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髓样相关蛋白14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细胞内定位研究

刘铮;徐佳;伍丽琼;王娟;邓鹏;姜勇

关键词:髓样相关蛋白14, 血凝素, 细胞内定位, 载体构建
摘要:目的:构建小鼠髓样相关蛋白14(MRP14)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方法:提取BALB/c小鼠肝脏组织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得到MRP14编码序列.然后将该编码序列克隆到带有血凝素(HA)标记的载体pcDNA3-HA上,随后转染NIH3T3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重组质粒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转染实验发现,该质粒能够在NIH3T3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结论:成功构建带HA标签的MRP14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正确定位,为下一步深入研究MRP14作用细胞的信号通路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相关文献
  • 大剂量芬氟拉明中毒1例的抢救与护理

    大剂量芬氟拉明中毒致深昏迷抢救困难,病死率极高.我院于2006年1月30日收治1例口服大剂量盐酸芬氟拉明中毒的患者,经及时抢救,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翁学君;陈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成功救治IgA肾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1例

    肺孢子菌肺炎(PCP)由机会致病菌人肺孢子菌引起,其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治疗是改变预后的关键.国内外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并发PCP罕见报道,临床上对其认识和警惕不足.我们治疗1例IgA肾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进行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义;李冀军;宋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洁净手术部清洁消毒工作管理体会

    洁净手术部是由洁净手术室和辅助用房组成的自成体系的功能区域,其净化设备与技术能通过过滤尘埃、消除细菌附着的载体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不能清除附着在医疗器具表面的残存细菌.因此清洁消毒工作是洁净手术部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洁净手术部清洁消毒工作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福丽;孙建荷;张丽;张敏;史淑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早期胃癌合并食管肌间微小平滑肌瘤双原发肿瘤1例

    双原发肿瘤是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同时或先后发生的起源于不同组织且性质相异的原发性肿瘤[1].笔者曾收治中段食管肌间微小平滑肌瘤合并胃体早期低分化腺癌患者1例,确诊时两种肿瘤均为早期,且早期胃癌以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甚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国芳;吴旭;吴昌昊;周云峰;张立溪;王武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Ⅱ 1型(AT1)和2型(AT2)受体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探讨血管紧张素系统与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角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ACE、AT1和AT2受体在12例银屑病患者典型皮损和非皮损以及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ACE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AT1和AT2受体在整个表皮层均有阳性表达,但荧光信号较弱.在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处,ACE、AT1和AT2受体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似.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ACE表达明显增加,整个表皮层均可见较强绿荧光颗粒,真皮浅层成纤维细胞亦可见绿色荧光颗粒.和ACE的表达变化类似,在银屑病皮损中AT1和AT2受体表达也明显增加,表皮全层可见分布密集的荧光颗粒,真皮浅层成纤维细胞也可见荧光颗粒.结论: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Ang Ⅱ产生和其受体表达增加,Ang Ⅱ可能通过其受体参与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角化不全的组织学改变.

    作者:刘文忠;刘宏伟;程飚;吴姮君;顾永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粘着斑激酶在SACC-LM及SACC-83细胞中的活性及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活性及表达变化.方法: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及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系中FAK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测定FAK酶活力.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SACC-LM细胞中的FAK活性为(18.320±2.050)pmol·min-1·μg-1,SACC-83细胞中的FAK活性为(0.873±0.091)pmol·min-1·μg-1.与SACC -83细胞相比,SACC-LM细胞中FAK具有较高的活性(t=13.865,P<0.01).FAKmRNA在SACC-LM细胞中的表达量为0.883±0.052,明显高于其在SACC-83细胞中的表达量(0.637±0.081,t=4.952,P<0.05).在SACC-LM细胞中FAK蛋白的表达高于在SACC-83细胞中的表达.结论:FAK蛋白活性变化及蛋白表达与SACC的侵袭有关.

    作者:张斌;黄汉;李岩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成药所致肾脏损害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成药所致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及冠心苏合丸所致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12例均为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临床以夜尿增多、乏力及纳差等发病.病理以寡细胞性肾间质灶状或弥漫性纤维化为特征.结论:对中老年合并肾损害的冠心病患者及临床表现为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患者应注意询问有无龙胆泻肝丸及冠心苏合丸用药史,以防漏诊及误诊.

    作者:宋岩;姚凤华;李学义;张壹言;陈凤锟;李冀军;殷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的护理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坏死性视网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动脉炎以及后期出现视网膜脱离等为特征的严重致盲眼病,视功能预后差.近期我科收治1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因早期诊断明确,治疗得当,护理精心,经非手术治疗患者双眼视力恢复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王瑾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ajal间质细胞与肠肌层炎症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于1893年在胃肠道内发现的一种特殊间质细胞.近年来,利用c-kit免疫组化、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人们对ICC的形态、分布和功能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ICC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动力紊乱、肠肌层炎症的关系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就ICC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肠肌层炎症发生中的作用和变化综述如下.

    作者:包呈梅;武彦;胡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超滤技术分离恶性胸腹水来源的exosomes

    目的:对常规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改进,以获取高质量和高数量的exosomes.方法:采用常规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再联合超滤技术分离恶性胸腹水来源的exosomes,经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果:离心超滤方法只需超速离心1次,可显著减少超速离心次数,缩短分离操作时间,降低样品污染和损失,回收率高;所获exosomes在透射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膜性囊泡状结构,直径30~100 nm,分散均匀.结论: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超滤技术提纯恶性胸腹水来源exosomes的方法简便、高效.

    作者:李秋文;萨仁高娃;李宏涛;肖文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无名寄生虫性阴道炎1例报告

    治疗1例阴道炎患者,在其阴道分泌物中发现一种无名寄生虫,报告如下.

    作者:牛珂;鲁永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丙酮酸乙酯对脓毒症小鼠相关脏器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脓毒症小鼠肾脏、肝脏、肺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10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EP预保护组、EP保护组,后三组又设立1 h、3 h、6 h组,每组10只.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肝脏、肺脏组织匀浆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EP预保护组6 h、EP保护组6 h血清ALP较损伤组6 h显著降低.EP预保护组3 h、6 h及EP保护组3 h、6 h肝脏、肺脏组织总抗氧化能力较损伤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EP干预后,受损肝脏、肺脏组织丙二醛无明显变化.结论:EP可能对脓毒症后肾脏、肝脏、肺脏等受损脏器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与影响氧自由基有关.

    作者:遆冬冬;邓子辉;薛辉;张凯;林季;颜光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例气管切开3090d患者死亡后下呼吸道组织学观察

    1例颅脑火器伤伤员,气管切开置气管套管3090 d,死后进行尸体解剖,观察下呼吸道组织形态学,报告如下.

    作者:李全岳;赵东海;陈伯成;唐猛;吴才林;农江;张龙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膜瘤术后并发胶质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头痛,左侧肢体乏力在我院行头颅MRI检查示:右额窦旁镰旁高信号占位,中线左移,病变可均一强化.诊断:右额窦旁镰旁脑膜瘤.于2003年7月20日行冠状入路肿瘤切除术.病理回报:分化不良型脑膜瘤,生长活跃.术后行常规直线加速器放疗1个疗程(5800U).术后康复良好,恢复日常工作.患者于2005年1月出现头痛,智力障碍,左侧上、下肢不全性偏瘫.查头颅MRI示:右额叶深部近侧脑室壁见大范围低信号区,周围有边界清的增强区(长信号区),宽窄不一,中线明显左移.于2005年1月15日行原手术口入路肿瘤切除,术中见额顶区脑组织沟回变浅,呈鱼肉样改变,病变达侧脑室壁.将病变及部分侧脑室壁切除.病理回报:星型细胞瘤Ⅱ~Ⅲ级,术后化疗.随诊至今已3年6个月,患者仍有左侧上、下肢不全性偏瘫,智力障碍.

    作者:刘二兵;富春雨;李明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髓样相关蛋白14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细胞内定位研究

    目的:构建小鼠髓样相关蛋白14(MRP14)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方法:提取BALB/c小鼠肝脏组织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得到MRP14编码序列.然后将该编码序列克隆到带有血凝素(HA)标记的载体pcDNA3-HA上,随后转染NIH3T3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重组质粒经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转染实验发现,该质粒能够在NIH3T3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结论:成功构建带HA标签的MRP14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表达并正确定位,为下一步深入研究MRP14作用细胞的信号通路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作者:刘铮;徐佳;伍丽琼;王娟;邓鹏;姜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丹红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丹红注射液(商品名为步长倍通)的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瘀血型肺源性心脏病、缺血性脑病、脑血栓等.我院发生丹红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媚;周亮;马建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拔出动脉鞘管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经股动脉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常用入路,尽管拔管时局部给予充分麻醉止痛,但仍有一定数量患者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重者或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我们总结我科PCI后拔出动脉鞘管并发VVRS的处理经验,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张莉;陈兵阳;张雪莲;李慧敏;王荣珍;沈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胆石症患者术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并分析糖尿病合并胆石症患者腹腔镜手术前采用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方法(CSII)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MSII)控制血糖的效果,了解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手术前使用的价值.方法:162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患者随机分为CSII和MSII组.CSII组患者采用经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治疗方法,MSII组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法.胰岛素剂量根据血糖波动曲线调整.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全天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均可有效降低血糖(P<0.01),但CSII组全天血糖值较MSII组控制更为理想,且胰岛素用量及术前调整时间均少于MSII组.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结论:糖尿病合并胆石症患者手术前应用胰岛素治疗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玛依努尔;孙世安;胡云衢;严利君;蔡明江;古米娜;巴哈提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表皮干细胞分离培养和纯化鉴定的进展

    皮肤体现出很强的再生能力,是由于表皮基底层中的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终身不断自我更新、持续分化以取代终末分化细胞,从而在维持组织结构的更新、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及在创伤后创面修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ESCs凭借其特有的生物学优势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地分离培养ESCs对临床上创伤修复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ESCs数量较少,只占基底细胞总数的1%~10%[2],且ESCs的特异性分子标志、识别标准、分布定位及体外培养条件下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争议.现将ESCs分离培养和纯化鉴定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富;付小兵;刘文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干预炎症与缺血引起的器官损害

    胆碱能抗炎通路是指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胆碱能神经及其递质调节或对抗全身炎症反应的通路.其抗炎机制是通过兴奋胆碱能N受体α7亚基(α7nAChR)、阻断核因子-κB(NF-κB)途径活化,进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产生和释放,阻止T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以及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的功能实现的.动物实验已证明其在胃肠缺血、内毒素血症、失血和烧伤休克、腹腔粘连等模型中能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随着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研究的深入,将有可能通过兴奋胆碱能神经或使用α7nAChR激动剂和类似药物,在诸如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腹腔粘连、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过度炎症或免疫紊乱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作者:胡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