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钱垠;刘青
目的:观察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1例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等)治疗,对照组26例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对照组总有效率73.1%.结论:该方治疗本病有健脾升清、培土益气的功效.
作者:周德仁;韩纪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败酱草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的根茎、根及全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性味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习惯用于治疗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疡)、痈肿疮毒和产后瘀阻腹痛等症,常用量6~15g.近年来,通过临床验证,本品还有许多新的用途.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及病因病机.方法:对天津市养老院520名老人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确诊183例为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结果:老年性痴呆常见的证候要素为阴虚、血虚、气虚、痰、火、血瘀;主要涉及脏腑为肾肝心脾.结论:老年性痴呆并非单一因素引起,三焦气化失常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作者:胡起超;于涛;韩景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对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研究,及犀角地黄汤配伍意义研究,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作者:钱振福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法方剂治疗大肠癌术后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健脾疏肝法方剂(白术、陈皮、柴胡、白芍、防风、苏梗等)治疗本病3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症状的变化及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有显著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健脾益胃、抑木扶土之效.
作者:黄欣;钱垠;刘青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生物制荆延缓果蝇衰老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经口喂饲黑腹果蝇不同浓度(0,0.3%,0.9%)的六味地黄生物制剂,观察对果蝇寿命的影响,测定30 d龄果蝇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物(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各剂量组半数死亡时间、高寿命及平均寿命均较对照组延长(P<0.05或P<0.01),体内GSH-PX、T-AOC、SOD、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六味地黄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者:夏少秋;朱颖;吴亚军;宋涛;赵越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综述了中医药在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奥沙利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已经从多角度、多方位展开,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显示中医药在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方面的优势,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董明娥;谭煌英;薛陆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槲寄生碱对人胰腺癌细胞PC-3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槲寄生碱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对不同浓度的槲寄生碱作用48h后的细胞进行凋亡及Bcl-2的表达检测.结果:槲寄生碱对PC-3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IC50为8.64μg/mL.FCM检测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槲寄生碱的PC-3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Bcl-2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槲寄生碱能够抑制人胰腺癌细胞PC-3的增殖,并能促进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干扰下调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姚俊涛;王一羽;原荣;李军;孙莉;胡玉琴;袁彬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萎缩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对202例萎缩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黄芪、炙甘草、砂仁、广木香等)加减治疗,连用4周为1疗程,结束后复查B超及临床症状观察.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93%,临床症状改善.复查B超显示胆囊切面内径长,横径及长、横径乘积均有明显增加,表明胆囊萎缩情况有明显改善(P值均<0.01).结论:香砂六君汤治疗萎缩性胆囊炎有健脾益胃、行气消胀的功效.
作者:吴学勤;马鹏;刘敏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现察消溃汤与西药三联疗法相结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70例,采用西药三联法,口服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连服1周,然后单服奥关拉唑,连服3周;治疗组70例,口服消渍汤(生黄芪、白及、黄连、蒲公英、乌贼骨、瓦楞子等)4周,同时口服上述西药,服法同对照组,治疗两个疗程(8周).结果:胃镜下疗效,症状改善及治疗后1年复发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溃汤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胃渍疡有清肝和胃制酸的功效.
作者:杨雯;胡茸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不孕症的病因不外先天发育不足,或后天失调而引起.原发不孕多由先天肾气不充,肝肾阴血不足,冲任亏虚,胞脉失养,不能摄精成孕,或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郁脾虚,冲任失调而致不孕,或因平素过食生冷、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而不孕.继发不孕症多由产后、人流术后,饮食起居不慎,复感外邪,损伤冲任阻遏气机或恣食肥甘厚味所致.
作者:郭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从增效减毒探讨清开灵注射液及二次开发研究中的新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的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清开灵配伍的增效作用、清开灵治疗肝癌增效减毒作用,清开灵的不良反应、新清开灵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增效减毒作用.结论:通过研究复方的增效减毒原理,不断发展开发更多良效方剂,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
作者:崔海月;王庆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大黄解毒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检测0.01Eu/mL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大黄解毒汤(茯苓、薏米、赤芍、白及、黄芩、大黄、紫草、儿茶等)保留灌肠,对照组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肝功能、症状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解毒汤保留灌肠可快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灌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作者:毛毛;李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二参双甲汤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二参双甲汤加减(苦参、丹参、炙鳖甲、穿山甲、蒲公英、茵陈等)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32例.结果: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3例.结论:运用自拟二参双甲汤治疗丙肝具有活血解毒利湿之效.
作者:谢国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拗芎葶合剂对哮喘大鼠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三拗芎葶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除空白组外,其他5组均行哮喘造模,三拗芎葶合荆不同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药液,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给予相应剂量地塞米松腹腔注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NGF及NGFmRNA的表达,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哮喘组大鼠NGF及NGFmRNA在气道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三拗芎葶合剂各剂量组和地塞米松则能明显降低大鼠NGF及NGFmRNA表达(P<0.05).结论:三拗芎葶合剂能抑制哮喘大鼠NGF的表达,并抑制炎性细胞的分泌,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荆阳;杨仁旭;贾晓鑫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提高五海九的质量标准.方法:对五海丸中陈皮、桔梗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测定橙皮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中陈皮、桔梗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橙皮苷进样量在0.09136mg~0.6395mg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n=6)为99.13%,RSD为1.0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LC和HPLC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五海丸的质量.
作者:周燕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结合捏脊推拿和挑刺四缝穴治疗小儿消瘦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耳穴贴压(胃、脾、饥点、十二指肠、小肠、大肠、交感等穴)为主,结合挑刺四缝穴、捏脊推拿的治疗方法.结果:总有效率92%.结论:耳穴贴压结合捏脊、挑刺四缝穴相结合治疗小儿消瘦有调和气血、健脾和胃的作用.
作者:朱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温肾阳,补气活血,利水消肿类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肾气丸加味(熟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黄芪、五味子、丹参、仙茅、仙灵脾),治疗本病50例.结果:总有效率96%.结论:本方有温补肾阳、补气健脾的作用.
作者:李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减配合西药抗HP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内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川芎、赤芍、丹皮、五灵脂、乌药、白及、延胡索等)口服,并给予西药抗HP治疗;对照组仅予西药抗HP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症状积分比和糜烂病灶愈合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合西药治疗糜烂性胃炎有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功效.
作者:徐哲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改变和生化异常.一般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腹痛和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治疗方法不一,常用的有心理疗法、饮食疗法、解痉药等,但对腹泻型IBS的疗效欠佳.肠易激综合症属中医泄泻、腹痛、便秘、腹胀等范畴,临床上以腹泻型常见.我科从2000年~2008年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淑均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