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尿道外伤后狭窄的处理21例体会

冯杰雄;王明和;胡廷泽;陈绍基;黄鲁刚;蒋小平

关键词:尿道, 外伤后, 小儿外科, 诊治, 患儿, 报告
摘要:我院小儿外科1987年1月至1996年1月共收治21例尿道外伤后狭窄患儿,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四川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节育环破入腹腔致肠绞窄1例

    患者,67岁.因腹痛、呕吐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天入院.查体:P96次份,BP10/6kPa,腹丰满,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均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腹部透视见小肠充气明显,并有多个阶梯状气液平,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经扩容、纠酸等术前准备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暗红色血性液体约600~80ml,胃空肠充气膨胀,小肠中段约140cm肠襻及系膜被一金属节育环钳夹嵌顿,形成闭襻性肠梗阻,该肠段发黑恶臭,完全失活.子宫已萎缩,约3cm×4cm×2cm,左侧输卵管子宫角部有一与输卵管长轴方向平行裂口,长约2.5cm,创口不规则并与子宫腔相通,创缘有活动性出血.

    作者:李洪明;刘兴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蚊式钳扩张法治疗小儿包茎120例

    本院近年来在门诊共治疗小儿包茎12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病例中有年龄小的8月,大12岁,平均6.3岁.

    作者:袁光亚;李清奇;马蜀爽;范宇;刘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而且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容易误诊,为了总结经验,现将我院1995~1998年间经临床和细菌学检查确诊的13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商慧芳;罗祖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自制输尿管内支架管临床应用13例

    自1990年6月以来,作者采用自制的输尿管支架管做输尿管内引流13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云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食管溃疡误诊为食管癌1例

    患者,男性,67岁.主诉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半年,加重伴梗噎感1月.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肾功、生化、血糖、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均在正常范围内;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食管下段相当于第九胸椎平面,充盈缺损,管腔狭窄,粘膜破坏,钡剂通过尚可,病变范围2cm,术前考虑为食管癌.于1999年5月在全麻下行下段食管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术.术中见:食管下段距膈肌2.5cm处,约3cm×2.5cm×2.0cm大小,食管质中偏硬,溃疡型肿块,表面有糜烂,食管旁有一肿大淋巴结,直径约0.6cm,质中.术后病理诊断:食管慢性炎性溃疡.

    作者:熊坤林;范士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不同季节新生儿硬肿症分析比较

    目的了解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与季节的关系,寻找不同季节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按春夏秋冬四季进行统计,找出各季节主要的致病因素.结果总体上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冬春季多于夏秋季,其比为3:2.早产为主要致病因素,在一年四季中均占有较高比例(65.23%),感染和窒息是夏秋季新生儿硬肿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夏秋季硬肿症患儿合并感染或窒息的比例明显高于冬春季(P<0.05).结论寒冷损伤是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的致病外因,早产及感染和窒息是新生儿硬肿症的重要致病内因.保暖和防止早产,预防感染和窒息对预防硬肿症的发生极为重要.

    作者:李清平;朱红枫;周正秀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

    自1972年2月至1998年12月,我院共收治创伤性膈疝14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胡文贤;郑方孝;姜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泪囊鼻腔吻合联合下泪小管插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泪小管狭窄阻塞11例

    我院1994~1998年间,对11例慢性泪囊炎合并下泪小管狭窄或阻塞的病人进行了泪囊鼻腔吻合联合下泪小管插管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康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米托蒽醌加阿糖胞苷治疗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对化疗的反应通常较成年白血病患者为低.我们采用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ito)加阿糖胞苷(Ara-c)的联合化疗方案(MA)治疗老年ANLL 14例,旨在提高完全缓解率及降低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

    作者:孔卫红;龚志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双J管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我院1996年3月至1999年6月应用双猪尾形输尿管保留导管(双J管)作内引流术3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四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大出血原因分析

    前列腺切除术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主要方法,手术后出血为早期主要并发症,近14年来,我院前列腺切除术后出血需再手术治疗者19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克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几项免疫学指标测定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其免疫实验指标较多,必须结合实验检查方可作出诊断.本文就31例SLE病人进行几项免疫学指标分析.

    作者:王国丽;熊俊浩;夏仲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监测指标的敏感性研究

    目的研究反映窒息新生儿肾损伤指标的敏感性.方法测定48例窒息新生儿(重度25例,轻度23例)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与尿NAG、GGT、β2-MG和尿常规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重度、轻度窒息组内尿NAG、GGT、β2-MG的异常发生率(83.3%和50%、83.3%和50%、83.3%和70%)高于血清BUN、Cr、Ua(33.3%和15%、57.14%和40%、50%和33.3%).结论窒息新生儿普遍存在肾功能损害,尿酶、β2-MG和尿常规能及早反映肾功能损害,可作为监测窒息后损伤早期敏感指标.

    作者:唐章华;董文斌;冉隆瑞;王胜会;肖大成;陈书琴;胡晓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熊胆胶囊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退黄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熊胆胶囊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78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熊胆胶囊口服治疗,并以复方益肝灵治疗23例急、慢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4周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熊胆胶囊治疗组总胆红素复常率为81%,而复方益肝灵治疗组则为40%;两组的降酶效果均较显著,转氨酶复常率接近80%.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熊胆胶囊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秦山;雷秉钧;陈亚利;胡菊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175例临床分析

    弱视是妨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眼病之一.由于治疗时间长,并需患儿及家长的密切配合,给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将我院1988年1月至1991年12月坚持治疗并随访4年且资料完整的175例共316眼的儿童弱视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体液免疫和急性期反应蛋白变化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LD)患儿的体液免疫和急性期反应蛋白变化.方法用琼脂音向免疫扩散法定量测定11例HLD患儿血清补体成分、免疫球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儿童比较,HLD患儿的C1q、C3、IgA、Tf均未见明显差异,C1- INH、IgG、IgM、FN、Pg、a2M的含量均极显著升高,CP、HP、C4、C5、C9、Bf、PA、ALb、a1AG、a1AT的含量均析显著降低.结论提示HLD不仅是CP显著改变和铜代谢异常,HLD有抗原刺激机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HLD患儿的血清蛋白成分含量变化不与机体在急性期应激反应时急性期蛋白的变化相符,可能C1* INH、FN、a2M有利于加强患儿机体的防御保护.

    作者:谢文光;魏钰书;周良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大力提倡成分输血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输血医学同医学领域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已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日益受到临床医师们的重视,但输血观念的转变、输血指征的掌握以及临床输血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我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廖清奎;周密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儿童化脓性全腹膜炎的手术治疗改进

    为探索儿童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我院1988年5月至1998年8月间收治的儿童化脓性全腹膜炎133例资料进行分析,将近年来在治疗方面的改进和效果与以往比较.

    作者:刘铭;植勇;彭阳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血管活性药物海绵体注射诊治阳萎180例体会

    海绵体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ICI)是诊断血管性阳萎及治疗心理性阳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用药种类、剂量、途径不同,以及受者敏感性的差异,都可影响ICI的结果,故不能以某一种药物及剂量来评价ICI的诊疗价值.现将我们1996年3月以来,对180例阳萎患者,用不同血管活性药行ICI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肖新民;赵启华;罗顺文;许亚宏;张思孝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干预治疗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是否能阻止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转变为2型糖尿病(DM)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6例住院时经OGTT证实为IGT的病人,给二甲双胍250mg,每日3次.观察1~2周后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出院治疗1年后随访复查OGTT.结果56例患者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由5.88±1.20mmol/L降到4.35±1.3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由9.20±0.5mmol/L降到5.80±2.11mmol/L(P<0.01).1年后随访到34例病人,其中14例坚持服药到随访时(治疗组),20例仅服药1~3月后停药(对照组).两组复查OGTT结果,对照组OGTT正常者3例(15.0%),仍为IGT者15例(75.0%),转变为DM者2例(10.0%);治疗组OGTT正常者8例(57.2%),仍为IGT者6例(42.8%),无转变为DM者,无低血糖症发生.结论二甲双胍长期服用可阻止IGT病人恶化为DM,此药安全、有效、不易发生低血糖,易被接受长期服用.但我组病人少尚需继续观察.

    作者:李春林;相国邦;朱建华;蒋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主管:四川省卫生厅

主办:四川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