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整体护理在腭裂整复术后语音治疗中的运用

徐秀清;孙彩红;刘婕

关键词:整体护理, 语音训练, 腭裂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序列治疗概念的引进,腭裂治疗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腭咽闭合功能得到改善或治愈.尽管如此,一些腭裂患者因为术前已形成的错误发音习惯,术后仍存在着发音障碍,需要长期的语音矫正治疗.
护士进修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新方法

    临床注射苄星青霉素采用传统的肌内注射操作程序经常会发生稀释后的混浊状药液堵塞针头或药液絮凝而不易注人肌内层的问题.对此,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除了采取注射时更换针头和采用留置气泡技术外,逐渐摸索出一新的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葛艳;刘秀芝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腹蛇咬伤致心肌损害的护理

    蝮蛇咬伤是江南地区常见的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外伤病证,其中心肌损害是其主要的并发症.我院外科是浙江省中医药治疗蛇伤重点专科,近年来,我们采用自制的蛇伤Ⅱ号,配合积极有效的辨证施护,在蝮蛇咬伤所致心肌损害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费珍美;赵炎;陆周翔;林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标识设计在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管道标识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方法 在分析以往管道护理缺陷的基础上,运用色彩心理学等知识设计管道标识,以文字形式将标识使用说明下发至各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动态评估管道护理的安全性,及时使用标识,并将管道标识作为多管道患者护理质控的一项内容不定期抽查.结果 设计合理、使用便捷的管道标识可以降低管道护理事故发生率,确保护理安全.结论 这种管道标识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越丽霞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疼痛

    慢性疼痛并发抑郁慢性疼痛是临床各科的常见症状,多见于骨关节病变、慢性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癌症等.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疼痛对身心健康的意义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作者:江华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程序和方法,以减轻伤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方法 对110例平均月龄12.56个月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康复及护理干预.结果 经过至少3个月以上的综合康复护理,总有效率达98.2%,正常化率达43.6%.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以达到正常化的效果,减少患儿伤残的发生.

    作者:童雪涛;越敏;艾戎;严征;潘丹丹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脑棉片的简易核对法

    脑外科手术时,令护理人员头痛的是脑棉片的核对.为此,我们将无水塑纸用作核对脑棉片的材料,经临床实践证明,此方法缩短了核对脑棉片的时间,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效果良好.

    作者:于延春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老年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监测护理

    危重患者即使无糖尿病,应激状态下也常伴有血糖升高,而显著的高血糖可发生许多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和预后.强化胰岛素治疗通过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但同时亦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危险.

    作者:汤秋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泰国护理博士教育概况及启迪

    泰国的护理博士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教育理念和发展在国际上也一直处于前列.加之泰国在地域文化、思想背景以及疾病谱的转变上与我国具有相似之处,这些都使得借鉴泰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对我们有所裨益.

    作者:方进博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输液管理软件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

    静脉输液治疗是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给药途径之一,特别是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室是病人集中的窗口.传统管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往往处在嘈杂、拥挤、秩序混乱的环境中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医疗差错.为改进管理系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于2009年6月进行了输液室流程优化改建及管理软件的安装使用,有效杜绝了输液差错的发生,保证了患者用药的正确性及安全性.

    作者:周旭玲;何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安全型留置针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艾滋病患者数量的增加,HIV的流行在中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迅速地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1].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特效疗法和可靠疫苗,给密切接触艾滋病诊治的医务人员提出了挑战.

    作者:张红梅;李儿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自制和改良系列护理用具在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骨科患者不论是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还是四肢骨折,均要长期或一定时间内的卧床和肢体活动受限,随之将会出现一系列生活方面的问题(穿衣困难)及压疮等护理并发症,特别是胸部、骨盆及髋关节术后的患者不便穿内衣,使得患者的隐私时常暴露,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女性患者).

    作者:权晓敏;韩红菊;赵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地塞米松加IV3000透明敷料治疗PICC相关湿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PICC穿刺点周围局部湿疹的护理对策.方法 将40例PICC穿刺点周围局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地塞米松外涂加IV3000透明敷料外贴换药与倍他米松软膏加炉甘石洗剂外涂加无菌纱布覆盖换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置管穿刺点周围局部皮肤湿疹采用地塞米松外涂加IV3000透明敷料外贴换药疗效显著.

    作者:曹娟妹;周群英;黄丽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急救药品有效期查对表的设计与应用

    根据河南省中医护理管理评价标准的要求,各级医院的临床科室均备有抢救柜,内置各专科常用急救药品与应急设备,以确保急危病人的急救所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身居第一线,既是用药的实施者,又是用药的管理者,安全地使用药物,在抢救治疗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张永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用气管导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采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气管切开术后需更换套管的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方法;观察组利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方法.结果 观察组的一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换管时两组患者插管困难、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SPO2)、局部出血和误入假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提高一次换管成功率,缩短换管时间,减少插管困难、SPO2降低、局部出血和误入假道等并发症.

    作者:梁炜;冼日凤;刘家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PCNL)是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手段.2008年9月~2010年1月,我院应用PCNL治疗肾结石60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世萍;夏莉琼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

    目的 探讨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以总结对此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例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监测低温冰箱温度安全保存患者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24~47 d,对患者进行移植前心理护理,移植过程中加强全环境保护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3例病人均成功进行移植治疗并重建造血功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干细胞的安全保存,移植前患者的心理护理,移植中全环境保护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移植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雷静;黄玉葵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两种雾化方法对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炎)是婴幼儿常见的喘息性疾病,由于可致细支气管狭窄、影响通气功能而致呼吸衰竭(简称呼衰).雾化治疗是治疗毛支炎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取得更好雾化效果,我科对近两年收治的62例毛支炎并呼吸衰竭住院患儿采用新的雾化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谭君梅;王会凤;潘焕;杨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供应室消毒指示带粘贴架的制作

    随着供应室新规范的出台,每家医院都在取消无菌包的包扎绳,但无菌包的名称必须写在消毒指示带上.为了节省时间,每天必须预先将带有无菌包名称的消毒指示带写好,粘贴于架子上,便于操作时取用方便.

    作者:徐芳;黄蓓蕾;李霞;刘亚娟;陈惠芬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两种加压方法应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加压止血方法.方法 对120例PICC置管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以宽8 cm的自粘性弹力绷带缠绕2圈;实验组以8cm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侧上肢肿胀及舒适度情况.结果 两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实验组在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及患者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后采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穿刺点,既能达到止血目的 ,又可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刘莉;辛明珠;李金波;樊爱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加强临床实习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是护患的有效沟通,护患沟通能力属岗位专项能力,需要护理职业情感、专业知识、技术的支持.国内外护理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革.

    作者:杨兰香;王梅;陈献乐;盛爱丽 刊期: 2010年第11期

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