请,于1999年5月30日前往日本东京,接受该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在隆重的颁证典礼上,接受了名誉博士证书.
作者:曾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对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通过应用PCR测序试剂盒和DNA自动测序仪ABI310对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测定了pac基因上游区内的517个碱基序列.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序列测定为基因重组鼠伤寒沙门氏菌防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作者:凌均;陈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HA)、生物玻璃陶瓷(BGC)和钛合金(Ti-6Al-4V)3种骨替代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探讨体外评价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方法:选用SD乳鼠颅顶骨成骨细胞,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细胞接种于HA、BGC和Ti-6Al-4V 3种材料表面后,分别观察1、3、5、7 d时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评价3种材料的骨细胞相容性.结果:在3种材料的表面,成骨细胞以锚状结构牢固地粘附,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率.其中以HA和BGC的骨细胞相容性较好,Ti-6Al-4V相对较差.结论:体外成骨细胞培养法从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方面能客观反映3种硬组织替代材料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体外研究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
作者:唐昭;陈治清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