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桢干;方筠;章琪;阎俊;张晓航;邢辉;刘胜牙;朱锦德
为旅行者提供黄热病疫苗接种一直是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重要工作.如何安全、科学的为旅行者接种黄热病疫苗是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不断研究的课题.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负责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在对旅行者实施接种前应该对受种对象进行认真地鉴别,对那些有禁忌症的人员,严禁接种黄热病疫苗.特别是对9月龄以下的婴儿、卵蛋白过敏者、HIV抗体阳性者、孕妇、65岁以上的老年人等人群,要根据其特点区别对待才能保证黄热病疫苗接种的安全、科学、有效.
作者:吴刚;张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SNP位点选择是国境口岸食源性微生物基因芯片检测探针设重影响着检测速度和检测质量,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SNP位点的自动选择方法.该方法运用粗糙集理论评估SNP位点组合的分类能力,综合与检测实验密切相关的设计指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搜索.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健性和较快的收敛速度,能够准确地寻找食源性微生物的SNP位点组合,为大规模的检测芯片探针自动设计提供了快速可靠的途径,缩短了国境口岸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时限,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陆琳;刘国传;孙福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针对风疹、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3种病毒建立能同时1次检测3种病毒IgM抗体的微孔板蛋白质芯片.[方法]将风疹、麻疹和乙脑3种病毒的特异抗原阵列于PVDF微孔板内,建立了在1个反应孔内能同时检测风疹、麻疹、乙脑等3种IgM抗体的蛋白质芯片检测方法.以ELISA实验为对照,通过对239份临床血清样本的分析,系统评价了该芯片系统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该芯片检测风疹、麻疹、乙型脑炎病毒的灵敏性分别为91.67%、100%、94.12%,特异性分别为99.53%、99.50%、99.10%,与ELISA实验的总符合率依次为98.74%、99.58%、98.7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微孔板蛋白质芯片检测方法具有准确、简便、快捷、高通量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林继灿;庄菁;谭华;涂承宁;伍羊;叶立青;朱海;杨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作为出国人员毒品检测项目的适宜性.[方法]分析氯胺酮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比较氯胺酮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结果]氯胺酮代谢快,代谢半衰期短,检测方法多,但是快速检测方法存在取材时间限制,检出限低等问题.[结论]对出国人员来说,目前没有适宜的、操作性强的氯胺酮检测方法.
作者:张华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综述了DAN条形码的发展历史、识别原理以及公共数据库,并讨论了DNA条形码在检验检疫领域的应用前景.DNA条形码与DNA芯片技术的结合,可在检验检疫领域中实现非专家鉴定.
作者:谭玲;何建伟;王志杰;莫邦辉;赵明;曾晓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对海港口岸船舶食品供应情况进行了概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口岸食品供应卫生监督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解决方法,从而建立口岸食品供应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口岸食品卫生安全.
作者:林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入境船舶载自境外压舱水的大肠菌群污染情况.[方法]无菌采集入境船舶载自境外的压舱水样本,进行大肠菌群培养分离鉴定.[结果]2007年8-10月共监测69艘次入境船舶载自境外港口的60万余吨压舱水,检出大肠菌群的阳性船舶11艘次,船舶阳性率为15.94%,压舱水阳性比例为18.39%(110378/600064).其中大肠菌群数量达第4类海水水质标准的9艘次,共计73790t,船舶阳性率为13.04%(9/69),4类水质压舱水阳性比例为12.30%(73790/600064).[结论]入境船舶载自境外的压舱水大肠菌群污染严重.
作者:李德昕;聂维忠;汪仁杰;杨晨光;刘恩东;于长利;柴斗喜;陈雍雅;李俊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根据目前蜱媒病原的危害情况,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探讨可能存在的新发蜱媒传染病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采集黑龙江11个口岸的蜱,通过病原培养分离,动物试验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检出5种病原微生物,全沟硬蜱可同时携带这5种病原体,发现了复合感染蜱.[结论]黑龙江口岸蜱类及蜱携带病原体情况复杂,引起蜱传疾病的风险巨大.
作者:杨丽炜;侯咏;石杨;孙秀峰;李明;温占清;杨军;范东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保障出入境人员的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国际间传播;增强国境口岸应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提高口岸的通关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贸易往来.[方法]根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参考创建国际卫生机场的模式,结合港口自身的特点,运用德尔非法的基本原理,构建国际卫生海港标准体系并在创建实践中加以完善.[结果]国际卫生海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创建活动的实施使港口的卫生控制能力全面提升,锻炼了检验检疫队伍,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水平,并为港区发展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结论]国际卫生海港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国家质检总局制定该行业标准奠定了基础;为在我国乃至世界其它港口推进创建国际卫生海港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港口核心能力建设的具体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林苗;李华;胡文海;肖伟;闫清丽;赵醴丽;郑岚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国际列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方法]对2003年10月-2008年3月期间沪九直通车行驶途中发生的1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过程进行回溯性分析.[结果]沪九直通车途中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5起为疑似传染病;7起为急性非传染性疾病.11起卫生事件是按照<处置预案>规定进行处置.未对腹泻病人呕吐物和粪便进行检验,也未对上车后饮食情况进行调查.对呼吸道病人移交防护措施未见报告.[结论]加强铁路部门与检验检疫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对腹泻病人的呕吐物、粪便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对呼吸道病人移交时加强防护.建议对沪九直通车途中突发卫生事件进行分级化管理.
作者:宦成荣;孙玥;周艺帆;娄亚婷;张晨欢;张惠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在应用于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科学性、有效性,分析影响其测温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提出建议,指导实际应用.[方法]对2008年福田口岸入境人员检疫数据及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被测物与探头的距离、高度、角度及温度因素变化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进行模拟实验,分析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现象.[结果]体温监测是目前口岸现场发现疑似传染病人的主要途径,在口岸现场以体温检测手段快速筛查以发热为初起症状传染病的检疫措施是科学有效的.被监测物所处位置距探头和黑体的相对距离、角度对测温准确性有影响,且有一定的线性关系;物体高度对测温的准确性没有明显影响;低热温度测量准确性明显偏低,此外,影响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仪准确性的因素还有很多.[结论]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系统有便捷、覆盖面广、高效的优点,对于大人流量的旅检口岸,能显著提高卫生检疫效率,值得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建议继续探索、研究、完善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作者:杨家琦;杨建垒;欧阳静;罗敏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国际间人员流动频繁及流量增加的情况下,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如何加强发展,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方法]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条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条件,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应主要做好旅行者健康管理,加强预防接种工作,以及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结论]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应该从旅行者健康信息管理、信息平台构建、预防接种、旅行者信息反馈、做好口岸急救应急准备等5个方面来加强发展,为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保障,发挥主力军作用.
作者:胡文海;李诗敏;关海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主要工作是为出入境人员提供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服务,严把国门,防止疾病的传人传出.其区别于社会上体检机构,也区别于行政执法部门,其质量特性体现在把关和服务两个方面.为此,结合ISO 9000标准,对把关工作的授权执法性、依法规范性.服务工作的无形性、同一性、差异性、不可储存性等质量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保健中心质量特性三个基本层次的内涵,实现途径;提出国家质检总局和保健中心两个层面的建议.旨在找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工作质量改进的突破口,不断地提高保健中心把关、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包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的猴痘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制备猴痘病毒阳性样本,设计并合成相应的扩增引物及荧光标记探针,摸索佳反应条件.[结果]本方法对模拟猴痘病毒样本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02拷贝/反应.本方法快速、灵敏,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可在3h内准确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结论]本方法适合国境口岸猴痘病毒快速检测,对防止猴痘病毒传入我国,保障我国的国境口岸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波;幸芦琴;郑夔;相大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大连口岸蚊虫种类、生态习性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情况.[方法]用帐诱法、灯诱法、采集幼虫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技术(RT-PCR)进行乙脑病毒鉴定.[结果]大连口岸捕获蚊虫3属9种,其中按蚊属1种,伊蚊属4种,库蚊属4种.大连口岸蚊虫于5月出现,8月达到高峰,9月逐渐减少,10月消失.侵袭人类以淡色库蚊(占47.98%)、东乡伊蚊(占12.15%)和背点伊蚊(占10.41%)为多.不同场所蚊虫密度差异反映出蚊虫的不同嗜血习性,淡色库蚊、凶小库蚊和白纹伊蚊喜嗜人血;淡色库蚊同时喜嗜猪、牛血;三带喙库蚊偏嗜猪血;中华按蚊偏嗜牛血;背点伊蚊和刺扰伊蚊偏嗜猪、牛血.2007年8月中旬首先在三带喙库蚊中检出乙脑病毒,共检测70批次样本,阳性率为4.28%.[结论]淡色库蚊、东乡伊蚊、背点伊蚊是该地区危害人类的主要蚊种.大连口岸蚊虫自然感染乙脑病毒于8月中下旬开始,三带喙库蚊首先染毒.本调查为蚊虫防制提供了生态学依据,为预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时间和流行强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姜义霖;宋锋林;李长升;李宁;杜海方;李建训;樊德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国际卫生条例(2005)>对卫生处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口岸卫生处理作为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转变和调整.针对我国口岸卫生处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对在新形势下卫生处理工作的应对措施及其发展和研究方向.
作者:廖如燕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掌握北京地区2000-2008年375162名出入境人员HIV感染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疾病监测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75 162名出入境人员的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HIV-1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检出HIV感染者共95例,年均感染率25.32/10万,其中出境人员HIV感染者18例,感染率7.52/10万;入境人员HIV感染者77例,感染率56.53/10万.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30~39岁年龄组人员感染率高,占感染者总数的45.26%;男性感染者64人,占感染者总数的67.37%;女性感染者31人,占感染者总数的32.63%.[结论]加强重点人群的监管工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艾滋病传播有效的方法.
作者:范波;朱红;高莉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口岸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检查等医学排查工作流程及特点,为口岸建立传染病预防控制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11月从深圳福田口岸入境人员中发现的2737名疑似发热旅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发热旅客进行确认、医学检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结果]2737名入境疑似发热旅客中,确认发热旅客748例,检出法定传染病13例.748例发热旅客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入境发热旅客以香港人居多,占80.88%.医学检查以鼻,咽试子检测和X线检查为主,占总检查项目的85.00%.[结论]深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在口岸建立工作部这一口岸传染病预防控制新工作模式,符合<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提出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要求,能够有效地预防控制传染病经口岸传播和扩散,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刘春芳;庄宏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及病原体的情况.[方法]在检疫锚地对来自国外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包括鼠类、蚊类、蝇类、蠓类、蚋类和蜚蠊类等进行采集并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携带输入性蚊蝇在入境船舶上的栖息场所的微小气候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对输入性蚊类携带的虫媒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结果]2000-2006年共调查5400余艘次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来源地涉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已鉴定确认的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6类95种,其中鼠类2种,蚊类22种,蝇类51种,吸血蠓类12种,蚋类5种,蜚蠊类3种.并采获5个新种,7个中国新记录种.上述蠓种和蚋种均为国内首次发现.输入性蚊蝇与入境船舶上的微小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在来自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的6个国家的15艘次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935只输入性蚊类体内分离出13株虫媒病毒,其中乙脑病毒8株,甲病毒属病毒5株.[结论]调查证明了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及病原体的情况相当严重,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
作者: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汪仁杰;刘恩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旅行者提供预防接种是保健中心的重要任务.在短时间内给旅行者提供安全、合理、科学的接种日程安排成为保健中心的新课题.掌握不同疫苗的配伍原则可以帮助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科学有效而又安全的实战效果.
作者:张明;吴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