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东;苏琴;党伟;张宪;张建波;袁晓玲;秦宇红
剥脱性皮炎为严重的药物性皮炎,除皮损外极易发生全身症状,导致败血症、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近期我院急诊收治1例因右上肢筋膜炎输注头孢类药物而引起剥脱性皮炎的患者,患者卧床十余天,未发生皮损加重、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也未发生一处新生皮肤撕裂.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闫乐媛;王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在前文中我们探讨了建立创面治疗中心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拟建立的创面治疗中心应遵循较高起点、矩阵组织、适度规模、人员独立、规范管理、协调发展等原则.1 较高起点较高起点是指大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熟的、先进的经验,汲取前人在该领域的教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我用,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单纯模仿.较高起点又指创面治疗中心人员构成,应为该医院内相关科室的技术骨干、引进的优秀人才和有潜质的业务人员的梯队层次合理、专业互补、实力突出、着眼发展的有机组合.较高起点还指科室业务工作起点,应为现有临床技术基础之上的有效整合及更好的发挥,注重新技术新成果的临床应用,注重人才培养.
作者:杨云滨;付小兵;覃国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翻身床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辅助治疗.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共有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应用翻身床治疗,经积极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使用翻身床的安全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敖芬;魏雪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人工真皮修复大面积烧伤患者手部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北京市右安门医院的大面积烧伤患者38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人工真皮组19例在早期修复手部创面手术中用人工真皮覆盖创面,2周后用自体刃厚皮片覆盖.对照组19例创面早期切痂、行自体微粒+异体皮移植,后期肉芽组织再行植皮手术.两组术后均行换药、抗感染、加强营养、维护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创面愈合后进行功能锻炼.两组均随访0.5~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和皮片挛缩情况.结果:人工真皮组19例38只手于第1次术后3周创面愈合.术后随访观察,术区愈合好,手部伸展、握拳功能良好,复合皮具备较好的弹性,且术区愈后色素及瘢痕轻.对照组1例入院后2周死于重度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余18例36只手于术后1个月余创面封闭;术后随访观察,术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挛缩、掌指关节背伸畸形、手指间蹼状瘢痕增生,功能活动受限.结论:人工真皮更好地解决了早期无自体皮源时有效封闭创面的问题,是大面积烧伤早期修复手部创面、减轻创伤瘢痕的良好覆盖材料.
作者:季一发;章静;朱峰;陈赟;贺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2010年5月29日,作者随解放军总医院高级护理管理培训团赴德国进行了学习、培训和参观,分别在科隆、柏林、慕尼黑等地学习和实地考察,先后参观见习了8所不同层次、不同运营体制、不同规模的医院,并在6家培训机构进行理论学习,对德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制度、护士职业培训、消防应急救援、护理人员的角色作用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现将其医院体系的管理情况及对我国医院护理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及人员管理的启迪报告如下.
作者:张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以沸石为止血材料的一次性速效止血包治疗急性创伤性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一次性速效止血包对30例急性创伤性出血患者的32个伤口进行止血治疗,观察止血时间、止血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32个伤口的平均长度为(27.42±31.55)mm,平均深度为(7.36±10.50)mm,经速效止血包治疗后,所有伤口均达到有效止血,止血时间15~60 s,平均(30.59±10.76)s.其中19个伤口达到完全止血效果,完全止血时间15~48 s,平均(28.05±9.86)s,完全止血率59.38%.结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纯物理止血制剂,一次性速效止血包是治疗各种急性创伤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止血剂,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赵晓东;苏琴;党伟;张宪;张建波;袁晓玲;秦宇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从人胰腺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出与丙型肝炎病毒(HCV)NS4A蛋白存在相关作用并且参与糖、脂类代谢过程的结合蛋白,为研究HCV影响糖、脂类代谢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GBKT7-NS4A作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菌株AH109,用SD/-Trp筛选阳性菌落.配合两种重组酵母菌株AH109与Y187(人胰腺细胞cDNA文库质粒转化),用四缺培养基及X-α-gal筛选蓝色酵母菌落,提取相应质粒,电转化感受态菌DH5α后再提取质粒,测序仪测序,结果使用PUMED进行序列比对.结果:用pGBKT7-HCV NS4A重组质粒作为诱饵,成功从人胰腺cDNA文库中筛选出5种与HCV NS4A蛋白相结合的蛋白基因,包括CDK5R1、弹性蛋白酶3A、胰脂肪酶、KRAS和胆盐刺激酯酶.结论:HCV NS4A蛋白与胰腺文库中的上述5种代谢相关蛋白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糖代谢过程.
作者:郭嘉祯;冯志强;李贲;高萍;杨玉英;刘顺爱;成军;张锦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FTS)新理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1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FTS组)4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43例.FTS组采用FTS新理念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包括术前心理辅导、口服肠内营养粉及导泻药物导泻,术中控制输液量、采用小手术切口,术后用非甾体类止痛药镇痛、早期拔尿管和胃管、鼓励尽早下床活动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的围手术期处理,包括术前口服抗生素、禁食水、清洁灌肠,术中采用以充分暴露为原则的常规切口、大量补液、常规引流、阿片类止痛药物镇痛、术后3 d拔尿管等.比较两组术后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营养状况、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FTS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缩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营养状况良好,住院时间缩短,住院总费用降低.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FTS新理念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体质,减轻手术对机体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总费用.
作者:王钢;黄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由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分化而来的汗腺样细胞在冻存与复苏后的生物学活性与促汗腺再生能力.方法:分离培养人UCMSCs 和人汗腺细胞,通过两种细胞共培养方式促进UCMSCs向汗腺细胞分化.分化后的干细胞经冻存、复苏处理后,局部移植于裸鼠烫伤脚掌,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发汗试验观察汗腺组织再生修复情况.结果:由UCMSCs分化而来的汗腺样细胞经冻存、复苏、移植于裸鼠脚掌创面后,能够在创面形成汗腺结构并具有发汗功能.结论:UCMSCs经诱导分化为汗腺样细胞后,经冻存和复苏处理,在体移植后仍能够有效促进受损汗腺的修复与再生,有望为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汗腺的修复提供充足的种子细胞.
作者:马奎;鲁刚;杨思明;孙同柱;付小兵;盛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脓毒症大鼠脾脏胆碱能系统酶活性变化与致炎细胞因子TNF-α含量变化的关系,初步探讨脾脏胆碱能系统对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方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及CLP6、12和24 h 4组.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取脾脏,测定脾脏TNF-α含量及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大鼠脾脏chAT和AchE活性在CLP后逐渐增加,于CLP12 h达峰值,CLP24 h 时有所回落;chAT/AchE活性比值在CLP后呈增加趋势;TNF-α含量与chAT活性变化呈正相关(r=0.94,P<0.05).结论:脓毒症发展过程中,大鼠脾脏非神经性胆碱能系统参与调控炎症反应.
作者:吕艺;陆江阳;张立俭;白慧颖;胡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与其配体结合在炎症及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内质网应激(ERS)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诱导树突状细胞(DC)表面RAGE上调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离正常BALB/c小鼠脾脏DC进行体外培养,给予HMGB1刺激后检测DC表面RAGE表达水平及细胞ERS相关分子表达/活化水平.另外,给予不同剂量ERS特异性诱导剂衣霉素(0.1、1、10μg/ml)刺激24、48、72h,检测DC表面RAGE表达情况.结果:HMGB1刺激诱导DC中ERS相关分子表达/活化水平明显上调(P<0.05),细胞表面RAGE表达水平也明显上调;衣霉素刺激亦可诱导DC表面RAGE表达增强,且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刺激时间越长,RAGE表达水平越高.结论:DC表面RAGE表达水平升高与ERS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祝筱梅;姚咏明;董宁;张庆红;于燕;盛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年我科对进行牙周根面平整术的牙周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 病例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门诊需要做根面平整术的牙周病患者46例作为护理参与组,另选择同期相同条件的行根面平整术的牙周病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45~65岁,每人观察2颗牙,共184颗牙齿.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牙片及全口曲面断层片,以检查牙周、牙槽骨情况.
作者:宋清;张建强;李岩峰;杨惠英;陶有芳;郭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临床诊断为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并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的641例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情况,并与963例行开腹广泛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的64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29例(占4.5%),其中并发输尿管损伤9例,膀胱损伤3例,直肠损伤5例,淋巴囊肿7例,盆腔血肿及残端出血2例,血管损伤3例.开腹广泛子宫切除术96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2例(3.3%);并发输尿管损伤5例,膀胱损伤3例,肠管损伤4例,血管损伤4例,淋巴囊肿13例,术后出血3例.两种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 9,P=0.218).腹腔镜手术患者并发症经相应手术处理均治愈.结论: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其以输尿管损伤发生率较高,及时发现并处理预后良好.
作者:邹杰;张唯一;关铮;孟元光;李亚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2009年1月-2011年6月,共有421例患儿在我科接受了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扁桃体消融及腺样体切除术,我们观察了患儿术后及出院后2周内的并发症,并制定了护理对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421例患儿中,男281 例,女140 例;年龄2~15 岁;平均5岁;均经纤维鼻咽镜检查确诊为腺样体肥大,占后鼻孔2/3以上,睡眠时有打鼾、憋气症状,符合腺样体切除指征.均采用全麻方式下的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扁桃体消融、腺样体切除术(采用ArthroCare ENT Coblation第二代产品,美国杰西公司).手术过程顺利.统计住院期间及出院2周内并发症的情况.
作者:严清红;李倩;关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枢性去甲基肾上腺素(NA)机制在异丙酚麻醉中大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中的作用.方法:SD 雄性大鼠15只,体重220~250 g,右侧海马内植入微透析探头,按国际脑电10/20系统法安置银针头皮电极,左侧前爪腕部正中神经处安置刺激电极,强度5.2 mA,刺激间隔0.2 ms.动物随机分为3组.A组:经微量泵依次以10、60 mg·kg-1·h-1静滴异丙酚各45 min后停止给药直至动物清醒.B组和C组于开始输注异丙酚的同时分别腹腔内注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或拮抗剂(育亨宾)0.5 mg/kg,其余操作和A组相同.分别于麻醉前(基础值)、麻醉中不同浓度给药时及苏醒期经微透析管收集透析液,检测海马细胞外液中NA浓度,记录皮质SEP N2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①各指标基础值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A组和B组海马NA释放在异丙酚以60 mg·kg-1·h-1给药时与基础值相比均降低(P<0.05),B组更为明显,C组则随着异丙酚给药浓度增加直至停药后麻醉恢复期均显著增高 (P<0.05).③3组动物SEP N20波潜伏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④A组不影响 SEP N20波幅(P>0.05);B组在异丙酚低浓度、高浓度给药期和麻醉恢复期SEP N20波幅与基础值相比均显著减低,而C组则增高(P<0.05).结论: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抑制剂所引起的海马NA释放与SEP N20波幅变化的一致性可能与镇痛有关,而异丙酚对海马NA释放的抑制可能是一种催眠反应.
作者:贺赛琳;李安民;张志文;傅相平;刘爱军;梁树立;张海涛;岳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炎症因子诱导的体外培养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组进行实验:①对照组: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生理盐水或乌司他丁;②炎症因子刺激组:因培养液中分别含烫伤血清、胰蛋白酶、前列腺素E2(PGE2)、缓激肽、组胺而分为5个炎症因子刺激亚组;③乌司他丁处理组:培养液中在含上述各炎症刺激因子基础上分别加入乌司他丁而分成5个乌司他丁处理组.采用Transwell方法测定各组单层内皮细胞对牛血清白蛋白(BSA)通透性的变化;取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各炎症因子刺激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系数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TNF-α和IL-6的产生量也显著增多(P均<0.01);乌司他丁处理组中烫伤血清和胰蛋白酶组的血管内皮细胞通透系数及TNF-α和IL-6产生量比相应炎症因子刺激组显著降低(P均<0.01),但组胺、缓激肽和PGE2刺激后乌司他丁处理组与相应炎症因子刺激组比较,上述指标无显著改变(P均>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抑制烫伤血清和胰蛋白酶引起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TNF-α和IL-6水平增高,对组胺、缓激肽和PGE2引起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无显著影响.
作者:胡森;周国勇;程中贵;白慧颖;盛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足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传统VSD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改良VSD技术治疗,即在VSD敷料中增加一根冲洗管,经冲洗管每日1次注入呋喃西林500 ml和表皮生长因子30 ml,30 min后关闭冲洗管,开启负压.于治疗10 d后开启创面,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率、肉芽生长情况评分、堵管率以及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率[(35.3±4.4)%]和肉芽生长情况评分[(2.9±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4±3.9)%和(2.1±0.5)分,P<0.05)],堵管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0、(48.6±4.6)d,(8.7±1.8)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15.0%,(64.6±5.5)d,(10.0±2.1)万元,P<0.05].结论:改良VSD技术较传统VSD技术更能促进糖尿病足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作者:邹晓防;李斌;宋卫平;李健;徐珊;李晔琼;谢晓繁;危义乾;曹卫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烧创伤后创面修复形成的增生性瘢痕不仅痛痒难忍,而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痊愈后的容貌外观和功能部位的功能恢复.我科于2009-2010年用纯中药制剂复春散2号治疗150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现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赵鹏亮;蔡景宁;贺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并发症少,适于中长期输液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但PICC在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其中静脉炎为常见.对此我们给予PICC 置管患者前瞻性护理,即于PICC置管当天给予热敷及喜疗妥涂擦治疗,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以评价其对于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报告如下.
作者:叶明;赵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速愈乐TM创伤敷料对小型猪感染创面促进愈合和抑菌的作用.方法:以小型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每只动物用打孔器致伤10个创面,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种菌对照组、水凝胶组、银离子组和速愈乐TM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创面于术后30 min接种1.5×108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0.1 ml,3个敷料组在创面覆盖相应敷料.术后观察各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新生上皮面积、创面闭合率、创面收缩率以及创面金葡菌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新生真皮内的毛细血管数量.结果:术后3 d各组创面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但速愈乐TM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明显新鲜、容易出血,提示创面已有肉芽组织生长.术后4 ~7 d速愈乐TM组肉芽组织增生活跃,7 d肉芽组织填充量达71.0%;术后7 d创缘新生上皮生长明显,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14 d各组创面肉芽组织继续生长,术后10 d速愈乐TM组肉芽组织填充量达99.1%,其他各组填充量为87.0~89.0%,到术后12 d所有创面基本被肉芽组织填平;在此期间速愈乐TM组新生上皮生长较其他组明显.术后5~7 d速愈乐TM组创面收缩比其他组小.术后10~14 d速愈乐TM组创面闭合率比其他组高,于术后10 d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速愈乐TM有一定抑菌作用,在炎症反应重期间能将创面金葡菌数量控制在105 CFU以内,术后7 d,速愈乐TM组创面金葡菌量显著高于种菌对照组和水凝胶组(P<0.05),但与银离子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速愈乐TM组术后14 d上皮生长良好,比正常表皮厚,但比其他各组稍薄;新生真皮胶原较多而且致密,显示胶原束明显;新生真皮显著厚于正常皮肤真皮和空白对照组新生真皮(P<0.05);新生真皮内的毛细血管数多于其他各组,与正常皮肤真皮内血管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速愈乐TM敷料有明显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和创缘新生上皮生长移行的作用,有一定抑制金葡菌生长和延迟创面收缩的作用.
作者:吴志谷;付小兵;黎君友;孙同柱;陈廷秀;梁明;李海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