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归芍异功散合黄连地榆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20例体会

马付安;杨颖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 归芍异功散, 黄连地榆汤
摘要:1997年 11月以来,我们开展归芍异功散合黄连地榆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在 20例患者治疗中,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外上髁综合征

    本人自 1989年以来采用局部封闭加中药外洗治疗肱骨外上髁综合征 1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关于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反思

    中医诊断标准“客观化”的提法是错误的,逻辑上说不通,实际操作也办不到,过分强调会走入“客观主义”误区,反而阻碍中医发展。根据“客观”这一哲学范畴的三个基础含义,对医生这个认识主体而言,一切疾病现象都是“客观”的,不应再“客观化”。本文还深入讨论了医学研究中所谓“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有关问题。

    作者:刘可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试论“恬淡虚无”在老年期的心理卫生作用

    人是形神合一的机体。人到老年,五脏俱虚,气血精神衰耗、失和,功能低下,阴阳平衡相对处于较低水平。机体的反应力、调整力、适应力、抗病力与恢复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千金翼方·养老大例》说:“人事五十,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衰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情,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怒,性情变异。”这就是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的概括。由于老年人有特殊的心身相关的特点。因此,老年人在人生的终末阶段要注意摄生养性,做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

    作者:刘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药学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进行学科群建设的研究

    我系学科群建设的构思,是在学院教学改革提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的前提下提出的课题。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按相关课程进行学科群重组后,师资队伍、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取得了明显的人才培养效益。

    作者:李淦方;孙济平;林亚平;吴元黔;何苏;梁光义;冯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罐疗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拨罐疗法是中医常用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罐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付罐疗法”即是对传统罐疗的发展和创新。该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应用“付罐”进行药物透皮开辟了罐疗作用的新领域。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罐疗对药物透皮的影响及促进作用,我们对罐疗的起源、历史、发展、临床运用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此查阅了历史文献、收集了建国以来国内有关罐疗的文献检索千余条,重点阅读了 70余篇有关文章。

    作者:陈筑芳;邱德文;付文心;刘文;张永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弦脉、细弱脉、滑脉的心血管功能比较

    脉学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心血管功能对弦脉、细弱脉、滑脉的影响,我们观察了 155例患者的 SV、 MAP、 AC、 FEK、 TPE五项心血管指标,得出如下结果: (1)弦脉、细弱滑脉的 SV无差异,其差异反映在血管顺应度 AC和平均动脉压 MAP方面,即弦脉的 AC低于细弱脉、滑脉;细弱脉的 MAP低于弦脉、滑脉两组。 (2)弦脉的特征表现为血管顺应度降低,血管弹性减弱。 (3)同一脉象,证型不同,其心血管功能状态不同。

    作者:刘正萍;葛正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60例

    我院从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采用胸腰椎纵向牵引,配合骶管注射及中药垫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60例,通过 60例随访与门诊复查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学习杨介宾刺血疗法临证验案举隅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阅读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之《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学习杨介宾教授经验并应用于临床的验案报道,理论联系实际,值得一读。杨介宾 (1929—— )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对象。杨氏生于中医名门,幼承庭训,后又得四川名医吴棹仙、蒲湘澄之真传,从医近 60年,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尤长于针灸临床,主张针药并施,遣方选穴精专,崇尚泻血以祛血扶正,并注重感传,意守病所,疗效卓著。

    作者:许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辨证施治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 138例体会

    自 1993年 9月~ 1999年 10月共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 138例。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见证的不同,将本病分为三种类型,辨证施治,中药与耳针并用取得较好疗效。结果肝瘀痰凝型有效率为 96%,治愈率为 71%;冲任失调型有效率为 90%,治愈率为 64%;气滞血瘀型有效率为 87%,治愈率为 62%。

    作者:赵志民;李琳;李卿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80例肺结核的 CT图像分析

    肺结核是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规 X线检查较容易诊断肺结核,但是对一些复杂的非典型病例,单凭 X线检查,常难于明确诊断,特别是难于与支气管肺癌相鉴别,误诊、漏诊时有发生,延误及时治疗。随着 CT运用的普及,利用 CT元创伤性、横断面扫描无结构重叠,密度分辨率高等优点,能更好地显示肺结核的病理学特点,针对性地选用胸部 CT扫描,已逐渐成为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 80例肺结核患者的 CT图像,探讨 CT在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价值,旨在提高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严文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属祖国医学的“发斑”、“葡萄疫”等范畴。近 40年免疫学发展,已公认本病是一种由于体内产生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本病西医治疗多以激素、脾切除及免疫抑制剂为主,免疫球蛋白、干扰素、抗 Fc- r受体单克隆抗体、人白细胞因子、血浆置换、联合化疗等治疗方法也有报道,但并未使 ITP的治疗出现根本性改观。近年来,文献报道中医临床应用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大方法治疗 ITP取得很好疗效,有效率高达 80%~ 90%,本文仅就近期中医药治疗 ITP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刘宏潇;付汝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华蟾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 32例疗效分析

    临床观察华蟾素对 32例骨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方法: 0.9% NS250mg+华蟾素 30ml静滴,每日一次, 20天为一疗程。结果:有效率 (CR+ PR)为 62.5%,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卢文娜;杨世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半夏加茯苓汤及其拆方止吐药效的对比性研究

    通过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其拆方止吐药效的对比性研究,证实了复方止吐药效强于其各拆方组,而半夏与生姜的配伍是止吐药效发挥的核心。

    作者:冯泳;刘文;李江;邱德文;张新凤;陈洪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肺炎 40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由于耐青霉素的肺炎致病菌有所增加,使难治性肺炎的比例上升。笔者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肺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予川;张昌华;阎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举隅

    自血穴位注射是水针疗法的发展,是抽取患者少量肘静脉血,再注入其自体穴位,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独特疗法。方法是用一次性注射器配 7号针头,采血后迅速刺入穴位,使得气,再缓缓注入自血,每穴 1~ 3ml(单侧穴 ),一般分组交替进行, 2~ 6天穴注 1次。

    作者:林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螺旋 CT血管造影的相关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应用

    螺旋 CT血管造影 (spiral CT angiography,简称 SCTA)应用于临床国内尚处于初期阶段,对于主动脉等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已有报道 (1, 2),但对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及其分支所产生的内脏动脉瘤未见报道。内脏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世界文献报告近 3000例,国内报道 50多例,发病率占动脉瘤的 0.2%,是一种危及生命的重要疾病,未破裂者死亡率 8.5%,瘤体破裂的死亡率 75%~ 80% (3)。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螺旋 CT血管造影 (SCTA)作为一种新的少创性检查方法正受到极大关注,螺旋 CT(SCTA)快速扫描能反映连续的解剖细节,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可获得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峰值状态的扫描信息,经工作站后处理操作,可重建区域血管的三维形态结构,并描绘各种病理过程 (4~ 6)。本文结合 10例内脏动脉瘤的 SCTA临床应用结果,进一步探讨合理的 SCTA相关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并对 SCTA多种成像方法进行比较。

    作者:杨继东;余晓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咽炎 148例疗效观察

    为了更好的探讨治疗慢性咽炎的方法,我们对 148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92例 )和观察组 (56例 ),两组局部治疗用药相同,治疗组加服自拟养阴利咽汤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远高于对照组 (92.3%、 57.1% ),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较西医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喻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 2001年学术活动计划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国中医药学会与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 5名,奖金各 5000元,二等奖 10名,奖金各 2000元,三等奖 30名,奖金各 1000元,优秀奖, 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 (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术,方可参加 )。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 1~ 3本 (时间自 1979~ 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 )挂号寄到学术部。专著要求:参加评选的学术专著内容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规范性。 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征文内容: 1运气理论研究; 2《易经》与运气; 3运气与天文、地理等现代科学相关研究; 4运气临床研究; 5运气与养生保健; 6运气学说与中国特色; 7运气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注意事项: 1信封请注明“五运六气会议”; 2没有论文也欢迎参加听讲; 3征文截稿日期: 2001年 4月 30日。 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 由刘杰副教授主持研究的项目“中医运气学说在电脑应用系统”获国家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运气学说系统工程的研究”、“中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电算系统”获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奖,该成果对临床治疗疑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其特点是该理论改进了传统运气学说中繁琐的推算手续,使运气学说更易推广。 为了推广上述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拟将连续举办“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 8天,费用 800元,报名满 30人开课,本研修班将聘请中国运气医学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卫生部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铁路中心医院性医学中心主任刘杰副教授亲自主讲。 1中国运气医学高级研修班。 2中国运气针灸高级研修班。 3中国运气高级研修班。 4中国运气方阵高级研修班。 5中国运气性学高级研修班。 6中国运气生物节律高级研修班。参加研修者可任选一种内容,参加两个班以上优惠 20%。 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拟定于 2001年 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会议内容:主要以演示为主,包括方药、方法、技术、器械、经验、系统理论等,使参加会议的代表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注意事项: 1欲演示的代表请将详细内容文字整理完整后,有录像带或光盘者请一并寄到学术部,并在信封上注明“演示会”。 2有无论文者欢迎参加学习。 3截止日期: 2001年 4月 30日。 4信封注明“演示会”。 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 拟定于 2001年 8月中旬在大连召开“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大会”。征文内容: 1经络实质及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药归经理论研究; 3经络与中医药临床研究; 4经络与针灸临床研究; 5特定穴位与经络、脏腑关系的研究; 6经络理论在中医、针灸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7经络与养生保健方法研究; 8经络与外治法研究; 9经络对按摩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10经络与脑科学; 11经络与神经、淋巴、内分泌等的关系研究; 12对经络的哲学思考; 13中医经典医籍对经络的总结; 14经络与气血运行; 15奇经八脉研究; 16经络与《易经》; 17经络与针麻研究; 18经络与子午流注研究; 19经络相关学科研究与应用; 20经络与现代理疗仪器研究开发; 21经络与五运六气; 22经络医疗保健产品评展 (经络、理疗、外治、诊断治疗仪器、通经活络药物 )。注意事项: 1信封注明“经络会议”。 2截止日期: 2001年 6月 1日。 1、以上各会议每篇征稿限 3000字以下 (省部级研究项目限 5000字 )。 300字摘要; 2来稿请打印或正楷方格纸抄写; 3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4注明参考文献; 5各会议 (除高级研修班外 )每人会务费 580元。 6我会正在发展会员,凡具有中级职称 (含中级 )以上的中医药工作者可申请办理入会手续,电话、信函索取会员入会申请登记表即可。咨询报名电话: (010)64212828 传真: (010)64297983 联系地址:北京市樱花东路甲 4号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 (收 ) 邮编: 100029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九味羌活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6例的临床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人,其病程迁延较长,对患者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常成为失眠、心悸等疾病的诱因。临床上我们应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 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旺旭;尹旺胜;文明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症烧伤的护理体会

    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重症烧伤20例,其中小儿1例,男15例,女4例。年龄在7至65岁之间,平均住院20天,死亡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

    作者:申秋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贵阳中医学院

主办:贵阳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