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超;梁时荣
目的:了解山西省医生、教师和公务员3类人群吸烟行为、烟草危害知识与态度,为制定控烟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自填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西省11市13县(市、区)221个单位3042名医生、教师和公务员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采用 Epi 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类人群吸烟率为16.44%,其中男性吸烟率(31.81%)明显高于女性吸烟率(0.34%),公务员吸烟率高(20.94%),其次为教师(14.81%)和医生(13.54%);工作场所的室内指定吸烟区(67.65%)、洗手间(56.79%)、办公室(49.14%)、走廊(48.89%)、教室(6.31%)和家庭(43.43%)是二手烟暴露的主要地方;烟草危害认知度偏低(62.51%);曾有超过半数的吸烟者尝试过戒烟,但均未成功,其原因是缺乏戒烟服务。结论重点人群的控烟意识较差,工作场所控烟监管力度薄弱,戒烟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技能跟不上。需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控烟教育,倡导不吸烟、不敬烟、不送烟的文明社会风尚;促进减少二手烟暴露,规范戒烟门诊,提高戒烟服务能力。
作者:李飞;王鑫;董海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市民及禽类从业人员对广州市实施的2周短期休市控制禽流感措施的接受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或其他地区实施短期休市提供参考。方法随机在全市12个区县各选择3个及以上活禽市场,分别调查禽类从业人员和市场购物的市民至少各30名,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短期休市接受意愿及其影响等相关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禽类从业人员对短期休市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禽类从业人员364人、市民362人,应答率分别为91.46%和87.65%。市民接受短期休市或全市范围内永久性禁止活禽交易的比例分别为96.96%和37.57%,均明显高于禽类从业人员的71.70%(χ2=87.48,P =0.000)和14.01%(χ2=48.55,P =0.000);禽类从业人员担心休市造成的影响依次为收入降低(96.15%)、无合理补偿(53.57%)、再择业问题(34.34%);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月收入≥5000元、从业年限<4年、工作时间<10 h/d、认为接触活禽/光禽增加感染 H7N9禽流感机会和短期休市可防控 H7N9禽流感的禽类从业人员更易接受短期休市。结论市民及禽类从业人员对短期休市措施的接受意愿远远高于对永久性关闭活禽市场的接受意愿。建议在实施短期休市前,政府部门提前充分宣传,并做好禽类从业人员的经济补偿或就业指导的应对措施,以利于短期休市等防控工作的实施。
作者:刘艳慧;袁俊;马晓薇;谢朝军;陈建东;刘建平;冯晶;刘于飞;王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南阳市暗娼人群艾滋病认知及感染情况,为下一步暗娼人群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要求开展监测工作,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学特征、检测情况等。结果4037例暗娼主要以未婚(55.86%)、低年龄(平均年龄25.11岁)为主,96.46%户籍为本省;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占79.34%;流动性强,本次在本地的工作时间半年以上的仅占38.15%;98.59%的人之前从事过暗娼工作。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80%以上,2014年达到98.64%,知晓率高;知晓率由2010年的50.87%上升到2014年的99.88%;干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结论持续的、深入的、高覆盖、高频次的开展暗娼干预工作,提高暗娼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水平,改变其艾滋病防治相关态度和行为,仍是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工作。
作者:丁琳;施建春;张莹;李秀菊;赵涛;卢千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不合理的饮食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我国慢性病高发的重要原因[1],为此,中国营养学会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以“膳食宝塔”的形式展示,为国民的膳食健康教育提供了权威的信息[2]。舟山市与全国各地一样,近几年采用“拿来主义”的手法广泛地宣传“平衡膳食宝塔”,但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能够按照“膳食宝塔”来改变日常膳食结构[3-5]。2014年,由舟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研究提出的“膳食宝塔手测量口诀”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2015年,用“易企秀”制作的《膳食宝塔的食物手测量口诀》健康教育 APP 被网友追捧,一周点击量破10万,被当地媒体[6]和网络广泛报道。与传统的平衡膳食健康教育形式相比,这是一次成功的、影响深远的健康教育案例。回顾平衡膳食健康教育的创新历程,有几点体会可与同行分享。
作者:方跃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我国9省(市)3~18岁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消费现状,为指导我国儿童青少年饮料合理消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13年在我国9个省(市)选取了2585名3~18岁儿童青少年;消费量数据采用非连续3d 24h 回顾法和食物频率法。结果我国9省(市)3~18岁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消费率和消费量存在差异。城市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消费率为45.1%,高于农村(χ2=19.529, P <0.01),城市7~岁儿童青少年每周消费1~3次的频率高,为45.4%。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平均消费量城市高于农村(P <0.05),分别为31.4 mL/d 和15.1 mL/d。男性平均消费量高于女性(P <0.05),分别为28.8 mL/d和19.5 mL/d。中等收入家庭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的消费量高,高、中、低收入家庭平均消费量分别为19.7 mL/d、28.5 mL/d 和19.2 mL/d。14~18岁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消费量在不同收入家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碳酸饮料消费呈上升趋势,建议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引导儿童青少年合理选择和饮用饮料。
作者:刘飒娜;陶婉亭;毛伟峰;刘爱东;刘兆平;张兵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天门市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状况,为制定伤害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天门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13年首次因伤害就诊的儿童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0~14岁儿童伤害病例2386例,男女性别比为2.6∶1;前3位伤害原因分别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动物伤,分别占总伤害原因的47.49%、36.55%和4.15%;伤害高峰出现在2月、5—8月和10月;休闲活动和驾乘交通工具是造成伤害的主要活动因素;伤害性质以挫伤/擦伤为首位,占总比例的55.66%;75.48%的伤害以轻度为主;73.09%的伤害病例在医院治疗后回家。结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事故是造成0~14岁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配合、共同干预的方法,针对不同年龄实施不同的伤害预防措施。
作者:李茜;张庆军;付义;张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聋住院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为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突发性聋住院患者180例,均为单耳发病,按入院时间根据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干预前后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自身干预前得分及对照组得分(P <0.01)。除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外,观察组患者的 SCL-90各因子评分均高于自身干预前及对照组得分(P <0.05)。观察组患者23例(27.8%)治愈,59例(65.6%)有效,6例(5.6%)无效,治愈和有效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对突发性聋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提高了治疗效果。
作者:季寒;陈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宁波市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知、信、行水平,为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所民工子弟学校776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宁波市学生溺水状况调查表》问卷。结果宁波市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知识知晓率为46.0%,正确信念持有率为77.9%,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为10.0%,27.5%的学生自我报告至少有1种溺水高危行为。男生对“只要游泳水平高,单独游泳还是会发生溺水的”和“当遇同伴溺水,如果自己游泳水平高,下水救人还是危险的”等信念的持有率分别为83.4%和91.3%,均低于女生的87.6%(χ2=26.40,P <0.01)和93.2%(χ2=9.32,P <0.01)。男生的6种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生,男女生各种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在一年级的时候基本持平,但是在七八年级时差别达到了峰值。结论流动儿童的溺水相关认知水平低,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高,需要对他们开展防溺水知识、风险识别、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作者:朱银潮;李辉;黄亚琴;陈洁平;丁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职业倦怠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维护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职业倦怠感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对322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并对数据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教师工作干扰家庭、家庭干扰工作与职业倦怠正相关显著(r =0.47,0.51,P <0.01),与生活满意度负相关显著(r =-0.43,-0.45,P <0.01);工作干扰家庭对生活满意度直接效应显著(β=-0.34,t =-3.16,P =0.002),引入中介变量教师职业倦怠后依然显著,但有所降低(β=-0.25,t =-2.58,P =0.010);家庭干扰工作对生活满意度直接效应显著(β=-0.31,t =-3.36,P <0.01),引入中介变量教师职业倦怠后不在显著(β=-0.16,t =-1.63,P =0.104)。结论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能够直接负性预测其生活满意度,工作家庭冲突也会通过诱发职业倦怠感进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
作者:李明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北京市怀柔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怀柔区18岁以上居民进行抽样和现场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传染病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结果此次调查共抽取1250人,问卷回收率为100%,怀柔区居民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的比例为7.04%,具备传染病知识性素养、行为性素养、技能性素养的比例分别为15.52%、45.84%和44.24%。60岁以上居民(1.63%)、不识字/少识字和小学文化居民(0.40%)、家务及待业人员(1.10%)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的比例较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职业(与学生相比,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医务人员、离退人员的 OR 值分别为21.70、37.11、26.97)、文化程度(与不识字/少识字和小学相比,初中、高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 OR 值分别为8.58、17.77、26.66)、自我感知的身体状况(与身体状况很好的人群相比,自我感知身体状况一般人群的 OR 值为0.36)是影响怀柔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怀柔区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中应考虑不同人群的背景差异,采取积极有效地干预措施。
作者:赵小娟;李超;王保东;高志鹏;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分娩结局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孕期接受系统化健康教育的孕妇作为观察组,进行孕期理想体重与分娩知识的健康教育;与对照组进行孕期体重、分娩方式、分娩产程、孕产期并发症等比较。结果观察组中理想体重人次(326)高于对照组(238),观察组超重体重和低体重人次(174)低于对照组(26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61.4%)明显优于对照组(4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然分娩的产程时间[第一产程(7.50±1.02)h、第二产程(0.65±0.09)h、总产程(10.20±2.05)h]少于对照组[第一产程(10.30±0.91)h、第二产程(1.07±0.22)h、总产程(13.00±3.60)h],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孕产期并发症(GDM6.20%、巨大儿3.2%,产后出血0.80%)明显低于对照组(GDM 10.80%、巨大儿6.8%、产后出血9.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期开展健康教育,能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孕产期相关并发症。
作者:孙聪颖;余向红;陈淑群;徐光萍;韩威婷;蒋林平;黄月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门诊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临床路径对门诊患者按分诊教育、诊前教育、诊中教育、诊后教育、随访5个阶段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分步骤的健康教育。分别在教育前及教育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疾病及就诊相关的知晓率;并对比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的满意度调查表。结果应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后,门诊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明显提高,门诊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7.0%明显优于对照组教育后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康教育临床路径提高了门诊患者疾病及就诊相关的知晓率,缩短患者的心理等候时间,提高患者对门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赵丽芳;许月萍;怀小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 IMFeD 工具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中具有不良饮食行为的1~5岁儿童37例作为干预组,应用 IMFeD 工具进行阶段性指导,每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1次指导,共3次;选择进行常规保健的儿童41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抚养人不良喂养行为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 IMFeD 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50.00%~76.47%)高于对照组(12.20%~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后,IMFeD 干预组与对照组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MFeD 干预组儿童4项不良饮食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前 IMFeD 干预组抚养人4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32.35%~64.71%)高于对照组(2.44%~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干预后,IMFeD 干预组与对照组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MFeD 干预组5项不良喂养行为发生比例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IMFeD 干预方法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明显。
作者:朱玲;任丽丽;杨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系统在青光眼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100例,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自愿接受 PDCA 循环系统健康教育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教育前、后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遵医行为,并采用心境状态量表(POM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情绪及睡眠变化。结果教育后观察组对病因及诱因(83.33% vs 38.10%、46.55%)、临床表现(88.10% vs 50.00%、65.52%)、药物使用(85.71% vs 35.71%、58.62%)、手术方法(83.33% vs 23.81%、56.90%)、休息要求(85.71% vs 52.38%、63.79%)、复查时间及项目(92.85% vs 26.19%、65.52%)等知识知晓率均高于自身教育前及教育后对照组(P <0.05或 P <0.01);教育后观察组焦虑[(3.27±0.82)分 vs (4.86±1.09)分、(4.54±0.93)分]、抑郁[(3.67±0.60)分 vs (4.94±0.83)分、(4.21±0.71)分]、愤怒[(3.80±0.83)分 vs (4.41±1.01)分、(3.88±1.27)分]、混乱[(2.88±0.52)分 vs (4.05±0.70)分、(3.84±0.44)分]、自卑[(2.51±0.38)分 vs (4.01±0.67)分、(3.72±0.37)分]5个维度评分及 PSQI 评分[(6.01±1.27)分 vs (11.52±2.67)分、(10.57±1.62)分]均低于自身教育前及教育后对照组(P <0.05或P <0.01);教育后观察组坚持滴眼药水(88.10% vs 70.69%)、按时复查(85.71% vs 67.24%)、不揉眼睛(88.10% vs 63.79%)、监测眼压(92.86% vs 65.52%)、3月内禁止体力劳动(82.95% vs 60.34%)等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PDCA 循环系统应用于青光眼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遵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邵如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沧州市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服务现状,为提高医院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及健康教育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市区5家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21名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8.3%。医护人员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知晓率调查中,医生的正确率高为85%,低为61.2%;护士的正确率高为78.7%,低为47.2%。221名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的相关态度和行为情况调查中,医生和护士的正确率高均为100%,低也均在35%左右。医生与护士比较,只有2道题的正确率有差异,医生明显高于护士,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性的相关因素调查中,90%的人选择了时间不足这个原因。上一年参加健康教育培训次数调查中,参加过2次培训的比例高也只有40.7%。结论沧州市的医护人员目前的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要通过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活动,系统化开展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培训,提升全市医护人员整体健康教育服务能力。
作者:张力争;高永海;酒伟;李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新报告表明:癌症、心肺疾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全球主要死因。2012年全球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多达3800万,其中,中国占860万[1]。中国每年有300万人因患上某些本可预防的疾病而过早死亡,即死于70岁之前。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老龄化的推进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循环系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疾病成为威胁宁波市居民健康的前3位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2%,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宁波市围绕《宁波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6年)》,以国家(浙江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打造市县“1+X”医防整合机构体系-基层全科医生慢性病规范化培训和指导-宁波市慢性病协同管理系统建设-重点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规范管理,有力推进了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深入开展。
作者:李辉;陈洁平;崔军;龚清海;许国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市直机关单位科级以上公务员吸烟现况和影响因素,为市政府推进控烟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市直机关单位科级以上公务员的吸烟状况进行调查。描述其吸烟现况、控烟知识及态度情况等,并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吸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654人,男性1266人,占76.32%,女性388人,占23.68%。总体吸烟率为29.02%,男性公务员吸烟率为37.44%,女性公务员吸烟率为1.55%。影响公务员吸烟的主要因素有:性别(OR =63.667,95%CI:0.012~0.059)、年龄(OR =2.234,95% CI:1.346~3.710)、职务(OR =2.483,95% CI:0.742~1.201)、单位禁烟规定(OR =1.643,95%CI:1.262~2.140)、家里禁烟规定(OR =3.895,95%CI:2.833~5.356)和知晓烟草危害知识(OR =1.337,95%CI:1.079~1.658)。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公务员吸烟率略高于全国水平。开展公务员控烟干预势在必行。
作者:雷丽霞;覃萍;陆松仪;覃丽娟;梁绍伶;刘民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14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和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了解疾病病因(74.3%)、疾病的临床表现(75.7%)、饮食知识(81.4%)、日常用药知识(84.3%)、预防并发症知识(78.6%)、正确卧位(81.4%)、功能锻炼(78.6%)、心理支持的重要性(75.7%)、定期复查的重要性(91.4%)等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及入院时知晓率,且观察组患者对骨科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提升幅度高于对照组知晓率的提升幅度(P <0.01)、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91.43%)、健康教育方式(92.86%)、护患沟通(88.57%)、护理服务态度(91.43%)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4.3%)低于对照组的发病率(17.1%)(P <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4.2±4.1)d 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9.4±4.5)d (P <0.01)。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提升了骨科术后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刘欢;陈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浙江省绍兴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的分组方式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35例,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传统健康教育,将2组患者护理后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的知识知晓率掌握情况(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满意度(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乳腺癌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在术后并发症、对知识的达标率、满意度等多方面均优于传统健康教育。
作者:张琼;苏利花;刘彩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不孕患者抑郁、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方法,按照随机数法将120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和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干预2个月后评价2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无抑郁(26.67%)、轻度抑郁(41.67%)均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患者无焦虑(30.0%)、轻度焦虑(45.0%)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干预组患者的生理功能(90.25±10.04)、生理职能(85.42±17.91)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自身干预前得分及对照组得分(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不孕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