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沙永兴岛水域海水细菌学调查

周一平;赖福才

关键词:海水, 细菌, 调查
摘要:目的:研究海水细菌的菌种、菌量和药敏情况,对平、战时均有重要意义.方法:对西沙永兴岛海域海水进行细菌学研究,按离岛远近海区共采取海水样本80份,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80份标本分离出87株共21种细菌.溶藻弧菌检出率高(45.98%),离海岸线由近而远,检出率呈典型梯级上升.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和莫拉菌属与溶藻弧菌相反,呈典型梯级下降.CDC grorp EO-2主要在近海水域检出,近海岸线和远海岸线水域均未检得,海水菌量为337.44±174.88 cfu/ml,从海岸线由近而远菌量呈明显的梯级下降,本次调查未检出霍乱弧菌、沙门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种抗生素对4种主要检出菌均有很高的敏感度,常用的四环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和阿米卡星等均无耐药菌株.结论:西沙海域海水洁净度高,主要菌种为溶藻弧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莫拉菌属和土生丛毛单胞菌等.不同菌种在海水中的检出率呈现明显的梯级变化.在远离海岸的海水中77.27%为溶藻弧菌.主要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均有很高的敏感性.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在烧伤感染病原菌中构成比升高的抗感染药物相关因素,探讨通过调整抗感染药物使用减少金葡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对8年来我院烧伤病区各类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累积每日约定计量(DDD)和累积费用消耗在所有抗感染药物总DDD和总费用中的构成比,以及金葡菌感染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8年来烧伤感染病原菌中金葡菌的构成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临床使用的各类抗感染药物其氨基糖苷类(AMI)、第1代头孢菌素(1CEP)的构成比明显降低,而多肽类(POL)、碳青霉烯类(IMP)、大环内酯类(MAC)的构成比在2000年至2001年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上述各类药物消耗费用在抗感染药物总费用中的构成比的变化也与上述变化基本一致.结论:金葡菌在烧伤感染病原菌中构成比的升高与AMI、1CEP、IMP、MAC和POL等药物临床使用有一定的关系,增加或减少上述药物的使用有可能降低金葡菌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

    作者:于勇;常东;蒋伟;杨小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改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改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aFGF)对地塞米松(DEX)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DEX处理组、aFGF+DEX组和MaFGF+DEX组,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两种分析方法,测定MaFGF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组凋亡率为1.68%,DEX处理后小鼠胸腺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凋亡率为19.6%,aFGF和MaFGF处理后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凋亡率分别下降到15.95%和12.93%,MaFGF效应强于aFGF,且以剂量依赖方式发挥作用.结论:MaFGF具有以剂量依赖方式的胸腺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曹定国;李校坤;付小兵;程飚;方利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胸部枪伤致体内器官微创伤特点

    目前,国内关于胸部枪伤致器官微创伤尸体解剖资料未见报道.作者收集1988~1995年间广州战区各中心医院胸部枪伤14例即刻尸体解剖资料,观察到胸部枪伤致体内器官微创伤的某些特点和规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全岳;万友华;陈粤宁;刘伟信;农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脂肪与创面愈合

    创伤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创面愈合的过程分为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再上皮化及伤口闭合后塑形三个阶段,是一个有序的变化过程.而许多重要的步骤都需要以营养为基础,不同的营养水平将影响代谢和生理过程.

    作者:程飚;付小兵;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304医院招收研究生启示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c-fos,c-ju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作为主要的修复调控生长因子,影响创面修复和修复后组织改建等过程,其生物活性主要通过bFGFR2介导实现.bFGFR2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与bFGF特异性结合后,通过MAPK信号通路,上调c-fos和c-jun等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后,将细胞外刺激传导到细胞核内.

    作者:周岗;陈伟;葛世丽;姜笃银;孙同柱;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激活NF-κB过程中的作用

    1986年Sen和Baltimore从B淋巴细胞核抽提物中发现一种蛋白,它结合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子的B位点,能调节κ链的转录,故命名为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NF-κB).它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细胞的胞质中,能够与许多启动子核苷酸序列结合,调节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和急性期蛋白等多种蛋白的基因转录,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细胞的生长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作者:申传安;柴家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鼠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的红外光谱分析

    目的:成年哺乳动物外周神经系统(PNS)损伤后可以有效再生,而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不能有效地再生连接.因此,通过对PNS和CNS损伤后再生过程进行比较性研究认识造成二者再生差异的机制,对于认识CNS损伤的修复及CNS退行性变的机制,寻找和开创有效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随着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通过显微镜选定生物组织中特定的微区,可以进一步确定组织细胞结构中各种组分含量的变化,从而可为生物系统的研究提供信息.方法:应用Fourier红外光谱(FTIR)检测方法分析大鼠脊髓和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元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中归属为核酸和蛋白质的谱带吸收强度的变化,比较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胞体分布区神经组织总蛋白和核酸的变化规律.结果:伤后早期,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其相应胞体部位神经组织RNA、DNA和蛋白质的含量均增加;一周后,外周和中枢神经元胞体分布区RNA、DNA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外周神经元胞体RNA和DNA的含量仍较高,而中枢神经伤侧和对照侧胞体RNA和DNA的含量接近,中枢和外周神经元胞体蛋白含量变化相反.结论: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其胞体反应性不同,这一差异可能与外周和中枢神经损伤后再生差异有关.

    作者:吕艺;刘淑红;宋占军;葛学铭;范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累积每日约定剂量(DDD)为单位统计1994年以来我院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各类抗感染药物年度累积DDD总量,各类药物的构成比以及各年度累积DDD与1994年累积DDD定比值.结果:1 994年后抗感染药物总的用量呈大幅度下降,而后虽有所回升,但至2002年仍远低于1994年的水平;9年来临床使用量大的前5类抗生素,为青霉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其中1 994年排序第5的3代头孢菌素2002年升至第1位,而原排序第2的1代头孢菌素则降至第5位.与1 994年相比,使用量升高幅度大的药物为碳青霉烯类和多肽类.结论:抗感染药物使用量没有逐年增多提示我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的控制措施积极有效;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量的逐渐增加和青霉素类药物使用量长期保持高水平,提示我院临床在这两类药物的使用中不合理应用的比例可能较大;同时应努力避免碳青霉烯类和多肽类两类药物使用量的快速增加.

    作者:杨小强;于勇;姜玲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PCNA,EGF,EGFR在正常口腔粘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正常口腔粘膜组织(NM)中表达及分布情况.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NA、EGF、EGFR在NM中的表达.结果:PCNA在NM的阳性表达主要出现在基底细胞层细胞的细胞核;EGF的蛋白颗粒在NM中主要分布于基底层细胞和棘层细胞中,阳性表达出现在胞浆中;在NM中EGFR表达主要位于基底细胞层细胞的细胞膜.结论: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细胞层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EGF、EGFR的表达与口腔粘膜上皮分裂增殖密切相关.

    作者:孙鹏;付小兵;陈伟;张建强;闫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胰岛自身抗体测定在1型糖尿病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诊断为1型糖尿病病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测定与临床资料分析,探讨三种胰岛自身抗体在1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43例住院病人,男26例,女17例,年龄30±13岁,病程3.8±5.8年,以三种胰岛自身抗体一项以上阳性为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血糖、HbA1C、C肽、胰岛素用量、并发症等情况的差异.结果:43例1型糖尿病病人GADA阳性率37.2%(16/43)、ICA阳性率为18.6%(8/43),IAA阳性率为37.2%(16/43);病程在10年以上抗体持续阳性者占60%,ICA及IAA抗体阳性率则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高,1年内在10%~30%,10年以上达50%.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年龄(33±13岁vs 25±14岁,P=0.09)、病程(4.7±6.5年vs 4.1±3.9年,P=0.16)无显著差异,但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者多(72%vs 58%).C肽水平低(空腹0.18±0.17 vs 0.34±0.22,P=0.35;餐后2h 0.43±0.41 vs 1.29±1.30,P=0.022),达到血糖良好水平时胰岛素用量更大(0.78±0.31 U·kg·d vs 0.59±0.18U·kg·d,P=0.037).两组在BMI、血糖、HbA1C及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及严重程度可见明显差异(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71.4%vs 40%,P=0.045;失代偿性糖尿病肾病及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病率25%vs0%,P=0.034).结论:在Ⅰ型糖尿病的病人中,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虽然年龄、病程及HbA1C皆相似,但前者胰岛功能更差,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达到相同血糖控制水平所需胰岛素剂量更大,其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更高,程度更严重.提示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

    作者:荆丹清;马学毅;胡景胜;白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病人一次多个牙拔除的体会

    目的:通过对口腔科5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局麻下一次多个牙拔除的临床观察,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龄病人的拔牙方法,以安全、有效的解除老年患者的牙病痛苦.方法:将暗示、安慰、音乐等心理治疗手段用于拔牙全过程,结合无痛麻醉、快速拔牙技术和随访等方法进行老年病人患牙的一次拔除.结果:50岁以上老年拔牙病人100例进行无监测局麻下拔牙,除4例病人在麻醉后出现短时间的头晕现象,2例出现心慌,2例麻醉不全而需短暂休息外,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拔牙手术,术后个别病人自述术区疼痛,无其它不良反应.结论:高龄病人的拔牙,应除外病人正处于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处于稳定期的病人都可以经受一次多个牙的拔除,但医生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绝对信任;此外,医院和医生应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条件,并应准备好急救物品,

    作者:张建强;张皖清;闫颖;刘军;刘斌;孙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bax,bcl-2和p53基因表达的变化

    皮肤是机体大的器官,覆盖全身,具有营养和保护体内组织各器官的功能.

    作者:孙丹;陈伟;葛世丽;周岗;姜笃银;孙同柱;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莫西沙星在COPD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时的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患病人数多,社会经济负担重,病死率高,居当前世界致死病因的第四位.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每年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连续2年并除外其他引起咳嗽的病因者.慢性支气管炎常发生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加重,痰量增多,痰转脓性,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70%以上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是由细菌感染直接引起.此时控制细菌感染是治疗急性加重的关键.

    作者:马楠;崔德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住院糖尿病病人病情分析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院住院糖尿病病人的资料分析,观察糖尿病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方法:查阅全院住院糖尿病病人病历,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登记.结果: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与1993年相比,1997年患病率增加0.5倍,1998年患病率增加1倍,2001年前半年增加2倍.2001年上半年住院糖尿病病人高血压、冠心病和心梗的患病率分别为39.1%,35.2%和6.7%,住院高血压病人糖尿病患病率由1998年的6%增至2001年的9%,住院冠心病病人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约10%(P<0.01).住院心梗病人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约15%(P<0.05).近3.5年,有2618例糖尿病病人住院(1.95%),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41.2%),终末期肾病(39.2%)及癌症(31.4%).由于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死亡仅为15%及13%,而呼吸道感染(81%)及足感染(63%)为主要死因.结论:近8.5年中,在33 005病人中糖尿病病人逐年增多,特别是在近4年中,提高约2倍.高血压、冠心病及心梗病人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近3.5年中住院糖尿病病人的死亡主要原因并非是心血管病变,而是感染.糖尿病病人癌症病死率有所增加.提倡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糖尿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马学毅;荆丹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和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大手术等原发病发生24h后,机体同时或序贯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据美国医学会报道,美国每年有75万例脓毒症患者,发病率高于乳腺癌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作者:胡森;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内TGF-β1,TGF-β3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变化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及其Ⅰ-型受体(TBRⅠ)和Ⅱ-型受体(TBRⅡ)在不同胎龄胎儿的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表达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TGF-β1,TBRⅠ和TBRⅡ基因在不同妊娠时期的胎儿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都有表达.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这3种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肤组织内这3种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在出生后机体的皮肤组织中,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的1.3倍、1.3倍和1.2倍,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TGF-β3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恰恰相反,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该基因表达较强,而在出生后机体的皮肤组织中,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密度值为0.158±0.095,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相比显著下降(P<0.01).结论:TGF-β1,TGF-β3及其受体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人皮肤组织内都有表达,显示这些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TGF-β1,TBRⅠ和TBRⅡ基因低表达,TGF-β3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修复密切相关.

    作者:葛世丽;付小兵;陈伟;姜笃银;周岗;孙同柱;赵志力;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市区与郊区青少年骨密度变化的比较

    目的:了解市区与郊区12~14岁男女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13例健康中学生男女行全身扫描.其中,市区307人,郊区306人;男生296例,女生317例.结果:市区12~14岁男女孩的身高、体重及全身总BMD和总骨矿含量(BMC)等分别都高于郊区同龄男女.市区男女身高比郊区男女高2~5cm,市区男女的体重比郊区男女重2~10kg,市区男女孩的BMD和BMC明显高于郊区男女(P<0.01).女孩BMD值高于同龄男孩,且女孩BMD年增长速度快于同龄男孩,女孩BMD年增长2.7%~8.1%,男孩BMD年增长2.1%~2.5%.结论:该年龄段(12~14岁)女孩BMD高于同龄男孩,郊区男女生长发育比市区同龄男女晚约1~2年.

    作者:刘加昌;欧阳巧洪;张瑾;刘青;滕小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内表皮生长因子和两种原癌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胎儿无瘢愈合的关系

    胎儿皮肤创面愈合后一般不形成瘢痕,而成人创面愈合常有瘢修复,这一变化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胎儿无瘢痕愈合不受胎儿所处的无菌、湿润和低氧环境的影响,而可能与伤口处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密切相关.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作为主要的修复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多个环节都产生作用.EGFR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与EGF特异性结合后,通过MAPK信号通路,上调c-fos和c-myc等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后,诱导细胞核内特异性基因转录,刺激组织修复细胞增殖,趋化炎性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向伤口聚集,加速创面愈合.目前,关于EGF,EGF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在人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特征还缺乏研究,对这一规律的揭示,将有利于深入了解EGF调节创面愈合的机制和早期妊娠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部分奥秘.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的总RNA,分离mRNA,用R-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EGF,EGFR,c-fos和c-myc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皮肤组织内这三种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在出生后机体的皮肤组织中,EGF,EGFR,c-fos和c-myc基因表达进一步升高,基因表达量分别为晚期妊娠胎儿皮肤的1.24倍,1.11倍,1.28倍和1.63倍.EGF、EGFR及其下游信号分子c-fos和c-myc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人皮肤组织内都有表达,显示EGF与其受体结合后引起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这4种基因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修复密切相关.

    作者:晋桦;陈伟;孙同柱;葛世丽;姜笃银;周岗;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内p38MAPK及其MAPKKs基因表达变化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探讨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Ks(mkk3和mkk6)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的总RNA,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p38MAPK,mkk3和mkk6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都有表达.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这3种基因表达较强,随着胎儿的生长和发育,皮肤组织内这3种基因表达逐渐减弱.在出生后机体的皮肤细胞中,p38MAPK,mkk3和mkk6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妊娠早期皮肤的39.6%,63.5%和54.5%,基因表达明显减弱(P<0.01).结论:p38MAPK,mkk3和mkk6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人皮肤组织内都有表达,显示细胞外信号引起的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p38MAPK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Ks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组织细胞快速增殖,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但深层次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姜笃银;周岗;孙同柱;韩冰;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