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微创术式比较的Meta分析

陈超波;仇毓东;顾盐炎;蔡浩

关键词:胆结石,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Meta分析
摘要:目的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LC+ 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 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 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1990至2013年3月发表的比较LC+LCBDE和ERCP/EST+L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为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9项研究终入选,包括1021例患者.Meta分析提示,LC+ LCBDE和ERCP/EST+ LC在结石清除率(OR 1.55,95%CI 0.95~2.52,P=0.08)、并发症发生率(OR 1.12,95%CI 0.75~1.67,P=0.58)、手术时间(WMD-54.44,95%CI-107.7~-1.17,P=0.05)及住院时间(WMD-0.22,95%CI-2.6~2.16,P=0.8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石清除率Meta分析的P值随着纳入文献的增多,逐渐接近0.05.因为样本量较小,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也未得出明显差异.结论 LC+LCBDE和ERCP/EST+LC具有相似的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两者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研究样本量的增大,LC+ LCBDE在结石清除率和手术时间方面的优越性将会凸显.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脏低度恶性纤维粘液肉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性,42岁.因右上腹腹胀1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腹痛、腹泻,无乏力感,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等.腹部强化CT示:肝内巨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图1).强化MR示:肝脏巨大富血供肿块,考虑为脉管性肿瘤,双肾囊肿.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示:肝脏右叶巨大富血供肿块,来源于血管肿瘤可能,血管肉瘤不除外(图2).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可,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于右肋缘下8 cm触及肝脏下缘,质硬,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肾功、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均无异常,γ-谷氨酰转移酶(GGT)227 U/L,白蛋白(ALB) 39.1 g/L,前白蛋白(PA) 10.1 mg/L,HBsAg(-),甲胎蛋白(AFP)0.59 μg/L,癌胚抗原(CEA) 0.62 μg/L.心电图及X线胸透均无异常.

    作者:唐振宇;靳斌;杜刚;韩立涛;黄国振;刘泽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 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的作者发文和被引情况及基金论文情况.方法 利用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9-2012年《中华肝胆外科杂志》论文,指标有论文合作度、核心作者、基金论文分布及作者来源分布和引用情况.结果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4年间共发表论文1321篇,其中505篇论文被引用923次.1111位第一作者中957人(86.14%)发表1篇论文;核心作者154人(13.86%),共发表论文364篇(27.55%).高产单位14个,发文299篇(22.63%);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地区的作者发表论文分别为190篇(14.38%)、156篇(11.81%)、134篇(10.14%)、132篇(9.99%)和101篇(7.65%),位居前五位;作者合作论文1262篇,合作率95.53%,合作度4.67;基金资助论文361篇,共有553项基金资助.结论 该刊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对刊物影响较大、学术造诣较深的活跃核心作者队伍;作者分布范围广,合作率高.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肝胆外科学研究领域科研力量雄厚.

    作者:杨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磁吻合技术实现门静脉快速无缝线吻合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一种能快速完成门静脉(PV)端-端吻合的磁性血管吻合器,利用磁吻合技术(MCA)达到肝移植术中PV快速吻合目的.方法 西安近郊杂种犬16只按照PV吻合方式不同随机分为MCA组与手工缝合组.比较磁吻合与手工缝合技术吻合PV的效果,观察两组吻合时间、术中吻合口渗漏血情况.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吻合口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MCA组较手工缝合组血管吻合耗时明显缩短[(3.55±2.11) min比(13.25±2.74) min;P<0.01].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手工缝合组有5例出现吻合口渗漏血并发症.血管X线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MCA组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手工缝合组术后1~4周时2例发生吻合口轻度狭窄并发症.结论 MCA是一种简单、快速、效果可靠的血管吻合技术,可减少由于传统手工缝合方法导致的吻合口并发症,改善吻合口质量,有利于手术后恢复.

    作者:刘仕琪;雷鹏;高睿;吕毅;李建辉;崔晓海;王善佩;向俊西;张前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球囊与明胶海绵条在肝癌介入栓塞中的辅助作用

    对于晚期肝癌患者,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1-2].但TACE的疗效与肿瘤的栓塞程度与范围有着直接的关系.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微导管超选肿瘤动脉失败的病例,从而导致超选择性栓塞失败.本文探讨球囊与明胶海绵条在介入栓塞中的辅助作用.

    作者:贾中芝;蒋国民;赵进委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胰腺癌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而著称,且确诊后手术机会少、化疗效果差.自上世纪末以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人数不断提高,急需有效的治疗方法.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跨膜蛋白,其基因扩增或过表达在胰腺癌发病中起到了促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因而针对这一靶点的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除了已经应用于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外,更有双重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多种以此为靶点的药物被一一发掘.该文就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与胰腺癌的关系及以其为靶点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过超;邓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透明细胞型肝癌术后复发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术后复发的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的214例PCCC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1年及1年以内复发者定义为早期复发,术后1年以上复发者定义为晚期复发.结果 99例PCCCL患者术后复发,其中早期复发者28例,晚期复发者71例.复发患者手术切除33例,酒精注射治疗7例,射频消融治疗10例,动脉化疗栓塞治疗27例,全身化疗和中医治疗各1例,未行治疗20例.晚期复发患者再次手术切除率显著高于早期复发患者(P=0.04).复发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6.0%、63.5%,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分别为85.2%、72.2%、64.3%),无显著差异(P=0.71).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及酒精注射治疗对复发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68),均显著优于动脉化疗栓塞(P=0.03).复发患者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术后1年、3年及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66.7%、44.4%)显著优于未栓塞治疗的复发患者(分别为80.0%、25.0%、10.0%,P<0.01).结论 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及酒精注射治疗是PCCCL术后复发佳治疗手段.动脉化疗栓塞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复发患者仍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李涛;樊嘉;钦伦秀;周俭;胡三元;智绪亭;汤钊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在肝细胞癌组织及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早期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相应非癌组织中NuSAP1的表达,分析NuSAP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无论是核酸水平还是蛋白水平,NuSAP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肝细胞癌组织中NuSAP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早期复发、有无癌栓和病理分化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NuSAP1蛋白的表达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生存分析表明NuSAP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差相关(x2=15.846,P=0.000).结论 Nu-SAP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NuSAP1在肝细胞癌中的过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早期复发有关,NuSAP1高表达者预后较差.

    作者:张猛;杨定华;刘萧;刘延;梁鉴坤;刘焕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Sirtuin家族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肝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的过表达或者抑癌基因的低表达密切相关.Sirtuin家族是一类依赖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它们通过与多种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相互作用,在代谢调节、抗衰老、炎症反应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SIRT1能够使抑癌基因去乙酰化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然而,另一方面,SIRT1也能够降低代谢相关的肝癌小鼠成瘤率.本文就sirtuin家族成员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郝翀;卫立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脾梗死的基础解剖与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脾梗死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成因,提高脾梗死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2003年12月至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11例脾梗死及1999年以来文献报道的131例脾梗死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合25具成人尸体脾动脉弯曲情况,分析脾梗死的成因.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较高(73%比27%,P<0.05),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62%比38%,P<0.05),内科首诊患者明显多于外科88/32(79%比21%,P<0.05).解剖资料显示,25具成人尸体中脾动脉多数呈弯曲状.结论 脾梗死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误诊.提高脾梗死的诊疗水平有赖于增强诊断意识,加强血栓前状态检测和及时、规范的治疗.

    作者:夏绍友;李荣;李晨;侯文宇;王春喜;宁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增强CT联合PET/CT在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增强CT与PET/CT在胰腺癌可切除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收治的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和PET/CT扫描,比较二者及二者联合检查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性.结果 31例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18例行根治性切除(R0切除),其余13例因术中发现不可切除因素行姑息性手术.在胰腺周围血管侵犯判断方面,增强CT准确度为87.0%.在胰周淋巴结转移判断方面,增强CT和PET/CT的准确度分别为48.3%和64.5%,二者在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增强CT对胰腺癌可切除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15.3%和61.2%;PET/C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38.4%和70.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联合检查判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8%、53.8%和71.3%,显著优于单独增强CT或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和P=0.039).结论 增强CT在判断肿瘤周围血管侵犯方面准确度较高,而PET/CT在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方面准确度较高,联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胰腺癌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度.

    作者:潘树波;赵红川;谢坤;耿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溶性成分对大鼠肝再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溶性成分(BMSCs)对70%门静脉分支结扎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超声裂解提取BMSCs,经脾内注射至大鼠模型,同时设PBS对照组.我们对肝脏再生指数、肝脏细胞增殖、肝功能、再生肝脏的组织病理及肝性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术后2d和5d,BMSCs组的肝脏再生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倍左右(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与对照组接近(P>0.05).组织病理表明,肝窦扩张及肝细胞空泡化比对照组轻;肝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P<0.05).BMSCs组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BMSCs组门静脉周围和中心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均可见VEGF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仅门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可见VEGF表达.结论 BMSCs能够促进肝细胞增殖及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维持肝细胞及肝脏结构的稳定,促进大鼠早期肝再生,为肝再生研究提供新途径.

    作者:丁爱兴;禹亚彬;黄庆峰;吴宁;卞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8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Pan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肿瘤大小、病理诊断、TNM分期、治疗以及随访情况,并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 88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60例,男女之比1∶2.1,年龄8~75岁,平均42岁.88例中无功能型74例(84.1%),功能型14例(15.9%).根据AJCC 7版TNM分期标准,本组88例中Ⅰ期23例(26.1%),Ⅱ期46例(52.3%),Ⅲ期13例(14.8%),Ⅳ期6例(6.8%).依据WHO 2000年病理分类标准,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35例(39.8%),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29例(33.0%),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24例(27.2%).33例检测嗜铬粒蛋白A的患者中,27例(81.8%)阳性表达,41例检测突触素的患者中,38例(92.7%)阳性表达.全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72.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AJCC TNM分期、病理分类、是否行根治性手术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病理分类以及是否行根治性手术是该组病例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PanNETs是一类低度恶性的异质性罕见肿瘤.其临床表现多样,术前误诊率高,确诊依赖病理.新版TNM分期及病理分类能积极指导预后评价.患者经积极手术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作者:夏雨人;李强;周远达;陈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

    胆道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full-coyered self-expanding removable metal stents,FCSERMS)是一种新式的胆道支架,该支架内外均覆膜,末端有回收环.现将我们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应用该支架治疗1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经验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研究对象: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57~86岁,平均74.7岁.2.器械:Olympus电子十二指肠镜TJF-260vs,美国Boston WallFlex制FCSERMS(末端有回收环).

    作者:张诚;杨玉龙;吴萍;林美举;张洪威;史力军;李婧伊;张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microRNA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microRNA(即miRNA)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以Kamada“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ROLT),分为排斥组(Lewis/BN,n=12)、无排斥组(Lewis/Lewis,n=12).术后第7d采用miRNA芯片技术确定外周血miRNA表达谱,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表达差异显著的特定miRNA,进而利用qRT-PCR技术对ROLT术后第3、5、7d该特定miRNA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病理、肝功能结果进行动态化对比分析.结果 miR-206在排斥组与无排斥组的表达差异为显著.排斥组外周血miR-206表达从术后第3d既显著高于无排斥组(t=8.875,P=0.001),且表达量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步上升(F=32.154,P<0.01).而两组的排斥反应活动指数(RAI评分)到术后第5d、肝功能指标(TBil、ALT)到术后第7d才出现显著差异.外周血和移植肝中miR-206表达量与RAI评分呈强正相关(rs分别为0.812及0.881,P<0.01).在排斥组,外周血与移植肝中miR-206表达量呈正相关(rp=0.644,P=0.024).结论 对于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外周血特定miRNA检测具有早期、灵敏、特异、稳定等优势,是一种优于病理检查和肝功能化验的诊断方法.

    作者:钟克波;杨定华;李湘竑;林梁;何华;梁建坤;刘潇;梁博;李嘉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胆总管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一例报告

    患者男,58岁.患者1个月前无任何诱因情况下出现上腹部疼痛,精神欠佳,食欲差,无发烧,伴右背部放射痛,呕心、呕吐,皮肤黄染和皮肤瘙痒等.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软,肝区轻压痛,肋下未及,腹部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14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5 U/L,碱性磷酸酶(AKP) 1230 U/L,r-谷氨酰转移酶(r-GT) 3560 U/L,总胆红素(TB)103.4 μmo/L,直接胆红素(DB)92.7 μmoL/L.HBsAg(-)、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T平扫胆总管内可见5 cm×3 cm×2 cm软组织影,密度略低于肝实质,肝内胆管扩张.

    作者:张培贵;邱乾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siRNA干扰S100A4mRNA对人胰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siRNA干扰S100A4蛋白mRNA后对人胰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AsPC-1正常传代,取对数期细胞为实验对象,研究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片段),干扰组(转染S100A4蛋白siRNA片段),体外化学合成siRNAS100A4片段干扰S100A4蛋白mRNA后,以0、1、2、3、5、7、10 Gy给予6MV的X线照射,运用克隆形成实验,Giemsa染色后计算克隆形成率及SF2,并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所有实验均重复6次.结果 siRNA干扰S100A4mRNA后BxPC-3细胞SF2值分别是:对照组0.68±0.02,阴性对照组0.65±0.01,干扰组0.38±0.02,P<0.05;AsPC-1细胞SF2值分别是:对照组0.48±0.02,阴性对照组0.47±0.02,干扰组:0.37±0.04,P<0.05.结论 siRNA干扰S100A4mRNA后增加人胰腺癌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李鹏;刘江伟;袁芳;李文军;赵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微创术式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LC+ LCBDE)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 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 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1990至2013年3月发表的比较LC+LCBDE和ERCP/EST+L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为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9项研究终入选,包括1021例患者.Meta分析提示,LC+ LCBDE和ERCP/EST+ LC在结石清除率(OR 1.55,95%CI 0.95~2.52,P=0.08)、并发症发生率(OR 1.12,95%CI 0.75~1.67,P=0.58)、手术时间(WMD-54.44,95%CI-107.7~-1.17,P=0.05)及住院时间(WMD-0.22,95%CI-2.6~2.16,P=0.8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石清除率Meta分析的P值随着纳入文献的增多,逐渐接近0.05.因为样本量较小,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也未得出明显差异.结论 LC+LCBDE和ERCP/EST+LC具有相似的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两者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研究样本量的增大,LC+ LCBDE在结石清除率和手术时间方面的优越性将会凸显.

    作者:陈超波;仇毓东;顾盐炎;蔡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新研究进展

    当前部分肝切除术(PH)作为外科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仍被广泛应用,而术后肝脏再生能力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肝再生过程及其具体机制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文献报道了许多与肝再生过程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及信号调控通路,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它们的相互作用方式仍不十分清楚.尤其是伴有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患的肝脏术后再生机制更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目前关于PH后肝再生过程、再生机制、硬化肝脏再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龙;张雅敏;沈中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作为一种分子水平的功能成像技术,与其他影像学检查(DSA,CT,B超)相比具有无创、无辐射、客观等诸多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DWI在肝癌介入疗效评估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DWI在监测肝癌介入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有关技术要求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茂振;钱亭;尹化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