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在氧化应激介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翁杰;侯金珍;汤鲁明;谢慧;陈大庆;孙来芳;应斌宇;龚裕强

关键词:过氧化氢, 氧化性应激, 活性氧类,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在过氧化氢(H2O2)介导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氧化应激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MVECs并分成4组:对照组(未加H2O2)及各剂量H2O2组(终浓度分别为50、100、200μmol/L的H2O2)。在H2O2刺激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APE1蛋白表达,同时检测100μmol/ml的H2O2刺激细胞24、48、72 h后APE1蛋白表达并比较。另外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构建APE1过表达PMVECs,将其分成对照组(未加H2O2),H2O2组(终浓度为100μmol/L的H2O2),H2O2+空载体转染组(100μmol/L的H2O2刺激慢病毒空载体转染的细胞)及H2O2+APE1转染组(终浓度为100μmol/L的H2O2刺激APE1过表达细胞),并在24 h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及细胞增值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组H2O2刺激细胞24 h后,四组间细胞增殖活性、活性氧的水平和APE1蛋白表达相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0.238、445.608、547.566,P均<0.001)。在100μmol/L的H2O2刺激细胞0、24、48和72 h后,APE1蛋白表达相对值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22.324,P<0.001),且随时间增加APE1表达也逐渐下降[(0.781±0.043)、(0.611±0.026)、(0.407±0.014)、(0.272±0.013),P均<0.05]。在转染慢病毒载体后,H2O2组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6.4±1.2)vs.(56.4±0.9),P<0.05];而H2O2+APE1转染组细胞活性氧水平较H2O2组显著下降[(66.8±1.0)vs.(86.4±1.2),P<0.05],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0.209±0.001)vs.(0.153±0.001),P<0.05]。结论 H2O2刺激可导致APE1蛋白表达下降,而上调APE1表达可增加细胞增殖活性,并抑制活性氧的产生。因此,APE1可能具有减轻H2O2介导的大鼠PMVECs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核磁共振成像对进展期胃癌术前T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上,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胃癌发病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但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差别,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防治形势依旧十分严峻[1]。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较低,约为35%左右,目前治疗手段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放化疗为辅,准确进行胃癌术前分期评估,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术提高胃癌的疗效[1-4]。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迅速发展,加之多角度、多参数、多方位的成像方式和良好软组织分辨力及无辐射的优点,在评价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优势凸显[5]。本研究旨在观察MRI成像评估进展期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从而探讨其临床价值。

    作者:来东升;余跃锋;王海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舌下微循环变化在猪失血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变化在猪失血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雄性白猪20只,实验猪的总血容量被评估为70 ml/kg,根据失血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25%失血组、35%失血组和45%失血组,每组5只。比较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灌注血管密度(PVD)变化,并分别于失血后30 min、1 h、2 h、3 h、4 h,评估动物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的变化。结果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56、0.260、0.467、0.417、0.434、1.778、0.149,P均>0.05)。随着各组动物失血量的增加,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于失血后30 min [(117±8)、(56±10)、(45±4)、(31±5)mmHg,(4.80±0.54)、(3.32±0.32)、(2.35±0.37)、(1.67±0.15)L/min]及失血后1 h [(123±4)、(89±6)、(67±8)、(52±8)mmHg,(4.79±0.63)、(3.99±0.37)、(2.75±0.35)、(2.05±0.39)L/min]逐渐下降(P均<0.05),血乳酸于失血后1 h 逐渐增加[(1.12±0.33)、(2.10±0.25)、(3.74±1.38)、(5.88±1.48)mmol/L,P均<0.05],MFI [(2.92±0.09)、(2.47±0.28)、(1.30±0.14)、(0.87±0.27),P均<0.05]及PVD水平[(4.95±0.12)、(4.20±0.54)、(2.98±0.10)、(2.64±0.31),P均<0.05]于失血后30 min逐渐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FI及PVD与平均动脉压(r=0.903、0.923,P均<0.05)、心输出量(r=0.919、0.919,P均<0.05)呈显著正相关,与乳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06、-0.745,P均<0.05)。结论舌下微循环监测可实时反映机体失血程度,有助于判断失血严重程度。

    作者:黄增;徐杰丰;陈国锋;徐洪铭;方雅;屠海霞;李子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老年人群血管弹性较差,各器官功能减弱,是高血压的主要发病人群。目前调查显示,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服药情况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仍较高,主要与其治疗依从性低及生活质量差相关[1]。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主要在院外,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支持及护理干预是患者治疗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2]。传统的护理干预以患者出院为护理终点,而延续性护理干预是在患者出院后,仍定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服药情况、生活质量等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指导[3]。本文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间,绍兴市立医院收治的1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孙弥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伴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66例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治疗原发病及积极控制感染,实验组患者于血小板下降的第1天给予rhTPO治疗,300 U·kg-1·d-1,皮下注射,当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50×109/L时即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14 d。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即刻、治疗后1、2、3、5、7、9、14 d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影像学恢复时间、ICU治疗后28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L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仅血小板计数治疗后3、5 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6±19)×109/L vs.(42±18)×109/L,t=3.112,P<0.05;(67±22)×109/L vs.(54±21)×109/L,t=2.520,P<0.05],且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35 vs.11/31,χ2=4.022,P=0.04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t=0.692,P<0.05)、体温下降至正常的时间(t=0.510,P<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t=0.262,P<0.05)、肺部影像系统恢复至正常时间(t=0.685,P<0.05)、28 d病死率(χ2=0.001,P<0.05)及ICU平均住院天数(t=0.637,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没有观察到rhTPO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且经rhTPO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0.697,P<0.05)、ALT(t=0.478,P<0.05)、C反应蛋白(t=0.110,P<0.05)及总胆红素(t =1.634,P<0.05)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传统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联合rhTPO治疗可以显著地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输注血制品带来的风险以及医疗资源的消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章渭方;方君俊;王国彬;倪昀岚;李惠;龚仕金;虞意华;方堃;舒伟峰;潘孔;寒林玲;郑树森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估计成年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1]。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治疗合理性直接影响患者血糖、血压的控制情况及患者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所在,为制定适宜的药学干预手段、促进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徐浩锋;唐志华;费扬;杨华俊;史东明;章琴;朱夏青;包莲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经颅多谱勒超声联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联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二科在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下救治的42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2 h内行TCD及脑室型有创ICP监测,按入院首次ICP值分为ICP≤25 mmHg组(27例)和ICP>25 mmHg组(15例),同时按入院时首次TCD监测的脑搏动指数,分为脑搏动指数≤1.4组(18例)及脑搏动指数>1.4组(24例)。同时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比较入院时不同ICP组及脑搏动指数组的预后情况。结果 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值15~46 mmHg,平均ICP为(24±7)mmHg;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值1.21~3.31,平均脑搏动指数为1.7±0.5。患者预后良好20例,中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25 mmHg组预后优于ICP>25 mmHg组患者[92.59%(25/27) vs.60.00%(15/25),χ2=4.695,P<0.05]。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1.4组18例患者预后明显优于脑搏动指数>1.4组患者[83.33%(15/18) vs.79.16%(19/24),χ2=0.003,P>0.05]。结论 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对PADBS患者的临床救治有指导作用,且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其中入院首次ICP≤25 mmHg的PADBS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龙连圣;王伟;王聪;辛志成;李夏良;蒋超超;吴钟华;苏强;章元;胡夷;施顺孝;范顺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症监护室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高危因素研究进展

    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nvasive bronchial-pulmonary asperaillosis,IBPA)临床表现主要有曲霉性气管支气管炎(aspergillus tracheobronchitis,ATB)和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两者的易感因素基本相同[1]。其中IPA为霉菌病中病死率高的类型,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为2%~26%,而病死率则高达74%~92%[2]。ATB可以快速进展为IPA,当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病死率明显升高[3]。IPA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ICU 患者中IBPA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4-5]。此外,由于IBPA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为早期发现及诊断带来困难。现就ICU中患者发生IBPA的高危因素加以综述,为预防IBPA、增加早期IBPA患者诊断率及提高其生存率提供新思路。

    作者:戴敏惠;潘频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气管内注入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操作配合及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临床特征为患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呼气性呻吟等呼吸窘迫症状。PS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1]。1980年Fujiwara首次成功使用外源性PS治疗NRDS患儿并取得临床疗效,目前称之为PS替代治疗。本研究收集了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使用气管内注入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了53例NRDS患儿,同时配合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操作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艳芳;杨飞;时洁;韦雨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39例诊疗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因疾病需要,抗血栓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较常使用的口服抗血栓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类及抗凝类药物,前者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代表,后者以华法林为代表。口服抗血栓药物后可能有增加出血的风险,以颅内出血为严重[1]。口服抗血栓药物相关性脑出血(oral antithrombotic drugs related to cerebral hemorrhage,OAT-ICH)较单纯高血压脑出血有更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再发出血的机率明显增高。目前该类疾病治疗缺乏系统的诊治标准,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旭炎;邱晟;周跃;苏忠周;徐杰;沈亮;阎仁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必净对脓毒性急性肾损伤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血必净对脓毒性急性肾损伤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组(CLP组)、血必净组(CLP+XBJ组)三组,每组18只;以术后12、24和48 h作为时间观察点,将各组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在各时间点检测大鼠的肌酐清除率(CrCl)、肾脏血流灌注量,并留取肾脏组织观察病理学变化,计算肾小管损伤评分,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并通过计算积分光密度值(IOD)测定肾小管凋亡细胞,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测定肾脏髓质Bcl-2、Bax的变化。结果三组大鼠的CrCl和肾脏血流灌注量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05、18.821,P<0.05);且CLP+XBJ组在术后48 h时CrCl和肾脏血流灌注量明显高于CLP组[(2.1±0.5)ml/min/100 g vs.(1.1±0.3)ml/min/100 g,(159±38)BPU vs.(79±32)BPU;P均<0.05]。三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比较,不同时间点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461,P<0.05);且CLP+XBJ组与CLP组比较,24、48 h时评分均有显著下降[(1.6±0.5)vs.(2.8±0.8),(1.8±0.8)vs.(3.6±0.6);P均<0.05]。三组大鼠各时间点凋亡细胞IOD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7.259,P<0.05);CLP+XBJ组各时间点的IOD值均明显小于CLP组[(26.6±6.9)vs.(34.4±5.0),(38.2±5.3)vs.(48.0±5.8),(37.6±2.2)vs.(53.8±6.7);P均<0.05]。同时, CLP+XBJ组能升高大鼠肾脏髓质Bcl-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维持Bcl-2/Bax的平衡,24、48 h时其Bcl-2[(1.30±0.09)vs.(0.76±0.09),(2.12±0.38)vs.(0.51±0.07);P均<0.05]和Bax [(1.19±0.37)vs.(1.95±0.90),(1.48±0.15)vs.(2.69±0.39);P均<0.05]的表达水平与脓毒症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可以减少肾小管细胞在脓毒症进程中的凋亡,改善脓毒性急性肾损伤大鼠肾脏的病理学改变,维持Bcl-2/Bax的平衡,减轻脓毒症导致的肾功能损害。

    作者:孙雪东;严一核;刘芳;褚韦韦;张亦婷;应利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率日趋升高,并发的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1]。研究也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是评估大血管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检测简便、图像清晰等特点[2-3]。本研究将探讨T2DM患者CIMT与是否并发微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

    作者:孙宁宁;张琴;陆远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呋塞米联合山莨菪碱治疗蝮蛇咬伤引起肢体肿胀32例疗效观察

    蝮蛇,也叫草上飞、土公蛇等,在中国分布广、数量多,除青藏高原和北回归线以南外,其余地区均有分布,同时也是咬伤人数多的毒蛇,是中国的十大毒蛇之一[1]。被蝮蛇咬伤的患者肢体肿胀明显,严重时会出现组织溃烂,如果仅接受常规处理,由于抗蛇毒血清对蛇毒引起的炎症反应无效,患者出院后肢体肿胀仍会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其劳动生产能力,因此如何尽快消除患者肢体肿胀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2]。为了解呋塞米联合山莨菪碱对蝮蛇咬伤患者肢体肿胀的疗效,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从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对68例蝮蛇咬伤患者常规处理(咬痕处切排,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非那根、破伤风抗毒素,口服季德胜蛇药、阿莫西林,静脉滴注抗蝮蛇毒血清)的基础上,对其中32例加用呋塞米和山莨菪碱,连用3 d,其余未用此两种药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发现加用呋塞米和山莨菪碱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铁江;黄明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氧化苦参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将200只雄性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AH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50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两次均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其余三组在模型建立后分别给予1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60和120 mg/kg的OMT腹腔注射。在术后1、3、5、7和10 d每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测量四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直径,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基底动脉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术后3、5、7和10 d,四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直径(F=11.897、28.957、14.785、8.381,P均<0.05),基底动脉内皮细胞NF-κB (F=17.289、65.602、43.881、26.998,P均<0.05)、ERK1/2(F=204.331、145.948、107.442、30.332,P均<0.05)、p38MAPK (F=84.908、116.677、83.735、28.338,P均<0.05)和JNK (F=26.809、83.419、56.465、27.756,P均<0.05)蛋白表达,以及基底动脉内皮细胞 IL-1β(F=66.625、262.620、283.499、218.081,P均<0.05)、IL-6(F=38.580、170.657、136.253、58.068,P均<0.05)和TNF-α(F =31.290、361.661、101.109、23.940,P均<0.05)mRNA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术后3、5、7和10 d时间点上,假手术组和大剂量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均较SAH组显著增大(P均<0.05),而这两组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NF-κB、ERK1/2、p38MAPK和JNK的蛋白表达,以及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均显著少于SAH组(P均<0.05)。但小剂量组的以上指标和SAH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OMT可改善SAH大鼠脑血管痉挛,其机制可能与OMT抑制脑血管内皮细胞NF-κB、ERK1/2、p38MAPK和JNK等信号通路,降低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闻贤强;戴伟民;黄强;余国峰;严欣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在氧化应激介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在过氧化氢(H2O2)介导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氧化应激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MVECs并分成4组:对照组(未加H2O2)及各剂量H2O2组(终浓度分别为50、100、200μmol/L的H2O2)。在H2O2刺激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APE1蛋白表达,同时检测100μmol/ml的H2O2刺激细胞24、48、72 h后APE1蛋白表达并比较。另外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构建APE1过表达PMVECs,将其分成对照组(未加H2O2),H2O2组(终浓度为100μmol/L的H2O2),H2O2+空载体转染组(100μmol/L的H2O2刺激慢病毒空载体转染的细胞)及H2O2+APE1转染组(终浓度为100μmol/L的H2O2刺激APE1过表达细胞),并在24 h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及细胞增值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组H2O2刺激细胞24 h后,四组间细胞增殖活性、活性氧的水平和APE1蛋白表达相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0.238、445.608、547.566,P均<0.001)。在100μmol/L的H2O2刺激细胞0、24、48和72 h后,APE1蛋白表达相对值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22.324,P<0.001),且随时间增加APE1表达也逐渐下降[(0.781±0.043)、(0.611±0.026)、(0.407±0.014)、(0.272±0.013),P均<0.05]。在转染慢病毒载体后,H2O2组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6.4±1.2)vs.(56.4±0.9),P<0.05];而H2O2+APE1转染组细胞活性氧水平较H2O2组显著下降[(66.8±1.0)vs.(86.4±1.2),P<0.05],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加[(0.209±0.001)vs.(0.153±0.001),P<0.05]。结论 H2O2刺激可导致APE1蛋白表达下降,而上调APE1表达可增加细胞增殖活性,并抑制活性氧的产生。因此,APE1可能具有减轻H2O2介导的大鼠PMVECs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

    作者:翁杰;侯金珍;汤鲁明;谢慧;陈大庆;孙来芳;应斌宇;龚裕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编织网袋在伴有后壁破裂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性的全身性慢性疾病[1-2]。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骨质疏松症以及由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骨折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在临床常见,因剧烈疼痛、后凸畸形等原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绝对卧床休息、口服止痛药、钙剂及骨质疏松药,但长期卧床易引发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导致患者5年内病死率达23%~34%[3]。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风险及费用高,内固定把持力度差,易导致手术失败、疗效欠佳[4-5]。近年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 ktphoplasty,PKP)微创手术治疗,大大改善了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为目前常用的椎体成形灌注材料,使用PMMA明显效果是止痛[6]。单纯PVP及PKP手术因PMMA的注入时间、操作人员等原因,出现PMMA渗漏的患者越来越多,严重者可出现椎管占位和肺栓塞,并且PMMA聚合过程中产生的高热可导致患者脊髓、神经根的永久性损害[7]。

    作者:陈叶海;杨俊涛;黄明伟;殷凯卫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ICU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重症医学科是探讨疾病急性发作或急骤变化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布《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到2009年卫生部下发《重症医学科建设及管理指南(试行)》,同时国际、国内不断对重症诊疗指南的更新,以及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重症资质专科培训(5C)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充分说明了重症医学的学科地位逐渐提高,社会需求旺盛[1-2]。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症医学始建于1994年,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立综合ICU,随后的20年间专业发展迅速。为了促进重症医学发展,本文对全区具有综合ICU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鹏;周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