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目的:研究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延长该类患者生存时间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对策。方法以在该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6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DN组)及46例非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非DN组)为研究对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他们的生存与预后情况。结果在血液透析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中,与非DN组患者相比,DN组患者的白蛋白和肌酐水平明显降低,而血糖水平却显著提高;DN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显著高于非DN组;而且DN组患者的生存率远不及非DN组患者。结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控制白蛋白、肌酐及血糖水平,预防感染、心脑血管疾病、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龙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究甲钴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的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来自于该院2013年4月—2016年5月这一期间,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加用500μg的甲钴胺与25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1次/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96.7%VS 52.6%),﹙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前腓总神经MVCV与SNCV变化得到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提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充分改善,促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不良反应较低,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作者:邓桂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该次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患者中挑选,按抽样法将其分成两组:干预组、常规组,并分别实施个性化综合饮食干预、基础护理措施,于护理干预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干预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饮食行为依从性、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个性化综合饮食护理干预作用显著,可提高饮食依从性,改善血糖指标,增强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作者:禹媛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分析在常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分型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效果。方法以笔者回顾性调查白城市某二级医院2015年以来治疗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和肾虚瘀血型进行治疗,比较四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效果。结果气阴两虚型患者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4%;肝肾不足型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脾肾两虚型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5%;肾虚瘀血型患者中,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4.70%,四组患者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Hc=14.06,总有效率x2=12.54,P均<0.01)。气阴两虚型与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肾虚瘀血型两两疗效之间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好;气阴两虚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与肾虚瘀血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分型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应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不断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盛凌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辛酸注射液。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作者:李明锐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义齿性口炎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筛选就诊于该院罹患义齿性口炎伴有糖尿病病例42例和罹患义齿性口炎非糖尿病病例26例,全部入选病例均经过传统碳酸氢钠含漱、制霉菌素涂抹和双氧水浸泡等方法治疗义齿性口炎,义齿性口炎伴有糖尿病病例均配合内分泌科系统控制血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程时间。结果全部病例经过治疗后,非糖尿病义齿性口炎患者治疗效果好,治疗疗程短,两实验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义齿性口炎伴有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取决于口腔局部治疗效果和全身血糖控制效果的联合作用,治疗周期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应被口腔临床医生加以重视。
作者:张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病患120例,病患收治时间为2013年2月—2015年12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病患的血糖指标控制情况、住院时间、胰岛素使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病患治疗前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胰岛素使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小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有1例病患出现低血糖,发生率为1.67%,对照组有9例病患出现低血糖,发生率为15.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使用剂量更少,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燕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利拉鲁肽、格列美脲分组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出2014年2月—2016年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完成调研,分组按照随机均等原则,观察组30例,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对照组30例,在服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格列美脲;对比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4个月后2组血糖控制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低血糖及总不良反应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利拉鲁肽、格列美脲分别与二甲双胍联用对血糖的控制效果相当,但利拉鲁肽引起的体重下降和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青平;车红霞;王擒虎;祁琴;胡新年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扩血管、镇静、吸氧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LVEF、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探讨糖尿病病案借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分析目前在糖尿病病案借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实际的糖尿病病案借阅的过程中,主要问题为借阅时间长、病案归档错误、病案没有完全归还以及病案被放错等情况。针对在糖尿病病案借阅过程中出现的借阅时间长、病案归档错误、病案没有完全归还以及病案被放错等问题,对其实施针对性的解决能够较好完善糖尿病病案的借阅流程,有着很高应用价值。
作者:杨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间收入该院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并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340例患者,对患者血糖及各项指标价差数据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340例患者共植入365枚支架,其中132例﹙151枚支架)发生术后再狭窄,经6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为41.3%,根据患者病史及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糖调节异常(GIR)及糖尿病组(DM),糖调解异常组、糖尿病组再狭窄水平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和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常累及多支,入院时血糖水平是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叶林;魏则文;邓虹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强化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每组为60例。强化组患者给予强化降糖治疗,而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以及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晨尿白蛋白/肌酐﹙A/C)、血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项指标显著改善,且强化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中无患者出现大血管终点和死亡,而常规组中有7例出现大血管终点事件,4例死亡,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强化降糖治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大血管或微血管事件发生,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行应用。
作者:刘雪莲;周林;李静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自2014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行介入治疗中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疗效。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0.0%,观察组为93.33%,相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术前控制血糖,术中密切监测血糖,术后注意饮食,对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其他并发症给予预防,具有可观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玲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透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一共72例,对72例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给予分析。结果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各项相关护理工作,该文7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一共有50例,由于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0例,由于并发症死亡一共有12例。当前在医院持续血液透析的患者一共有26例,长存活时间30个月,当前仍然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结论糖尿病肾病属于一种慢性终身疾病,需要坚持治疗,尤其是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病情多变,预后不良,死亡率相对较高,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曾丽群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89例糖尿病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A组﹙Ⅱ型糖尿病组,204例)、B组﹙糖尿病肾病组,185例)。以同期体检的188名健康人为C组。结果A组、B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B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A组,且血清C肽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血清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在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症严重程度中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方法应用。
作者:刘云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应用于早期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同期在该院进行产检的同年龄段的健康孕妇各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糖化血红蛋白法﹙HbA1c)对两组孕妇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灵敏度以及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两种测定方法所得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A1c的特异度和诊断正确率均高于FPG、1hPG、2hP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法在妊娠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中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强和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通过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该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胰岛素治疗,观察组运用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与空腹血糖上,观察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后做低血糖发生率统计,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通过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作者:王迪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共病现象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真正的发生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由于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增加了治疗的困难。为了能够对这一共病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治疗效果上取得较好的进展,临床上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了一些很实用的经验。该文主要从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共病可能的原因、治疗方法与效果、康复管理等方面对近年来临床上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作者:姜华;程飞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验结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妊娠糖尿病患者106例为观察组,同时参照同一时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孕妇10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检测两组孕妇血糖水平,并分析两组孕妇血糖检测结果和分娩结局。结果健康对照组孕妇血糖指标无异常现象,而观察组平均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43例轻度妊娠糖尿病,占总病例的40.6%,平均血糖值为﹙6.1±1.6)mmol/L;重度妊娠糖尿病患者40例,占总病例的37.3%,平均血糖值﹙8.5±1.2)mmol/L;重度妊娠糖尿病23例,占总病例的21.7%,平均血糖值﹙11.2±2.4)mmol/L;健康对照组孕妇妊娠期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感染以及妊娠高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定期实施血糖检测能够降低产妇和胎儿不良并发症,提高母婴结局,在妇产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应用格列本脲),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应用阿卡波糖);比较两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第2周、第4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7.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15.00%﹙P<0.05)。治疗后第2周、第4周,对照组及实验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结论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胡平 刊期: 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