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刘丽;蒲小波;林文果
目的:评价结核分枝杆菌相关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 IGRA)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21日至2014年7月4日进行IGRA检测的住院患者共510例,查询患者结核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并与IGR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确诊结核病例99例,其中91例IGRA结果判定为阳性( IGRA值≥14pg/mL),灵敏度91.92%。非结核病例185例,其中151例 IGRA 结果判定为阴性( IGRA 值<14pg/mL),特异性81.62%。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相关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取材方便、检测快速等优点,是一个较好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钟洪燕;马莹;康梅;袁余;李冬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预防ICU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ICU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除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外,还应用新斯的明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周两次;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好,有效率达88%。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预防ICU患者便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取穴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谭君花;勾宗惠;许瑞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皮胸腔内置管腔内注入卡铂联合重组人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2(IL-2)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不良反应。方法选取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病例31例,经皮胸腔内置管引流排尽积液后,给予300~450mg(具体剂量根据Calvert 公式计算,AUC取值为5)、GM-CSF 150mg、IL-2100万U,溶于5%葡萄糖水50mL中腔内注入。3d后打开导管将积液排尽,将与首次相同剂量的GM-CSF、IL-2溶于生理盐水中注入腔内,间隔3~5d重复一次。本方案3周为1个周期,每周期结束后复查B超进行评价,若评价为部分缓解或无效则重复1周期上述治疗,若评价为进展、完全缓解或2周期治疗后仍无效则终止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仅用卡铂、IL-2腔内注射治疗,不加GM-CSF,方法同上。每周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每周期治疗第21天评价胸腔积液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后一次治疗后获完全缓解( CR)、部分缓解( PR)者4周后确认,记录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 mTTP)、生存期。结果每例患者平均治疗2.3周期,治疗组平均治疗1.7周期,对照组平均治疗3.0周期,治疗组完全缓解(CR)17例(54.83%),部分缓解(PR)9例(29.03%),无效(NC)3例(9.67%),进展(PD)2例(6.45%),总有效率为87.09%,高于对照组8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期治疗结束Karnofsky评分治疗组>70分者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32%、48.3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6.20%、48.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Ⅰ-Ⅱ度骨髓抑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者Ⅲ-Ⅳ度骨髓抑制。两组胃肠道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腔内注入用于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与卡铂、白介素-2联合用药起效快、耐受性极好、不良反应少,使用化疗药物剂量少,尤其适合一般情况差、对化疗药物有剂量限制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王亚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分析失能失智老年患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降低住院患者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失能失智老年患者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56例失能失智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均无典型急性胸痛症状,发病24h内心电图符合AMI特征性变化的仅9例,占16.07%;56例cTn-I检查结果均呈阳性>0.15μg/L;住院死亡率高达64.3%。结论老年失能失智患者因多病共存,急性心梗临床症状、心电图不典型发生率都比较高,住院死亡率也很高。
作者:朱斌;罗展;刘瑞军;敬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在门诊手术患儿术前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舌系带成形术患儿60例,性别不限,年龄2~4岁,ASA分级Ⅰ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20),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 DL),右美托咪定滴鼻剂量1μg/kg;中等剂量右美托咪定组( DM),右美托咪定滴鼻剂量1.5μg/kg;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H),右美托咪定滴鼻剂量2μg/kg。记录给药前(T0)、滴鼻后即刻(T1)、滴鼻后10min(T2)、滴鼻后15min(T3)、滴鼻后25min(T4),入手术室时(滴鼻后40min,T5)、麻醉诱导时(T6)患儿的心率、SpO2、BIS值,喉罩拔出时间(T7)。结果与DL组相比,DM组和DH组T2-T6时间点心率,BIS值低于D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L组相比,T7时间点DM组和DH组喉罩拔出时间短于DL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1.5μg/kg用于术前滴鼻,在安全有效性优于1μg/kg和2μg/kg。
作者:李郑琛;贾英萍;韩雪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程序化护理。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调查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平均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的满意度依次为94.59%、97.30%、94.59%,对照组依次为81.08%、75.68%、78.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应用程序化护理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系统性,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作者:方兰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比自拟中药方剂“痨咳宁”配合化疗药物抗痨治疗,与用西药止咳药配合化疗药物抗痨治疗肺结核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2例临床诊断肺结核咳嗽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6例。治疗组采用口服痨咳宁配合化疗药物抗痨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可待因、溴已新片等止咳药配合化疗药物抗痨治疗,两组抗痨治疗方式相同。观察治疗前后疗效、疗程、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等。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7.17%和76.42%,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治疗疗程、毒性反应和复发率方面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痨咳宁用于治疗肺结核咳嗽疗效显著,并可缩短疗程、无毒性反应,减少复发率。
作者:文晓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艾滋病( AIDS)合并肺结核与单纯性肺结核的CT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并与127例单纯肺结核患者的CT图像进行对照。扫描结果根据发病部位、范围及病变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及范围:病变累及双肺、两叶和两叶以上、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累及胸膜或淋巴结,两组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性质:斑片状或大片状实变阴影、大片实变合并多发空洞、纵膈内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空洞、多发结节影在两组间的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显示AIDS合并肺结核的各种影像特征,AIDS合并肺结核的病变部位不典型,累及范围广泛,大片状实变、纵膈内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的出现率较单纯肺结核高。
作者:王涛;张荣萍;宋立江;高春丽;苏国华;马力;周朝鑫;高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54例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28例行常规开腹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分析患者术后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腹腔镜组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92.2%、78.3%和46.2%,开腹组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88.3%、75.7%和4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其中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
作者:芦灵军;黄君;易先武;陈伟平;王伟;樊建新;徐其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提供更安全的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药物方案。方法130例(154眼)接受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分为试验组(普拉洛芬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对照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对两组角膜状况、眼压和翼状胬肉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对照组有9例(12眼)修正眼压高于正常上限值,与试验组0例(0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相当,且更安全。
作者:曾仁攀;梁小琼;王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左西替利嗪和孟鲁司特钠对中-重度持续性儿童变应性鼻炎( AR)患者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作用,探讨儿童AR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方法将157例年龄6~14岁的中-重度持续性AR患儿,随机分为左西替利嗪(LEVO)组77例与孟鲁司特(MONT)组80例。 LEVO组每晚口服左西替利嗪片5mg,MONT组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片5mg。应用鼻炎症状评分体系进行评价,评分越低症状越轻。结果治疗2周,两组症状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7,P>0.05),但均较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404和0.485,P<0.01),流涕症状LEVO组改善优于MONT组(F=0.744,P<0.05),鼻塞症状MONT组改善优于LEVO组(F=0.819,P=0.013<0.05);治疗4周,两组症状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40,P>0.05),但较基线(F=0.158和0.203,P均<0.01)和2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F=0.391和0.419,P<0.01),鼻塞症状MONT组改善极优于LEVO组(F=0.304,P=0.001<0.01)。结论对于鼻塞症状明显的患儿,可以选择孟鲁司特钠作为初始治疗药物;对于流涕症状明显的患儿,可以选择盐酸左西替利嗪作为初始治疗药物。
作者:强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退( 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患儿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2009年9月21日至2010年9月20日在我中心筛查确诊的54例患儿B超检查结果的分析,了解B超检查在CH患儿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价值。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 Tr-FIA )检测滤纸血斑中的促甲状腺素( TSH),对召回的可疑患儿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状腺功能,确诊后B超检测甲状腺情况,同时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正规治疗1~3年后根据情况停药观察,重新评估暂时性CH还是永久性CH。结果2010年度在成都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筛查新生儿169928名,确诊CH62例,发病率1/2741。在我中心治疗的54例中, B超检查未见异常31例,占57.41%;异常23例,占42.59%。重新评估确定为暂时性CH的22例病,B超检查异常的3例,占13.63%;永久性CH32例,B超检查异常20例,占32.50%,两者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0年成都市CH发病率为1/2741,低于本中心平均水平(1/2335)。 B超检查为CH 的辅助诊断手段,也可以作为 CH患儿的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梅;李晓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文精神对神经内科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54例神经内科高血压脑出血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照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本着以人文精神为根本的护理理念给予相应的护理,选取两组患者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护理质量,临床满意度,作为对比指标。结果采用人文精神为根本的护理理念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护理质量,临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精神对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遵医行为,护理质量,临床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并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重视。
作者:严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2b( INF-α2b)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3例新诊断CML慢性期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伊马替尼400mg/d(n=30),伊马替尼400mg/d和INF-α2b 300万U隔日一次(n=43)。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完全细胞学反应(CCyR)和完全分子学反应( CMR),并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 OS)、无进展生存( PFS)差异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CCyR在用药6个月时高于伊马替尼组(60.5% vs.36.7%,P<0.05),12个月时差异消失。联合组MMR+CMR在用药6个月及12个月时均高于伊马替尼组(74.4% vs.43.3%,76.7% vs.46.7%,P<0.05),在24个月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伊马替尼组(P<0.05),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率却与伊马替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4个月观察期内,两组患者OS率(u=0.458,P=0.504)、PFS率(u=0.598,P=0.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马替尼联合INF-α2b可以使CML患者更快获得遗传学及分子学反应,但并不能改善患者在用药24个月内的生存率,而且可能增加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吴红卫;李书武;胡丹;兰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FLACC疼痛评估量表在全麻苏醒期患儿术后疼痛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麻醉复苏室的400例实施全麻手术的患儿,采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儿疼痛程度,并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在FLACC疼痛评分基础上,实施相关疼痛护理干预后,患儿疼痛程度在复苏期间有所缓解,入室时疼痛评分与出室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期间无1例患儿发生因镇痛药物使用过度而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全麻苏醒期间在患儿疼痛评估过程中应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能够直观、动态评估患儿疼痛程度,指导相关疼痛护理干预,从而更加有效地为术后患儿镇痛,增加患儿舒适度,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推广。
作者:尹露;殷小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细胞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中的变化,进而为慢血流现象探索一些确切的发病机制。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27例患者做为试验组,将同期造影结果正常的35例做为对照组。所有病例以相同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CTFC 法判定冠脉血流,各组患者在冠脉造影术后即刻抽血一次,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循环内皮细胞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血流现象患者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内皮细胞可作为反复血管内皮损伤的有效指标,血管内皮损伤与慢血流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慢血流现象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刘婷婷;刘丽;蒲小波;林文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 sTREM-1)、白三烯B4(LeukotrieneB4,LTB4)在COPD患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GOLD指南对所有患者综合评估后分组,收集各组患者及对照者外周血标本,用ELISA法测定标本中的sTREM-1、BLT4浓度。结果①COPD患者A、B、C、D各组及健康对照组中血浆sTREM-1浓度分别为(2.41±0.68) ng/mL、(4.33±0.83) ng/mL、(5.23±0.88) ng/mL、(8.44±0.69)ng/mL和(1.11±0.20)ng/mL, A、B、C、D组各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COPD患者sTREM-1浓度与FEV1占预计值%负相关(r=-0.675, P<0.01)。③COPD患者A、B、C、D各组及健康对照组LTB4浓度分别为(1.68±0.46)ng/mL、(1.96±0.12)ng/mL、(2.24±0.98)ng/mL、(2.52±0.15)ng/mL、(1.36±0.19)ng/mL, A、B、C、D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COPD患者LTB4浓度与FEV1占预计值%负相关(r=-0.848,P<0.01)。⑤COPD各组中sTREM-1浓度与LTB4浓度成正相关(r=0.872, P<0.01)。结论①随着COPD分组病情加重,sTREM-1、LTB4浓度逐渐升高,二者参与肺功能的损害,可能是COPD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②COPD各组中sTREM-1浓度与LTB4浓度正相关,二者可能在同一信号传递通路上,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反应。
作者:李新胜;陈绍平;贾钦尧;毛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肺吸虫病的诊治现状,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65例肺吸虫患者的临床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肺吸虫病以学龄儿童发病为多。临床表现以皮下包块或结节、呼吸系统症状为多。末梢血的嗜酸细胞百分比、流行病学资料、抗体的检测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吡喹酮足剂量正规疗程的抗虫治疗,肺吸虫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目前本病临床误诊率高,导致患者看病周折反复,延误了病情,增加了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结论嗜酸细胞百分比、流行病学资料、抗体的检测对本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吡喹酮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减少临床误诊势在必行。
作者:李彦;孙黎;马传良;邓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于1944年,位于县城赵镇郊山路69号,是一所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省级文明单位、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单位、爱婴医院、四川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成都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是全县医疗、预防保健、科教研中心,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骶管应用对小儿尿道下裂成形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80例小儿Ⅲ型尿道下裂行尿道成形术的患儿,年龄3~6岁。随机分为4组:0.2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R组,n=20);1μg/kg右美托咪定+0.2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DR1组,n=20);2μg/kg右美托咪定+0.2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DR2组,n=20);0.25%罗哌卡因骶管阻滞+0.5μg/(kg·h)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组(DVR组,n=20)。七氟醚诱导并放置喉罩后,持续吸入七氟醚(氧流量2L/min)并调整七氟醚浓度至BIS值维持在40~50。 DVR组静脉泵注0.5μg/( kg·h)右美托咪定。其余三组在超声引导下骶管穿刺并注入1mL/kg各组药物(大量不超过20mL),术毕拔除喉罩送至复苏室。主要观察指标是拔除喉罩时(T1)的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2、4h(T2和T4)患儿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R组相比DR1、DR2、DVR组拔喉罩时SAS评分明显降低,T2和T4时点Ramsay评分明显升高。与DVR组相比,其余三组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与DR1组相比,其余三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而R组苏醒期药物镇静的使用率明显增高。 R组6例发生术后创面出血感染、2例发生尿道瘘。结论右美托咪定骶管应用明显降低苏醒期间躁动反应,且1μg/kg右美托咪定剂量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作者:王媛;杜彬;贾英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