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媒体视频在骨科术前谈话中的临床应用

李璐华;李军;喻安云

关键词:多媒体视频, 骨科手术, 术前谈话
摘要:背景:随着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患沟通在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术前谈话是外科手术科室医患沟通的重要部分.目的:探索多媒体视频在骨科术前谈话中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研究在骨科术前谈话中潜在的医患纠纷问题以及防范对策,从而提高医患沟通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60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前谈话方法.第1组(300例)为实验组,采用自制多媒体视频术前谈话;第2组(30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述讲解术前谈话.从患者及家属对谈话的配合程度、提问情况,对谈话的满意度,对谈话内容了解程度,对手术的恐惧程度和术后主动进行功能训练时间共五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前采用自制多媒体视频进行谈话沟通较传统口述讲解的可操作性强,谈话内容标准化、专业化;可以使医师与患者及家属对于患者病情、手术流程、手术风险及预后的术前沟通更加充分,使患者对骨科手术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减轻对陌生手术的恐惧感,树立术后恢复功能的信心;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和康复工作,加速疾病恢复.结论:多媒体视频术前谈话比传统术前谈话更具优越性,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水动力清创系统在创面处理中的使用进展

    作为临床伤口处理中的常规程序,清除失活组织对伤口的愈合至关重要.现阶段清创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常规锐器清创、自溶清创、酶解清创、生物清创等,每一种清创手段都各有利弊.而水动力清创系统(以下简称水刀系统)凭借其高效快速、操作简单、减少手术次数等优点,在不同疾病的伤口处理中均效果显著.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水刀系统应用于伤口处理及其他领域的新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概述、各种主要观点的比较,对水力系统的优缺点作一综述,进而为其后续在临床的运用提供参考.

    作者:白浪;林光湖;刘冠峤;余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踝关节Bosworth骨折1例报道

    踝关节Bosworth骨折是以腓骨骨折近端嵌入胫骨远端后外侧为特点的一种少见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不易通过闭合手法纠正脱位,极易被忽视或误诊[1].如果对踝关节Bosworth骨折认识不够,未能有效作出预判,会出现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包括骨筋膜室综合症等,可导致严重的临床结果[2].本例踝关节Bosworth骨折患者由于正确诊断,及时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未出现软组织不良事件,取得了良好的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康建国;孙永青;杨洁;韩云毅;靳凯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可穿戴设备在骨科的应用与研究

    可穿戴设备以惊人的速度由生活领域向医疗领域扩展运用,骨科更是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在骨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检索,从其在骨科退行性病变的预防与治疗、骨科术后的监测与管理、运动锻炼的监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在骨科领域的成就,并分析存在的不足,结合骨科临床实际提出发展的方向,为可穿戴设备在骨科领域的运用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范华雨;曹向阳;杨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道

    动脉损伤是长骨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但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的动脉损伤并不常见[1-3].血管损伤通常是由于手术导致的,包括钻孔、螺钉、克氏针的使用,以及复位牵引等操作引起的[2],另有少部分血管损伤是由于骨折断端刺伤引起的[2,3].血管损伤可以导致急性出血以及假性动脉瘤的出现,这些假性动脉瘤有时病情隐匿,难以早期明确诊断,应引起重视.本病例是由股骨转子间骨折继发股浅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股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现汇报如下.

    作者:包贝西;肖犇;李鹏;孔维杰;李学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无菌性和感染性股骨骨不连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

    背景:感染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主要关注的是游走型细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而生物膜型细菌是否也是其预后危险因素尚缺乏相关的临床报道.目的:比较无菌性和感染性(生物膜型细菌)股骨骨不连患者在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和感染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术前体格检查和血清学检验阴性的股骨骨不连患者26例.按照术中细菌学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9例和无菌组17例.所有的患者术中均取深部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记录并分析术中细菌学培养结果、敏感抗菌药物选用种类和疗程、术后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和感染复发率.结果:26例中24例获得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2%,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8±1.4)个月.无菌组17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6±1.4)个月.感染组9例中7例骨折愈合,2例因为感染复发未愈合,骨折愈合率为78%,愈合时间为5~9个月,平均(6.3±1.5)个月.两组在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和感染复发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即使术前体格检查和血清学检验阴性,也应该对所有的骨不连患者进行术中细菌学培养,以终判断感染是否存在.术后敏感抗菌药物规律治疗,可以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术后感染复发率.

    作者:张伟;陈华;刘浩;朱正国;张群;张立海;唐佩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姆)僵硬的回顾分析

    背景:僵硬是第1跖趾关节常见的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疼痛、背伸活动受限.僵硬的治疗常采用关节唇切除术与趾骨截骨术,但是对于第一跖骨是否存在抬高,跖骨截骨下沉和短缩是否可有效治疗僵硬,现有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目的:分析僵硬患者是否存在第1跖骨抬高和过长,评价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治疗僵硬13例15足.记录术前侧位第1、2跖骨间夹角(IMA)、术后骨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患者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趾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第1跖趾关节间隙、第1跖骨突出度(MPD).结果:术前X线片示4足存在跖骨抬高(侧位IMA为4.8°~8.7°),8足存在第1跖骨过长(MPD为2.2~6.9 mm).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6个月,平均(16.7±4.7)个月.术后4周均达到骨愈合.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9.7°±10.4°(4°~40°)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57.9°±12.2°(36°~72°).至末次随访时,AOFAS趾功能评分、VAS评分,以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的第1跖趾关节间隙、MPD,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随访期间,患者均无需进一步手术治疗,无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僵硬患者存在第1跖骨过长与上抬,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可有效治疗僵硬,明显改善跖趾关节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

    作者:孙超;王智;张树;张建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分析

    背景:距下关节制动器在儿童平足畸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尚缺少相关的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柔韧性平足患者31例(56足),男17例(31足),女14例(25足),年龄8~14岁,平均(12.6±1.2)岁.所有患足均行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满意度调查及影像学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距舟覆盖角(TCA),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55~63个月,平均(60.5±3.2)个月.2例(2足)因负重出现跗骨窦区疼痛,更换较小型号的稳定器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Maryland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很满意22例(70.97%),满意6例(19.35%),一般3例(9.68%).末次随访时T1MT角、T2MT角、TCA角、Meary角、Pitch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良好,平足畸形改善效果满意,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军奎;赵炼;屈福锋;刘韶;李毅;梁晓军;杨杰;赵宏谋;刘诚;赵恺;姬维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人工膝关节慢性感染并发胫骨骨髓炎1例报道

    人工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PJI的诊疗存在诸多难点,包括早期准确的诊断、手术方案和抗生素的选择等.我院收治1例人工膝关节慢性感染并发胫骨骨髓炎的患者,明确病原学诊断后,经二期翻修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治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子达;陈旸;李文波;林建华;张文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

    背景: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渐成趋势,通过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值得探讨.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跟骨骨折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8岁,平均(45.4±6.9)岁;左侧23例,右侧12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A型17例,ⅡB型18例.测量记录患者术前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观察关节面的恢复情况.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足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5±1.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8±1.5)周.无切口并发症发生.B?hler角术前平均15.2°±2.6°,术后平均30.7°±3.2°;Gissane角术前平均95.9°±4.0°,术后平均125.2°±11.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24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跗骨窦入路经载距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组织剥离少,可以很好地恢复跟距关节面平整,跟骨的宽度、B?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伟之;高金伟;张海波;付磊;魏世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效果分析

    背景:髌骨下极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外骨折,治疗时存在一定困难,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固定为髌骨下极骨折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分析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固定治疗45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随访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骨折部位左侧23例,右侧2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3~11 h,平均(5.2±1.5)h.手术时间82~146 min,平均(112.6±22.6)min,术中出血量80~350 ml,平均(202.6±70.7)ml,术后无明显并发症.4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36个月,平均(20.6±4.8)个月,术后6周随访时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Insall-Salvati指数为0.9~1.2,平均1.1±0.1;Bostman评分为24~30分,平均(27.3±2.0)分.结论: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效果满意,不影响患膝关节术后功能,可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张建;杨小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远端Chevron截骨结合Akin截骨治疗老年(姆)外翻的临床观察

    背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老年性外翻越来越多见.老年性外翻一般畸形严重,很难依靠单一截骨术矫正足部的全部畸形.目的:观察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术结合趾骨Akin截骨术治疗老年性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术结合趾骨Akin截骨术治疗老年性外翻患者138例(253足),男31例(45足),女107例(208足);年龄65~92岁,平均(77.8±2.3)岁.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 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定.术前、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拍摄足负重位X线片,测量和记录HVA角、IMA角、DMAA角变化情况,并进行影像学评定.结果:13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0.5)年.无一例出现截骨处迟延愈合和不愈合,无跖骨头坏死.所有患者术后7 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足部疼痛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末次随访时更显著(P<0.01).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功能评定,总优良率为96.8%.HVA角、IMA角、DMAA角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发现各角度均较术后6周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但无统计学差异,患者亦无临床症状.结论:运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术结合趾骨Akin截骨术治疗老年性外翻的临床疗效明显.手术在单一切口下即可完成,操作相对简单,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陈兆军;祁印泽;马玉峰;吴俊德;马占华;潘旭月;张雪健;李昕宇;洪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媒体视频在骨科术前谈话中的临床应用

    背景:随着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患沟通在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术前谈话是外科手术科室医患沟通的重要部分.目的:探索多媒体视频在骨科术前谈话中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研究在骨科术前谈话中潜在的医患纠纷问题以及防范对策,从而提高医患沟通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60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前谈话方法.第1组(300例)为实验组,采用自制多媒体视频术前谈话;第2组(30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述讲解术前谈话.从患者及家属对谈话的配合程度、提问情况,对谈话的满意度,对谈话内容了解程度,对手术的恐惧程度和术后主动进行功能训练时间共五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术前采用自制多媒体视频进行谈话沟通较传统口述讲解的可操作性强,谈话内容标准化、专业化;可以使医师与患者及家属对于患者病情、手术流程、手术风险及预后的术前沟通更加充分,使患者对骨科手术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减轻对陌生手术的恐惧感,树立术后恢复功能的信心;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和康复工作,加速疾病恢复.结论:多媒体视频术前谈话比传统术前谈话更具优越性,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璐华;李军;喻安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姆)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外翻畸形的矫正依赖于手术治疗,其外科治疗极具挑战性.通过查阅文献,国内知名专家与部分对 外翻的治疗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撰写成我国首部《外翻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供骨科、尤其是足踝外科同仁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检查和评估、外翻的分类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常用术式的适应证与矫形能力评价,还介绍了可能发生的外科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作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工作委员会;王正义;姜保国;唐康来;张建中;俞光荣;徐向阳;马昕;陈兆军;胡勇;桂鉴超;梁晓军;宋卫东;苗旭东;张奉琪;杨茂伟;徐海林;王旭;高鹏;谢鸣;鲍同柱;洪建军;黄雷;王爱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siRNA慢病毒载体介导DKK-1基因沉默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异常分化密切相关.目的:研究siRNA慢病毒载体介导的DKK-1基因沉默,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作用下大鼠BMSC分化的影响,探索治疗SONFH的新途径.方法:提取、培养SD大鼠BMSC,并构建DKK-1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大鼠第3代BMSC分4组:对照组(A组)、激素组(B组)、激素+无序序列慢病毒载体组(C组)、激素+DKK-1基因慢病毒干扰载体组(D组).A组用基础培养基培养,B组加入浓度为1×10-6mol/L的地塞米松,C、D组除加入地塞米松外,各自加入相应的慢病毒载体转染BMSC.14 d后提取各组细胞RNA及蛋白,对DKK-1、成脂相关基因PPAR-γ2和成骨相关基因RUNX2进行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检测,并对各组进行油红O、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BMSC分化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检测结果示B、C组与A、D组相比,成骨相关基因RUNX2的表达明显较低(P<0.05),而DKK-1及成脂相关基因PPAR-γ2的表达明显较高(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B、C组呈阳性,A、D组呈阴性;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A、D组呈阳性,B、C组呈阴性.结论:DKK-1基因沉默通过特异性抑制DKK-1过表达而重新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减少成脂基因PPAR-γ2的表达、增加成骨基因RUNX2的表达,抑制BMSC成脂分化,促进BMSC成骨分化.

    作者:岳辰;张雪;温阳阳;刘又文;康鹏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背景:较大面积的皮瓣移植取皮部位皮肤缺损是临床中常见且较难解决的问题,常用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减张缝合、植皮、转移皮瓣等,但均存在二次损伤、感染和低成活率等问题.目的:探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应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治疗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5~56岁,平均(36.1±12.1)岁;下肢创面17例,上肢创面4例.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18 cm×9 cm~31 cm×13 cm,术中均难直接缝合,应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闭合,术后3 d开始调节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每日2~3次,压力控制在29.4 N,直至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闭合.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2月,平均(8.5±3.5)个月.20例痊愈,1例治疗过程中创面部分缩小,但出现针道红肿,停止应用牵力可调式牵张器,残余创面行植皮修复创面.结论:应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治疗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难以直接缝合的创面,术后通过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牵力逐渐闭合创面,可避免术中取皮植皮,术后皮瓣侧肢体活动不受影响,治疗整体效果满意.

    作者:张德洪;宋文超;陈祥春;易类;雷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虚拟现实技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及心理改善的作用

    背景: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越来越多,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治疗中重度膝OA的有效方法.目的:探析TKA术后早期阶段式康复训练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膝关节恢复、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行单侧TKA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根据术后康复训练模式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术后早期行阶段式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分阶段康复训练间歇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指导下的康复锻炼,对比两组患者初次主动屈曲达45°和90°的时间及NR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改善情况、康复积极性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初次主动屈曲达45°、90°的时间和NR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的ROM、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14 d的ROM、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康复需求、配合、依从性和遇挫折后良好情绪、家属及护理人员鼓励作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SF-12量表中生理总评分、心理总得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出院时试验组两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阶段式康复训练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减轻TKA患者早期疼痛,提高康复速度,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可作为术后有效的辅助康复手段,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冯永建;金驰;倪永健;单忠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