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骆成玉

关键词:乳腔镜, 腋窝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清扫术, 乳腺癌治疗, 影响, 哨兵淋巴结, 注射部位, 显示方法, 切口瘢痕, 临床应用, 检测手段, 后并发症, 肩关节, 发生率, 皮肤, 价值, 活动, 存在, 差异
摘要: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而且从胸前壁皮肤连续至腋窝附近的切口瘢痕不仅影响美观,也影响了肩关节正常的活动.鉴于目前在哨兵淋巴结显示方法、注射部位以及检测手段等很多方面尚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影响其在临床应用的确切价值[1].
国际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头溢液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其中血性溢液是乳腺导管癌的早期临床表现.提高乳头溢液相关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早期发现乳腺导管癌成为乳腺专科医生的重要工作.以往常用方法对于乳头溢液伴有乳腺包块患者的确诊率较高,但对于不伴有包块或末梢导管和腺泡微小病变的诊断欠佳.近期临床开展了全乳超声扫描及乳腺超声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提高了乳头溢液相关疾病的诊断率,对于微小病变可以进行3D-重建,从空间的角度观察病变及其周围的情况,方便医生准确地判断肿快的性质,提高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席立平;裴晓华;张凯松;刘建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三七皂甙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三七皂甙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分析二者抵抗概率,探讨二者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室指标差异.方法 三七皂甙组与阿司匹林组各60名脑梗塞患者,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从)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各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治疗第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三七皂甙组与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同一诱导剂作用下,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都存在抵抗、半抵抗现象.结论 三七皂甙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与阿司匹林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有可能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但也存在抵抗现象.三七皂甙抗血小板聚集的长期临床效果,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能否解决抵抗问题,还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实验研究.

    作者:张剑宇;彭岚;刘定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隐匿性乳腺癌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的诊断、治疗和愈后.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大兴区人民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995年6月~2006年6月共12例OBC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OBC共12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2.7岁,均单侧发病,绝经前4例,绝经后8例;左侧病变1O例,右侧病变2例,占同期诊治各型乳腺癌患者0.5%(12/2385);12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10例行腋下肿块切除活检证实淋巴结转移性腺癌,2例术前行细针穿刺检查为淋巴结转移性腺癌;12例中3例行淋巴结转移性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测定,均为阳性;10例术前行乳腺X线钼靶照相检查,2例可见有细小钙化灶,不除外乳腺癌;11例行乳腺B超检查、10例行近红外线扫描,均未发现乳腺内病灶;10例术前胸片、腹部B超,5例胸腹部CT及全身骨扫描和2例胃镜检查未发现全身其他部位病变;1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例患者行姑息手术;9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乳腺原发病灶,浸润性导管癌6例、导管内癌3例;术后均予以放射治疗和化疗;3例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化疗后接受口服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随访3~10年,11例均生存且未见复发或转移,1例死亡,其中5例已生存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41.66%(5/12).结论 OBC是临床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之一;左侧乳腺多见,比一般原发癌浸润能力强,早期即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对肿大淋巴结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切除行组织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常用治疗方法.

    作者:赵明一;肖晖;高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手术后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胃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 为129例胃部手术后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结果 129例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无吻合口瘘;出现腹泻、腹胀5例,但经调节营养液的输注速度以及调整营养液的温度后4例上述症状消失,1例凶为出现严重的恶心、返酸而未能完成肠内营养.1例营养完成后因鼻饲管被手术中结扎,在胃镜辅助下拔出.结论 胃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靠、简便、经济.基本能维持患者手术前、手术后营养水平一致.

    作者:雷福明;胡进才;刘京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高,而且从胸前壁皮肤连续至腋窝附近的切口瘢痕不仅影响美观,也影响了肩关节正常的活动.鉴于目前在哨兵淋巴结显示方法、注射部位以及检测手段等很多方面尚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影响其在临床应用的确切价值[1].

    作者:骆成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膜后纤维化行腹腔镜输尿管松解腹腔内间置术1例报道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所致肾积水腹腔镜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报告1例因腹膜后纤维化所致左肾积水行腹腔镜治疗的诊治过程和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探讨采用腹腔镜方法治疗腹膜后纤维化所致肾积水的可行性.55岁女性,间断左下肢浮肿,伴恶心、呕吐5个月,化验检查提示血肌酐和尿素氮进行性上升,血肌酐高达503μmol/L.CT提示右肾萎缩,左输尿管下段与髂血管相交处狭窄,腹主动脉前与髂内外血管周围软组织影包绕,其上输尿管扩张.术前予以左输尿管双J管置入,手术取右侧半卧位,分别采用脐下1 cm、4 cm和左侧腹外斜肌外侧相同水平2点穿刺置入穿刺套管,腹腔镜自脐下1 cm处套管置人,术中见后腹膜呈板状,灰白色,打开后腹膜,见左输尿管巾段与髂血管周围粘连严重,超声刀仔细分离长度约9 cm,分离松解输尿管与周围组织问粘连,上下各达无粘连处,将此段输尿管放入腹腔内,关闭后腹膜.结果 术后恢复好,5 d切凵拆线,术后1月拔除双J管,拔管后3 h出现腰痛、发热和少尿,予以解痉、镇痛和抗菌治疗2 d后逐渐好转,尿量正常,多次复查肾功能正常,B超提示左肾积水程度逐渐减轻.3个月后复查B超提示左肾积水程度较术前显著减轻,肾功能维持正常.结论 腹膜后纤维化行腹腔镜输尿管松解、腹腔内间置术具有微创、病人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因有关此种治疗的报告例数少、随访时间较短,今后还需要更多病例和长时间的随访来进行验证其治疗效果.

    作者:郭宇文;李军;丰琅;田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机制的探讨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当今外科急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MODS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发病与细胞凋亡和坏死有关.而近年来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作为种子细胞在修复领域已运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研究上,并显示出初步疗效,通过对MSC进入循环后在体内的分布及分化情况的分析,发现其对MODS的治疗研究可能有重要作用.现对MSC移植治疗MODS的相关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宋琼;凌斌;孙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糜胸的治疗进展

    乳糜胸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潜在病因及个体临床状况,如何选择佳的治疗方案较为困难.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链甘油三酯饮食、静脉营养、药物治疗、胸腔穿刺、胸膜固定术、胸腹膜分流术、胸导管结扎或栓塞术等.本文就乳糜胸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柳彦涛;侯亚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胃癌干细胞研究现状

    肿瘤干细胞足肿瘤研究领域的新热点.肿瘤干细胞理论指m肿瘤可能是由肿瘤干细胞和微生态环境产生,而肿瘤千细胞则由正常干细胞突变而来.目前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发现并鉴定出肿瘤干细胞,包括白血病、乳腺癌、脑肿瘤、肝癌、结肠癌等.本文就胃癌干细胞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陆春雷;张洪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的主要作用是确定临床分期和判断预后,其次是乳腺癌的区域控制.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或是保乳手术均做ALND.该手术后部分病例会产生肩关节活动障碍、上肢水肿等并发症.

    作者:武正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两种开腹胆道探查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两种开腹胆道探查手术方式(术中胆道镜经胆囊颈管胆总管探查术与传统胆道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入组标准病例113例,传统术式58例,经胆囊颈管胆道探查55例.对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均成功完成手术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经胆囊管胆道探查组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结论 对于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经胆囊颈管途径胆道探查较传统方式有较明显优势,应作为胆道探查的首选途径.

    作者:吴国庆;韩威;金岚;李建设;张忠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术中诊断研究进展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能准确反映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状况,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替代腋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临床腋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处理模式.通过对SLN进行快速、准确的术中诊断,SLN阳性的患者可以避免二次手术、减少精神创伤、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王春建;王永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腔镜检查在不明原因腹水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不明原因腹水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04年5月至2008年8月进行的23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的腹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资料.结果 腹腔镜检查阳性22例(阳性率95.6%),1例未能明确诊断.其中结核性腹膜炎18例,腹腔腺癌转移3例,腹膜间皮瘤1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腹水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确诊率较高的诊断方法.

    作者:刘军;金岚;张忠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方法的比较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外(PN)、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60人,随机分组,分别行PN、EN,以体重、上臂周径、外周血血红蛋白(HGB)、淋巴细胞记数(LYM)、血清向蛋白(ALB)、前白蛋白(PAB)作为营养评价指标,并观察肠管恢复蠕动、排气时间.结果 EN组体重、上臂周径、LYM、ALB较PN组更接近正常,HGB、PAB、排气恢复时间EN组较PN组缩短.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以EN为佳.

    作者:田祖豪;林方才;万柏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保乳手术评价边缘的方法

    自从保乳手术加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成为Ⅰ~Ⅱ期乳腺癌的备选治疗方案以来,切除标本的边缘病理评价就成为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边缘阳性与边缘阴性相比,无论术后放疗与否都将会使局部复发率明显提高3.8%~35.4%.

    作者:杨桦;苏逢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至2007年87例TKR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7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使用阿司匹林患者中,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仅使用机械预防措施10例患者中发生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采用药物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可以较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吴国锋;孙晓亮;严伟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综合治疗是乳腺癌目前标准的治疗模式.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术后乳房的重建等都是目前乳腺外科的研究热点.在综合治疗的时代,我们应更加重视乳腺癌外科手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提高手术技巧、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佟富中;程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雌激素通过SDF-1/CXCR4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的影响

    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水平升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雌激素通过与其受体(ER)结合以及与雌激素本身代谢产物毒性2条途径参与乳腺癌的发生.近年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与乳腺癌的关系十分密切,雌激素通过对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影响在乳腺癌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中发挥作用.这些新的发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作者:张锋良;康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两种隆乳术的比较分析

    目的 对硅凝胶假体隆乳术及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术治疗小乳症两种方法进行临床评估.方法 回顾我科收治的47例小乳症患者,28例选择硅凝胶假体隆乳术,19例选择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术.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乳房近期与远期外形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临床评估.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2个月.结果 硅凝胶假体隆乳术适应范围广,手术时问(35±5)min,术中出血(35±5)mL,住院时间(2±1)d,1例血肿后发生假体包膜挛缩.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术适应范围相对局限,手术时间(60±10)min,术中出血(15±5)mL,住院时间(1±1)d,注射次数(2±1)次,1例感染,1例脂肪液化,1例出现硬结.随访期内乳房外形均满意.结论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经医患双方沟通后,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要求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庆伟;盛遵启;唐胜建;于潇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瘦素与骨关节炎

    瘦素是一种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分泌型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16 kDa,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它具有细胞因子和激素的双重功能,起着调节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神经内分泌及血管生成的作用等.本文就瘦素在骨关节炎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及争论作一综述.

    作者:李德;宋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