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慧
人们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很容易就胖起来了,而要想减下去却又是那么难.体型除了与基因有关之外,还与我们的代谢有关,尤其是基础代谢率.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基础代谢率是逐渐降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容易发福的原因.那么什么是基础代谢率呢?它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作者:Craig Williams;易罗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徐焱成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在门诊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现糖尿病患者首次就诊是在消化科,他们中大多数是因为出现了消化道症状,认为自己患有消化疾病而来就诊,然后在消化科医生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发现血糖升高,继而诊断糖尿病.
作者:郑嵘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然而降糖药与其他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如果不加以注意容易造成血糖或高或低控制不稳,给身体带来损伤.在长期服药的过程中,糖友们注意过各类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吗?
作者:张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和周世彬认识有很长时间了,他21年前就被癌症宣判了死刑,但是他靠自己强大的毅力,坚持每天运动,利用控制饮食,调整心态,至今生活得很好.自从2004年被确诊糖尿病以来,又活跃于糖尿病病友圈里,不仅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更是帮助了很多糖友.
作者:罗春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并发感染?1.糖尿病患者血中糖浓度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且白细胞(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低下,降低了预防感染的能力.
作者:蒋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吃饭速度过快的五大麻烦进餐太快带来的麻烦,大部分人所想到的恐怕就是食物太烫可能伤食道、咀嚼不好可能伤肠胃之类的事情.其实,单从进餐太快这件事情当中反映出的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哪怕吃饭人的胃肠很好、食物一点不烫.
作者:范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肯尼·博特是个54岁的第三代底特律汽车工人.当密歇根的失业率在5月份达到14.1%,居美国各州之首的时候,博特被解雇了,像各州其他的失业一样.过去他的医疗是靠公司给上的健康保险,特别是他11岁的女儿,泰勒,在两年半前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
作者:周晓慧 刊期: 2009年第09期
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迎来了第一个全民健身日,首都的各大体育场馆,各种面向大众的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天对于致力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医学工作者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因为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于该日在北京亮马河大厦召开.
作者:尹振兴;王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掌握原则,向快乐出发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快乐的宝岛游已接近尾声了,这一路上的小插曲还有很多.临行前的夜晚,大家又不约而同聚在一起分享着旅行中各自记录下的点滴.
作者:张琪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糖尿病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下肢血管病变属于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4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寿命.
作者:袁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终生病,目前奠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不能彻底根治,因此需要长期规律而有效的治疗.在胰岛素注射装置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注射器、胰岛素喷射注射器、胰岛素泵、胰岛素注射笔等.近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胰岛素注射技术:超声导入胰岛素新技术.
作者:缪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指导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田慧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模式包括:①一天监测7次血糖(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觉前的血糖);
作者:罗春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我叫范良高,今年55岁,患2型糖尿病已经8年.在确诊糖尿病之初,我惶恐不安,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空腹血糖为14.8mmol/L,糖耐量为27.8mmol/L,体重下降至110斤,面黄肌瘦.由于对糖尿病的了解一片空白,我陷入到无比痛苦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是尊敬的医生对我进行了精心的治疗,是糖尿病健康大课堂给了我正确指导,恐惧感逐渐消失.从此,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治病树立了信心.
作者:范良高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糖尿病是一个特殊病种,一旦发现,它将与你终生相伴.怕也无用,只有用科学的、实际的手段与之抗争,其乐趣穷.
作者:谷满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夏日气温飙升,应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朋友,您知道怎样保存胰岛素更合理吗?我们知道胰岛素是体内已有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它需要在正常体温下发挥生物作用.因为它是一种蛋白质,遇高温会变质凝固,失去生物活性,就好像鸡蛋(富含蛋白质)煮熟会变硬变白一样.
作者:王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过量饮酒会致人酒醉是众所周知的,酒醉的罪魁祸首是乙醇(酒精).人酒醉之后会致人言行失常,导致种种意外;酗酒成性、嗜酒如命者则有可能导致慢性酒精中毒,损害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作者:邓向雷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