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尿道周围脓肿为表现的男性尿道癌一例报告

王杭;王国民

关键词:尿道癌, 周围脓肿, 男性, 术后尿瘘, 切开引流, 尿道鳞癌, 罕见疾病, 病理活检, 会阴部, 患者, 报告
摘要:男性尿道癌是一种罕见疾病,我院收治1例会阴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尿瘘,再次病理活检证实为尿道鳞癌的患者.报告如下.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细胞角蛋白2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细胞角蛋白20(CK2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1例膀胱癌、20例其他泌尿系疾病患者及10例正常人尿脱落细胞中CK20的表达. 结果 10例正常人的尿脱落细胞均未表达CK20;20例非膀胱癌者中3例表达CK20;41例膀胱癌患者中37例表达CK20,三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G1、G2及G3膀胱癌的阳性率分别为90.2%(23/25)、88.8%(8/9)及85.7%(6/7),三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CK20在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表达阳性率高,可用于膀胱癌的诊断及术后随访.

    作者:沈海波;叶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前列腺组织中bcl-2基因表达的意义. 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11例胎儿和27例成人尸体前列腺组织、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组织中bcl-2基因mRNA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9例胎儿前列腺组织bcl-2阳性表达于胚芽上皮细胞,其中轻度阳性8例、中度1例,呈弥漫分布,染色浅淡.17例成人正常前列腺组织bcl-2阳性表达于腺上皮基底细胞,阳性率63.0%.分泌细胞阳性表达者9例;高倍镜下见细胞浆染色,较淡.50例增生前列腺组织bcl-2阳性表达于腺上皮基底细胞,阳性率83.4%;分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34例(56.7%);高倍镜下染色均见于细胞浆.增生组前列腺基底细胞、分泌上皮细胞bcl-2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χ2=4.36,χ2=4.06),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前列腺与增生前列腺基底上皮细胞bcl-2阳性表达均高于分泌上皮细胞(χ2=7.50,χ2=10.20),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bcl-2基因主要表达于前列腺基底细胞,可能在调节前列腺上皮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祝海;孙小庆;周荣祥;闫靖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排尿期尿道压力测定在膀胱出口梗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排尿期尿道压力测定(MUPP)在膀胱出口梗阻(BOO)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下尿路梗阻患者45例,其中良性前裂腺增生(BPH)38例,前尿道狭窄3例,女性尿道狭窄4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4例。按常规方法行压力-流率测定,静态尿道压力测定(UPP)及MUPP。以压力下降梯度计算梗阻程度。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研究不同疾病梗阻患者尿道压力下降点及下降梯度,MUPP对梗阻部位的诊断价值,MUPP与压力-流率研究对可疑梗阻诊断的比较,MUPP与压力-流率研究判断梗阻程度的比较。结果 对照组2例男性,外括约肌以上尿道内压与膀胱内压力相等,尿道压力外括约肌处快速下降;2例女性,膀胱压与全部尿道压几乎相等,尿道末端1cm处尿道压下降。38例BPH患者大排尿压增高,平均为(99.33±41.09)cmH2O、(43.51±15.71)cmH2O、(41.48±17.34) cmH2O,与正常对照组的(24.25±2.99)cmH2O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阻程度,对压力-流率研究中可疑梗阻的患者能作出肯定诊断,可重复性好,对一些特殊情况,如逼尿肌活动低下时BOO的诊断是有力的补充。

    作者:陈敏;鲁功成;张齐钧;曾甫清;王思齐;程平;肖传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人逼尿肌细胞中肾上腺素能β3受体的表达及功能

    目的研究人逼尿肌细胞中肾上腺素能β3受体的表达及功能. 方法采用细胞功能试验、放射性配基结合及RT-PCR方法检测肾上腺素能β受体在人逼尿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逼尿肌收缩的影响. 结果逼尿肌中可检测到3种β受体亚型的mRNA;非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产生的大松弛效能为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forsklin,10-5 mol/L)的(77.2±2.5)%,pD2值为6.02±0.22.β1、β2受体激动剂对逼尿肌松弛作用无显著影响;β3受体激动剂BRL37344和CGP12177A产生的松弛作用分别为forsklin的(48.2±2.1)%和(47.8±5.3)%, pD2值分别为6.32±0.15和47.8±5.3,内在活性(IA)分别为0.54±0.05和0.49±0.04. 结论人逼尿肌细胞中存在3种受体亚型的mRNA,β3亚型对介导逼尿肌松弛起主要作用.

    作者:王平;李振华;李刚;杨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阴囊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虫病一例报告

    患者,男,46岁,林业公安人员,常涮食蛇肉.因阴囊壁渐大性肿物1个月于2001年3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意中触及阴囊壁一约0.5 cm×0.7 cm无痛性肿物,当时未予重视.近1个月肿物迅速增大至4.0 cm×4.0 cm×3.0 cm,伴患处皮肤瘙痒,不伴疼痛、发热、溃疡和消瘦,无排尿及性生活异常.

    作者:杨桂芳;陈仕平;林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迫性尿失禁

    一、前言不能由意志控制的流尿,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定名为尿失禁.尿失禁发病率极高,任何年龄及性别均可发生,尤其是女性及老年人.美国1994年对1 300万人群的调查发现尿失禁的发生率为10%~35%,我国1998年重庆和北京两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其发生率接近30%.

    作者:金锡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以尿道周围脓肿为表现的男性尿道癌一例报告

    男性尿道癌是一种罕见疾病,我院收治1例会阴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尿瘘,再次病理活检证实为尿道鳞癌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王杭;王国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尿道凝切法治疗膀胱侧壁浅表性肿瘤

    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对45例膀胱侧壁浅表性肿瘤经尿道使用凝固电流切除(凝切法),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良;叶敏;陈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辣椒辣素治疗顽固性女性尿道综合征初探

    目的探讨辣椒辣素溶液膀胱灌注治疗顽固性女性尿道综合征的可能性. 方法对32 例诊断为慢性尿道综合征且久治不愈的女性患者行辣椒辣素溶液(100 μmol/L,100 ml)膀胱灌注治疗,随访其症状改善程度. 结果 15例得到长期随访,其中14例(94%)有效,5例(33%)症状完全消失. 疗效维持时间长者已超过12个月,有8例在3~6个月内复发,占53%.对复发病例再次灌注治疗.灌注后膀胱容量增加,有局部烧灼痛,无其他副作用. 结论辣椒辣素膀胱灌注疗效好,维持时间长,可作为顽固性尿道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关志忱;章道恒;陈彤;韦金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进一步提高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下尿路功能障碍中较常见、病因较复杂而诊断和治疗均较为棘手的一组疾病.此类疾病不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可危害肾功能,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尿动力学检查的广泛应用,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不断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使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例逐年减少.尽管如此,临床误诊误治仍时有发生,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的水平.

    作者:金锡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真两性畸形综合治疗五例报告

    真两性畸形是人类性分化畸形中少见的一种.我院1987至1999年收治5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桂香;李汛;李自力;苗娟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附86例报告)

    目的探讨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病因学特点. 方法对86例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前列腺按摩液(EPS)的病原体检测并分析结果. 结果 EPS细菌培养阳性57例,阳性率66.3%,其中以淋球菌为主要致病菌33例(38.4%).前列腺液PCR检测淋球菌阳性37例(43.0%),沙眼衣原体阳性22例(25.6%),解脲脲原体阳性19例(22.0%).PCR检测出复合病原体者12例(13.9%). 结论性传播性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以淋球菌、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为主,治疗前行EPS病原学检测有重要意义.

    作者:洪伟平;林观平;柯水源;黄文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可卡因诱导大鼠阴茎细胞凋亡的研究

    吸食可卡因所引起的各种医学和社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长期使用可卡因与阴茎细胞凋亡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刘剑新;傅梧;白进良;陈修诚;刘国栋;徐耀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江苏省泌尿外科史志》出版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间质内热籽温热放射疗法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二期试验结果的首次报告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回顾性分析中对计算机化压力-流率测定数据的质量控制及其效果

    目的在回顾性分析中对计算机化的压力-流率测定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比较质控前后数据以说明各种赝像对结果分析的影响,阐明回顾性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方法对582条计算机制作的压力-流率曲线进行人工抹平更正,并读出大尿流率(Qmax)及其对应的逼尿肌压力(Pdet.Qmax),应用梗阻系数(OCO)检测尿道阻力、国际尿控协会(ICS)列线图分类和诊断梗阻、Schfer列线图对梗阻进行分级.人工阅读结果与计算机读取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人工更正后Qmax呈现一致性降低(P<0.001),平均降低1.17 ml/s,83.1%曲线的人工阅读值Qmax降低范围在0.1~1.9 ml/s;Pdet.Qmax呈非显著性下降(P>0.05),平均降低0.75 cm H2O(1 cm H2O=0.098 kPa);OCO呈显著性增高(P<0.05),平均增高0.067.人工更正后,梗阻分布与程度出现显著性差别,ICS列线图梗阻百分数由69.8%增至73.9%(P<0.05),非梗阻由8.8%降至5.3%(P<0.05);Schfer列线图梗阻百分数由72.5%增至77.3%(P<0.01),非梗阻由9.1%降至5.5%(P<0.01).使用ICS 列线图及Schfer列线图,人工更正后分别有11.0%和28.9%的曲线改变了在列线图中的分类或分级; 分别有6.9%及7.2%的曲线改变了对梗阻的诊断. 结论 Qmax、尿道阻力、梗阻分类与分级在人工阅读和计算机阅读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别,根据人工阅读值,有更多的曲线被判断为梗阻,即质量控制更正了相当比例的假阴性梗阻结果.因此,对计算机化压力-流率数据的回顾性质量控制是必要的,只有通过质量控制的数据才能被使用与报道.

    作者:廖利民;Werner Schafer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盆底肌电刺激对羊尿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对尿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8只羊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施以电流刺激盆底肌,对照组只放置电极而不予通电,其余条件相同.观察尿动力学及生化等指标变化. 结果实验组尿道控制带刺激前2.43 cm,刺激后2.62 cm,延长7.8%(P<0.05);大尿道压刺激前22.7 cm H2O(1 cm H2O=0.098 kPa),刺激后23.4 cm H2O,升高6.8%(P<0.05);膀胱颈压前、后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放置电极前后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化检查见刺激组尿道外括约肌核酸总量前∶后=1.21∶1.25、收缩电解质Ca2+/Mg3+前∶后=1.71∶1.82、Ca2+/Pi3+前∶后=1.09∶1.15及cAMP前∶后=1.60∶1.68,均显著增高(P<0.05).电镜检查见实验组线粒体、溶酶体明显增多(约2.2倍).雌雄动物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电刺激可增强尿道控尿能力,对压力性尿失禁有肯定的治疗价值.

    作者:李龙坤;宋波;金锡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LPCa)的疗效和副作用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脊髓栓系患者的尿动力学评估和治疗对策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对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36例脊髓栓系患者的膀胱尿道功能;以膀胱顺应性和有无膀胱输尿管返流评估膀胱的储尿功能;以排尿期逼尿肌压力评估逼尿肌排尿功能;结合膀胱尿道透视和尿动力学检查了解有无逼尿肌-外括约肌的协同性,并结合压力-流率曲线了解尿道的控尿功能.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参数异常发生的频数. 结果脊髓栓系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主要为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占50%(18/36);逼尿肌反射亢进占22%(8/36).逼尿肌反射不能伴低顺应性膀胱者其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83%(15/18),明显高于逼尿肌反射亢进者(38%,3/8,P<0.05).膀胱顺应性减低者肾功能异常占81%(17/21),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7%,1/15,P<0.01).顺应性减低者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率67%(14/21),明显高于顺应性正常者(7%,1/15,P<0.01). 结论脊髓栓系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类型各异,治疗方案的制定应以尿动力学结果为依据.顺应性减低可能是造成肾功能损害和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主要原因,泌尿外科治疗目的在于创建一低压、足够容量和控尿的膀胱以保护上尿路功能.

    作者:杨勇;吴士良;那彦群;郭应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T1c前列腺癌的前瞻性研究:经长期随访病理分级无显著变化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