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4月24~29日,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和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共同承办的第14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在华盛顿特区召开.
作者:陈万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含有1%焦磷酸钠、7%三聚硫酸钠、0.243%氟化钠及10%高清洁二氧化硅的牙膏减少外源性牙色斑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分层、二单位平行观察的临床研究方法.根据改良Lobene色斑指数(Lobene stain index method)均数、性别、吸烟习惯将91名年龄为18~55岁的研究对象平衡地分为两组,随机地分配使用试验或对照牙膏.于基线、第4周及第8周固定由一名检查者完成研究对象的色斑指数测定.结果:86人完成了该研究.8周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美白牙膏的研究对象较对照组的牙齿色斑指数均数降低了37.1%(P=0.0001).结论:与对照组牙膏相比,使用含有1%焦磷酸钠、7%三聚硫酸钠、0.243%氟化钠及10%高清洁二氧化硅的牙膏可以有效地减少牙外源性色斑.
作者:胡德渝;庞若愚;佘晓晴;雷德伦;Volpe AR;DeVizio W;Petrone ME;Zhang YP;Chaknis P;Miller S;Miller J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先天性大涎腺缺失(congenital absence of major salivary glands)是涎腺畸形的一种,由胚胎期间大涎腺发育障碍所致.本病极为罕见,可能与遗传有关,国外曾有少量病例报道,国内仅查见一例腮腺缺失报告.现结合有关文献将1995年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杨震;许建辉;寿柏泉;孟昭业;张森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研究表明,口腔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是一系列细胞遗传及表型改变累积的结果[1].本文研究P53蛋白在口腔粘膜SCC和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表达,以了解P53蛋白表达与口腔SCC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国斌;姜育红;赵红宇;石爱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能使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及唇弓形态对称的个体化唇裂修复术式.方法:以双侧唇裂术前鼻小柱基部两侧至前唇唇峰点,以及两侧鼻翼基部至侧唇唇峰的距离是否对称作标准,将术前双侧唇裂的畸形特点分为5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种类型的畸形特点设计手术术式.结果:共设计出5种双侧唇裂修复术式,每一种术式仅适用一种双侧唇裂术前畸形的手术修复.结论:保证了双侧唇裂的术前畸形与其修复方法间有了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时间:1999年4月30日~5月2日.地点:韩国汉城.主办单位:亚洲口腔修复学会(Asian Academy of Prosthodontics,AAP).主席: Yong-Soo Kim.会议交流论文:150篇.
作者:梁星;巢永烈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磁性平阳霉素微球(MPMs)在体内分布情况.方法:设定新西兰白兔头部为一靶区,外加磁场,经兔耳缘静脉注射MPMs,观察MPMs在体内分布情况.并观察外加磁场强度及时间对微球在靶区定位的影响.结果:经外加磁场作用下的MPMs有较好的靶向分布性,且与外加磁场作用的时间、强度相平行.结论:MPMs可能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较为理想剂型.
作者:郭军;吴汉江;张胜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是口腔粘膜的常见病,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1997年1月~1998年4月,笔者用超声波雾化吸入法治疗30例RAU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古莲;林景春;张新芳;周正贵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HA)、生物玻璃陶瓷(BGC)和钛合金(Ti-6Al-4V)3种骨替代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探讨体外评价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方法:选用SD乳鼠颅顶骨成骨细胞,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细胞接种于HA、BGC和Ti-6Al-4V 3种材料表面后,分别观察1、3、5、7 d时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评价3种材料的骨细胞相容性.结果:在3种材料的表面,成骨细胞以锚状结构牢固地粘附,并具有良好的细胞形态和增殖率.其中以HA和BGC的骨细胞相容性较好,Ti-6Al-4V相对较差.结论:体外成骨细胞培养法从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率方面能客观反映3种硬组织替代材料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体外研究骨替代材料细胞相容性的简捷快速的实验方法.
作者:唐昭;陈治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胎鼠及出生后早期颞颌关节发育中的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原位杂交检测mRNA技术,对胚胎及生后1周SD大鼠颞颌关节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各时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均有凋亡细胞出现,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软骨增殖带及浅层肥厚层与深层肥厚层交界的区域;关节腔开始形成时髁状突软骨表面细胞凋亡明显,出生后凋亡细胞于关节的功能部位(髁状突前斜面)更明显.bcl-2原位杂交:出生前、后的髁状突软骨增殖层及浅肥厚层大部分细胞bcl-2表达阳性,而进入深层肥厚层仅有极少数bcl-2阳性表达的成熟软骨细胞散在分布.结论:由bcl-2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在颞颌关节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松;金岩;王惠芸;李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对102例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均戴用肌位(s)板,戴板后1周、2周、1月各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共戴板3~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直至不再变化,待症状消失后去除(s)板,轻咬至肌接触位,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戴板期间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3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经重垫后,咬合板的(s)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102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其中前牙早接触2例,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1例,牙尖交错位(ICP)偏位9例.结论: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在肌位正常情况下,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从而检出ICP异常.
作者:焦国良;王永海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患者,男,8岁,因前牙反(s)正畸治疗,佩戴下颌(s)垫式活动矫治器.第一次进食时矫治器反复脱落,约10 min后患儿诉说疼痛,家长见其双下颌包块,立即返院就诊.检查见双颌下三角区颌下腺部位各有一隆起呈半球形包块,柔软,有压痛.取出口内矫治器,口腔粘膜未见创伤,颌下腺导管开口处及其周围粘膜无异常.摄X线口底片,颌下腺导管未见阻射区.嘱暂时停戴矫治器继续进食.
作者:周福生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对头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用4只成年猕猴,模拟人类双侧颈淋巴清扫术,作颈部静脉处理,观察颈部各重要血管的血流量和压力变化.结果:颈部静脉的阻断会引起颈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明显改变,被阻断的颈静脉越多,对颈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干扰就越大;但对颈动脉的相关指标影响甚微.结论:在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中,应尽可能保存颅内静脉回流通道以减少对颈部血流动力学的干扰.其中保留颈外静脉的术式是减少这一干扰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尚敏;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有报道[1]COC占牙源性肿瘤的4.3%.有文献[2~4]认为COC的X线表现为单囊或多囊性改变,有钙化点存在,但没有对X线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作者对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1971~1998年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COC、有完整X线片资料的33例X线表现进行分析,探讨COC的X线特征,并提出分型,供临床诊断和治疗参考.
作者:王虎;郑广宁;刘敏;陈列;吴红兵;雷荀灌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在错(s)患者中的分布特点.方法:用Helkimo指数对88例矫治前错(s)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主诉症状指数Ai 0为50%,AiⅠ为44.32%,AiⅡ为5.68%;临床检查指数Di 0为32.95%,DiⅠ为51.14%,DiⅡ为14.77%,DiⅢ为1.14%.咀嚼肌异常和关节杂音为多见的症状和体征.结论:主诉症状指数和临床检查指数Di的分布在男性和女性无显著性差异,在AngleⅠ类和Ⅱ类之间的分布也无差异,但两者的分级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陈丹鹏;孟敏;郭洁之;艾学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婴儿期一次性手术修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的安全性与可能性.方法:在气体-静脉复合麻醉下,对42例婴儿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施行一次性手术整复.在监护室复苏成功后返专科病房治疗,术后4~7 d出院.结果:42例患儿均麻醉平稳,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且手术顺利,平均失血42.7±6.5 ml,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139.2±18.6 min.术后均复苏成功;伤口多为一期愈合,仅2例腭部出现裂孔.结论:在专业小儿麻醉及复苏技术保障下,婴儿期一次性手术整复完全性唇腭裂及牙槽突裂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洪涛;翟佳羽;崔颖秋;邓利琴;裴霞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郑际烈编著的<口腔粘膜病诊断学>,将于1999年10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软精装,16开本,353页,定价41.00元(不含邮资).
作者:李秉琦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颌面外科常因手术需要,多采用鼻腔插管麻醉,优点在于导管固定牢固,对手术干扰小.以往临床较多采用慢诱导鼻腔插管.近年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者采用快速诱导鼻腔插管,除常规用药外,加用γ-羟基丁酸钠静脉注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林筱菊;吴志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