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生
目的:检测牛骨形成蛋白(bBMP)对离体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PDLC)的DNA合成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情况.方法:培养的第7代PDLC分成对照组和BMP作用实验组,以含1%FBS的DMEM培养72 h;消化下细胞,固定,调整细胞数在1×106/ml,加入复合DNA荧光检测试剂后4℃染色30 min,用流式细胞仪(FCM)测试,联机专用软件分析处理.结果:实验组PDLC的DNA合成量(S%)显著高于对照组;G1%较对照组降低,反映细胞增殖活力的增殖指数PrI值(S+G2M)%增高.结论:提示BMP具有促进人PDLC增殖的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促使处于G1期的细胞进入S期来实现的.
作者:王勤涛;吴织芬;董广英;史俊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冷冻自体下颌骨再植术时保留颌骨中牙根的可能性.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白鼠40只,任取2只用于观察正常颌骨的组织学图像,其余的大鼠随机分为新鲜移植组和冷冻组,行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到胫骨区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2、3、4、6、8、12、16、20周时处死动物,采用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微血管造影等观察手段对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的愈合过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移植后愈合过程相似;再生的牙周膜将牙根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上,牙根尖发生轻微吸收.结论:保留下颌骨中牙根的冷冻自体牙-下颌骨复合组织块再植术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作者:孙晋虎;张国志;王大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在错(s)患者中的分布特点.方法:用Helkimo指数对88例矫治前错(s)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主诉症状指数Ai 0为50%,AiⅠ为44.32%,AiⅡ为5.68%;临床检查指数Di 0为32.95%,DiⅠ为51.14%,DiⅡ为14.77%,DiⅢ为1.14%.咀嚼肌异常和关节杂音为多见的症状和体征.结论:主诉症状指数和临床检查指数Di的分布在男性和女性无显著性差异,在AngleⅠ类和Ⅱ类之间的分布也无差异,但两者的分级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陈丹鹏;孟敏;郭洁之;艾学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人类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探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患者上皮厚度改变的机理.方法:先对人类口腔粘膜上皮角朊细胞(KC)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然后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OSF患者和正常人口腔粘膜上皮KC增殖状况,并且观察槟榔提取物(ANE)对KC增殖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KC呈多边形,胞浆内有丰富的张力细丝,表面有大量微绒毛,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且体外培养的OSF患者KC与正常对照组KC增殖无明显差异,ANE以浓度-效应依赖关系抑制KC增殖.结论:用dispase消化培养法可成功地培养出纯净的KC; ANE对口腔粘膜KC有细胞毒作用.
作者:冯云枝;凌天牖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在正畸病例中,常见尖牙萌出位置不正引起侧切牙远中根面的快速吸收.当尖牙顺着侧切牙牙体长轴方向萌出时,则可产生广泛性的侧切牙牙根吸收,今报道一例如下.
作者:李志强;王俊环;孙喜岩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上颌第二磨牙(s)面一般呈斜方形,有3~4个牙尖,远中舌尖多退化.极少数(2.80%)近中舌尖舌面有卡氏结节(第五牙尖).其颊侧出现额外尖畸形者少见.莱芜钢铁总厂医院口腔科诊治1例.
作者:王学侠;姬广国;陈宝勇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用制备的抗茸毛链球菌主要表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于茸毛链球菌,体外观察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细菌聚集的影响.方法: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通过光密度值检测1 h内的细菌凝集情况.结果:单克隆抗体对唾液凝集素介导的茸毛链球菌之间的聚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作用不明显.结论:该单克隆抗体可能不是对表面蛋白上与聚集作用有关的功能区直接作用.
作者:张平;樊明文;边专;杜民权;李成章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基膜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与ACC细胞分化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ACC的101例病例,进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及随访.然后选取其中30例进行基膜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①ACC实体型及含有该成分的混合型ACC患者预后较差,发生转移或(和)复发的比例较高,且ACC局部复发比远处转移更为多见.②ACC基膜的存在部位及阳性表达程度与其类型有关,阳性程度以筛状型表达高,管状型次之,实体型差.此外,筛状型ACC中,有转移或(和)复发的病例阳性表达低.③4种基膜蛋白中,纤维粘连蛋白在各类型ACC中的表达均较差.结论:①基膜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与ACC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基膜蛋白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依据之一.②在参与组成基膜的物质中,基膜粘连蛋白可能是肿瘤实质细胞与基膜胶原粘附的主要物质.
作者:田臻;王英;张伟国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我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主编、华西医科大学王大章教授应日本齿科大学的邀请,于1999年5月30日前往日本东京,接受该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在隆重的颁证典礼上,接受了名誉博士证书.
作者:曾强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颌面外科常因手术需要,多采用鼻腔插管麻醉,优点在于导管固定牢固,对手术干扰小.以往临床较多采用慢诱导鼻腔插管.近年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者采用快速诱导鼻腔插管,除常规用药外,加用γ-羟基丁酸钠静脉注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林筱菊;吴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更加合理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单侧唇裂修复术式.方法:将现有单侧唇裂畸形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每一类畸形的特点,应用已知的几何学原理,进行手术设计.结果:共设计出4种常用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式,其中术式Ⅰ为Millard法的设计,术式Ⅱ与Ⅳ则是在Millard法的设计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增加了Tennison法的手术设计,而术式Ⅲ则完全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结论:个体化唇裂修复术式的设计与其术前畸形特征有了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3期
1999年4月24~29日,由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和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共同承办的第14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在华盛顿特区召开.
作者:陈万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患者,罗某,男,20岁.因牙列不齐求治于正畸科.摄曲面断层X线片见8|8远中对称各有两个多生牙阻生.X线片上见9|9有明显的冠根形状,但体积较小,10|10较9|9更小,形状不甚清晰.1|1根方也有一多生牙影像(图1).取牙颌模型,见6|6形态正常,7|7为过小牙,形态正常,8|8冠形态不规则.
作者:由慧珠;陈扬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李汉森基金会牙科学者选派项目研讨会于1998年11月13日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召开,李汉森基金会执行秘书Deanna Lee Rudgard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李汉森基金会牙科学者选派项目主任Gary C Armitage教授、项目协调员Mark Ryder教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俞光岩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张志愿教授、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章锦才教授、项目联络人张克博士以及卫生部有关领导参加了研讨会.
作者:杨巍巍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s)经FR-Ⅰ、Ⅱ型矫治器治疗前后八因素变化.方法:对17例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s)患者经FR-Ⅰ、Ⅱ型矫治器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比治疗前后八因素的改变.结果:FR矫治器可促进髁突的前下生长,均使下颌体、下颌支增长,颅底角减小以及上颌骨向前旋转,有利于Ⅱ类错(s)的矫治,但该矫治器不能很好地控制上颌骨的矢状向和垂直向的生长发育,以及后部齿槽高度的生长.结论:FR矫治器适于治疗上颌发育基本正常而下颌发育不足的Ⅱ类患者,不宜用于上颌发育过度和垂直生长型的患者.
作者:赖文莉;卢书源;黄宁;赵美英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郑际烈编著的<口腔粘膜病诊断学>,将于1999年10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软精装,16开本,353页,定价41.00元(不含邮资).
作者:李秉琦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胎鼠及出生后早期颞颌关节发育中的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bcl-2基因在颞颌关节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原位杂交检测mRNA技术,对胚胎及生后1周SD大鼠颞颌关节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各时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均有凋亡细胞出现,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软骨增殖带及浅层肥厚层与深层肥厚层交界的区域;关节腔开始形成时髁状突软骨表面细胞凋亡明显,出生后凋亡细胞于关节的功能部位(髁状突前斜面)更明显.bcl-2原位杂交:出生前、后的髁状突软骨增殖层及浅肥厚层大部分细胞bcl-2表达阳性,而进入深层肥厚层仅有极少数bcl-2阳性表达的成熟软骨细胞散在分布.结论:由bcl-2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在颞颌关节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松;金岩;王惠芸;李媛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