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王薇;赵冬

关键词:中国, 老年人, 高血压患病率, 人群, 调查显示, 抽样, 人口老龄化, 高血压患者, 调查资料, 数据, 东风
摘要: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国≥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是40.4%,依此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5450万人,并且其人数在继续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WHO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65岁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2020年为11.0%,到2040年将达到19.7%.(2)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呈增加变化,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64~74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是41.9%;2000~2001年顾东风等对全国12省市人群的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64~74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是48.8%,与1991年相比增加了16.5%.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同时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及药物性低血压等危险,重视生存质量,强调生活方式改变治疗.因为老年人降压治疗能同样受益,故无论其年龄如何,都主张予以治疗.

    作者:程蕴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控制

    一、高血压引起脑卒中的发病机制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北京医院统计的257例脑卒中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者196例,占76.5%.高血压累及心脏、肾脏、视网膜和脑部器官,但出现症状后才受到人们的重视,此时病程往往已进入晚期.与多数西方国家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冠心病不同,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转归是脑卒中,脑卒中约为心肌梗死的5倍.

    作者:王新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通过3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 mm Hg (18.6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 (12.0 kPa),称为老年人高血压.若收缩压≥140 mm Hg,而舒张压<90 mm Hg,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SH),多在老年期发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称混合型高血压,多由中年高血压延续而来.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之高、危害之大,属于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由于增龄性改变参与了老年高血压的形成,因而在其发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与非老年人不同之处.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老年人高血压的诊疗水平.

    作者:蹇在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美国晚期老年痴呆症患者放弃维持生命治疗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美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放弃维持生命治疗的决策. 方法对美国某老年痴呆症专科护理中心 (BDSC) 的10个病例作纵向性研究,分析北美文化及医疗照护文化对放弃维持生命治疗决策的影响. 结果 BDSC有2个放弃维持生命治疗决策的模式:(1) 尊重患者意愿,预立遗嘱放弃维持生命治疗;(2) 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预立遗嘱放弃维持生命治疗.放弃管饲及放弃抗生素治疗的考虑不同,前者基于共识的信念,后者是对生存质量的考虑. 结论 BDSC所倡议的照护模式得以实践,显示对传统医护价值有三方面的转变.一是当老年痴呆症到了晚期,接受患者已步入死亡的事实;二是将传统医护焦点从拯救生命转变至重视生存质量; 三是专注临终关怀,并竭尽所能,让患者在生命后的一段日子得到好的照顾.

    作者:彭美慈;Ladislav VOLICER;梁颖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预防脑卒中要重视对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控制

    脑卒中的早期溶栓治疗可以使许多脑卒中患者获益,但由于其严格时间窗和适应证的选择,目前仅适用于部分患者;同时,神经保护剂的实验室研究获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临床试验却未得到任何令人兴奋的成果.因此,脑卒中的药物治疗仍是神经科临床具挑战性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

    作者:樊东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老年人甲状腺疾病逐渐得到认识[1-3].我们分析了成都市老干部甲状腺彩色超声体检资料和甲状腺功能的实验室资料,旨在了解老年人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及其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作者:彭玉兰;罗燕;张卫东;冯超;赵丽华;陈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子.无论是收缩压(SBP)还是舒张压(DBP),在预测冠心病的作用上皆不如脉压 [1].我们通过对高血压合并胸痛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脉压之间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虹;范丽雯;孙华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高血压急症

    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在我国大城市中甚至超过50%,并且成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伴有更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因此,了解和掌握老年人高血压急症的诊治方法对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作者:李小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特点

    老年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特点与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密不可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和高血压同时对靶器官造成损伤,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代谢异常,如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患病比例高,因此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发生率高,损伤的靶器官多,损伤程度重.有报道1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共检出靶器官损害77例,其中两个以上靶器官损害41例,占总病例的28.9%,占靶器官受损病例的53.2%;总器官受损数108例,其中心脏损害45例,脑卒中34例,肾脏损害29例;病程小于10年者59例,心脏损害18例,脑卒中11例,肾脏损害9例;大于10年者83例,心脏损害27例,脑卒中23例,肾脏损害20例.高血压危险分层越高,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越高.有报道223例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根据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危险分层标准,56% 为中危患者,29% 为高危患者,15% 为极高危患者,其中左室肥厚发生率为56%,中危患者发生率48%,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各为62%.

    作者:马文君;刘国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抗凝血酶复合物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8例,并选1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血浆TF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TAT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 结果 (1)AMI组、对照组、SAP组比较,血浆TF分别为(217.9+123.6)、(113.2+47.3)、(114.7+48.0)ng/L,TAT分别为(25.7+10.8)、(7.3+6.3)与(7.1+5.3)ng/L,AMI组血浆TF活性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含量较U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UAP组血浆TF活性、TAT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P组血浆TF活性、TAT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MI、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TF触发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作用.

    作者:路亚枫;翟艳苓;胡大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瘦素对成骨样细胞MG63增殖功能的影响

    近研究发现,肥胖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明显较非肥胖者为低,且肥胖往往伴有血清瘦素(leptin, LP)的明显升高,提示LP可能参与骨代谢的调节[1,2].我们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对LP对人成骨样细胞MG63(human osteoblast-like cell line MG63, MG63)增殖功能的影响进行检测,以探讨LP调控骨量的机制.

    作者:彭绵;陈澍;张一萍;肖新怀;黄淑妍;周慧群;凌浩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血清内毒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急性前脑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血清内毒素含量及其受体在各脏器基因表达的规律,分析脑原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CMODS)的发生机制. 方法随机将54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8只)和前脑缺血组(40只),后者又被随机分为12 h、24 h、36 h、48 h、和72 h时相点的5个亚组,每亚组各8只;建立大鼠急性前脑缺血模型;分别采用偶氮显色法鲎试验定量法测定血清内毒素和原位杂交技术测定肺、肝、肠和肾组织CD14mRNA水平;使用CMIA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检测CD14mRNA的相对含量. 结果大鼠急性前脑缺血后12 h血清内毒素升高(0.184±0.055)Eu/L,24 h达高峰(0.639±0.064)Eu/L,72 h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0.117±0.024)Eu/L;肺、肝、肠和肾组织CD14mRNA的表达也在缺血后12 h升高,24~36 h达高峰,48 h后下降,并以肺脏变化显著(P<0.001);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CD14mRNA在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两组肺脏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内毒素与其受体在各脏器的表达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均为P<0.01),其中与肠、肺组织CDmRNA表达相关显著(P<0.001). 结论急性前脑缺血致MODS大鼠存在内毒素血症;急性脑血管病→应激反应→肠道黏膜屏障损害→内毒素易位→内毒素血症→内脏器官功能障碍→MODS是CMODS发生的重要过程,肠道机制是CMODS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梁临平;屈传强;郭洪志;王蕾;王国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变化的干预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的作用及依诺肝素对其影响.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在AngⅡ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和Fas和Bcl-2表达的变化及依诺肝素对其的影响. 结果 Ang Ⅱ可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当AngⅡ终浓度为10-8、10-7、10-6、10-5及10-4时,内皮细胞凋亡分别为1.86±0.18、30.62±4.20、1.67±0.15、30.08±4.41,Fas(1.13±0.16、14.85±1.47、1.13±0.16、15.67±1.97)和Bcl-2(2.38±0.43、9.62±1.81、2.38±0.43、12.33±1.73)的表达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依诺肝素对AngⅡ的有抑制作用(30.62±4.20,18.31±2.64;14.85±1.47,7.28±1.36;9.62±1.81,16.05±1.79). 结论血管紧张素II具有明显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依诺肝素有一定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和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

    作者:梁绪国;陈红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胰腺癌外科治疗178例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1月间外科治疗的178例老年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老年人胰腺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作者:高金波;熊炯昕;王春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慢性应激和增龄对糖尿病易感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慢性应激和增龄对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易感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从胰岛素受体水平探讨其机理. 方法取1.5月龄(幼年)、15月龄(成年)和20月龄(老年)昆明小鼠,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多次腹腔内注射,诱导其糖尿病易感状态后,分为应激组和对照组共6组,各20只.应激组分别给予6周实验性应激源刺激(限制、旋转、拥挤),检测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用Scatchard图分析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高、低和平均亲和常数(K1、K2和K),高、低亲和力(R1、R2),以及每mg膜蛋白胰岛素受体数目(R),用ELISA方法测定10-7mol/L胰岛素刺激的肝细胞磷酸化胰岛素受体数(PINSR). 结果经6周实验性应激,FBG水平随增龄增高,幼年组(10.3±6.2)mol/L,成年组(15.2±3.6)mol/L,老年组(18.9±2.9)mol/L(P<0.05);FINS水平随增龄下降,幼年组(20±6)mIU/L,成年组(13±5)mIU/L,老年组(10±7)mIU/L(P<0.05);应激组ISI分别较同龄对照组降低[幼年组(-5.1±0.7)对 (-4.6±0.6),成年(-5.0±0.4) 对(-4.8±0.8),老年组(-5.6±0.9)对(-4.5±1.2),P<0.05];成年和老年应激组肝细胞膜R1、R2和R均较同龄对照组上升,且老年应激组较成年应激组明显升高(P均<0.05);各应激组PINSR均较同龄对照组下降,老年应激组下降更明显,幼年组1.3±0.3,成年组0.8±0.1,老年组0.5±0.2(P均<0.05);FINS与ISI、R、PINSR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慢性应激和增龄共同作用于老年糖尿病易感小鼠,可能通过使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自身磷酸化减弱的途径,而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作者:刘幼硕;胡敏;姚树桥;龚耀先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AT1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盐析法提取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法检测AT1R基因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并与10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 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C基因型频率22.0%,C等位基因频率18.7%,均比正常健康组高(P<0.05);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逐渐增厚. 结论 AT1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因素,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感因素.

    作者:朱世明;刘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和福辛普利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62例1个月内未服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老年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和伊贝沙坦组,治疗3个月.用药前、后分别行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DD)超声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测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DD、血浆NO、ET-1和vWF水平的变化. 结果 (1)肱动脉超声检测: 两组用药后FDD较用药前均显著增加,福辛普利组分别为(6.40±1.26)%和(5.07±1.25)%,伊贝沙坦组分别为(6.54±1.37)%和(4.88±1.28)%,(P<0.01),其余各项指标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血浆NO、ET-1、vWF水平变化:两组用药后NO水平较用药前均显著增加[(19.10±5.84)μmol/L和(15.09±3.91)μmol/L、(20.44±5.75)μmol/L和(15.22±3.72)μmol/L,P<0.01]; ET水平较用药前显著减少[(28.04±7.83)pmol/L和(21.76±7.56)pmol/L、(27.72±8.23)pmol/L和(22.01±6.53)pmol/L,P<0.01];两组用药前、后vWF水平为(85.29±9.71)%和(75.32±7.91)%、(86.29±9.82)%和(74.94±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伊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且与福辛普利相似.

    作者:田相亭;黄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SH)多见.ISH指收缩压>140 mm Hg,而舒张压<90 mm Hg.老年人大动脉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降低,从而导致:(1)收缩期大动脉扩张减弱,对血压升高的缓冲降低;而且大动脉弹性回缩加快,由原来主要发生在舒张期提前到主要发生在收缩期,使收缩压升高;(2)大动脉弹性回缩减弱和弹性回缩时间提前,使舒张压降低.老年人高血压更容易并发脑卒中和心肌梗死.

    作者:孙爱军;葛均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肺启动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肺启动学说(lung initiation)是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in elderly,MOFE)的预防和治疗的一个切入点.MOFE的发生与非老年人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不同(表1).我们就目前MOFE肺启动的研究近况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

    作者:王士雯;钱小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33例临床分析

    我科1998年7月至2003年8月共收治老年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33例,占同期收治的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47例的70.2%.主要采用双侧钻孔引流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谢轩贵;游潮;蔡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