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煜;李会莹;孙磊
目的 探究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雾化吸入痰热清的效果.方法 将124例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围手术期常规雾化治疗,治疗组加用痰热清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术前2w、术前1d和术后2w的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治疗前后痰上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排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术前2w比较,两组Vf术前1d先降低,术后2w后升高;而FVC、FEV1和MVV则先升高后降低,但治疗组均大于同时点对照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SpO2、对照组围手术期PaO2和PaCO2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组PaO2术前1d先升高,术后2w后降低,而PaCO2则先降低后恢复(P<0.05),且治疗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则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和白介素-8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有效排痰率为96.77%,并发症发生率为11.29%,对照组分别为77.42%,30.65%,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对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雾化吸入痰热清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维持动脉血气指标稳定,降低肺内炎症反应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傅淑琼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超声联合MRI对胎儿胼胝体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在医院经超声产前检查发现疑似胎儿胼胝体发育异常的孕妇11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查方式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孕妇均进行超声检查,研究组在先行超声检查后48 h内行MRI检查,对比两组胎儿胼胝体结构异常的诊断结果,并计算超声联合MRI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异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研究组对胎儿胼胝体发育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于复合性缺如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诊断完全性缺如、部分性缺如、单纯性缺如和复合性缺如的准确率依次为97.7%(42/43)、100%(9/9)、100%(37/37)和86.7%(13/15);研究组诊断胼胝体发育异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联合MRI可有效诊断胎儿胼胝体发育异常的分型及合并畸形情况,在产前筛查过程中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鑫;涂金晶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腰椎管狭窄(LSS)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LSS合并神经根管狭窄患者72例,按收治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为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为观察组(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手术指标、影像学指标、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而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VAS及JOA评分均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滑脱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LSS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广儒;卫建民;夏斌;段豪;王军峰;王小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趋化素样因子-1(CKLF1)及不规则趋化因子(FKN)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75例(研究组)、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研究组中不同亚组的血清MIF、CKLF1及FKN水平,分析血清MIF、CKLF1、FKN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发病24h内血清MIF、CKLF1及FKN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病情加重,患者血清MIF、CKLF1、FKN水平增加(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24 h内MIF、CKLF1、FKN、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患者发病24h内血清MIF、CKLF1、FKN水平均与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 监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时的血清MIF、CKLF1、FKN水平,对病情及预后均有一定评估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泽兵;杨敏;丁方东;包晴;谢东;邓文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出血性转化(HT)的时间规律及其MRI分型表现.方法 对医院收治的93例H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栓塞性脑梗死35例,血栓形成性脑梗死58例,总结分析其HT发生时间规律和MRI影像特征.结果 栓塞性脑梗死多在发病后1~3 d发生HT,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则多为发病后4~7 d发生HT,前者发生HT时间明显早于后者(P<0.05).HT发生部位仅位于幕上区比例为82.8%,仅位于幕下区比例为12.9%,幕上幕下区均发生比例为4.3%.HT出血形态中,脑回样、线样出血49例(主要见于脑叶),斑点样、斑片样出血39例(主要见于脑叶和基底节),血肿形成5例(主要见于脑叶).建议脑梗死HT的MRI分型:幕上非血肿型(Ⅰ型)、幕下非血肿型(Ⅱ型)、血肿形成型(Ⅲ型)、混合(幕上+幕下)非血肿型(Ⅳ型).结论 栓塞性脑梗死HT发生时间早于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本研究提出的MRI分型标准有助于了解HT的发生部位、出血形态和血肿情况,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张明山;许志强;张富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S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医院治疗的女性SP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以及PANSS评分变化,统计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5.56%)(P<0.05);治疗后,两组体质指数、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ANSS阻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恶心、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但观察组总发生率(8.89%)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 氨磺必利治疗女性SP的疗效好于利培酮,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是氨磺必利对脂代谢的影响大于利培酮,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血脂的监测和控制..
作者:韩兴玲;王惠玲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场强MRI诊断子宫肌瘤的影像表现及与常规超声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 选取54例疑似子宫肌瘤患者,观察子宫肌瘤的高场强MRI表现,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高场强MRI与常规超声的诊断差异.结果 手术及病理确诊子宫肌瘤49例,4例子宫腺肌症和1例子宫内膜息肉.高场强MRI显示患者子宫有不同程度增大和宫腔变形,肌瘤在T1WI上主要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上呈低或不均匀信号病灶,边缘清晰,增强可见病灶信号强化或不强化;高场强MRI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15%、100.00%、80.00%;常规超声分别为87.04%、89.80%、60.00%,高场强MRI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常规超声(P<0.05);高场强MRI相关合并症检出率(93.33%)高于常规超声(60.00%)(P<0.05).结论 高场强MRI能较好显示子宫肌瘤的大小、形态变化,且诊断效果优于常规超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支持.
作者:李江涛;刘尼军;张华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胸腔镜联合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胸腔镜切除术治疗的31例为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联合超声内镜切除治疗的31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检测两组血清hs-CRP和IL-6的变化;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从治疗前到术后72 h,两组血清CRP和IL-6水平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研究组在术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18个月,两组手术创面均愈合良好,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胸腔镜联合超声内镜治疗食管平滑肌瘤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可减缓患者术后炎症反应.
作者:和进堂;郑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穴位敷贴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器官脱垂(POP)的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86例产后PO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3例采用穴位敷贴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照组43例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肌力变化及中医证候疗效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盆底肌肉收缩持续时间、收缩次数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OP-Q分度均降低,且观察组0度比例为53.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21%(P< 0.05).结论 产后POP患者采用穴位敷贴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增强盆底肌肉收缩能力,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金金;徐淑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指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率为12.5%,并且与患者年龄、合并心脏病或糖尿病以及术前甲状腺功能控制不良等因素有关[1].甲状腺危象的病死率可达10%,并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2].甲状腺危象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功能障碍,给临床护理带来较大的困难.目前针对甲状腺危象的护理经验不足.医院2013年4月~2016年12月发生甲状腺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患者28例,现将其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刘晓玲;张娟;郑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用于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肺动脉高压患者41例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和比较两组的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参数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均低于对照组(P<0.05);右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量(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均低于对照组(P<0.05);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舒张早期速度(Ve)均低于对照组(P<0.05);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舒张早期应变率(SRe)均低于对照组(P<0.05);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舒张晚期速度(Va)、舒张晚期应变率(SRa)低于对照组(P<0.05);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Ve、SRe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2D-STI技术可准确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各节段的功能参数,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可靠等优点.
作者:徐芳;史登刚;姚宏;支芬燕;陈道芳;任晓玲;邵兴然;郭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感染致髋关节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髋部感染导致的髋关节骨关节病患者17例,年龄34~54(40.59±4.82)岁,均行THA治疗,术后随访41~80(54.29±9.25)个月.结果 术前下肢缩短(2.68±1.85)em,且均有双下肢不等长,术后下肢缩短改善至(0.44±0.90)cm;术前Harris评分为(52.82±12.70)分,术后提高至(88.88±4.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松动、骨溶解.结论 THA治疗感染致髋关节骨关节病的中远期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
作者:陶崎峰;陈春雨;吴飞鹏;兰玉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卡比多巴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肝癌HepG2细胞株的离体模型,在不同浓度的卡比多巴作用下,利用MTT法测定HepG2细胞的增殖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HepG2细胞中CYP1A1、CYP1A2和CYP1B1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芳香烃受体(AhR)激活和核转移;添加AhR的特异性拮抗剂CH223191,观察CYP1A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卡比多巴(1、2.5、5、7.5、10、12.5、15 μM)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引起了AhR的激活并发生核转移,显著增加了CYP1A1、CYP1A2和CYP1B1 mRNA的含量(P< 0.05);CH223191可阻断卡比多巴诱导的CYP1A1 mRNA表达水平的增高(P<0.05).结论 卡比多巴通过激活AhR,导致靶基因CYP1A1、CYP1A2和CYP1B1转录水平增高,终有效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
作者:秦舒;朱玉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机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6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拟行PCI术的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经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重要脏器病变及心血管疾病者5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HRT值及观察组不同心肌梗塞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IMI)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HRT值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前震荡初始(TO)明显高于对照组,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PCI术后,9例为TIMIⅡ级,其术前和术后24 h及1 w的TO及TS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55例为TIMIⅢ级,与术前对比,其术后24 h和1w的TO及TS值均明显增加(P<0.05),而术后24h与术后1 w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不同TIMI分级的HRT变化不同,HRT可作为判断PCI是否成功的无创性评估方法.
作者:吴君;杨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GIST常见的发病机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GIST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使GIST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典范.近年来,在GIST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耐药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进展,笔者将做一简要综述.1 GIST基因突变1.1 c-Kit基因突变 1998年,Hirota等[1]首次在GIST中发现c-kit基因突变,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可在无配体干细胞因子结合的情况下自发持续活化,激活下游信号传导,从而提示c-kit基因突变是GIST的发病机制.在GIST中,c-kit基因突变占75%~80%,其中11外显子突变常见(65% ~70%),外显子9突变次之(10%),13、17外显子突变少见[2].
作者:韩振宇;郑吉阳;周威;王虎;杨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超声检查对类风湿性与痛风性跖趾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痛风性跖趾关节病变患者98例为观察组,同期98例类风湿性跖趾关节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均采用彩色超声波诊断仪进行跖趾关节超声扫查,对比两组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及骨侵蚀受累关节分布.结果 观察组的滑膜增厚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双轨征、点状强回声、痛风石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第一跖趾关节(MTP1)骨侵蚀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TP2、MTP5骨侵蚀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对类风湿性与痛风性跖趾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春梅;王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麻醉在开腹胃肠手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胃肠开腹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右美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及对照组(C组)4组,各25例.记录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耗时和术中出液量(尿量和出血量);分别在入手术室(T0)、给药后5 min(T1)、插管后5 min (T2)、切皮后1 min(T3)和拔除气管导管时(T4),测量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拔除气管导管5 min后,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VAS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D和DF两组HR下降(P<0.05),而MAP无显著改变(P> 0.05);T2时,C组和F组HR与MAP升高(P<0.05),而D组和DF组无明显改变(P> 0.05);T4时,D组和C组的HR、MAP升高显著(P<0.05).与C组比较,其他3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其中D组降低显著(P<0.05);与C组和F组比较,D组和DF组Ramsay镇静评分更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可使患者在气管插管与气管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并且可以提高术后的镇静镇痛效果.
作者:吕绪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百令胶囊联合优甲乐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8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64例).对照组口服优甲乐治疗,观察组口服百令胶囊+优甲乐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甲状腺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促甲状腺素(TSH)、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及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 Ab)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 Ab)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用药3个月后,两组FT3、FT4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TSH、TPO Ab及TG A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68.75%、26.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5.32%、10.9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百令胶囊联合优甲乐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可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可作为首选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作者:杨立娜;张翠兰;丁萌;解少伟;段魏;弓丽敏;侯书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X线平片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医院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先后行X线平片及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下病灶的表现征象及检出率.结果 两种方式对0级、Ⅲ级、Ⅳ级病变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T对Ⅰ级、Ⅱ级病变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两种方式对关节间隙变宽、关节强直等征象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T对关节间隙变窄的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 CT检查可以更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使患者得到早期治疗,有利于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
作者:王吉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膀胱癌的发病率居我国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首位,全球每年约30万新发病例,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患者多数需要进行全膀胱切除术,术后患者需行回肠代膀胱皮肤造口术或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永久性佩戴造口袋,并且需要患者自行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心理及生活造成诸多负面影响[1].近年来,膀胱肿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接受膀胱全切术后永久造口的患者也在增加,对患者的自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以往的护理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医院从2016年开始,在以往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性化护理方式,显著提高了膀胱全切术后永久造口患者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媛媛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