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赵迎春;顾彬
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6例脑血管意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脑血管意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与年龄、教育程度、合并脑卒中、合并糖尿病、NIHSS评分、住院时间、GCS评分相关,其中教育程度为保护因素,以MoCA评分、MMSE评分、住院时间危险度(OR=6.711、6.013、5.697,P<0.05)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教育程度、脑卒中、糖尿病、NIHSS评分、住院时间、GCS评分与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预后密切关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可改善脑血管病患者预后.
作者:高永开;杨海贵;路丕周;杜宏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根据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报警信息探讨Sysmex XE-2100的电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Sysmex XN-3000的核酸染色法(PLT-F)及Cella Vision DM96在低值血小板计数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182例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测出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标本,将所选取的标本2h内采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光学法、XN-3000血细胞分析仪的核酸染色法进行血小板计数,然后用Sysmex sp-1000i自动推片染色仪对标本推片并进行瑞氏染色,再用DM96自动血细胞形态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后按报警信息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将标本分为三组,分别对PLT-I、PLT-O、PLT-F及DM96四种方法计数得到的血小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三组报警信息中,仪器提示血小板直方图异常和血小板聚集报警信息时,PLT-O和PL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O和PLT-F,PLT-I和PLT-F,PLT-O和DM96,PLT-F和DM96,PLT-I和DM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减少报警信息时,PLT-O和PLT-I,PLT-O和PLT-F,PLT-I和PLT-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O和DM96,PLT-F和DM96,PLT-I和DM96差异有统计学意史(P<0.05).结论 在低值血小板(<100×109/L)计数时,根据不同报警信息的提示应选择不同的计数方法,在仪器提示血小板直方图异常和血小板聚集报警信息时,网织红通道的光学血小板计数法不能纠正血小板计数,必须用核酸染色法(PLT-F)或DM96血小板计数,而仪器提示血小板减少报警信息时,必须通过DM96血小板计数复检才能发出报告.
作者:张彦平;郭萌;贺军涛;雷娜;何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奥氮平联合地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兴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氮平联合地西泮治疗.治疗1、3、7d后,采用重复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兴奋因子(PANSS-EC)、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PANSS-EC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32,P=0.003;F=5.42,P=0.035;F=7.43,P=0.024),治疗中进行两组PANSS-EC评分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PANSS总分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5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 (P<0.05).两组头痛、口干、心律失常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坐不能和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氮平联合地西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有效控制患者急性兴奋症状,并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李娟;赵米娜;王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脂蛋白酯酶基因多态性与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性,对青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脑血管病患者共13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68例(脑出血组),脑梗死患者63例(脑梗死组),选取健康体检者63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脑出血组及正常对照组、脑梗死组脂蛋白酯酶基因多态性.结果 脑出血组T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9%和5.1%,脑梗死组为85.7%和14.3%,正常对照组为77.8%和22.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T和G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中GG基因型频率均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提示本研究人群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结论 脂蛋白酯酶基因多态性与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张瑜;赵迎春;顾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低分割放射治疗分次γ-刀治疗后复发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接受分次γ-刀治疗后局部复发脑胶质瘤25例,单次分割剂量2.5Gy,总剂量30~50Gy;病理分级:Ⅱ、Ⅲ、Ⅳ分别包括5、8、12例.结果 随访2~24个月,随访率100%;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56%;近期疗效:CR12%、PR32%、NC36%、PD20%;1年生存率40.0%,2年生存率16%.单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60分(x2=15.122,P=0.000)、病理分级(x2=10.678,P=0.005)、复发时间大于4个月(x2=8.957,P=0.003)均与预后具有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性分析显示,KPS评分和病理分级与预后具有相关性.结论 低分割放疗是治疗分次伽玛刀治疗后复发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副作用有叠加效果,KPS评分和病理分级是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小龙;贺俊华;陆婉玲;党亚正;卫伟;赵宏亮;马玉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增龄性相关线粒体老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生理性线粒体老化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脑缺血又可加速病理性线粒体老化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对缺血性脑损害及其相关卒中后认知功能受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缺血性脑损害线粒体老化现象,揭示可能的脑血管病相关致病机制和探寻卒中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庆松;何婧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在人脑恶性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肿瘤组织标本肿瘤组及同期因脑外伤入院的19例患者的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临床样本中TSG101的表达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测TSG101的表达与患者各临床病理指标间的相关性.Western Bolt检测不同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TSG101的表达水平,选取表达高的细胞在体外构建干扰TSG101表达的细胞系siTSG101组,Western Bolt及Real-time PCR进行验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Western Bolt 结果示U251细胞中TSG101相对其他细胞高表达,体外成功干扰U251细胞TSG101的表达后其增殖能力在48 h、72 h出现升高(P<0.05).Real-time PCR结果示恶性胶质瘤组织中TSG101的表达低于正常脑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示TSG101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无显著相关,与患者胶质瘤细胞分级存在负相关.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示干扰TSG101表达的细胞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 TSG101在恶性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并在胶质瘤的增殖侵袭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
作者:冯基高;莫业和;张彩彩;徐鹏翔;胡德献;欧阳一彬;刘达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喹硫平联合谷维素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精神科就诊的老年精神分裂患者120名,按照完全随机比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实施喹硫平联合谷维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喹硫平治疗.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评价药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得分和CGI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同时间点的CGI得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和4个疗程后不良反应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两个疗程和3个疗程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FBG、TC、TG、HDL和LDL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对老年精神分裂患者同时施用喹硫平和谷维素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用药安全性.
作者:简薇;阮熙;王钰;张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丝切蛋白棒状结构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区的表达,探讨其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只SD健康成年雄性大鼠分成慢性脑低灌注组(15只)和假手术组(10只).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方法制备慢性脑低灌注模型组.假手术组方法同前,但是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而不结扎.两组大鼠于造模后第4周做水迷宫测试.水迷宫测试完后第2天处死大鼠并取其海马组织制成冰冻切片.运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大鼠海马区丝切蛋白和突触素.结果 慢性低灌注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明显受损(P<0.05).慢性低灌注组大鼠海马区丝切蛋白棒状结构形成.慢性低灌注组突触素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丝切蛋白棒状结构导致突触丢失,这可能是慢性脑低灌注所致学习记忆受损的主要因素.
作者:杜果;王建;王庆松;王志强;何婧;黄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通督治郁”针灸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本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住院部和门诊治疗的120例PSD患者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C组3组,(采用“通督治郁”针灸疗法治疗为A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为B组、采取西药治疗为C组)各40例.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血清5-HT、NE和BDNF表达水平及治疗前后的治疗疗效.结果 3组患者经各自方案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A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B组和C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NE、5-HT、BDNF水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三组患者NE、5-HT、BDNF水平含量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后A组NE、5-HT、BDNF水平含量均明显高于B组、C组(P<0.05),但B组和C组NE、5-HT、BDNF水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经各自方案治疗后A组抑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B组(65.00%)、C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总有效率比较(65.00%/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治郁”针灸疗法在可显效地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且可明显地提高PSD患者血清中的NE、5-HT、BDNF的表达水平.
作者:聂容荣;莫碧文;曾伟星;潘泓华;李作兴;江伟;齐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筛查脑卒中高危患者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脑卒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减少高危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方法 对我院2015年1月~3月年龄≥40岁的住院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分析,并以脑卒中风险评分卡为依据,进行脑卒中高危患者筛查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我院住院患者2750例中,其中男性1521例,女性1229例,筛查出脑卒中高危患者1026例(37.3%);脑卒中中危患者827例(30.1%);脑卒中低危患者897例32.6%.高血压、高血脂、缺乏体育锻炼、吸烟是脑卒中高危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我院脑卒中高危患者比例较高,且男性高危患者比例高于女性,其比值为1.24:1.医护人员应加强住院患者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并对脑卒中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
作者:王莉;陈金华;赵玉章;王海燕;季一飞;杨邦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与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2014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20例,按照完全随机化方法将2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10例.接受西医规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接受中医方剂加减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 (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也低于对照组的21.8% (P<0.05).结论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实施糖尿病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樊幼林;曾宏;黄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临床免疫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来我院做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被检者促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与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其他相关临床指标表达水平.结果 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TPO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HP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根据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再分为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血清TPO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三组患者组内比较无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正常组血清HPA表达水平与正常比较无差异(P>0.05),4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血小板正常组患者lgA、CI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血小板减少组及曾有血小板减少组(P<0.05),血小板减少组、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患者WBC、RBC、ESR、CRP、lgG、lgM、C3、C4、SSA-Ab、SSBAb、HB、lgE各临床指标间比较无差异(P>0.05);lgA、CIC两指标组间多重比较:血小板减少组CIC表达水平与曾有血小板减少组及血小板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曾有血小板减少组CIC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组lgA表达水平与曾有血小板减少组比较无差异(P>0.05),血小板正常组l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减少组及曾有血小板减少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血清TPO表达水平与各临床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血清HPA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间无相关性(P>0.05),HB与抗SSA-Ab抗体呈负相关(r=-0.335,P<0.05);HB与抗SSB-Ab抗体呈负相关(r=-0.290,P<0.05);抗SSB-Ab抗体与C4及CIC呈正相关(r=0.289,r=0.312,P<0.05);PLT与IgA呈正相关(r=0.426,P<0.05).结论 血清TPO及HPA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无直接相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疾病导致的免疫力紊乱所致.
作者:庞琳烜;谢荣华;吴振彪;杨西超;郑朝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36例分为颈动脉狭窄组(206例)和非颈动脉狭窄组(30例),其中颈动脉狭窄组患者依照颈动脉狭窄程度是否大于50%分为狭窄程度<50%组(142例)和狭窄程度≥50%组(64例).患者在入院三天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院5~7 d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狭窄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高于非狭窄组(P<0.05);狭窄组与非狭窄组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50%组nSSD、dDSD及dSSD水平低于狭窄程度≥50%组(P<0.05);狭窄程度<50%组及狭窄程度≥50%组血压昼夜节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临床中可通过纠正异常节律,改善患者血压变异性,可起到预防及控制动脉硬化的作用.
作者:吴婉玉;廖峻;黄劼;孙宏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戊四氮(PTZ)点燃慢性癫痫模型SD大鼠脑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及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细胞BDNF/TrkB信号通路与GLT-1的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为癫痫的防治提供靶位线索.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30只)及对照组(10只),采用PTZ点燃法制作慢性癫痫大鼠模型.运用Western技术分析SD大鼠PTZ点燃后7天海马及颞叶皮层TrkB和GLT-1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SD大鼠PTZ点燃后7天海马及颞叶皮层GFAP/TrkB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SD大鼠慢性癫痫发作后,海马及颞叶皮层TrkB和GLT-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调、GFAP/TrkB双标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PTZ点燃慢性癫痫SD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脑组织TrkB表达上调与GLT-1表达异常之间可能存在内在联系,BDNF/TrkB信号通路可能通过改变PTZ点燃慢性癫痫SD大鼠胶质细胞中GLT-1的生物效应来影响或参与癫痫过程.
作者:陈勇;杨忠;曾义;刘卫东;梁义;刘进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学表现探讨磁共振对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7例临床确诊儿童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儿的MRI、MRA影像资料,观察其影像表现并归纳分析影像特点.结果 17例患者中发病年龄2~13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和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神经体征.MRI平扫显示病灶位于幕上16例,幕上下均累及l例;单侧8例,双侧9例.14例MRA显示,9例表现为血管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累及颅内多支血管,尤其集中于Willis环周边血管,5例MRA无异常改变.结论 结合临床特点,采用MRI和MRA检查可为临床诊断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作者:冯静;鲁宏;谭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7 (MMP-7)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慢性鼻咽炎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MMP-7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对观察组内不同分期患者的MMP-7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MMP-7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7在鼻咽癌Ⅰ期和Ⅱ期患者中的阳性率为52.6%,在鼻咽癌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5.0%,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MMP-7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7在鼻咽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其表达随着患者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范围而提高,可将MMP-7作为鼻咽癌诊断以及恶性程度预测的重要观察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作者:马鹏;冯俊;彭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共89例,按治疗方式分成介入栓塞组(38例)和显微手术组(5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介入栓塞组较显微手术组有较高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残留、复发率(P<0.05).显微手术组较介入拴塞术有较高的肺部感染率和较低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P<0.05).两组患者的终死亡率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两组GOS评分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和显微外科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使用中各有优缺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趋利避害,将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作者:印晓鸿;王远传;唐晓平;罗仁国;段劼;张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干扰素联合化疗对耐药肺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γ-干扰素治疗,治疗持续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3个月、6个月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情况,及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7% (36/38)高于对照组73.0% (2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情况均显著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CD8+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3+、CD4+及CD4+/CD8+水平比较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而两组治疗后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采用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耐药肺结核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痰菌转阴和病灶吸收情况,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范凌;纪风兵;周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及呼吸作功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0例,按照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BiPAP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呼吸动力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困难减轻、心率减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血压均无明显影响(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而治疗组增加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PaCO2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通气后呼吸作功较通气前显著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BiPAP呼吸机治疗A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增加呼吸肌功能的同时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桂芳;刘莞;沈晓红;张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