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保肝护脑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刘智斌;牛文民;杨晓航;王渊

关键词:脑缺血/针刺疗法, 实验, 动物,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保肝护脑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对照组、保肝护脑针法组.线栓法制作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测试大鼠行为学、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结果:模型组、针刺对照组和保肝护脑针法组缺血2 h (电针治疗前)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经10次电针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对照组和保肝护脑针法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针刺对照组相比,保肝护脑针法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更为显著(P<0.05).电针治疗前,与假手术组、针刺对照组和保肝护脑针法组比较,模型组血清GST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血清GSH 、GSH-Px和GR 明显降低(P<0.01);经10次电针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对照组和保肝护脑针法组血清GST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GSH 、GSH-Px和GR显著升高(P<0.01);与针刺对照组相比,保肝护脑针法组血清GST、GSH 、GSH-Px和GR各项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保肝护脑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效果较单纯头穴针刺更为显著,其治疗机理与调节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密切相关.
陕西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丹皮酚-壳聚糖膜的制备及丹皮酚缓释性的研究

    目的:探索丹皮酚-壳聚糖膜的制备方法,了解药膜的性状及体外释放规律.方法:以1∶1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混合物作为基质,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丹皮酚药膜.通过对4种不同甘油含量的膜的多种物理性质的研究来寻找佳的制膜配方,同时以体外释放法研究药膜对丹皮酚的控释能力.结果:以1∶1的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混合为溶质(甘油含量为2%)制备的药膜具有较理想的物理性质和药物缓释能力.结论:丹皮酚-壳聚糖膜制作工艺简单,物理性质优良,缓释效果理想.

    作者:董亮;崔华雷;尹辉;王晓晔;李云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青龙汤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用支持疗法,治疗组应用小青龙汤(炙麻黄、桂枝、干姜、细辛、白芍、五味子、半夏等)为主方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清CRP表达均降低,治疗组降低幅度尤为显著.结论:小青龙汤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且能对血清中CRP有明显调节作用.

    作者:钟芳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周志杰老师头四针配合芒针透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

    目的:介绍周志杰老师头四针芒针透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所长.结论:老师使用头四针配合芒针透刺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肯定,特别是在后期降低肌张力,提高肌群协调性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作者:张若平;周志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消渴汤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6例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172例患有糖尿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平均每组86例.分别采用胰岛素和胰岛素与消渴汤( 黄芪、山药、苍术、玄参等)联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4.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3.7%);该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人数(3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1例).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具有清热补气,疏肝解郁,防止外邪侵入的功效,可以从根本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李洁;张莉;张荣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曹式丽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感染经验

    介绍曹式丽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感染经验,从患者整体情况入手,辨证施治,平调阴阳,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菲;曹式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二黄汤配合西药治疗女性解脲支原体感染30例

    目的:探讨清热燥湿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女性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二黄汤(黄柏、黄芩、土茯苓、鱼腥草、白芷、薏苡仁、丹参、白术等)加服多西环素;对照组22例仅服多西环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1.7%.结论:本法治疗本病有显著疗效,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作者:李海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58例

    笔者自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对本科5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疗效,能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现报道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本科2008年8月至2011年10月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共选116例,其中男76例,女40例.

    作者:李学霞;李海燕;李学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助化通瘀汤治疗精液不液化症59例

    目的:探讨助化通瘀汤配合维生素 C及葡萄糖酸锌等药物治疗男性精液不液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118例精液不液化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9例.治疗组采用助化通瘀汤(由山茱萸、龟版、枣仁、知母、牡蛎、枸杞子、泽泻、水蛭、茯苓、丹参、生地等组成)配合维生素C及葡萄糖酸锌等药物治疗,对照组应用维生素C及葡萄糖酸锌治疗.服用60d后对两组病例疗效进行总结.结果:118例全部得到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86.4%;对照组总有效率59.3%,两组液化率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结论:助化通瘀汤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散结的功效,治疗精液不化症有明显疗效.

    作者:刘焕军;邓鲲;曾新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安冲汤加味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2例

    目的:探讨补肾疏肝健脾类中药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安冲汤(黄芪、白术、白芍、生龙牡等)加减治疗本病62例.结果:总有效率93.5%.结论:该方标本同治,防止复发.

    作者:刘莉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抗HIV的中药复方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的优势应用人类疾病数以万计,治疗的药物、方剂应当数量更多[1].中药复方是中医药的精髓所在,其君臣佐使等配伍的独特规律及效用的优越性已为数千年临床实践所证明[2-3].中药治病的优势正是复方整体调节的结果,一些中药复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艾滋病病人身体状况,改善检测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4].现就中药复方治疗艾滋病的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作者:陈鹏;李艮弟;卓燊;陈君;王晓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尺胫针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100例

    目的:观察尺胫针疗法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尺胫针组100例、腕踝针组52例,观察其对损伤局部疼痛和压痛及其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痊愈时间.结果:两组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痊愈率比较无差别(P>0.05),愈显率和有效率尺胫针组均较腕踝针组为优(均P<0.05);急性患者首次进针5min时和慢性患者首次治疗后的疗效尺胫针组明显优于腕踝针组(均P<0.05);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痊愈时间尺胫针组分别较腕踝针组缩短1.2d和3.2d,其差异显著(P<0.05).结论:尺胫针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较腕踝针为佳,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卫华;李芳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痤清汤治疗青春期痤疮64例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治疗青春期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服用中药痤清汤(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丹参、金银花、茵陈蒿、赤芍、黄连、苦参、连翘等)治疗,对照组口服甲硝唑片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痤清汤治疗青春期痤疮临床疗效显著,可促进痤疮消退.

    作者:马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疏血通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

    目的:观察活血祛瘀类中药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配合西药(瑞舒伐他汀)治疗本病6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率71.60%,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可缓解症状,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

    作者:任丁;王凯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扶正健脾散治疗小儿慢性胃炎30例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类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小儿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扶正健脾散(黄芪、党参、丹参、连翘等)治疗,对照组采用童宝乐合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30例临床症状改变,胃粘膜炎症的改变,幽门螺杆菌(HP)转阴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2%,对照组总有效率87.78%,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能明显减轻患儿症状.改善胃粘膜炎症及杀灭HP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健脾散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小儿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秦炜;周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复方归芪颗粒的制备与薄层鉴别

    复方归芪颗粒(冀药制字Z20050849)为本院医师多年的临床经验方,功能补气血、健脾胃、止眩晕,主治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头晕、乏力、倦怠等症,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取得满意疗效.从1999年临床应用至今,安全可靠,未发生过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我们对复方归芪颗粒制备工艺及薄层鉴别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余海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龙胆泻肝汤临床治验举隅

    龙胆泻肝汤始载于<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山栀、泽泻、木通、柴胡、当归、生地、车前子、甘草十味药组成.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之症.笔者用此方治疗生殖器疱疹、痤疮、遗精、阴囊湿疹,男性不育等病症,辨证属于湿热内蕴者有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益气化痰活血法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治疗152例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活血类中药对本社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52例慢阻肺患者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党参、麦冬、当归、苦参、黄芪、五味子、丹参、半夏)进行干预治疗.结果:本社区慢阻肺患者中96%为50周岁以上的老人,其中91%为男性患者;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干预治疗慢阻肺的总有效率为95.5%.结论:本法有益气活血化痰的作用,可有效减轻慢阻肺的症状.

    作者:潘莉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补肾疏肝法配合情志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0例

    目的:观察补肾疏肝法配合情志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临床症状量表评分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除口服补肾调肝汤(菟丝子、淫羊藿、山萸肉、柏子仁、地骨皮、淮山药等)外,同时配合情志疏导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情志疏导治疗,治疗2月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主要症状积分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经补肾疏肝法及情志疏导治疗后,在改善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胸闷胁痛、腰膝酸软症状,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疏肝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确切;情志疗法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环节;补肾疏肝法结合情志疏导比单纯用中药疗效好.

    作者:温玉华;李坤寅;李泽福;袁惠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50例

    目的:评价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100 例高位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切开(挂线) 法对照组.以愈合时间、治愈率、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积分等作为主要的观测指标;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两种手术方法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低位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治愈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位复杂性肛瘘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0±7.5)d,对照组为(30.5±8.5)d;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6.73±8.15)d,对照组为(33.20±12.60)d;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低位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除括约肌功能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外( P<0.05,P<0.01),其余各项症状积分和总积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低位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组肛管大收缩压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治疗后的肛管大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较治疗组治疗后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可以缩短病程、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能保护肛管括约肌的功能.

    作者:仲贵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颈椎病中医临床外治研究概述

    中医外治法是与内服药物治病相对而言的一种治疗方法,<辞海>认为针灸推拿伤科外科手术及药物熏熨敷贴等法均属于中医外治法,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现在的外治法一般专指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作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对中医传统外治法特点的研究,为中医外治法现代临床应用开拓新思路.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现就国内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赵宇栋;谭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陕西中医杂志

陕西中医杂志

主管:陕西省中医管理局

主办:陕西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