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全兴;张振全;鲍瑞新
为维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中华医学会对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①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2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作出说明。②如一篇文稿已以全文方式在某刊物发表,除非文种不同,否则不可再将该文投寄他刊。③请作者所在单位在《论文著作权转让书》中注明该文稿有无一稿两投问题。④凡来稿在接到编辑部回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退稿,则表明稿件仍在处理中,作者欲投他刊,应事先与该刊编辑部联系并申述理由。⑤编辑部认为文稿有一稿两投嫌疑时,应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并仔细核实后再通知作者,同时立即进行退稿处理。在作出处理决定前请作者就此问题作出解释。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权威机构进行后仲裁。⑥一稿两用一经证实,将择期在杂志中刊出其作者单位与姓名及撤销该论文通告;对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所撰写的一切文稿,2年内将拒绝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就此事件向作者所以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应用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腹股沟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TAPP组68例,TEP组54例。比较二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恢复时间;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二组手术均成功,TAPP组手术时间为(82±12)min,TEP组(49±10)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61,P=0.000);TAPP组住院总费用(12476±1643)元,TEP组(5479±45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962,P=0.012)。但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17、0.024、0.115,P=0.251、0.681、0.685)。二组术后阴囊气肿、血清肿、阴囊及腹股沟区血肿、肠梗阻、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51、1.162、1.124、0.008、0.019, P=0.498、0.517、0.452、0.169、0.312)。结论 TAPP及TEP治疗成人腹股沟疝各有优势,但TEP较TAPP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的优点,临床可上根据二者的优劣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杜俊义;李铁军;王佾;陈雄;宋建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及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应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合并肠破裂患者36例的手术治疗住院资料。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 组14例,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B 组14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3个月后择期行疝修补术;C组8例,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加疝囊颈荷包缝合术,术后未行疝修补术。结果 B、C二组患者手术后愈合时间均长于A组(χ2=33.873、13.981,P=0.000、0.007);术后复发率均较A组低(χ2=22.789、10.139,P=0.006、0.004);手术成功率较A组高(χ2=5.789、4.569,P=0.036、0.041)。B、C二组患者术前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4.543、9.793,P=0.037、0.003);术前腹腔感染发生率较 A 组高(χ2=33.805、34.139,P=0.000、0.000);术中休克发生率较A组高(χ2=14.475、4.837,P=0.008、0.039);腹股沟伤口感染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34.376,P =0.044、0.000)。结论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传统的二期处理方式即一期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囊荷包缝合,二期再行疝修补术是较合适的手术方式,而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老年腹股沟疝并肠破裂患者,也可以选择行肠破裂修补同时行疝修补术。重视腹股沟疝并肠破裂老年患者并存疾病及并发症的防治,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颖苇;翟飞;李论;张建文;李婷;柯琴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疝围手术期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儿童疝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儿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二组各9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入院护理干预、术中的护理、术后护理;对照组:对围手术期患儿实施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规化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心率、呼吸加快、心理状态改善、使用镇痛剂、并发症、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χ2=9.02、11.46、23.47、7.53、7.72、19.57,P=0.005、0.003、0.008、0.037、0.048、0.006)。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床时间分别为(2±1)d与(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P=0.033)。二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5±2)d与(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03,P =0.021)。Prince-Hence 评分术后分别为(1.48±1.19)分、(3.98±1.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P=0.004)。结论综合性护理能提高儿童疝手术治疗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有效减轻患儿疼痛程度、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姜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程心理干预对腹腔镜食道裂孔疝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二组,各54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全程心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认知干预、支持干预、行为暗示干预、松弛疗法和情绪转移五项措施。对照组术前1 d巡回护士常规进行术前访视,手术当日采取常规护理,未进行心理干预。结果二组腹腔镜食道裂孔疝手术患者术前1 d焦虑、抑郁、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5、0.461、0.568、1.142,P=0.576、0.524、0.567、0.264)。术后1 d观察组焦虑、抑郁自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45、1.978,P=0.021、0.046)。入室时观察组收缩压稳定程度、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2.213,P=0.036、0.019)。麻醉后观察组收缩压稳定程度、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74、0.982,P=0.041、0.022)。复苏后观察组收缩压稳定程度、心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2.167,P=0.036、0.021)。结论对腹腔镜食道裂孔疝手术患者实施全程心理干预,能缓解患者围术期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减少因情绪引起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可有效促进患者围术期的安全。
作者:刘辉;李韶玲;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腹壁疝诊治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河北省玉田县医院收集的经手术证实的腹壁疝患者25例。术前均进行螺旋CT检查。观察腹壁疝的部位、疝囊大小、疝内容物。结果本组25例腹壁疝患者中,切口疝例3,腹股沟斜疝14例,腹股沟直疝6例,造口疝2例。疝囊直径~5 cm 11例,~10 cm 9例,>10 cm 5例。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肠管与邻近组织器官。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腹壁疝的部位、大小与疝内容物,是诊断腹壁疝的有效检测方法,为开展手术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杜全兴;张振全;鲍瑞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一般不应超过3~5个。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时,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HBsAb、PCR、CT、WBC等。不常用、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若为中文,可于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其后的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中文摘要中使用英文缩略语,应于首次使用时注明中文全称,无须同时将其英文全称注出;英文摘要中的缩略语,应于首次使用时将其英文全称注出。文题一般不使用缩略语,避免全文同一名词的缩略语使用不一致,避免名词术语与其缩略语混合使用。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避免使用临床口头简称或简写(如“肾衰”应为“肾功能衰竭”,“q8 h”应为“每8 h”)。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胃食管结合部良性疾病的治疗日趋成熟,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已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并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腹腔镜治疗食管孔裂疝不仅具有开腹手术无法比拟的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而且手术操作区域图像放大,手术操作精细,受空间和距离限制小[1]。尽管如此,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技术的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仍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诊疗环节,并逐渐成为临床医师的现实关切议题。
作者:秦鸣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辅助瓦氏呼吸在补片重建腹壁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拟行补片修补的腹壁疝患者,术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及做大瓦氏呼吸时分别行螺旋CT检查,测量疝环径线的变化,测量距离疝环不同距离腹壁肌肉的CT值。测量螺旋CT检查结果阴性患者的腹壁肌肉CT值。结果辅助瓦氏呼吸的腹部MSCT检查患者的疝环径线较平静呼吸状态下屏住气的检查增大:疝环左右径线平均增大10.7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7,P=0.000);上下径线平均增大10.0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18,P=0.000)。97例腹壁疝患者距离疝环1、2、3、4、5、6 cm的腹壁肌肉的CT值组间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34,P=0.000)。腹壁疝患者远隔部位(距离疝环6 cm)与腹部 MSCT检查结果正常者的腹壁肌肉的 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197,P=0.000)。结论辅助瓦氏呼吸的MSCT检查,有利于腹壁疝的检出以及了解腹内压增高患者疝环的真实径线。测量疝环周围腹壁肌肉CT值,能够了解患者腹壁肌肉的生理状态,帮助确定固定补片的安全位置。
作者:闫玉昌;潘振宇;刘军;蒋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在局部麻醉下行开放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160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50±3)min;术后2~6 h下床活动;住院时间1~3 d。术后出现尿潴留12例,阴囊水肿9例,切口疼痛8例,经物理治疗后疼痛缓解。随访1~12个月,复发5例,经二次手术治愈。结论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麻醉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精准的手术操作是腹股沟疝修补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具体查询路径:1.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http://www.gapp.gov.cn)。2.网站首页下方找到“便民查询”,点击“新闻出版机构查询”。3.在新闻出版机构查询页面点击“连续型电子期刊”。4.在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界面输入我刊刊号:CN11-9288/R ,即可查询到我刊出版单位、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详细信息。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均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17±5)min,平均住院时间4~6 d,平均住院费用(4125±25)元。术后随访1~18个月,术后复发2例,复发率为1.0%,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用于儿童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买买提吐尔逊·吐尔迪;伊斯马依力·艾麦提;托呼提阿吉·依干木;吴源泉;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拉;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复合麻醉方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唐山市玉田县计生中心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0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二组。观察组采用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单一麻醉方式,比较二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0.00)。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为(6±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5,P=0.015)。观察组的术后30 min、2 h VAS评分分别为(1.8±0.4)、(2.3±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7)、(3.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6、7.79,P=0.000、0.001);观察组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2)。结论复合麻醉方式应用于腹股沟疝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缩短了麻醉起效时间,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并且安全可靠。
作者:李双宝;史春茂;刘立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局部麻醉下网塞充填式与平片式修补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二组,A组74例患者采用网塞充填式修补方法,B组52例患者采用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方法。观察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近期复发情况。结果二组患者术后在阴囊积液、术后慢性疼痛、复发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2、2.625、1.201,P=0.542、0.302、0.135);在术后异物感上,A 组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32,P=0.000)。二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3、403.518,P均=0.001),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2,P=0.981)。术后随访6~12个月,二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二种手术治疗腹股沟疝均疗效确切、安全、复发率低,但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费用低廉。
作者:吴章;吴玉泉;刘伟;李志刚;徐晓冬;刘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调查河南省太康县(平原地区、农村)腹股沟疝的发病状况。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河南省太康县转楼乡(平原地区、农村)60683口自然人群进行面访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60683人,腹股沟疝患者398例,患病率为0.7%;男性患病率为1.1%,女性患病率为0.2%,男女患病率之比为5.5∶1。腹股沟疝发病人群集中在0~3岁和70~79岁阶段,患病率分别为3.3%和1.3%。20~29岁、30~39岁及40~49岁阶段腹股沟疝患者较少,患病率分别为0.2%、0.2%和0.3%。有家族史、吸烟史、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危险因素者,腹股沟疝患者明显增多,与无上述危险因素者相比,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60、29.381、55.676、646.853、90.627,P均=0.000)。398例腹股沟疝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260例,占65.3%。结论河南省太康县(平原地区、农村)自然人群调查结果表明,腹股沟疝患病率为0.7%;男女患病率之比为5.5∶1;腹股沟疝在0~3岁和70~79岁阶段患病率较高,20~49岁阶段患病率较低;腹股沟疝的发生与家族史、吸烟史、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有65.3%的腹股沟疝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
作者:陈健民;蒋亚男;王殿琛;陈亚柯;洪楠;李伟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用腹腔镜行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618例,其中包括双侧132例,无合并症及同步手术。随访4~48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结果所有手术全部成功,主要并发症有血清肿或积液6.8%,尿潴留5.3%,异物感或不适感3.2%,436例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3个月无复发,远期复发3例(侧),总复发率0.485%(3/618)。结论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较传统开放手术有优势。
作者:曾玉剑;孙亮;施承民;王昆华;田衍;舒若;费昱达;罗华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男,60岁,因左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3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腹部用力时发现左腹股沟区有一肿物突出,约“鸡蛋”大小,轻微胀痛,突入阴囊,站立时明显,平卧自行回纳腹腔。肿块逐渐增大,影响生活,为求治疗,遂来院就诊。入院查体:站立位左侧腹股沟区及左侧阴囊隆起,可触及一肿物,大小6 cm ×4 cm ×4 cm,肿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可完全还纳腹腔,还纳后指压内环口肿物不再出现,无压缩性及膨胀性,未闻及血管杂音。入院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术中见疝环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内环口直径约2.5 cm,疝囊通过扩张的内环口伸入阴囊,术中诊断:左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1 d 有肛门排气排便,3d患者用力大便后出现腹胀、纳差及腹泻,术后4d诉腹痛不适,阵发性绞痛,左下腹为主,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腹部立卧位片报告:小肠肠梗阻。腹部B型超声示:左右侧腹及下腹部肠管扩张,宽内径约31 mm,肠间隙见液暗深约19 mm。行B型超声引导下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5 ml。予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制酸及抗感染等治疗。经非手术治疗48 h,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复查腹部立卧位片示:小肠机械性肠梗阻。B型超声见腹腔积液无明显减少,诊断性腹腔穿刺仍抽出血性腹水。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远端空肠部分肠管疝入左下腹部腹膜的切口内致腹内疝形成,并导致该段小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近端空肠管壁扩张,宽处直径约5 cm,肠管无坏死及穿孔表现,疝补片覆盖耻骨肌孔,腹腔有淡红色血性液体约200 ml。术中诊断腹内疝并小肠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明确,行腹内疝松解修补术,将腹膜的裂口重新以1-0薇荞线连续缝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第2次术后8d拆线出院。随访1年无腹痛及疝复发。
作者:钟锋;王金重;周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儿童疝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保守治疗治愈率低,同时很容易出现疝嵌顿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近年来,在临床中治疗儿童疝有小切口手术方法及常规切口手术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哈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小切口手术与常规切口手术治疗儿童疝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瑶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