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巧;龙启明
目的 探讨成年和青少年Beagle犬下颌骨植入的微种植体不同愈合时间的组织学差异,为青少年患者应用微植体支抗提供指导.方法 6只成年Beagle犬和6只青少年Beagle犬,选择下颌第四前磨牙(P4)和第一磨牙(M1)牙根间间隙,M1近远中牙根间间隙为植人部位,共植入48颗微种植体.愈合3周和12周后,对含微种植体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骨整合率计算.结果 微种植体在观察期无松动、脱落.微种植体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周围骨组织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活跃,骨整合率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青少年Beagle犬微种植体-骨整合率术后3周低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但术后12周却高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结论 青少年Beagle犬的骨质量低,但生长发育快,经过12周愈合,能弥补青少年Beagle犬早期骨结合率的不足.
作者:王永;贾荧;张军梅;王智强;王羽;杨璞;唐甜;武秀萍;郑蕾蕾;赵志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在官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锎-252中子放射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IN)组织、89例宫颈癌组织(接受锎-252中子刀放疗)中APE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织APE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病例(P<0.01).APE1在正常官颈组织和CIN 病例均呈胞核表达,宫颈癌组织中APE1呈胞核表达(59例)、单纯胞浆表达(8例)或核浆共同表达(22例).APE1 表达强度与宫颈癌FIGO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年龄和病理分型无关.APE1亚细胞定位情况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1),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生存分析显示在APE1核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70.9月)和APE1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75.8月)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PE1浆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57.8月)和APE1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56.5月)(P=0.025,0.001).结论 APE1胞质异位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APE1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水平对锎-252中子放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有提示作用.
作者:卿毅;王东;雷新;向德兵;李梦侠;李增鹏;单锦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青春期前苯甲酸雌二醇(EB)暴露对SD大鼠睾丸发育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21 d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EB 0.1、100.0 μg/(kg·d)2个实验组(Aea和Aeb组)和1个对照组(AC组),于青春期前,即出生后第22 d(PND 22)实验组每日皮下注射相应剂量的EB,共14 d,对照组仅注射溶媒(玉米油).观察各组大鼠睾丸下降时间.于青春期晚期(PND 50)、性成熟后(PND 64)和成年期(PND 130)分批处死各组大鼠,称量睾丸质量,测定大鼠血清睾酮浓度,观察睾丸形态学改变以及PND 130大鼠附睾尾精子质量.结果 AC、Aea和Aeb组睾丸下降时间分别为出生后(27.00±0.89)d、(27.50±1.05)d和(43.17±1.72)d,其中Aeb组较AC组明显延迟(P<0.01).PND 50时,与AC组比较,Aeb组血清睾酮浓度明显降低(P<0.05),单侧睾丸质量减轻(P<0.01),生精小管发育较差、生精上皮中细胞数目减少、精子发生阻滞、间质细胞发育幼稚.PND 64时,与AC组比较,Aeb组单侧皋丸质量和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与PND 50时类似,但总体较PND 50时有所改善.PND 130时,与AC组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单侧睾丸质量和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无明显差异,但Aeb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动率下降(P<0.05),a+b级精子比例降低(P<0.01).结论 青春期前小剂量EB暴露对SD大鼠睾丸发育及功能无明显影响,大剂量EB(100.0 μg/(kg·d)×14 d]暴露对大鼠睾丸发育及功能有明显的近期(PND 50和PND 64)和较远期(PND 130)毒性作用,该毒性作用随鼠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其机制可能与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的发育及功能受损相关.
作者:李和程;陈琦;王子明;邱曙东;甘为民;种铁;葛玲;王新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重组人白介索-22(IL-22)生物学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 将pSTAT3-TA-Luc质粒与pcDNA3.1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经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的HepG2/STAT3细胞株.用重组人IL-22刺激细胞,定量检测荧光强度确定IL-22的活性.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佳检测条件,观察此方法的重复性和特异性,并进行方法对比.结果 佳检测条件为细胞密度4×105/mL,加重组人IL-22刺激4h.加入萤光素酶底物50μL.本方法检测结果为半数有效量(ED50)=16.89 ng/mL,变异系数(RSD)=7.09%.中和抗体实验证实其特异性好.与ELISA法比较.该方法稳定性更好,耗时少且价格更便宜.结论 选择萤光素酶为报告基因,将报告基因的检测与细胞的转录诱导机制相结合,构建了生物活性检测细胞株,建立了IL-22活性检测方法.
作者:张军要;黄智华;黄予良;许飞;李晓颖;邢瑞青;傅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寻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细胞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促凝活性(PCA)的影响.方法 将TanⅡA作用24、72、120 h的NB4细胞条件培养基(NB4-CM)或不同浓度TanⅡA与其对应的120 h NB4-CM共同作用HUVEC,并以ATRA、DMSO和RMPll640作为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收集HUVEC裂解液采用一期凝血法测定其PCA,采用改良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因子活性(TF:act).结果 ①TanⅡA作用72、120 h的NB4-CM有一定的升高内皮细胞PCA的作用,以120 hNB4-CM作用强,作用6 h明显,1.0 μg/mL的TanII A与0.3 μg/mL ATRA作用相当.②5.0 pg/mL的Tan ⅡA能明显降低其NB4-CM诱导的内皮细胞PCA,与0.3/μg/mL AT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μg/mL浓度的TanII A无此作用.③TanⅡA-120 h-NB4-CM和ATRA 120 hoNB4-CM均能升高HUVEC的TF:act,6h达峰值,且两者间无差异.TanⅡA 120 h-NB4-CM所诱导的HUVEC的TF:act 12h轻微降低,24 h回复到基础水平,而ATRA 120 h-NB4-CM所诱导的TF:act在6h达峰后,12h即明显下降,24 h亦降至基础水平.④加入1.0μg/mL TanⅡA后.内皮细胞TF活性在各时间点与未加药组无明显差异,而0.3/μg/mL ATRA在6 h可显著抑制其NB4-CM所诱导的内皮细胞TF活性升高,之后各个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TanⅡ A在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条件培养基能升高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CA和TF活性,加入适当浓度的TanⅡA可降低这种作用;这些作用与ATRA作用相当.
作者:周婕;羊裔明;孟文彤;周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在肥胖/胰岛素抵抗状态下高游离脂肪酸(FFA)血症与心肌结构及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4周龄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肥胖组(OB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NC组)予正常饲料喂养.行高胰岛素-正糖钳夹实验评价大鼠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检测左心室大收缩速率(+dp/dtmax)、左心室大舒张速率(-dp/dtmax)及平均心肌细胞直径(MCD).检测血及左室心肌匀浆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以及心肌核转录因子kB(NF-KB)、I-kB、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 OB组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P<0.05),MCD较NC组增大(P<0.01),心脏舒、缩功能均下降(P<0.01),血及心肌TG、FFA、AngⅡ浓度均较NC组升高(P<0.05),心肌iNOS、NF-kB表达增强(P<0.01)、I-kB出表达下降(P<0.01).心肌TG与血FFA呈正相关(r=0.80,.P<0.01).心肌FFA与心肌AngⅡ水平(r=0.74,P<0.05)、iNOS(r=0.66,P<0.05)及NF-kB表达(r=0.86,P<0.01)呈正相关.+dp/dtmax与心肌TG(r=-0.87,P<0.01)、AngⅡ(r=-0.52,P<0.05)、iNOS(r=-0.70,P<0.01)及NF-kB 表达(r=-0.57,P<0.01)均呈负相关.-dp/dtmax与心肌TG(r=-0.85,P<0.01)、AngⅡ(r=-0.82,P<0.01)、iNOS(r=-0.78,P<0.01)及NF-KB表达(r=-0.75,P<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由于血中TG、FFA浓度升高,导致心肌异位脂质沉积.异位沉积的脂质有可能通过激活心肌RAS系统,并增强心肌NF-kB、iNOS的表达.从而引起心肌肥大、心肌细胞凋亡、心功能损害的发生.
作者:柯柳;余叶蓉;张玄娥;张祥迅;陆志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变化对股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切除双侧卵巢,另一组行假手术.术后监测体质量变化,喂养8周后处死,取股骨检测骨密度(BMD).结果 去卵巢后动物体质量增加明显.去卵巢组阴道细胞学无明显的动情周期,表现为低雌激素状态;子宫横切面积较假手术组显著缩小,且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上皮高度、内膜腺体面积百分比等形态计量指标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去卵巢组的BMD、骨矿含量(BMC)均低于假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单位体质量的BMC在去卵巢组明显降低(P=0.003).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BMC与第8周体质量正相关、体质量差负相关;标化BMC与体质量差负相关.结论 成功建立去卵巢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卵巢后大鼠一定体质量的增加可能部分减缓去卵巢所致骨量下降,但过度的体质量增加可能导致单位体质量BMC的下降,引起骨质疏松.
作者:乔林;许良智;杨定焯;李良;邓力;徐克惠;庄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308G→A多态性与早产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46例早产患者(根据胎盘病检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分为早产感染组21例和早产非感染组25例)母血、胎盘组织和同期足月正常产50例母血、20例胎盘组织进行研究.应用RT-PCR技术测定胎盘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母血清TNF-α水平.根据前期研究对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分析该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早产患者胎盘TNF-α mRNA和母血TNF-α水平的差异,及其不同基因型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结果 早产感染组孕妇胎盘组织中TNF-α mRNA及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早产非感染组和正常足月产组(P<0.05);在早产患者中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GA(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比较,其对应的TNF-α mRNA、TNF-α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且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密切相关(OR=4.22,95%CI 1.197~14.896).结论 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多态性与早产、感染性早产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该位点突变引起TNF-α转录、翻译水平改变;TNF-α及其基因多态性可以成为早期预测、诊断早产和官内感染的指标.
作者:蒲杰;曾蔚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胰腺及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是急性胰腺炎(AP)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其高死亡率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AP继发胰腺感染性坏死(IN)的手术治疗是必要的,但术式并不统一[1-3].我院采用经后上腰腹膜后引流术及术后灌洗治疗胰腺感染性坏死4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杜晓炯;陆慧敏;柯能文;胡伟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bl(G-Rb1)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对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分为空白对照组,10 ng/mL TGF-β1刺激组,不同剂量的G-Rb1干预组(在10 ng/mL TGF-β1基础上分别加入10 ng/mL、20 ng/mL、40 ng/mL G-Rb1),40 ng/mL G-Rb1组,100 nmol/L 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技术、Western blot检测NADPH氧化酶亚单位p47phox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胶原I(Col-I)和纤维粘连蛋白(FN)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GF-βI可显著增强NRK52E细胞内ROS水平和p47phox的表达,ColI和FN的含量也显著增加(P<0.05).G-Rb1和DPI明显抑制了TGF-βI诱导的细胞内ROS的产生和p47phox 的表达,同时降低了Col-I和FN的水平(P<0.0S).结论 TGF-βI可以诱导NRK52E细胞ROS和p47phox水平的升高,刺激细胞外基质成分Col-I和FN的形成.G-Rb1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TGF-βI刺激的NRKSZE细胞内的ROS水平的升高和细胞外基质的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p47phox的表达有关.
作者:谢席胜;刘衡川;樊均明;李会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心脏营养素-1(CT-1)是否能促进经诱导分化剂5-氮杂胞苷(5-aza)诱导的骨髓间充质于细胞(BM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研究其相关机制.方法 自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BMMSCs,分别以普通培养基(A 组)、加入含CT-1的培养基(B组)培养、经5-aza诱导后加入普通培养基(C组)及5-aza加入含CT-1的培养基(D组)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分化后细胞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情况.电镜观察分化后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实时荧光定量检测a-actin、β-myosin heavy chain(ffMHC)、Nkx2.5、GATA4基因表达.结果 C、D组的BMMSCs在培养4周后均形成心肌样细胞形态,并且均表达eTnT D组BMMSCs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形成了肌管样结构;D组α-actin、β-MHC、Nkx2.5、GATA4基因表达明显高于C组.结论 CT-1可能通过对GATA4、Nkx2.5基因表达的调控而促进5-aza诱导的BM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作者:陈新云;曾智;饶莉;李胜富;周斌;陈玉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胰岛B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和适宜的原代培养条件.方法 正常Wistar大鼠,胶原酶消化及网筛过滤初步纯化胰岛,双硫腙染色及葡萄糖刺激实验鉴定胰岛及其活性.胰岛以胰蛋白酶和DNA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在2.8 mmol/L葡萄糖条件下,用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选(FACS)β细胞.免疫组化法及葡萄糖刺激实验鉴定分选的β细胞及其活性,所分选β细胞置于不同浓度葡萄糖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50μmol/L浓度的Ham's F-10培养基中培养24 h,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及IBMX对β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可获(550±95)个胰岛/只大鼠,活性良好.FACS后,可得约5688个β细胞/只大鼠,回收率(93.69±1.26)%,纯度(85.5±1.24)%.原代培养24 h后,10.0 mmol/L及16.0 mmol/L葡萄糖中β细胞活性较高,死亡和凋亡也较少.结论 胰岛的单细胞悬液,在外界葡萄糖浓度为2.8 mmol/L时可以FACS对β细胞进行分选纯化;原代培养24 h后,在外界葡萄糖浓度10.0~16.0 mmol/L时,β细胞有较高存活率和活性.
作者:刘玉溥;吕庆国;童南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盆恶性肿瘤半骨盆切除、组合式半骨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7年5月采用半骨盆切除、组合式半骨盆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盆恶性骨肿瘤8例.其中软骨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骨肉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外科分期:IB期6例,ⅡB期2例.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全面护理干预,包括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监护及早期康复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均如期出院,无特异性并发症发生.随访10~32月,平均15月,1例术后16月死于恶性肿瘤扩散转移,7例存活.半年随访时患者行走基本正常,髋关节有较满意活动度,生活质量满意度较高.结论 骨盆恶性肿瘤半骨盆切除、组合式半骨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全面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对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宁宁;曾利辉;安晶晶;廖灯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比静脉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成本.方法 60例老年中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布地奈德组(28例)和泼尼松龙组(32例),分别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2 mg/次(1次/6 h)和甲基泼尼松龙静滴40 mg/次(每天1次).其他治疗相同.记录治疗后第1、3、5、10 d临床症状评分和FEV1/预计值、P02、PC02、副反应和成本费用.结果 ①治疗后10 d SGRQ生活质量评分布地奈德组下降了9.8分(P<0.05),泼尼松龙组下降11.4分(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10 d FEV1/预计值布地奈德组和浚尼松龙组分别上升了6.72%和8.30%(P<0.05)(1 mmHg=0.1333 kPa),PaO2分别上升7.0 mmHg和8.0 mmHg(P<0.05),PaCO2分别下降7.3 mmHg和8.1 mn-tHg(P<0.05).③短期副反应布地奈德组主要为声嘶,泼尼松龙组为血糖升高及消化道出血.④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需要辅助通气的比例,成本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老年中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与静脉用泼尼松龙疗效一致,全身副反应减轻,短期治疗费用无明显增加.
作者:舒德芬;杨中华;张艳玲;吴红梅;董碧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人群对氧磷脂酶1(PONl)L55M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合并空腹血糖升高(FHG)及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关系,及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和病变范围的相关关系.方法 284例受检者据空腹血糖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正常对照组(90例)、CHD组(86例)、CHD+FHG组(62例)、CHD+T2DM组(46例),进行SNPs序列测定人选人群PONl L55M基因并分析.结果 广东地区汉族人群PONl L55M基因存在多态性,L等位基因频率为0.86.3种基因型(LL,LM,MM)在4组中无明显差异.L等位基因在冠心病病变血管数目和病变范围中无明显差异(x2=0.56,P:0.758;x2=0.11,P=0.743).结论 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PONl L55M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以L型为主.PONl L55M基因多态性与是否发生空腹血糖升高或糖尿病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周虹;卢成志;高赟;龙洋;田浩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揭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月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HIF-1a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祭不同月龄组(3,18、24、30月)大鼠海马组织中不同区域神经细胞尼氏体及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随大鼠月龄的增大,海马组织中各区域神经细胞体积变大,排列稀疏,胞浆内尼氏体减少.②海马Cal、CA3区,随月龄增加,HIF-1a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由3月龄到18月龄、18月龄到30月龄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 随着月龄的增大,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减弱,而HIF-1α的表达逐渐增强,推测HIF-1a可能在衰老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吴海琴;王虎清;郭荷娜;张茹;张桂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单个核细胞转铁蛋白受体2(TFR2)基因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儿童ALL不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56例新发ALL患儿和15例对照患儿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FR2相对表达量.结果 泼尼松敏感组患儿TFR2相对表达量(中位数为0.0848)显著高于泼尼松不敏感组(中位数为0.0126,P=0.038).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TFR2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1677、0.0728和0.0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WBC<50×109/L、(50~100)×103/L和≥loo×103/L 3组患儿TFR2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0974、0.0294和0.0078,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另外,B细胞ALL,和T细胞ALL患儿TFR2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0636和0.0065,B细胞型TFR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细胞型(P=0.004).秩相关统计分析表明,ALL患儿单个核细胞TFR2表达量与初始外周WBC总数、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幼稚细胞绝对计数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398、-0.307、-0.421,具有负相关关系(P分别为0.003、0.022、0.001).结论 TFR2可能为儿童ALL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预后因素,在ALL患儿预后评估和指导个体化治疗方面可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玲丽;高举;陈婷婷;马志贵;郭霞;朱易萍;李强;袁粒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海马的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的代谢特点.方法 应用1HMRS成像系统检测24例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双侧海马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醇(ml)和肌酸(Cr)等4种代谢产物,分别计算海马双侧NAA/Cr、Cho/Cr以及ml/Cr比率,作为反映NAA、Cho和ml水平的评估指标.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代谢指标的组间差异;利用组内代谢指标双侧比较,结合单侧化指数分析,就海马代谢的左右对称性进行研究.结果 自杀未遂抑郁症组左侧海马NAA/Cr(1.50±0.20)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侧海马NAA/cr明显高于右侧(1.45±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未遂抑郁症组左右两侧海马NAA/Cr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化指数分析显示,对照组双侧海马NAA/Cr具有不对称性(LINAA/Cr=1.09±0.03,P<0.05),未发现自杀未遂抑郁症组双侧海马NAA/Cr不对称性(P>0.05).未发现自杀未遂抑郁症组任何代谢指标与疾病病程、发作次数以及疾病严重程度(HAMD17评分)的相关性(P>0.05).结论 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左侧海马代谢下降,双侧海马代谢不对称性消失.
作者:李进;况伟宏;邹可;邓伟;李涛;龚启勇;孙学礼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VEGF 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肿瘤血管计算其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表达与该肿瘤MV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有17例(85.0%)VEGF mRNA表达上调,48例(48/56,85.7%)肿瘤细胞VEGF 蛋白表达阳性;②VEGF表达与该肿瘤MVD呈正相关(r=0.76,P:0.0170);③VEGF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有关(r=0.77,P=0.044;r=0.58,P=0.023;r=0.69,P=0.017);④Cox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VEGF阳性表达均为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 VEGF在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能与该肿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唐琼兰;蒋学风;杨开选;李海刚;刘卫平;彭芝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CO2气腹对腹膜炎大鼠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PUCl8质粒载体大肠杆菌(JM109)示踪法,将质粒菌JM109定植于大鼠肠道后,腹腔内注入盐酸建立无菌的急性腹膜炎大鼠模型,4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5 mmHg CO2气腹组、15 mmHg CO2气腹组.每间隔1 h抽股静脉血测内毒素含量;气腹3 h后,取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对耐氨苄青霉素菌株进行酶切分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并测回肠黏膜及门静脉血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结果 气腹1 h后,15 mmHg CO2气腹组股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开始显著升高(P<0.01),并随气腹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升高;气腹3 h后,15 mmHg CO2气腹组门静脉血和肠黏膜SIg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肠道大肠杆菌(JM109)至门静脉血的移位率分别为0、25%、5O%,至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12.5%、25%、75%.结论 CO2气腹能够促进腹膜炎大鼠的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CO2气腹压为15 mmHg时作用更明显.
作者:罗琪;吴绍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