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治疗输卵管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皓彬

关键词:腹腔镜, 输卵管通畅术, 输卵管不孕,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腹腔镜治疗输卵管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输卵管不孕患者108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行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8个月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腹腔镜应用于输卵管不孕患者的治疗中,其具有切口小、手术精确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能够恢复输卵管正常解剖结构与功能,对提高妊娠率有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铺床法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铺床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基本的操作之一。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长,基础护理多,使用传统铺床法,容易使床单松散,出现皱折,对患者皮肤的刺激性增大,大大加大了压疮的发生率,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反复铺床也造成了患者的不适。为减少护士铺床的难度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我科自2012年1月在神经内科病房中采用了在传统铺床的基础上,将大单床头相邻两角在床垫下打结,床尾相邻两角在床垫下打结的方法,不仅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很好地保持病床的整洁度,预防压疮,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操作模式。

    作者:段雨含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心脑血管疾病中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中运用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的429例病案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与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病患在治疗后的D-二聚体的浓度比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的浓度比健康人群高,P<0.05,两组结果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当下的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检测主要以免疫比浊法为佳,对临床治疗方案与对病患的病情了解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价值。

    作者:刘秉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本院产科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的临床分析以及抢救治疗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孕妇患者共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的31例孕妇患者中抢救成功29例,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为患者自身高血压疾病和羊水栓塞。入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在血纤维蛋白原定量、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上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此类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抢救过程中重要的是及早发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病因,并补充血容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

    作者:王云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托疮生肌剂对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托疮生肌剂对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术后排尿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67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加服托疮生肌剂10剂,于术后第2、4、6周分别经腹B超残余尿量测定、大尿流率测定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第2、4周的经腹B超残余尿量测定、大尿流率测定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托疮生肌剂具有促进术后排尿早期恢复的作用。

    作者:陈海燕;解吕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讨论在内科护理管理师应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内科系统的护理人员共80例,根据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40例护理人员对于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认知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内科护理工作管理中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的提高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的认知水平情况,从而直接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有利。

    作者:罗素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住院患者自杀倾向的识别与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医院内住院患者自杀的原因和高危因素,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和预防方法。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发生的自杀患者共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危机干预。结果5年间自杀患者共9例,其中1例自杀未遂。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自杀行为发生时40%的患者有心理障碍,晚期恶性肿瘤、女性、中年以上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是住院患者自杀的高危人群。结论自杀已成为综合性医院患者常见的意外死亡,通过自杀倾向患者危机干预及护理预警中心的开展和应用,以达到降低住院患者自杀率的目标。

    作者:程佩丹;谢碧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清标本在不同温度与时间下储存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储存的血清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血液生化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共120份,按照温度与保存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常温28℃,1h)、(常温28℃,4h)、(冷藏4℃,1h)和(冷藏4℃,4h)各30份,于保存前后分别对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指标检测,比较保存前后各组的测定值。结果常温28℃下和冷藏4℃储存1h的生化指标水平与存储前检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常温28℃下存储4h与存储前的检测结果比较,TP、Alb、BUN、GLU的结果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冷藏4℃下存储1h和4h的检测结果与存储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标本应尽量在冷藏条件下存储,控制存储时间小于4h,并规范检测操作,尽可能地确保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朱菊花;王艳鸿;杜凤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整体护理干预在肝硬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内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在肝硬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63例肝硬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文章将选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检验以及季节分解法对患者进行检验。结果通过检验表明63例肝硬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主要发病率高的季节在冬季;发病率比较低在夏季。研究表明,病例的血型分布为O>A>B>AB,与正常人群不同。结论本文就讨论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原意,对近四年来收治的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63例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对于明确诊断的肝硬化患者采取积极治疗、预防措施、减少出血的并发症。

    作者:朱芬芬;吴晴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顽固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

    长期高血压可产生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严重损害,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问题,故对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应该有足够的认识。本文从4个方面来论述一下有关顽固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问题。

    作者:季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瘢痕子宫初次上环术预用米索前列醇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瘢痕子宫初次上环术预用米索前列醇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瘢痕子宫初次上环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予以常规上环术,研究组60例患者术前2h放置米索前列醇于阴道穹窿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时间及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止血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无痛患者42(70.00%)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3.33%)例,轻度、中度疼痛患者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初次上环术预用米索前列醇的临床效果明显,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止血时间,缓解患者术中疼痛感,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苗艳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型的研究

    目的:探讨解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因粗细颗粒混杂而造成的分型困难。方法通过粗颗粒型早幼粒细胞所占百分比进行分型,定义粗颗粒早幼粒细胞>70%为M3a型(粗颗粒型),30%≤粗颗粒早幼粒细胞≤70%为M3b型(混合颗粒型),<30%为M3c型(细颗粒型)。结果三种亚型的分布在性别、年龄及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上均有不同表现与特征。结论此种分型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利于在同一分型标准下进行学术交流及研究。

    作者:吕地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无痛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采用无痛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3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为观察组(无痛胃镜治疗,33例)与对照组(常规胃镜下治疗,30例)。结果治疗中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的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97%、9.0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00%、76.67%(P<0.05)。结论对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采用无痛胃镜治疗,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作者:王晓春;佟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在内镜治疗肠息肉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肠息肉内镜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78例肠息肉内镜治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前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对肠息肉内镜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史爱云;王志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出院定期随访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影响的探讨

    目的:探讨出院定期随访对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遵从医嘱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已出院的60例病人按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小组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进行电话回访,并对患者现在的健康问题给予有效指导;而对照小组的患者在出院后12个月时进行1次电话回访,对两组病人出院后12个月遵从医嘱行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小组病人的遵医行为比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出院定期随访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病人的遵医行为起到了积极的有效的指导作用。定期随访提高了病人服药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使病人加强有氧运动,促使病人积极的改掉生活中坏习惯。

    作者:魏如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全部实施常规静息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168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速、房颤、室速和室上速、室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分别占91.07%、79.76%、28.57%、11.31%、64.88%、13.69%、11.31%、1.79%;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瑾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57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

    目的:探讨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在57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到2014年7月我院共收治3113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1556例)和观察组(n=1557)。给予对照组缬沙坦治疗,给予观察组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比两组血压控制情况、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DBP、SBP显著低于对照组(tDBP=43.396,P=0.000;tSBP=29.467,P=0.000)。对照组、观察组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8%、9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总有效率=63.572,P=0.000)。结论联合应用缬沙坦、氨氯地平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改善心绞痛病情,值得推广。

    作者:任楼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制定了稳心颗粒与心律平的对照方案,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法观察。结论稳心颗粒治疗组改善症状的有效率优于心律平组(P<0.05),心电图和Holter显示的总有效率,两组相似(P>0.05)。除此之外,稳心颗粒具有固本扶正,益气活血,宁心复脉,修复受损心肌,使心室重塑,恢复心脏功能,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独到之处。

    作者:宋颖;段静娟;刘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6例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克罗恩病是一种消化道的慢性、反复发作和非特异性的透壁性炎症,目前的治疗主要进行药物控制。本文主要研究了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6例重症克罗恩病患者,经过6周的治疗和护理后,6例患者的症状全部得到缓解和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大便的次数明显减少,腹胀腹痛感消失,体重也普遍增加,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周永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青浦区事业单位职工耳鼻喉科健康体检报告分析

    目的:全面了解青浦区事业单位职工耳鼻喉科健康体检中常见病发病情况,提出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建议。方法对本区事业单位职工2012年—2013年度耳鼻喉科体检异常报告3551例进行分析。结果慢性咽炎1933例,慢性鼻炎590例,变应性鼻炎479例,鼻中隔偏曲451例,慢性中耳炎98例。5项常见病发病率各年龄段男性均略高于女性,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体检发现青浦区事业单位职工存在慢性咽炎、慢性鼻炎、等危险因素,应坚持定期体检,对事业单位职工进行健康管理。

    作者:范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在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下,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效果。方法按照国际随机字母排列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延续性护理,对两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比常规组短,同时所花费的住院费用也更少;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74.07%,对照组患者满意率为48.15%。结论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可帮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快速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卢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临床研究杂志

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