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睾丸肿瘤67例临床分析

杨华;王东文;双卫兵;王璟琦;胡操阳;周平丽

关键词:睾丸, 精原细胞瘤,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睾丸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提高睾丸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本院的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精原细胞瘤患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39.8岁,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22例,平均发病年龄23.87岁;其他肿瘤17例.接受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多模式治疗后,三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65%、68.35%和58.8%.结论 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多模式治疗可提高睾丸肿瘤的生存率.
泌尿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睾丸肿瘤6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睾丸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提高睾丸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本院的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精原细胞瘤患者28例,平均发病年龄39.8岁,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22例,平均发病年龄23.87岁;其他肿瘤17例.接受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多模式治疗后,三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65%、68.35%和58.8%.结论 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多模式治疗可提高睾丸肿瘤的生存率.

    作者:杨华;王东文;双卫兵;王璟琦;胡操阳;周平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尿路腺癌的诊疗现状

    尿路上皮主要为移行上皮,原发于尿路的腺上皮癌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与漏诊,大多患者临床确诊时已进展为晚期病例,治疗棘手,导致总体预后较差,因此需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以期治愈.目前国内外尚未对尿路腺癌做一个单独系统的诊疗指南,为了在临床工作中取得较好的诊疗效果,减少漏诊、误诊,现将近年来尿路腺癌诊疗进展做一系统性述评.

    作者:王桎仙;陈瑞宝;刘畅;刘诗良;冯春祥;曾晓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PROPKD评分:一种新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预测模型

    背景: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ADPKD)的病程因人而异,重者40岁之前达到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轻者终生无需肾脏替代治疗. 目的:在这项研究中,笔者开发了一个基于遗传和临床数据的预测模型用来预测ADPKD患者的预后. 方法:笔者对Genkyst队列研究中的1341例患者进行了一个横截面研究,评价了多种临床和遗传因素对肾功能存活的影响.笔者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了4个变量与ESRD的发病年龄有关并制定了一个从0~9分的评分系统.

    作者:相玉柱;熊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应用单环刺螠模拟训练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研究

    目的 研究单环刺螠模型在输尿管切开取石缝合的腹腔镜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环刺螠制作成输尿管结石模型,将之固定于腹腔镜全景式模拟箱中.2016年4月至10月,对5位完成腹腔镜基本技能培训但无实际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临床泌尿外科年轻医师进行输尿管切开取石缝合的模拟训练,其中模拟缝合的方式包括3种,每种方式各完成10轮.记录每次手术的完成时间,并根据每次手术术中缝合撕裂针数、术后检查吻合口针距及边距的情况、缝合后输尿管的水密性,累计成手术的失误评分,对吻合口质量进行初步评估.结果 5位年轻医师成功完成了所有输尿管切开取石缝合的培训,不管是应用何种输尿管切口缝合方式,后结束培训时所用的手术时间均较初时明显缩短,而缝合失误评分也较初时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缝合技能需要有效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完善.单环刺螠模型是一种很好的输尿管切开取石缝合的训练材料,这种训练缩短了临床泌尿外科年轻医师的学习曲线,并提高了他们的手术操作技能.

    作者:李宁;许丽娜;张沂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制单孔多通道装置在泌尿外科单孔后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附167例报告)

    目的 探讨自制单孔多通道装置在泌尿外科单孔后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从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笔者进行单孔后腹腔镜单纯肾切除术57例、单孔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35例、单孔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36例、单孔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39例,共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1个切口保护套和1个无粉外科手套组成一个单孔多通道操作装置,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进行单孔后腹腔镜手术,术后手术伤口常规予皮内缝合.结果 167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单孔后腹腔镜手术,无改行常规后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单孔后腹腔镜单纯肾切除术手术时间(90.0±38.2)分钟,单孔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0±33.7)分钟,单孔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手术时间(45.0±16.3)分钟,单孔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手术时间(35.0±15.6)分钟.术中出血量20~200ml,术后无需要输血患者,无重大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对手术伤口愈合后残留的微小瘢痕感到满意.结论 应用自制单孔多通道装置进行泌尿外科单孔后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费用低,减少手术创伤.联合伤口皮内缝合,达到了患者的美观要求,应用前景广阔,可作为有手术伤口美观要求的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行相关手术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陈瑞宝;曾晓勇;王桎仙;刘诗良;王涛;刘继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机器人辅助完全后入路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5例经验总结

    目的 简要介绍机器人辅助完全后入路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初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8月至10月间5例机器人辅助完全后入路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24~155分钟,平均(139.8±13.9)分钟;术中出血量30~80ml,平均(52.0±19.2)ml.无切缘阳性患者.术后6周复查PSA均达到根治标准.3例患者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即能完全控尿,未使用尿垫,其余2例在术后1个月内控尿完全恢复.2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恢复勃起功能,其余3例随访1个月未见明显性功能恢复. 结论 机器人辅助完全后入路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术是可行的.患者的肿瘤控制、术后尿控以及性功能恢复均较为满意.有条件的单位可选择合适患者施行.

    作者:李恭会;章又云;王明超;陈学栋;俞世成;张帅;丁国庆;张志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雄激素受体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我国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新的美国癌症统计中,也仅次于前列腺癌,位列泌尿生殖系肿瘤的第二位[1-3].近年来,膀胱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但人们对于膀胱癌的认识却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飞跃.膀胱镜检查加手术治疗仍为主要的诊疗方式,部分膀胱灌注及化疗新药物的应用也只是提高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人们依然期待着能够有一种类似于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一样的革新性的一线治疗方案.

    作者:李鹏;Taichi Mizushima;Satoshi Inoue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134例临床报告

    目的 探讨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碎石率、排石率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34例患者一次碎石成功,碎石成功率94.03%(126/134);其中,上段结石碎石成功率为85.71%(36/42),中、下段结石碎石成功率为98.30%(90/92);手术时间30~100分钟,平均55分钟,术后住院时间3~9天.术后无出血、输尿管穿孔等并发症,4例老年女性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结论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可靠、高效、安全,尤其对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效果更佳.

    作者:刘晓辉;王东;王宝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输尿管腺癌2例报告

    原发性输尿管腺癌(primary ureteral adenocarcinoma,PUAC)临床较为罕见,占泌尿系恶性肿瘤的比例小于1%,较其他非尿路上皮肿瘤少见,如原发性输尿管鳞癌(占输尿管肿瘤的比例<10%),多见于60~70岁的患者,45%的肿瘤位于输尿管下1/3处,40%合并泌尿系结石[1].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首诊困难,确诊需病理学检查.2000年1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2例原发性输尿管腺癌患者,现将其诊治经过报告如下,并复习文献资料.

    作者:王桎仙;陈瑞宝;刘畅;刘诗良;冯春祥;涂小磊;曾晓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分期微通道经皮肾治疗合并尿脓毒症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分期微通道经皮肾手术治疗合并尿脓毒症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自2011年8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4例合并尿脓毒症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对其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出血,结石残留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24例均完成Ⅰ期肾造瘘、Ⅱ期钬激光碎石.Ⅰ期肾造瘘术后15例不同程度发热,其中2例出现感染性休克,治疗后病情转平稳;Ⅱ期钬激光碎石一次碎石及清石,结石清除率为100%.术中无较严重出血,术后有2例出现发热,无感染性休克、输尿管撕脱、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分期微通道经皮肾手术治疗合并尿脓毒症输尿管上段结石,能有效解除梗阻,控制感染,且创伤小、安全可靠,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鲁守会;鲁守琳;孟凡峰;李海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于精囊腺的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与治疗:附1例报告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肿瘤,也是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其中65%发生于淋巴结.以颈部、腋窝、腹股沟处的浅表淋巴结为好发部位,余35%发生于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胃肠道、脾、肺、胸腺、骨、乳腺、生殖器官、皮肤、心脏、内分泌腺及中枢神经系统等[1],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原发于精囊腺的淋巴瘤病例极其罕见,诊治经验鲜有报道,本单位于近期收治1例,报道并行文献复习如下.

    作者:崔萌;郑冀鲁;田思男;李连军;崔子连;王慕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尿道绿激光膀胱颈汽化术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采用经尿道绿激光膀胱颈汽化术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primary bladder neck obstruction,PBNO)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泌尿微创中心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5例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患者,采用经尿道绿激光膀胱颈汽化术进行治疗,记录并分析这些患者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5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无明显出血,平均手术时间22分钟(15~30分钟),术后大尿流率(maximum uroflow rate,Qmax)(21.3±5.16)ml/s(14.7~26.9ml/s),排尿后平均膀胱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PVR)由术前(112.4±87.3)ml减少至(24.3±15.4)ml,术后大尿流率时达到的逼尿肌压由术前的(67.22±12.33)cmH2O减至(21.07±7.52)cmH2O.55例患者的排尿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患者采用经尿道绿激光膀胱颈汽化术是一种易于操作、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姜亭起;陈思雨;李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后灌注时机及灌注药物疗效的探讨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研究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后,人们产生了一种共识,膀胱癌的浸润深度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因此,根据膀胱癌是否侵及膀胱肌层,膀胱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其中70%以上的首次发现的膀胱肿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至今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

    作者:张其伟;张敏;王玮;李庆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胸苷激酶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特征

    目的 研究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s,TK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上皮癌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选择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9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切除术后癌组织及良性组织,甲醛固定后用于做TK1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cally,IHC).免疫组化的结果以半定量的方式表达,由2个独立的观察者分别判断.TK1染色的定位分为单纯细胞核染色及细胞核和细胞浆共同染色.研究TK1的表达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相关性,并分析TK1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对于良性组织,TK1在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癌组织中细胞浆染色更多见(P<0.05).TK1在良性尿路上皮基底层组织中表达少见.结论 TK1在浸润性膀胱癌与良性膀胱上皮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表明TK1有作为诊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标志物的潜能.

    作者:张智宇;赵红伟;柳玉华;王琳;王辉;石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慢性前列腺炎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患者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CP患者1232名为研究组,并以980名体检自愿者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IIEF-5)评分.结果 所有研究组平均年龄35.5岁(20~52岁),IPSS评分为(7.9±5.2)分,轻度、中度和重度比例分别为53.0% (653/1232)、40.4% (498/1232)和6.6%( 81/1232).IIEF评分为(14.4±9.6)分,CP患者中ED总患病率占47.2%(581/1232),对照组中ED总患病率占3.3%(33/980),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患者的ED患病率分别为42.9% (280/653)、48.0% (239/498)和76.5%( 62/81).IIEF总分与IPSS总分具有相关性(P<0.05),即LUTS症状程度与ED患病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P是E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CP患者的ED患病率和LUTS症状呈正相关.

    作者:王小海;徐东亮;赵福军;王兴杰;夏术阶;韩邦旻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泌尿外科(电子版)杂志

泌尿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