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

李松;金岩;王惠芸;李媛

关键词:细胞凋亡, Bcl-2基因, 原位杂交, 颞颌关节, 发育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胎鼠及出生后早期颞颌关节发育中的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原位杂交检测mRNA技术,对胚胎及生后1周SD大鼠颞颌关节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各时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均有凋亡细胞出现,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软骨增殖带及浅层肥厚层与深层肥厚层交界的区域;关节腔开始形成时髁状突软骨表面细胞凋亡明显,出生后凋亡细胞于关节的功能部位(髁状突前斜面)更明显.bcl-2原位杂交:出生前、后的髁状突软骨增殖层及浅肥厚层大部分细胞bcl-2表达阳性,而进入深层肥厚层仅有极少数bcl-2阳性表达的成熟软骨细胞散在分布.结论:由bcl-2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在颞颌关节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第十四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

    1999年4月24~29日,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和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共同承办的第14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在华盛顿特区召开.

    作者:陈万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矫治器致颌下腺肿大一例报告

    患者,男,8岁,因前牙反(s)正畸治疗,佩戴下颌(s)垫式活动矫治器.第一次进食时矫治器反复脱落,约10 min后患儿诉说疼痛,家长见其双下颌包块,立即返院就诊.检查见双颌下三角区颌下腺部位各有一隆起呈半球形包块,柔软,有压痛.取出口内矫治器,口腔粘膜未见创伤,颌下腺导管开口处及其周围粘膜无异常.摄X线口底片,颌下腺导管未见阻射区.嘱暂时停戴矫治器继续进食.

    作者:周福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牙周病患者家系调查分析

    牙周病患病率国内外的报道均相当高.近代的观点认为,牙周病是牙周细菌和宿主防御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体的敏感性起着重要的作用[1],但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35~44岁是牙周病的高峰期[2].作者对该年龄组50例牙周病患者和对照组50例非牙周病者的家系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遗传因素在牙周病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泽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日本齿科大学授予王大章教授名誉博士学位

    我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编、华西医科大学王大章教授应日本齿科大学的邀请,于1999年5月30日前往日本东京,接受该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在隆重的颁证典礼上,接受了名誉博士证书.

    作者:曾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冷冻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冷冻自体下颌骨再植术时保留颌骨中牙根的可能性.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白鼠40只,任取2只用于观察正常颌骨的组织学图像,其余的大鼠随机分为新鲜移植组和冷冻组,行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到胫骨区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2、3、4、6、8、12、16、20周时处死动物,采用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微血管造影等观察手段对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的愈合过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愈合过程相似;再生的牙周膜将牙根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上,牙根尖发生轻微吸收.结论:保留下颌骨中牙根的冷冻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再植术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作者:孙晋虎;张国志;王大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关于加快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登记、换证工作的决议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Fr(s)nkel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s)的八因素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s)经FR-Ⅰ、Ⅱ型矫治器治疗前后八因素变化.方法:对17例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s)患者经FR-Ⅰ、Ⅱ型矫治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比治疗前后八因素的改变.结果:FR矫治器可促进髁突的前下生长,均使下颌体、下颌支增长,颅底角减小以及上颌骨向前旋转,有利于Ⅱ类错(s)的矫治,但该矫治器不能很好地控制上颌骨的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生长发育,以及后部齿槽高度的生长.结论:FR矫治器适于治疗上颌发育基本正常而下颌发育不足的Ⅱ类患者,不宜用于上颌发育过度和垂直生长型的患者.

    作者:赖文莉;卢书源;黄宁;赵美英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咪唑安定、芬太尼、氨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在腭裂整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芬太尼、氨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用于腭裂整复手术的效果.方法:128例腭裂患儿采用咪唑安定0.2~0.3 mg·kg-1、芬太尼3~5 μg·kg-1、司可林1~2 mg·kg-1诱导插管,术中氨氟醚和芬太尼维持麻醉的方法,行腭裂整复术.观察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呕吐、呃逆、呛咳的发生率.结果:①诱导后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收缩压下降5%~8%,舒张压下降8%~10%(P<0.05),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插管后血压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诱导后呃逆、呛咳发生率分别为3.1%、7.8%,术毕呕吐率为7.0%.③术毕患儿评分为7±1分.④128例患儿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其总血容量的5%.结论:咪唑安定、芬太尼、氨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用于腭裂整复术安全、有效,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心怡;柏恒亮;苏丽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不同酸处理根面的组织学比较

    目的:用不同酸作根面处理剂,观察、比较酸处理根面后牙周组织的转归并探讨其治愈原理.方法:利用雄性Wistar大鼠,建立牙槽骨缺损动物模型,模拟临床牙周外科处理法对离体牙感染根面行洁治、刮治术,经不同酸(盐酸四环素、盐酸、枸橼酸)处理后植入骨缺损处,分不同时期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盐酸四环素组术后炎症反应小,后期以不伴吸收的骨性结合为愈合特点;盐酸组则炎症反应强烈,大量多形核白细胞附于根面,后期能观察到纤维结缔组织附着和骨性结合;枸橼酸组早期可观察到大量纤维附着,后期根吸收明显.结论:酸根面处理,因使用的酸不同,其组织修复表现也不同.

    作者:刘牧菲;栗原英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华口腔医学会关于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口腔医学会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团体会员的决议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茸毛链球菌(S.sobrinus)聚集的影响

    目的:用制备的抗茸毛链球菌主要表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于茸毛链球菌,体外观察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细菌聚集的影响.方法: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通过光密度值检测1 h内的细菌凝集情况.结果: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茸毛链球菌之间的聚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作用不明显.结论:该单克隆抗体可能不是对表面蛋白上与聚集作用有关的功能区直接作用.

    作者:张平;樊明文;边专;杜民权;李成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P53蛋白在人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及白斑的表达

    研究表明,口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是一系列细胞遗传及表型改变累积的结果[1].本文研究P53蛋白在口腔粘膜SCC和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表达,以了解P53蛋白表达与口腔SCC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国斌;姜育红;赵红宇;石爱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双侧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额外尖畸形一例

    上颌第二磨牙(s)面一般呈斜方形,有3~4个牙尖,远中舌尖多退化.极少数(2.80%)近中舌尖舌面有卡氏结节(第五牙尖).其颊侧出现额外尖畸形者少见.莱芜钢铁总厂医院口腔科诊治1例.

    作者:王学侠;姬广国;陈宝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的疗效观察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1997年1月~1998年4月,笔者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治疗30例RAU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古莲;林景春;张新芳;周正贵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美白牙膏去除牙外源性色斑的八周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含有1%焦磷酸钠、7%三聚硫酸钠、0.243%氟化钠及10%高清洁二氧化硅的牙膏减少外源性牙色斑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分层、二单位平行观察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改良Lobene色斑指数(Lobene stain index method)均数、性别、吸烟习惯将91名年龄为18~55岁的研究对象平衡地分为两组,随机地分配使用试验或对照牙膏.于基线、第4周及第8周固定由一名检查者完成研究对象的色斑指数测定.结果:86人完成了该研究.8周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美白牙膏的研究对象较对照组的牙齿色斑指数均数降低了37.1%(P=0.0001).结论:与对照组牙膏相比,使用含有1%焦磷酸钠、7%三聚硫酸钠、0.243%氟化钠及10%高清洁二氧化硅的牙膏可以有效地减少牙外源性色斑.

    作者:胡德渝;庞若愚;佘晓晴;雷德伦;Volpe AR;DeVizio W;Petrone ME;Zhang YP;Chaknis P;Miller S;Miller J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茶多酚漱口液防龋的动物实验研究

    茶有防龋作用.经常饮茶者,患龋率较低.通常认为茶的防龋作用是茶中氟化物的作用[1].随着茶叶中另一主要成分茶多酚对口腔致龋菌和菌斑作用研究的深入,茶多酚防龋的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通过茶多酚防龋的动物实验,为茶多酚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松;刘天佳;刘建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双侧上颌磨牙后对称多生牙一例报告

    患者,罗某,男,20岁.因牙列不齐求治于正畸科.摄曲面断层X线片见8|8远中对称各有两个多生牙阻生.X线片上见9|9有明显的冠根形状,但体积较小,10|10较9|9更小,形状不甚清晰.1|1根方也有一多生牙影像(图1).取牙颌模型,见6|6形态正常,7|7为过小牙,形态正常,8|8冠形态不规则.

    作者:由慧珠;陈扬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个体化双侧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

    目的:探讨能使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及唇弓形态对称的个体化唇裂修复术式.方法:以双侧唇裂术前鼻小柱基部两侧至前唇唇峰点,以及两侧鼻翼基部至侧唇唇峰的距离是否对称作标准,将术前双侧唇裂的畸形特点分为5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种类型的畸形特点设计手术术式.结果:共设计出5种双侧唇裂修复术式,每一种术式仅适用一种双侧唇裂术前畸形的手术修复.结论:保证了双侧唇裂的术前畸形与其修复方法间有了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基因重组鼠伤寒沙门氏菌防龋疫苗的研究Ⅰ.变形链球菌pac基因上游区序列测定和分析

    目的:对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通过应用PCR测序试剂盒和DNA自动测序仪ABI310对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测定了pac基因上游区内的517个碱基序列.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基因上游区序列测定为基因重组鼠伤寒沙门氏菌防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作者:凌均;陈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 中华口腔医学会关于常务理事须按期参加常务理事会会议的决议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