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美
我科从1987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心脏外科住院病人1120例;其中18人在住院等待手术前死于病房;死亡占住院人数的1.61%.其中法乐氏四联症6例,右室双出口1例,主动脉狭窄2例,夹层动脉瘤1例,左房粘液瘤1例,单纯二尖瓣病变2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肺动脉血管瘤1例.本文分析住院病人术前死亡原因,旨在加强术前病人的诊断、治疗、监护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减少术前病人的死亡率,挽救更多的患者的生命.
作者:段大为;方福珍;史蔚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应用隐动脉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8例,均获成功,创面一期愈合,经半年至2年随访,术后皮瓣外形良好,皮瓣不臃肿,其血运、弹性及颜色与正常皮肤相似,感觉与健康皮肤相同.隐动脉皮瓣的血供丰富,不破坏主要血管,血管蒂长,转移方便灵活,静脉回流充分,皮瓣有感觉,手术简单安全.
作者:唐宗联;李翠萍;黄斌;李建伟;张劲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听力正常及构语器官正常儿童语言发育障碍原因.方法:对1986年~1998年就诊3256例聋哑儿听力检查中,发现的77例听力正常儿进行分析.结果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小儿语言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孤独症、小儿心理障碍、健康情况及环境也影响语言发育.结论:耳鼻咽喉科医生应掌握小儿语言障碍的原因及临床症状,诊断标准与儿科、神经、精神科医生共同协作尽早确诊,以免延误治疗.
作者:高白云;薛晓红;杨崇玲;李斐;王幼勤;徐素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导管外口和隧道感染是导致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反复发生腹膜炎和终拔管的常见原因.因导管外口感染引起的腹膜炎占37 12%.本文通过22例感染者的护理观察,认识到外口感染的护理包括外口的局部护理的同时还必须着重于感染的预防和卫生宣教.预防外口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避免外口和隧道损伤.文章分析了损伤因素有:导管外口方向向上,腹透管的过度牵拉,未妥善固定,皮带摩擦,肥皂、爽身粉及洗涤剂对外口皮肤的刺激,外口局部护理过度和强行去除局部痂皮,个人卫生差等.外口感染的特征:可出现局部发红、肿胀、压痛.分泌物可有脓性、浆液性、血性,可伴有发热.而外口感染的预防及卫生宣教对于腹膜透析至关重要.因为外口感染和隧道感染可导致死亡,腹透管功能丧失和腹透治疗失败.避免外口污染要尽早清洗脏、湿的外口处,保持外口干燥,包括保持个人卫生.进行系统的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进行局部护理,每天清洁导管外口处1~2次,注意无菌操作,使用清洗药剂.
作者:杨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也是疗效差的骨折之一.我院自1992年采用经皮折断式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120例,优良率达79.2%,探讨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周忠;曾宪林;蒋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统计108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发现其复发与复发前状态、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烟酒等因素有关,并指出针对致病因素或病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脑卒中复发以及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孙锋;吕少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通过对卵巢巧克力囊肿自发破裂病例的分析,归纳总结了该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了该病的诊断以及分析了该病误诊原因.
作者:赵杨;杨明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改进脊椎滑脱的治疗方法,作者设计了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该器械由四枚椎弓根钉,两根纵向连杆和两块横向连接板组成.这是一种经后路椎弓根的短节段固定方法,固定范围限制在两椎体之间,固定的角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从1990年7月至1997年7月,应用该器械治疗脊椎滑脱症22例,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作者认为,该器械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和手术创伤小等优点.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张军华;曾述强;陈新;荆浩;王清;王世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红细胞电泳时间(EPT)是反映红细胞表面电荷密度的一项重要指标,EPT延长,红细胞易于聚集,可致全血粘度升高、微循环障碍.心肺复苏(CPPR)后,EPT的变化目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对新西兰兔心脏骤停模型的研究,探讨了CPR后EPT变化及肝素治疗对其影响.结果显示:CPR后EPT明显延长(P<0.01),尤以CPR后10分钟明显,以后逐渐恢复;复苏后早期肝素治疗可使CPR后延长的EPT改善.结论:CPR后EPT明显延长,早期肝素治疗可使其改善.
作者:余猛进;杨瑞和;霍正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拇指脱套伤的新方法.方法:从深筋膜下取第一掌背神经伴行血管皮瓣,蒂部筋膜宽约3.0mm~4.0cm,皮瓣面积3.0cm~3.5cm × 5.5cm~6.5cm,逆行覆盖拇指背侧.取环指固有神经血管皮瓣,面积2.0cm~2.5cm×5.0cm~5.5cm覆盖拇指掌侧.结果:皮瓣全部存活.结论:该方法损伤小,操作简单.修复后拇指感觉好,两点分辩觉4mm~6mm.
作者:卡索;刘成;关志明;陈向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猝死是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死亡.回顾性分析1991年11月~1997年12月我院24例心脏猝死病例,着重讨论其临床特征及减少心脏性猝死的防治措施.
作者:李军;李宝林;周玲;范世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科自1987年以来,收治10例食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的病人,全部再植成活,现将有关病情观察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学红;张青云;马晓颖;刘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肢着用假肢患者静态平衡功能情况.方法:应用PJ-I型电脑平衡功能检测仪对34例下肢着用假肢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测定,并对下肢着用假肢者与正常人,膝上与膝下着用假肢的各参数进行测定,并对下肢着用假肢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年龄组成无显著意义,睁眼时Ing,deg,pow2,pow3和eng有极显著意义,Mx和pow1有显著意义,而dx,dy,My和env.area无显著意义;闭眼时lng,env.area,deg,dx,dy,pow1,pow3和eng有极显著意义,Mx和pow2有显著意义,而My无显著意义;包络面积的闭眼/睁眼比值(c/o)有极显著意义;膝上着用假肢与膝下着用假肢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意义.结论:下肢着用假肢患者静态平衡时重心摆动程度,频率和能耗明显增加,重心向健侧偏移,视觉代偿明显;但膝上与膝下着用假肢者无明显差别.
作者:黄晓春;李泽兵;孙玉春;陈君;郑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病人血浆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8例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病人和56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TH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血浆T3/FT3含量测定(1.18±0.41)/nmol/L/(2.90±1.12)pmol/L、(1.04±0.39)nmol/L/(2.83±1.36)p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98±0.51)nmo/L,P<0.01/(6.37±1.31),P<0.001;死亡组T3/FT3水平与非死亡组T3/FT3水平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TH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的病理生理过程,监测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的血浆TH水平可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谭美春;张连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病例介绍患者,男,16岁,因浮肿、腹水、少尿1月,气短1周,于1998年1月入院.查体:体温37.8℃,血压14/9kPa,轻度贫血貌,全身重度浮肿.右胸部呼吸运动减弱,右下肺呼吸音低,心率101次/分,律整,心音有力.腹部膨隆,肝于肋下3cm处可触及,质软,无压痛,腹水征(+).阴囊积液,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浮肿.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血细胞11.0×109/L,其中中性细胞0.70,淋巴细胞0.29.尿蛋白(++++).血尿素氮8.9mmo/L,肌酐145umol/L.
作者:马新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阐述了对43例急性酒精中毒的病人进行纳络酮治疗,而对照组40例仅作常规治疗.观察用药后患者的显效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发现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纳络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可以缩短病程、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病历介绍患者女,25岁,右下腹痛二日入院.发病当时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既往有间歇性腹痛史,但未经诊治.此次发病伴恶心、呕吐、无腹泻、无膀胱及直肠刺激征;入院查体:T37.8℃,P80次/分,神志清,痛苦面容,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软未及包块.
作者:丁春宇;葛雪梅;葛云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期切除缝合深度烧伤创面193例,疗效颇佳.对其优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作者:朱枫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随着抗生素、皮质激素等的广泛应用,角膜真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该病已成为眼科临床较为常见且治疗棘手、致盲率高的眼部感染性疾患.有文献报道,该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1].故我们对近5年来收治的36例角膜真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两个主要亚群CD4和CD8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嘉宝;郑红;毛祖红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