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英;徐小元;雷雨;武阳丰;陈博文;肖峰;谢高强;韩德民
目的:掌握我国北方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分布情况,为了解其流行病学及临床意义提供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巢式PCR法对801份血清进行HBV DNA检测,其中包括154份健康人血清、594份HBV感染的各类肝病患者及53例抗HCV阳性血清标本.再采用HBV A-F六个主要基因型特异性多引物对巢式PCR法对HBV DNA进行基因型检测及分析.结果:在801例血清标本中有464例(57.9%)检测到HBVDNA,其中154名健康人血清阳性率为8.4%(13/154),594例不同临床表现的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总检出率为74.4%(442/594),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抗HCV阳性血清中检出HBV DNA占17%(9/53).464例HBV DNA阳性标本中,HBV基因型检出率分别是:A型为5.2%(24/464),B型为7.1%(33/464),C型为77.2%(358/464),D型2.4%(11/464),未检出E和F型,但尚有14例(3%)同时检出B型和C型,有24例未检出型别.急性肝炎、慢性生肝炎、肝硬化、原发肝癌各不同临床表现组间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结果看出,我国北方地区感染的HBV基因型存在A、B、C、D四个型别,其中C型为主(77.2%),各临床表现组基因型分布也均以C型为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谷鸿喜;徐子龙;刘建宇;钟照华;王华庆;张淑云;李迪;张海红;阿部贤治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单纯慢性生浅表陛胃炎和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及炎性生细胞因子IL-6和IL-8的血清含量,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91例经内镜检查证实慢性浅表性生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单纯慢性浅表陛胃炎75例,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用流式细胞仪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6和IL-8含量,并分析其与(Hp)的关系.结果: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外周血CD8(%)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日显著升高,CD/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单纯慢陛浅表性胃炎外周血CD8(%)细胞数、CD/CDa(%)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生差异(P>0.05).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血清白介素-6、IL-8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组间比较有显著陛差异(P<0.01).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IL-8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生差异(P<0.01).Hp阳性者IL-6含量低于Hp阴性者(P<0.01).Hp阳性者IL-8含量高于Hp阴性者.结论: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CD8(%)细胞数较正常人显著升高,CD/CD8(%)比值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血清IL-6、IL-8含量明显增高.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IL-8含量明显增高.Hp阳性者IL-8含量增高,而IL-6含量下降.
作者:戴建宜;梁晓萍;文锦丽;李彩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肝)和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慢肝和肝硬化患者共54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 mg/d,疗程1 mo.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抽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III型前胶原(PCIII)等以了解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治疗组中有5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行肝穿刺对照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r-GT,AKP,TBIL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IV-C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或0.01).治疗组经缬沙坦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LT(5.7±1.9 ukat/L vs 1.3±0.7 ukat/L),AST(5.1±1.9 ukat/L vs 1.5±0.7 ukat/L),HA(298+107 ug/L vs159±92 ug/L),IV-C(102±24 ug/L vs 63+19 ug/L)等指标明显降低(P<0.05或0.01,2.241≤f≤3.249),与对照组相比,在慢性肝炎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或0.01,2.324≤f≤3.012).经缬沙坦治疗后,肝脏微循环改善,肝细胞炎性浸润程度减轻,纤维化程度分级降低,肝组织G-S分期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好转.结论:缬沙坦综合治疗慢肝、肝硬化患者能够发挥一定的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微循环,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宋怀宇;王万忠;朱菊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腹腔镜切除胃底黏膜下肿瘤,尤其当其位于胃底后壁、靠近食管贲门连接处(the esophagocardiac junction,ECJ)时,既困难又费时,稍不慎还会引起食管狭窄以及脾脏损伤.为此,我们采用腹腔镜局部胃楔形切除术来治疗胃底前壁和大弯侧的黏膜下肿瘤;并设计了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1aparoscopically extraluminal resection ofthegastricfundus)来治疗胃底后壁靠近ECJ的黏膜下肿瘤.方法:总结分析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5(36-78岁).其中,胃底前壁黏膜下肿瘤11例,胃底大弯侧黏膜下肿瘤6例,分别行腹腔镜局部胃楔形切除术;胃底后壁黏膜下肿瘤15例,行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结果:腹腔镜手术平均用时(56.3±19.4 min);术中平均出血(53.1±30.1 mL);术后平均住院(4.7±0.5 d).78.1%患者于术后36 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和下床活动.病理类型包括:低度恶性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21例、间质瘤7例以及神经纤维瘤1例.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病灶遗漏,也无并发症和手术中转.结论:我们采用的方法,包括所设计的腹腔镜胃腔外胃底切除术完全可以做到避免腹腔污染、脾脏损伤以及食管狭窄的发生;同时,胃切除范围也不受限.因此,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柯重伟;郑成竹;邹晓平;印慨;李际辉;胡明根;陈丹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VEGF-C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42/96vs19/96,P<0.01);大肠癌VEGF-C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1或P<0.05),但是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以及远处器官转移无关(P>0.05).41例有淋巴结转移病例的转移灶和原发灶癌组织的VEGF-C表达相当一致(P<0.01).结论:VEGF-C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并且可以作为指导大肠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牟江洪;阎晓初;王东;吴小华;李增鹏;向德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不同表位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功能状态.方法:采用MHC/肽四聚体复合物技术,即tetramer技术,定量外周血HLA-A2限制性表位即核心抗原core18-27、被膜抗原env 183-191、335-343、聚合酶抗原pol 575-5834种表位特异性CTL,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多克隆CTL反应,core 18-27为优势生表位.4种表位特异性CTL的频率与病毒载量无相关性(P>0.05);表位特异性CTL与血清转氨酶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体内存在的CTL数量并不能代表机体的保护性免疫状态.
作者:张静波;陈思源;杨志清;陈安;李廷荣;吴玉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对体外培养的大肠癌细胞HCT116细胞增生、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CAPE处理体外培养的HCT116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处理后24、48、72、96 h HCT116细胞的增生活性;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24 h细胞周期分布;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24h细胞凋亡率.结果:80,40,20,10,5.0,2.5 mg/L CAPE处理HCT116细胞24,48,72,96 h后,细胞增生明显受到抑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特点.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表明,10,5.0,2.5 mg/L CAPE处理HCT116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百分率上升,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率分析表明:10,5.0,2.5 mg/L CAPE处理HCT116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上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CAPE对对HCT11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生抑制作用,其机制与其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向德兵;何渝军;吴晓华;王东;李增鹏;何玉虹;牟江洪;肖华亮;张沁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消化道钡餐、钡灌肠、CT、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陛小肠恶性肿瘤影像资料.50例均行消化道钡餐检查,其中15例行钡灌肠检查,13例行CT平扫,3例行肠系膜动脉造影(DSA).结果:病变包括腺癌17例,平滑肌肉瘤11例,恶性淋巴瘤20例,小肠间质细胞瘤和回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消化道钡餐主要X线表现为肠腔狭窄,肠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黏膜破坏,环形皱襞消失,肠梗阻或肠套叠,肠管扩张及溃疡形成.CT平扫7例确诊为小肠肿瘤,6例拟诊为腹腔肿块,血管造影2例拟诊为小肠平滑肌肿瘤,1例拟诊为小肠血管畸形.结论:凡临床疑有小肠恶性肿瘤通常首选胃肠造影法,若诊断不明或为手术前进一步明确病变的范围宜用CT检查,对不明原因反复发生的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留斌;熊坤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中药消痰散结方对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模型;实验分组:对照组、中药组、化疗组、联合组各10只;观察和比较各组肿瘤抑制率和肿瘤转移情况.用免疫组化法定性生分析和比较肿瘤转移相关指标P21 ras,P185,VEGF蛋白,KDR蛋白的表达,用RT-PCR法定量分析和比较各组ras,cerbB 2,VEGF,KDR的表达.结果:中药组、化疗组和联合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2.0%、51.3%、70.1%;在远处淋巴结转移率和脏器转移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化疗组和联合组均减少了转移的发生,有显著性生差异(P<0.05).中药组、化疗组、联合组在不同程度上下调了ras,cerbB2,VEGF和KDR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结论:消痰散结方具有抑制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了肿瘤转移相关基因ras,cerbB2,VEGF,KDR的表达有关.
作者:许玲;魏品康;陈亚琳;苏晓妹;秦志丰;施俊;李峻;何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出血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2/2002-09本科收治的1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出血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共有14例患者通过数字血管减影明确出血部位,用弹簧圈栓塞动脉近端后成功止血者12例,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2例.3例患者未找到出血主支而行手术止血,3例患者反复出血进行多次栓塞.后共有5例患者死亡,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结论:放射介入治疗研迅塞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有效的栓塞止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出血时首选的紧急治疗方法.
作者:赵刚;王春友;熊炯炘;陈立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肿瘤相关基因产物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已显示出可喜前景.核抗原Ki67、P53、P21、p27、c-myc蛋白和Bcl-2蛋白过量表达,cyclin D1基因蛋白表达及DNA倍体的定量检测,抑癌基因FHIT缺失、P16基因点突变,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P53抗体的联合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与D3S4513、D5S2501等标志物,iNOS,Cox-2蛋白,TSGF,端粒酶,Egr-1 mRNA和蛋白,脂肪酸合酶,TGFβ1和TGFβR Ⅱ,维甲酸受体RAR β等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中均不同程度的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对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作者:黄潇;戴益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作者:岳茂兴;邹德威;闵庆旺;牛恩喜;杨善芝;张坚;刘志国;崔少杰;方伟武;周雪峰;高铁山;化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转染外源性BAK基因及其过表达对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构建携带有BAK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胃癌MKN-45细胞1-5d后,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K基因表达;细胞计数、MTT比色法检测癌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时相改变,透射电镜、末端TdT酶标记技术检测癌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癌细胞内Caspase-3活性改变.结果:转染1-5 d后,癌细胞BA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强(P<0.01),癌细胞体外生长抑制11.6-35.3%(P<0.01),增生活性抑制10.2-32.4%(P<0.01),细胞周期出现G0/G1期阻滞,部分癌细胞出现胞体缩小、核固缩等凋亡形态学改变,凋亡率为21.4%(P<0.01);癌细胞Caspase-3活性增强4.45倍(P<0.01).结论:转染外源性BAK基因使其过表达能激活Caspase-3,显著诱导胃癌MKN-45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郑丽端;童强松;刘俊;汪良;钱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认识Wilson病(WD)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方法:报告1例以急性溶血性贫血(溶贫)为首发表现的WD,并行文献复习.结果和结论:以急性溶血为首发症状是WD一种少见的起病形式,常伴肝衰竭,预后不佳;WD误诊率较高主要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关,对于年轻的不明病因的溶贫患者应注意排除WD的可能;血清碱性生磷酸酶舌性下降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刘新月;游泳;黎纬民;刘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临床少见,病因不明,是导致门脉高压的第二大原因.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显著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及贫血,肝功能基本正常.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门静脉纤维化,肝内门静脉终末支破坏,以及肝实质萎缩,但无肝硬化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肝内窦前性门脉高压,即肝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而肝静脉楔压基本正常,脾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量增加.治疗基本与肝硬化所致门脉高压相同,预后主要取决于上消化道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及其处理.
作者:陈陵;杨仕明;房殿春;贾树蓉;陈飞;孙浩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含HBV PreS2S和Fc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S2S/Fc并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应用重叠延伸剪切技术(splicing by overlappingextension,简称SOE)经两次PCR获得嵌合基因片段S2S/Fc,回收后克隆到pGEM-T Easy TA克隆载体,获得合适的酶切位点,再采用双粘端连接法转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得到真核重组载体pcDNA3 S2S/Fc.然后用脂质体法转染SP2/0细胞.结果:对重组载体进行了限制性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明连接正确;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正实该重组载体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插入的外源性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结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S2S/Fc的成功构建及在SP2/0细胞中的有效表达,为进一步探讨HBV感染的特异性生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陈红梅;白雪帆;黄长形;李光玉;洪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组织学变化,其显著特征是细胞外基质的增加和成分的改变.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是肝星形细胞在组织炎症坏死区域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型的激活过程.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肝星形细胞和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综述主题包括肝星形细胞的活化过程、分子生物学机制、凋亡以及以肝星形细胞为靶向的肝纤维化治疗策略.肝星形细胞的激活过程包括至少两个阶段:(1)启动期和(2)持续期.以转化生长因子B为例说明肝星形细胞活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深入探讨了活化的肝星形细胞的凋亡途径.由于肝星形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中心作用,故近的抗纤维化治疗集中以肝星形细胞为靶向,其治疗策略包括:(1)直接抑制肝星形细胞活化;(2)抑制肝星形细胞的增生、纤维生成、收缩和/或炎症前反应;(3)刺激肝星形细胞的凋亡;(4)通过刺激细胞产生基质蛋白酶类,下调他们的抑制剂,或直接服用基质蛋白酶以增强瘢痕基质降解.而所有有关肝星形细胞激活和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调节均会导致肝纤维化治疗的新发展.
作者:施贵静;赵金满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粘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我们前已转染人类KAIl全长正或反义结构基因的人肝癌MHCC97-H细胞粘弹特性.结果:MHCC97-H肝癌细胞的粘弹性系数K1,K2,μ在转染KAI1正义基因后明显增加(P=0.007),在转染KAI1反义基因后明显降低(P=0.000),而转染空载体后则无明显变化(P=0.444).结论:KAI1基因对肝癌细胞的粘弹性有明显影响,这为肝癌侵袭和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作者:彭志红;杨建民;司遂海;房殿春;陈文生;罗元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硒蛋氨酸对食管癌细胞系EC9706增生的影响.方法:通过MTT比色法、细胞生长曲线描绘研究硒蛋氨酸对食管癌细胞系EC9706增生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硒蛋氨酸诱导EC9706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硒蛋氨酸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EC9706细胞增生,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诱导细胞凋亡.结论:硒蛋氨酸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分布和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EC9706细胞增生.硒蛋氨酸可能是预防和治疗食管癌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陈滋华;吴清明;谢国建;王晓虎;于皆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vacA毒性片段(v)与hpaA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为制备具有治疗与预防作用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设计带有编码IL-3N端12个氨基酸引物,用PCR技术从pQE30-V质粒扩增出有接头的v基因,克隆至质粒pTrc99A-HpaA中与hpaA融合.将融合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再将pQE30-V-HpaA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结果,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抗原性.结果: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为65 000,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阳性血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结论:重组表达质粒pQE30-V-HpaA表达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学活性及制备疫苗提供了材料.
作者:刘淼;杨致邦;林珊珊;吴利先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