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寅;刘琳;佟易凡;赵魁;郑进;盛树海;李宗涛
患者,男,87岁,2011年1月因“皮肤巩膜黄染伴瘙痒一周”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患者右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双下肢水肿,一月来体重下降5 kg.既往有10年糖尿病病史,未经规则治疗.查体: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超过正常值5倍,碱性磷酸酶升高10倍,血浆白蛋白15 g/L,血糖14 mmol/L,血红蛋白80 g/L,尿糖(+++),尿蛋白(+).CT示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肝门区3 cm×3 cm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稍低密度,延迟2~4 min后,明显强化;管壁增厚,不规则强化;肝门区淋巴结肿大.
作者:纪卫政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滤泡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1990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甲状腺滤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5、10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76.7%和72.9%.≥45岁及<45岁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45.9%、89.8%.双侧腺叶及单侧腺叶发病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76.2%.有颈淋巴结转移及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54.2%、79.2%.AJCC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0.0%、45.5%、35.3%.随访中11例发生远处器官转移,发生转移时间为术后1 ~33年,9例在发生转移后5年内死亡.17例发生局部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34年,10例因复发死亡,占55.8%.结论 甲状腺滤泡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双侧甲状腺叶发病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关系密切.早期诊治和密切随访是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术后生存的主要手段.
作者:赵静;夏婷婷;贾永胜;魏松锋;赵文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术中放疗的可行性,评价术后并发症、乳房美容效果及肿瘤复发事件.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115例患者做保乳手术,59例(研究组)做术中放疗,同期有56例(对照组)术后做全乳放疗,在术后1个月评估切口愈合状况及并发症;术后1年比较两组乳房美容效果;术后随访肿瘤复发及死亡事件.结果 研究组切口愈合天数为13 ~22d,对照组为9 ~14d.研究组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6例有切口水肿,对照组未见切口脂肪液化、水肿;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或血肿.术后1年乳房美容评价:研究组41例中优秀或好的有36例、一般或差的5例;对照组37例中优秀或好的有25例、一般或差的有12例(P=0.031).随访3~42个月(中位24个月),研究组局部复发2例(3.39%),其中1例(1.7%)死亡;对照组局部复发1例(1.8%),无死亡.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术中放疗安全可靠、美容效果好、局部控制满意.
作者:周士福;时伟锋;孟东;孙春雷;金建荣;赵于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GRP78、GRP9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12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RP78、GRP94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验证免疫组化结果.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统计学分析.结果 GRP78、GRP94阳性表达均定位于细胞质及少部分包膜,而临近的正常肠组织中少见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单因素分析GRP78和GRP94蛋白表达在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状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GRP78、GRP94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较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和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GRP94表达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GRP78、GRP94过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生长、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可认为是肿瘤进展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关心;张楼乾;曲渊;周建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124例胰体尾部切除病例,包括胰腺恶性肿瘤86例,胰腺假性囊肿及良性肿瘤12例,胃肠肿瘤侵犯胰体尾18例,慢性胰腺炎合并胰体尾囊肿3例,外伤5例.以单纯间断褥式缝合(A组)处理胰腺残端63例;以改良的主胰管缝扎+间断褥式交锁缝合(B组)处理胰腺残端61例.所有患者均放置负压引流,术后均常规应用生长抑素.结果 A组63例中22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34.9%,其中高流量胰瘘10例,低流量胰瘘12例;B组61例中9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14.7%,无高流量胰瘘.两组胰瘘患者中,A组住院天数明显延长(P<0.01),术后医疗费用明显增加(P<0.01).结论 主胰管缝扎+间断褥式交锁缝合的手术方法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有助于减少住院天数及术后医疗费用.
作者:刘巍;花荣;赵刚;陈炜;孙勇伟;吴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筛选新的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并初步验证,探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基因芯片对既往发现的杂合缺失区域( 10q23.31-24.33)进行扫描,筛选结直肠癌相关候选基因,用real-time PCR初步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情况.扩大样本量,通过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对筛选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所筛选基因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基因芯片显示10q23.31-24.33区域磷脂酶Cε1(phospholipase C,epsilon-1,PLCE1)、CPEB3、NKX2-3、SEMA4G 4个基因表达下调,real-time PCR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LCE1基因在46%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年龄<60岁和低分化腺癌与该基因表达下调相关(P<0.05),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该基因表达下调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LCE1基因表达下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PLCE1基因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起抑制作用.
作者:王晓亮;周崇治;裘国强;樊军卫;唐华美;彭志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男,46岁.大便带血1年余,曾于2009年4月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收入本院,当时无其他伴随症状.患者无家族遗传性疾病.本次无明显恶心、呕吐,无反酸等症状.肠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肠腔内见一8cm×8cm×6 cm肿物,表面光滑.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全麻下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并送病理.巨检:十二指肠肿瘤椭圆形肿物1个,可见部分包膜,表面光滑,大小8 cm×8cm×6cm,灰白色,实性,质软.镜检:肿瘤组织位于十二指肠黏膜下,团块、结节状.肿瘤细胞由三部分组成:上皮样细胞、神经节细胞样细胞、梭形细胞.梭形细胞呈束状或片状分布.上皮样细胞散在分布于梭形细胞间,形成大小不等腺样结构.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图1)小巢状分布,每巢1~6个神经节细胞样细胞.
作者:张昶;吴健;朱亚宁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女,75岁,因无意中发现左颈根部肿物10 d人院.无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等症状.查体:甲状腺左叶下极靠外侧可及一4cm×3 cm大小肿物,质软,边界清,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与皮肤无粘连.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左叶内见囊实混合性肿物,大小约6.5 cm×5.0cm×3.2cm,以囊性为主,边界清,形态规整.甲状腺CT:甲状腺左叶下极可见低密度灶,大小约4.2 cm×4.9 cm,密度较均匀,CT值约10 HU左右,病变向下延伸,气管受压向右侧移位.术前诊断:左颈部肿物,结节性甲状腺肿?全麻下行左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探查肿物呈囊性变,位于甲状腺左叶下极,大小约5 cm×4 cm×2 cm.质软,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沿组织间隙生长.仔细分离肿物周围组织,沿肿物边缘用超声刀切割一圈,注意保护周围血管、神经,完整切除肿物(图1).术后病理:囊性淋巴管瘤(图2).
作者:孔辉;葛述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Luminal亚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生存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2年1月1日至9月30日收治的162例接受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浸润性Luminal亚型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2例患者随访4 ~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2个月,41例患者(25.3%,41/162)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包括远处转移32例(19.8%,32/162),局部复发2例(1.2%,2/162)及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7例(4.3%,7/162).总的无病生存率为73.1%,5年无病生存率为79.6%;27例死亡(16.7%,27/162),总生存率为82.5%,5年生存率为85.3%.Kaple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5);肿瘤大小、淋巴结状况、肿瘤分级、临床分期、PR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时间(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R和PCNA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633,95% CI:0.411~0.976,P <0.05; OR =0.823,95% CI:1.012~ 3.283,P<0.05);TNM分期和PR是影响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OR =3.273,95%CI:1.719 ~6.232,P<0.01; OR=0.599,95%CI:0.423 ~0.850,P<0.01).结论 在浸润性Luminal亚型乳腺癌中,PR、PCNA状况均能明显影响患者预后.
作者:张慧明;屈翔;张忠涛;郑闪;张保宁;郭蕾;滕长胜;葛智成;赵宁;李宇;王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肝癌和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1-2].营养支持治疗在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及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探讨两种不同结构中/长链脂肪乳在肝癌合并肝硬化行肝切除术后营养支持中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入选标准: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接受肝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需接受5d以上营养支持;年龄18~65岁;体重45~80 kg;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肝脏储备功能够耐受手术.排除标准:对营养剂、药物过敏或有哮喘病史;糖尿病需药物治疗者;脂代谢异常患者;手术当天输血2000 ml以上;术后出现肝性脑病患者.试验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周径;荚卫东;许戈良;李建生;马金良;葛勇胜;黄家丽;刘文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及流变学将发生改变,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将进一步影响门静脉对肝脏的血液供应并加重肝功能损害,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本实验通过观察脾切除断流术后的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与PVT形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择期手术患者49例,其中男3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4±2.6)岁;肝功能Child A级12例,B级21例,C级16例(保肝后术前均转变为B级).诊断依据:乙型肝炎病史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易控制)、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红色征或伴有呕血、黑便史)等表现.
作者:姜德清;黄继超;安雪霞;柯群刚;郝占伟;史多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脂肪间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增殖、活化的影响及其对活体肝硬化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分别分离纯化培养HSCs及ADSCs,通过半透膜(transwell insert)建立HSCs与ADSCs的双层培养体系,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uffalo rat liver cells,BRLs)培养作为对照.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ADSCs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Cs的α-肌动蛋白(α-SMA)表达;建立鼠肝硬化模型,经门静脉输注ADSCs或BRLs,检测肝组织肝硬化;通过检测培养液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成功分离获得原代HSCs与ADSCs,活化的HSCs与ADSCs共培养72 h,与对照组相比,ADSCs明显抑制HSCs的活化(各组灰度值分别为1.4±0.2,152±14,258±18,F=283.348,P<0.05)与增殖(各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2.172±0.107,1.424±0.013,1.209±0.117,F=90.605,P <0.05),活体移植显示ADSCs对肝硬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分别F=77.234、65.164、58.309,均P <0.05).培养液细胞因子检测显示ADSCs比BRLs分泌更多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F=0.005,P<0.05),分泌较少的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F=1.767,P<0.01)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F=2.301,P<0.05). 结论 ADSCs具有分泌细胞因子抑制HSCs活化增殖的潜能,对活体肝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俞富祥;苏龙丰;季世强;张启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与包括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增殖、侵袭力、转移、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1].我们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HCC及癌旁良性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探讨在HCC及癌旁良性组织中表达的亚细胞定位特点、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林黎娟;金政;陈立天;王研;蔡英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iR-21和PDCD4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阐明在大肠癌活体组织中miR-21与其靶基因PDCD4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3对大肠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黏膜组织中的miR-21和PDCD4 mRNA表达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PDCD4蛋白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miR-21的表达升高(P<0.05),而PDCD4mRNA的表达降低(P<0.05).miR-2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临床分期(Ⅰ、Ⅱ)无关(P>0.05);PDCD4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Ⅰ、Ⅱ)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无关(P>0.05).miR-21的表达与PDCD4蛋白的核表达、核与浆表达之和存在负相关(P<0.05),而与PDCD4mRNA、PDCD4蛋白的浆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miR-21和PDCD4mRNA在大肠癌中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预后有关;在大肠癌活体组织中,miR-21通过与PDCD4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抑制PDCD4mRNA翻译成蛋白质.
作者:薛迪新;陈积贤;任约翰;吴伟力;张仁虎;林道浙;余铭;林肖;梁美珍;徐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女,63岁,主诉皮肤黏膜黄染20d于2011年1月12日以壶腹周围癌人院.人院后实验室检查:D-bil294 μmol/L,ALT 132 U/L,AST 64 U/L,CEA 5.8 ng/ml,CA19-9 418 U/ml.CA125 14 U/ml.CT提示壶腹部实性占位,恶性肿瘤不除外;同时发现胃底贲门附近胃壁增厚,不除外重复癌.结合患者的术前常规检查发现贫血,故予以胃镜检查,发现胃底贲门小弯侧后壁溃疡性病变,贲门齿状线规整,溃疡周边隆起,表面有污秽苔,病理组织活检报告为贲门黏膜腺癌.患者8年前曾因“妇科肿瘤”行肿瘤切除并术后化疗史,具体诊断不详.
作者:梁毕科;魏国辉;肖博文;修典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差异,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5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02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做对照.结果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乳头侵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水平、软组织侵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三阴(ER,PR,HER2均为阴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闭经状态、发病侧别、淋巴结转移个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及局部复发和远处器官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6~ 75个月),3年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4.3%.结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呈现侵袭性生长方式的少见乳腺癌类型,具有嗜淋巴特性和易发结外软组织侵犯的特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高表达激素受体,三阴乳腺癌比例较少.
作者:翟震;郝晓甍;田秀芳;尼杰;只向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为了避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后置T型管引流的各种不利影响,我院2003-2010年对121例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的患者采用术中置鼻胆管引流,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3-2010年收治1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中鼻胆管引流术,121例患者经B超、CT、MRCP检查确诊.121例中男43例,女78例,平均年龄(48.6±18.5)岁,胆管直径0.9~2.4cm,无黄疸19例,出现不同程度黄疸92例,其中血清总胆红素17 ~ 171 μmol/L 39例,171~ 340 μmol/L35例,> 340μ mol/L 18例.
作者:王志刚;黄汉涛;刘家盛;张平;张蓓;龚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患者,女性,87岁.因左乳湿疹样变3年余,发现左乳肿物1年人院.3年前患者发现左乳外侧出现湿疹样变,不伴疼痛、瘙痒.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条索状肿物,约3.0 cm×1.5 cm×1.0cm,1个月来自觉肿物迅速增大.否认砷剂接触史,亦无其他皮肤科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见一约5.0 cm ×4.0 cm椭圆形暗红色斑块(图1),呈湿疹样变,表面可见结痂,无渗出.左乳外侧可及一肿物,大小约9.0cm×8.0 cm ×6.0 cm,质较硬,形状不规则,边界欠清,无触痛,活动尚可,与皮肤及基底部无粘连.乳腺超声:左乳外侧实质性占位,周边可见血流信号.
作者:冯丽;张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胰腺癌多源于胰腺导管上皮,恶性程度高、预后差,5年生存率不超过1%[1].在西方国家,胰腺癌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位,年发病率约为10/10万.肿瘤从正常导管上皮、导管上皮内瘤变发展至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病模式提示一系列原癌及抑癌基因在其中的作用,既往的研究多关注肿瘤细胞本身,近年来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2].就胰腺癌而言,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PSCs)在构成、调节胰腺癌微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能够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增加肿瘤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的机会,另一方面,胰腺癌细胞亦能促进PSCs的活化、增殖、迁移,并调控PSCs分泌合成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本文就PSCs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曹锋;李嘉;李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例1患者男,31岁,体重约70 kg.因“头部车创伤致昏迷2h”于2011年2月10日入院,急诊行“冠状切口额部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降压术”.术后5d发现左下肢明显肿胀,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 IU,皮下注射,2次/d,抗凝治疗.3d后出现血小板下降,由132×109/L进行性下降至31×109/L,诊断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
作者:李昭辉;徐益鸣;洪诗钗;杨东海;刘青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