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晓芳;沈艳芳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发生AMI的非糖尿病患者,分别调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口服药物,分析入院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31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33例,年龄47~89(67±12.8)岁。33.23%(105例)患者发生了应激性高血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2.992,95%CI:1.045~8.565,P=0.041),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OR=2.852,95%CI:1.051~7.741,P=0.040)为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促进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作者:戴敬;孟康;吕树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脂蛋白(a)[Lp(a)]和纤溶相关指标水平,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36例,单纯UAP患者38例,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健康对照受试者48例。分别测定血清Lp(a)、血浆纤溶酶原(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采用直线回归法分析Lp(a)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UAP合并高血压组患者L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单纯UAP组及SAP组、而tPA水平明显低于单纯UAP组及SAP组(P均<0.01),单纯UAP组患者Lp(a)、PAI-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而tPA水平明显低于SAP组(P均<0.01),SAP组患者L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各组间Pl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UAP合并高血压患者Lp (a)水平与PAI-1水平成明显正相关(r=0.5890,P<0.01),与tPA水平成明显负相关(r=-0.5899,P<0.01),而与Plg含量无相关性(r=0.1293,P>0.05)。结论 UAP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纤溶系统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马建林;马立宁;张银环;张家明;李大主;林劲;张敬文;王圣;苏哲坦;李斌;陈关良;王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系统评价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EMbase、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收集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由3名研究者独立筛选试验、提取资料、评估方法学质量。交叉核对后,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10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性方面,尼可地尔优于硝酸酯类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3,95%CI:1.13~1.35)。在改善心电图表现方面,尼可地尔优于硝酸酯类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4,95%CI:1.43~2.12)。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尼可地尔与硝酸酯类药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1,95%CI:0.50~1.02)。结论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面,尼可地尔不逊于硝酸酯类药物,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研究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偏低,疗程不一致且皆为国内研究,所以本研究结论应谨慎接受。
作者:赵明明;王海蓉;熊峰;聂晨;周游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PCI的首次AM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PCI组(n=52)和IPC组(n=58),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动脉行CAG,并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PCI术。IPC组再灌注开始3 min内,给予30 s再灌注/30 s再闭塞的3次循环,然后给予持续再灌注。常规PCI组开通IRA后,再灌注开始3 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统计PCI术中及术后2 h缓慢及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状况;每天同一时间记录常规18导联心电图至术后1周,计算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监测术后1周内CK-MB的变化;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 IPC组术中及术后2 h内缓慢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7%及23.2%,常规PCI组分别为30.0%及54.0%,IPC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33.9%)明显低于常规PCI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PCI组和IPC组术前QTcd分别为(62.18±4.25)ms、(63.66±3.19)ms,术后1周时QTcd较术前均降低,分别为(56.89±4.67)ms、(47.31±4.43)ms,IPC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患者术后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患者CK-MB峰值为(121±52)U/L,常规PCI组CK-MB峰值为(166±47)U/L,两组患者CK-MB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QTcd,减低心肌损伤。
作者:王印华;王宝华;白静;唐明贵;柴海霞;王建军;浦践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尼群洛尔治疗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同时观察其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在知情同意后进入研究。导入期2周,停用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2周后门诊随访血压为收缩压(SBP)140~179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109 mmHg者被随机分为尼群洛尔组(A组)或氨氯地平组(B组)。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Hg。随访中根据血压目标增加药物剂量或加其他降压药,治疗随访期6个月。基线、治疗4周和6个月时,各进行1次24小时(h)动态血压监测(ABPM)。研究过程中随时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国7个协作中心共随机入选207例高血压患者。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SBP和DBP就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种趋势一直持续至研究结束。治疗6个月时,尼群洛尔组和氨氯地平组血压分别显著下降18.9/9.2 mmHg和18.2/9.9 mmHg。治疗4周和6个月后,A、B组动态血压监测24 h,白昼和夜间血压均显著下降。治疗1个月时,二组血压达标率已近似50%,治疗6个月时均达到77%。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结论尼群洛尔可快速有效降低高危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研究过程中未发现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作者:马丽媛;王文;陈伟伟;刘明波;邓卿;刘力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对左心耳的显示及左心耳血栓检出的效果。方法入选32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分别采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及常规扫查法显示左心耳,并记录左心耳血栓的发生情况。常规扫查法采用调整的大动脉短轴切面进行观察,多切面扫查法在调整的大动脉短轴及其临近切面基础上同时进行调整的左心两腔切面及其邻近切面进行观察。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左心耳血栓检出的“金标准”,比较多切面扫查法和常规扫查法对左耳血栓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左心耳的显示率:常规扫查法为50.0%,多切面扫查法为81.2%,两种方法左心耳的显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扫查法检出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为27.3%、特异性90.5%;多切面扫查法检出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95.2%。对于左心耳血栓的检出,多切面扫查法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一致性更好,优于常规扫查法。结论多切面扫查法能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左心耳的显示效果及左心耳血栓的检出,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史建玲;常洪波;高俊慧;夏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的变化及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60例急性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根据PCI术后90 min心电图上ST段回落情况分为ST段完全回落组(ST段回落≥70%,n=92)和ST段不完全回落组(ST段回落<70%,n=68)。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0 min血清IMA浓度,计算PCI前后IMA的变化(δIMA),同时检测术前及术后4 h,8 h,12 h,24 h血清肌钙蛋白(cTnI)峰值,术后第二天血清hs-CRP水平。δIMA与ST段回落程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δIMA对术后ST段回落程度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来评估。结果与ST段完全回落组比较,ST段不完全回落组血清δIMA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cTnI峰值及hs-CRP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δIMA与ST段回落程度的相关系数r=0.525(P<0.01)。以δIMA=19.505 U/ml为截点,对预测ST段完全回落的阳性预测值为77.2%,阴性预测值为69.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23~0.865,P<0.01)。结论对STEMI并行PCI的患者,其再灌注早期血清IMA的变化能较好的预测心电图ST段的回落幅度,IMA作为早期缺血损伤指标是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效果的早期敏感指标。
作者:陈云宪;唐良秋;徐新;马绍春;张社兵;何凤屏;陈宝峰;陈锦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肝酶升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9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后引起肝酶升高3倍以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32例患者,A组停阿托伐他汀;B组阿托伐他汀减半;C组更换为血脂康。总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测定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氨酸转氨酶(ALT)。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MI)、非致死性MI、猝死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ALT水平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C组患者ALT水平下降较B组患者更显著,与B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C组之间AL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患者治疗4周后TC、LDL-C、TG、hs-CRP水平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者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TC、LDL-C、TG、hs-CRP水平下降不明显,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患者治疗后比较,C组患者TG、hs-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MACEs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5%、9.4%、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引起肝酶显著升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换用血脂康安全有效。本研究入选患者病例数较少,有待更多的试验证实。
作者:崔芳;魏庆民;刘翠华;张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03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非杓形组(n=72例)和杓形组(n=31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杓形组患者颈动脉IMT较杓形组增加[(1.01±0.16)mm vs.(0.91±0.17)mm;P<0.05],且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杓形组。非杓形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杓形组增加[(3.24±2.18)mg/L vs.(2.33±1.81)mg/L;P<0.05],而IMT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康花民;王晓春;李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3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依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入组患者分为4组:LDL-C≥4.16 mmol/L患者30例,给予辛伐他汀40 mg/d干预治疗(40 mg组);3.64 mmol/L≤LDL-C<4.16 mmol/L患者35例,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干预治疗(20 mg组);2.6 mmol/L≤LDL-C<3.64 mmol/L患者37例,给予辛伐他汀10 mg/d干预治疗(10 mg组),LDL-C<2.6 mmol/L患者31例,不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受试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MD),应用硝酸酶还原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常规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前,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血清N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NO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O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基础值、FMD及NM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辛伐他汀干预组(10 mg组、20 mg组、40 mg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基础值、NM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M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也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D水平与与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血脂水平无明显的量效关系。
作者:武云涛;张薇;田国祥;夏常泉;王晓兵;姚璐;李响;郝万峰;张晓冬;张峰;宋慧敏;孙艳明;高迎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PARγ的调节作用。方法入选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ACS患者124例(ACS组)和同期住院体检人群35例(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ACS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小剂量组(10 mg/d)、大剂量组(40 mg/d),每组62例患者。入院第2日及阿托伐他汀干预1周时,常规检测患者血脂等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流式细胞技术及荧光免疫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及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均可见PPARγ蛋白表达, ACS组患者hsCRP水平(12.07±2.01 mg/L)较正常对照组(2.99±0.15 mg/L)明显增高(P<0.01),而外周血单核细胞中PPARγ蛋白的表达水平(2.35±0.23)较正常对照组(5.93±0.54)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干预1周后,小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较治疗前略有降低,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略升高,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患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大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下降幅度(-11.45±2.14)及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幅度(+3.38±0.12)均较小剂量组患者变化显著(P<0.01)结论 ACS患者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ACS患者单核细胞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崔颖;牛楠;任卫国;张俊威;徐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趾臂指数(TB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LDL-C/HDL-C)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10月-2013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60例患者,依据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57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25%),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103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25%)。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30例(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患者31例(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患者42例(三支病变组);轻度病变组患者55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及中重度病变组患者48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对入组患者行ABI、TBI、LDL-C/HDL-C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不同亚组间ABI、TBI、LDL-C/HDL-C水平变化及其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结果对照组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间ABI、TBI呈降低趋势,LDL-C/HDL-C水平呈升高趋势,组间ABI、TBI、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组与对照组、单支病变组ABI、TBI及LDL-C/HDL-C水平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与对照组ABI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冠状动脉狭窄轻度病变组、中重度病变组间ABI、TBI呈降低趋势,LDL-C/HDL-C水平呈升高趋势,组间ABI、TBI、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病变组与对照组ABI、TBI及LDL-C/HDL-C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病变组与轻度病变组及轻度病变组与对照组ABI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I能较好反应冠脉病变程度,ABI值越低冠脉狭窄越重,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冠脉病变范围;LDL-C/HDL-C、TBI对冠脉病变的判断有一定意义,但不适用于准确评价冠脉病变程度及范围。
作者:耿松;孙宇娇;张鹏祥;刘杰武;齐国先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关系。方法对280例接受抗高血压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分为:晨峰组患者96例(MBPS≥35 mmHg),非晨峰组患者184例(MBPS<35 mmHg)。采集患者卒中病史,同时行超声心动图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探讨血压晨峰与发生卒中、左心室肥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晨峰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40.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28.3%,两组卒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晨峰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54.2%,非晨峰组发生率为40.2%,两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晨峰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为65.6%,非晨峰组发生率为52.7%,两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血压晨峰患者卒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增高,降压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血压晨峰,减少靶器官损害。
作者:王吉;伊双艳;秦爱梅;王浩;朱兵;王津;孙洪良;张洋;胡智;杜凯音;骆雷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空军总医院病案检索系统纳入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并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170例,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引起DVT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DVT复发危险因素。结果170例DVT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复发率为52.9%。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复发率为67.2%;合并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复发率为95.7%;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患者复发率为76.5%;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患者复发率为25.0%;深静脉血管创伤性操作患者复发率为80.5%;骨科手术患者复发率为12.5%;肿瘤手术患者复发率为76.0%。合并肿瘤(OR=11.710,95%CI:2.302~59.553)、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OR=73.188,95%CI:2.969~1803.904)、合并1种及1种以上疾病(OR=58.338,95%CI:11.519~295.458)是深静脉血栓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合并肿瘤、肾病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及合并1种或1种以上疾病时要注意深静脉血栓复发的预防。
作者:郑海滨;张红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35岁,因“右乳癌术后7年余,胸闷、声嘶2月”于2012年4月16日收入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三0七医院。患者于2004年5月于外院确诊为右乳癌,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行辅助化疗4周期,并辅助放疗,之后每年常规复查。于2007年和2011年11月行剖宫产术分别生育1女1子。两次怀孕、生产过程均顺利,第2次生产3个月后出现胸闷气促,伴声音嘶哑并逐渐加重,来我院乳腺肿瘤科复查,以“乳腺癌复发转移”诊断收入院。
作者:薛剑;张孝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糖尿病受检者46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心病组(n=290)和非冠心病组(n=174),计算受检者冠脉Gensini评分,对两组受检者临床数据进行对比,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空腹血糖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5.31±0.60)mmol/L vs.(5.45±0.66) mmol/L,P<0.05], 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空腹血糖水平和Gensini评分显著正相关(r=0.18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5,95%CI:1.046~1.997,P=0.026)。结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水平和冠脉病变程度显著正相关,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杭霏;顾翔;张晶;孙加斌;孙磊;顾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及住院患者123例,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NBG,FBG<6.1mmol/L,n=55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6.1mmol/L≤FBG<7.0mmol/L,n=36),糖尿病组(DM,FBG≥7.0mmol/L,n=32),同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与NBG组比较,IFG组和DM组HRV时域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均方根(RMSSD)及百分比(pNN5O)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IFG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FG和DM时,HRV时域指标均降低,且前者降低更明显。
作者:沈俊;杨田;刘星;孟冠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下降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的CHF患者120例,根据血浆NT-proBNP下降率分为两组,其中A组64例(血浆NT-pro BNP下降率≥50%);B组56例(血浆NT-proBNP下降率<5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症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出院时疗效及在出院后6个月内再住院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疗效评估,A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比例为87.5%,显著高于B组患者(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时,A组患者再住院率为6.3%,显著低于B组患者再住院率(21.4%);A组患者死亡率为1.6%,显著低于B组患者死亡率(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的下降率对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帮助。
作者:赵瑞平;郭勇;万真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16例具有电生理检查指征、起搏器和ICD置入指征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3%(109/112)和95.2%(99/10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11/112)和8.7%(9/104),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对照组发生气胸3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
作者:施亚明;吴春阳;王斌;杨顺清;施国富;周召峰;陈荣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997年,Asahara等[1]首次提出体内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其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之后有关内皮祖细胞的研究日益增多。EPCs在动员、迁移后也能形成新血管,这一过程后来也被称为“血管新生”,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本文主要结合内皮祖细胞的基础及临床相关研究结果,对其与冠心病、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孙青;李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