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龙;闫存玲;王福祥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小鼠免疫抑制的细胞学机制。方法腹腔高剂量LPS重复注射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通过模型小鼠生存率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鉴定脓毒症的分期;区分粒系和单核系来源的髓系抑制细胞(MDSCs)亚群,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在感染性休克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通过CD4+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评价其免疫抑制功能。结果本研究利用腹腔重复注射高剂量LPS成功建立不同分期脓毒症小鼠模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脓毒症小鼠骨髓、外周血和脾脏中的MDSCs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不同MDSCs亚群均对CD4+T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结论MDSCs在脓毒症免疫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介导脓毒症免疫麻痹的重要负向调节细胞。
作者:王蓓蓓;贾蓓;曾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TB/HIV双重感染者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本院收治的361例TB/HIV双重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住院艾滋病患者中TB/HIV双重感染流行率为21.32%(361/1693),病死率为10.53%(38/361);其中78.67%(284/361)患者为肺结核,73.96%(267/361)患者为肺外结核,52.63%(190/361)患者为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同时存在。临床类型以肺外结核为主(73.96%,267/361),继发性肺结核次之(47.37%,171/361),再次为结核性胸膜炎(23.55%,85/361),血型播散型肺结核亦不少见,原发性肺结核少见;常见的肺外结核为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其次是结核性腹膜炎、心包结核,尚存在骨结核、肠结核及盆腔结核;两个部位同时感染常见(75.35%,272/361);其次是单一部位感染(58.73%,212/361),3个及以上部位感染亦较多见(16.90%,61/361);3个及以上部位感染者病死率高(18.03%,11/61),几乎是单一部位及两个部位感染病死率的两倍。结论四川地区住院艾滋病患者中TB/HIV双重感染常见,结核多部位感染、肺外结核、肺结核与肺外结核同时存在常见。
作者:刘大凤;何盛华;蔡林;周锐锋;张毅;岳翼;温贤敏;周晓飞;陈萍;王伟;李青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监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送检腹水标本共452例,统计分析病原谱的分布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收集腹水标本中分离到的94株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20.8%(94/452)。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52%),革兰阳性球菌42株(45%),真菌3株(3%)。病原菌以肠道来源细菌占优势,革兰阴性杆菌以肠杆菌科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19株(20%)、肺炎克雷伯菌6株(6%),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13%)、屎肠球菌10株(11%)和粪肠球菌8株(9%)。3株真菌均为白念珠菌。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93%,40/43)、亚胺培南(81.4%,35/43)和美罗培南(83.7%,36/43),敏感率在60%以上的有头孢他啶(62.8%,27/43)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8.2%,15/22)。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有万古霉素(96.9%,30/31)、替考拉宁(89.7%,26/29)、利奈唑胺(87.9%,29/33)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100%,18/18),敏感率在60%以上的有复方新诺明(70%,21/30)和甲氧苄胺(76.5%,13/17)。结论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体以肠源性细菌多见,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分离株对常见抗菌药物明显耐药。
作者:魏丽荣;刘景院;宋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7例并发泌尿系感染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87例患者以尿频、尿痛、血尿及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60岁者发生率为83.91%(73/87),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患等基础疾病者为78.16%(68/87),实施侵袭性操作者占67.81%(59/87)。结论老年患者继发泌尿系感染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叶恒志;成凤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DNA检测在液基细胞学诊断为ASC-US和ASC-H的两种非典型鳞状细胞(ASC)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细胞学诊断为ASC且有完整的HR-HPV DNA检测结果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病例共1817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91例ASC-US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CIN2~3级占5.2%(88/1691);浸润性癌占0.1%(2/1691);126例ASC-H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CIN2~3级占28.6%(36/126);浸润性癌占3.2%(4/126)。ASC-US及ASC-H病例中HR-HPV检测对于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31.9%、7.2%、99.0%和100%、43.0%、45.0%、100%。结论 ASC-US和ASC-H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结局。HPV DNA检测对ASC-US患者的分流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ASC-H的患者应均进行阴道镜检测。
作者:孙笑非;顾依群;王军;汪颖南;钟萍萍;张晓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氯霉素阴道泡腾片联合微波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宫颈脱落细胞检测HPV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均显著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5);对Ⅰ度和Ⅱ度宫颈糜烂疗效,两组患者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宫颈糜烂患者中,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9,P=0.048)。比较两组患者的HPV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结论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疗效显著,且不良作用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叶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免疫学状态以及服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血清HBV DNA分布:<103拷贝/ml者18例(34.63%),103~105拷贝/ml者22例(42.30%),>105拷贝/ml者12例(23.07%)。血清HBV DNA载量愈高的患者肝损伤愈重。抗-HBe (-)/抗-HBe(+)和抗-HBs(-)/抗-HBs(+)不同血清HBV DNA的分布无相关性,HCC的发生与抗-HBe和抗-HBs是否出现无关。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CC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未使用过药物者,提示抗病毒药物能降低或延缓HCC的发生。结论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有重症化和肝硬化病理基础、年龄偏大的患者,其HBeAg转阴可能是在药物作用下实现的自然血清学转换伴HBV DNA水平下降至正常,甚至有患者出现HBSAg阴转;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所致;此两类患者均应警惕HCC的发生。
作者:陈建刚;袁晓京;陈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2反式调节基因(NS2TP)的转录调节机制。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NS2TP的启动子,克隆入pGL4.10载体,构建萤虫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HepG2细胞,检测双萤虫素酶活性,验证其转录活性;通过缺失突变法构建系列截短的NS2TP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结果成功构建了系列截短的NS2TP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分别命名为N1、N2、N3和N4,并确定了N3为NS2TP基因的核心启动子。结论构建NS2TP基因启动子的系列截短报告基因载体,确定了其小转录活性区域,为进一步研究NS2TP基因的转录活性调节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高学松;杨彪;王琦;李炜;成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CV-1b型ISDR区、PKR-BD区、NS5A-V3功能区及E2-PePHD功能区的基因序列突变程度与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进行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以及实验室数据和随后的临床治疗资料。提取血清标本RNA,RT-PCR鉴定HCV基因型。选取HCV-1b型阳性的标本,利用RT-PCR分别扩增ISDR区、PKR-BD区、NS5A-V3功能区及E2-PePHD功能区的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与标准株的基因序列比对,确定各区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和数量。回顾性分析各基因区氨基酸突变数量与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6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1b型患者124例,占74.4%;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满12个月并随访满6个月的HCV-1b型感染者中,治疗前NS5A区的ISDR突变程度与持续病毒反应(SVR)的发生率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突变型(突变氨基酸数≥4)患者群的SVR发生率为85.7%,中间型(突变氨基酸数为1~3)患者群的SVR发生率为55%,而野生型患者群的SVR发生率低,仅为30%;而PKR-BD区、NS5A-V3功能区以及E2-PePHD功能区的氨基酸突变数量与SVR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CV-1b型感染者治疗前NS5A区的ISDR突变程度对于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疗效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作者:毛源;苗盛巍;王伟;邱洁;沈传来;沈玲;胡朝晖;谢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结核病的5种分型中,严重血行播散性肺结核(Ⅱ型)可伴有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他分型则血细胞减少并不明显;或可伴有贫血,但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并不明显。本科室于2012年2月收治双肺继发性肺结核(Ⅲ型)合并咯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尿、继发性癫痫患者1例,实属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永生;刘升凡;刘建平;罗敬福;陈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普通人群HBV慢性携带者(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CsC)的重要原因[1]。尽管国内普遍开展了HBV母婴阻断技术,但目前仍有10%~3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产的新生儿未能幸免HBV感染而成为CsC[2-3],故此,阻断HBV宫内感染已成为降低我国HBV感染的重要手段,现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唐中权;郭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感染是造成人类死亡重要的因素,约占全球每年总体病死率的25.5%(约1500万人)。其中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主要的感染性疾病,每年约造成430万人死亡[1]。由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依靠血常规、胸部影像或者是微生物学检查无法客观反映感染的真实情况,可能漏诊疑似病例,不便危重患者随访,无法快速鉴别致病菌。因此,如何早期诊断感染,鉴别病原体类型,评估感染程度并有效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作者:陆一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探讨狂犬病的预防及患者的临终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197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15例狂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患者共215例,其中暴露后伤口未处理或不正规处理者189例,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155例,未全程接种及不正规接种即发病者31例。215例患者全部死亡。结论目前狂犬病仍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暴露后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尽早、足量以及全程预防注射是防止发病的主要手段;做好患者的对症护理、安全护理、临终关怀及家属的心理疏导是护理的关键。
作者:刘小冬;刘欣;石秋颖;蒋荣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疗效,为有效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共54株,获得纯培养后用VITEK-2全自动分析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多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确定其中34株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随机选取3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单药MIC值。再采用棋盘法测定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联用MIC值。计算FIC指数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FIC指数0~0.5者占35.3%,0.5~1者占58.8%,1~2者占5.9%。结论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和叠加作用,二者之间无拮抗作用,临床上治疗由MDR-ABA引起的重症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联合用药。
作者:关晓宣;褚云卓;白玉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趋势,分析艾滋病患者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的治疗效果,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在哈尔滨某综合医院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80例病例中有72例(90%)处于随访中,男女比例为5.15︰1,平均年龄41岁;已婚和同居者占48.75%(39/80),未婚者占32.5%(26/80),同性性传播占全部例数的56.25%(45/80),其次为异性传播,占21.25%(17/80),有2例女性系通过丈夫而感染。治疗前CD4<200个/μl高达73.75%(59/80),其中<50个/μl者24例(30%);16.25%(13/80)患者近1年曾有过结核感染史;治疗后,患者相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CD4水平在治疗3、6、12个月均有显著提升,86.67%患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治疗有效率达81.67%(49/60)。结论哈尔滨市艾滋病目前处于低流行区,但在特殊人群中处于高流行态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各级防控人员必须加强该人群的干预和检测;鼓励符合治疗要求的患者接受治疗。
作者:林元龙;闫存玲;王福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组织中IL-12的表达情况,并与HBeAg、HBV DNA定量分析比较。结果 HBeAg阳性的携带者中IL-12阴性表达率高,HBeAg阴性者IL-12阳性表达率高(r =0.324,P =0.001);HBV DNA水平低者IL-12阳性表达率高,HBV DNA水平高者IL-12阴性表达率高(r =-0.445,P =0.000);免疫耐受者IL-12阴性表达率高,低或非复制期者IL-12阳性表达率高(r=0.569,P=0.000)。结论 IL-12参与HBV感染的慢性化进展与转归。
作者:戴金津;郜玉峰;汤磊;李旭;邹桂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商丘市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状况,检测血清抗-MP的阳性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217例患儿的血清进行MP IgM、IgG抗体检测。结果1217例患儿中MP IgM抗体的比率为19.88%(242/1217),IgG抗体阳性率为16.76%(204/1217),MP IgM和IgG抗体均为阳性的比率为12.65%(154/1217)。<1岁、1~3岁、3~6岁和>6岁年龄组MP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46%(35/354)、21.07%(51/411)、23.14%(56/236)和41.32%(100/216);MP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20%(31/354)、33.33%(68/411)、23.04%(47/236)和28.43%(58/216);MP IgM和IgG抗体同时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17.53%(27/354)、26.62%(41/411)、29.87%(46/236)和25.97%(40/216)。不同性别之间抗-M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8);春、冬两季较夏、秋两季的抗-MP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73;P=0.000)。结论 MP是儿童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根据病情合理选取标本,且其感染率与患儿年龄无关。
作者:冯道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小鼠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动物模型。方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于接种前4天和接种前1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通过鼻腔吸入浓度为1×1011/L烟曲霉菌孢子悬液40μl。非环磷酰胺对照组:除以0.9%氯化钠注射液(NS)代替环磷酰胺外,其余操作同模型组。环磷酰胺对照组:以NS代替烟曲霉菌滴鼻,其余操作同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用NS代替环磷酰胺行腹腔注射,以NS代替烟曲霉菌孢子,其余操作同模型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在模型组基础上,接种真菌孢子1天后皮下注射G-CSF 20μg?kg-1?d-1。通过肺组织病理、肺组织真菌培养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测定(GM试验)等确定肺侵袭性曲霉菌病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肺曲霉菌培养、血清GM试验和病理切片等结果均表明,模型组和G-CSF组均发生了IPA,其余各组均无IPA发生。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肺曲霉菌模型。
作者:陈海龙;宫立众;郭建巍;黄友章;陈晓平;李莉;赵德峰;刘毅;沈建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探讨治疗CHB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CHB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部分PBMC体外诱导培养获得DCs,部分PBMCs用特异性免疫磁珠分选获得CD4+CD25+Treg和CD4+CD25-T细胞;不同来源的DCs和正常对照组CD4+CD25-T细胞混合为反应细胞,将不同来源和不同比例的Treg分别加入到反应细胞中培养3 d,MTT法检测Treg抑制DCs的抑制指数(SI),并在培养DCs的不同时间加入Treg,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HLA-DR的表达。结果来源于CHB患者及NC组的Treg均可抑制DCs的免疫作用,来源于CHB患者Treg抑制DCs能力显著高于N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比例的Treg均可抑制DCs的免疫功能,随着Treg比例的增高抑制作用也越明显,抑制指数亦越高。在DCs培养的不同时间加入相同比例的Treg,发现Treg对DCs表面分子CD80、HLA-DR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加入Treg的时间越早,DCs表面分子表达降低越明显。结论 CHB患者Treg可显著抑制DCs免疫功能且呈时间和量的依赖,抑制DCs表面分子CD80和HLA-DR表达,可能是Treg抑制DC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培培;颜学兵;徐娟;武桂萍;石银月;赵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肾功能衰竭、伴凝血异常的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肾功能衰竭、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共40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三腔静脉导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A组)患者根据实验室凝血检测结果常规输注血浆和血小板;治疗组(B组)患者根据TEG监测结果输注血浆和血小板。同时观察两组病例穿刺后TEG的变化、伤口渗血以及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后TEG测定反应时间(R)、凝血酶形成时间(K)、大振幅(MA)和α角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TEG监测治疗的患者伤口出血减少,且局部感染率降低。结论肝硬化患者通过TEG监测数据及时纠正血液低凝状态,可减少伤口出血和感染,同时可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有创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赵佳平;侯米莎;胡海立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