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胸外科术后剖胸止血的病因分析

谢冬;姜格宁;陈晓峰;周建鸣;陈昶;朱余明;丁嘉安

关键词:
摘要:血胸是普胸外科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回顾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1970年至2009年所有普胸手术剖胸止血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出血来源、探讨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资料和方法 1970年至2009年,我院共开展各类普胸手术24637例,发生101例剖胸止血,发病率为0.69%.其中男89例,女12例;年龄16~77岁,平均(49.4±15.7)岁.除l例肺癌患者证实合并血友病外,其他患者术前均无凝血功能异常.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普胸外科术后剖胸止血的病因分析

    血胸是普胸外科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回顾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1970年至2009年所有普胸手术剖胸止血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出血来源、探讨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资料和方法 1970年至2009年,我院共开展各类普胸手术24637例,发生101例剖胸止血,发病率为0.69%.其中男89例,女12例;年龄16~77岁,平均(49.4±15.7)岁.除l例肺癌患者证实合并血友病外,其他患者术前均无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谢冬;姜格宁;陈晓峰;周建鸣;陈昶;朱余明;丁嘉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412例

    目的 探讨非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手术方法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2005年10月到2011年6月非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412例,其中男329例,女83例.年龄2岁8个月~28岁5个月,平均7岁8个月.其中102例行内固定取出手术.结果 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平均40 min,出血(10±2) ml.结论 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安全可行,并且不用进入胸腔操作,手术创伤更小,耗时更短,微创效果更好.

    作者:徐冰;曹李明;刘文英;王学军;杨纲;蒋文军;吉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方法及技巧

    单纯的肺动脉取栓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不仅没有任何效果,而且围术期病死率高,中长期效果差.CTEPH的手术治疗方法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可取得理想的近期、中长期治疗效果.现就PTE手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详细讲解.

    作者:甘辉立;张健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漏斗胸合并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回顾先天性漏斗胸合并肺部疾病的病例,探讨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2002年7月至2011年8月回顾性分析91例合并肺部疾病漏斗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4例,女27例.术前常规行胸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影像学证实的漏斗胸同时合并先天性肺囊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肺隔离症、肺大疱及部分较严重的肺气肿患儿30例,均同期行漏斗胸Nuss手术和开胸肺叶切除手术.结果 30例病例均顺利完成同期漏斗胸Nuss手术及肺叶切除手术,且终均通过病理诊断证实.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胸部CT扫描检查是诊断先天性漏斗胸合并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微创Nuss手术给同期行肺叶切除手术带来了可能.同期手术减少了患儿多次手术的手术风险,同时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

    作者:张娜;曾骐;陈诚豪;于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1世纪心脏外科几个热点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迅速发展,21世纪迎来了心脏外科医疗模式的重大变革.介入和微创技术已成为部分先天性分流性心脏病、冠心病和主动脉夹层等疾病治疗中的优选方法,给传统心脏外科带来了挑战,而终末期心衰及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也有了很大进展,胎儿心脏外科也在悄悄起步,成为近代心血管外科发展前沿的热点话题.现就21世纪心脏外科的几个热点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刘维永;杨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胸腔内的食管胃侧侧吻合

    结合国内食管癌、贲门癌手术较多习惯于取左胸径路的特点,我们尝试了胸腔内的食管胃侧侧吻合,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将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侧侧吻合组61例,男43例,女18例;年龄45~73岁,平均(60.51±6.83)岁;贲门癌20例、食管下段癌9例、食管中段癌32例.端侧吻合组65例,男49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1.08±7.31)岁;贲门癌15例、食管下段癌9例、食管中段癌41例.术前均经食管钡餐造影及胃镜证实.每例病人术前均签署手术告知同意书.

    作者:胡振东;张勤;张治;李明;尹荣;贾辉;蒋峰;李科;沈伟忠;许林;李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右心室肺动脉分流在Norwood一期手术中应用的进展和争议

    Norwood分期手术是外科治疗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HLHS)及相关单心室畸形的重要方法,其中一期手术风险大.经典Norwood一期手术中采用的改良B-T分流(Modified Blalock-Taussig Shunting,MBTS)可能是术后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也与术后并发症及中、远期病死率有关.近年来右心室肺动脉分流(Right Ventricular-to-Pulmonary Artery Shunting,RVPAS)代替MBTS作为肺血流来源的改良方式重新得到重视,其消除了肺血管阻力改变对体循环的影响,在提高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促进肺动脉发育及改善生存率方面存在优势.

    作者:黄雷;李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胸心外科的应用进展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是近年兴起的伤口治疗前沿技术,NPWT在临床应用日趋增多,向传统引流和伤口治疗模式提出了挑战.NPWT的定义、分类及优势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指用含一定孔隙的敷料(可含有引流管)覆盖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关节腔或胸、腹腔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连接管和填充敷料使伤口形成密闭的环境,在创面产生负压促进愈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创面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1 -5].

    作者:谢冬;姜格宁;徐志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网膜联合胸大肌肌瓣移位治疗放射性胸部溃疡1例

    患者女,30岁.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因14年前行胸腺瘤切除术后术区放疗,导致右室流出道狭窄加重,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7个月前于我院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术后出现原放疗部位骨坏死,伤口不愈并感染.查体见上胸部11 cm x8 cm溃疡缺损区,表面有黄色脓苔和坏死骨组织,边缘不齐,深达纵隔,深部可见主动脉搏动.

    作者:黄明君;苏刚;舒礼良;乔洪武;王磊;徐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Nuss手术矫治复杂漏斗胸95例

    目的 总结Nuss手术矫治复杂漏斗胸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2006年8月至2011年7月施行漏斗胸Nuss手术443例,其中Haller指数>6的极重度漏斗胸、严重不对称漏斗胸、有合并症的漏斗胸、复发性漏斗胸以及需放置多根钢板方能矫形满意者纳入复杂漏斗胸范畴,共95例,依漏斗胸复杂性的不同,分别和综合采用多种改良的Nuss手术技术:多钢板、斜行钢板、双弧形钢板等个性化技术;改进钢丝固定方式;合用截骨术;辅助小切口;不同侧置入胸腔镜;合并症的分期或同期手术等.结果 9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90.13 ±39.12) min,失血量(45.41±19.23) ml,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13.6%.术后平均住院(7.21±2.87)天,效果良好,优良率92.6%.结论 对复杂的漏斗胸采用改良的Nuss手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能取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

    作者:谢亮;陈刚;唐继鸣;贲晓松;周海榆;肖朴;周子浩;叶雄;张冬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3例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治疗

    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是主动脉壁内出血或主动脉壁内局限血肿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1],具有潜在致命性.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我们收治3例A型IMH,均治疗成功.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良或末控制,具体资料见表l.

    作者:程德志;尹琪;林富强;张翔;蒋成榜;孙成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安全细致开展微创Nuss手术

    漏斗胸是儿童时期为常见的胸壁畸形之一.一百年来无数学者试图用不同方法取得漏斗胸手术治疗的良好效果,并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漏斗胸手术经历了骨切除、胸肋骨截骨、截骨加外固定、截骨加内固定、翻转法及不截骨的外固定等阶段.

    作者:曾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加与不加人工瓣环Danielson成形术矫治Ebstein畸形的比较

    目的 比较应用Danielson成形术与Danielson加人工瓣环矫治Ebstein心脏畸形的效果,以确定后者在治疗Ebstein心脏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1例10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A或B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中19例采用单纯Danielson成形术矫治(A组),12例采用Danielson成形术加人工瓣环矫治(B组),回顾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围术期A组死亡1例(1/19例),B组无死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所有术后生存患者随访5~41个月,平均(23.0±18.5)个月.A组术后1年1例因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再次行三尖瓣成形术后死亡;B组术后无晚期死亡,组间远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24).超声复查显示患者房化心室均消失;三尖瓣反流结果,A组轻度11例,中到重度7例,B组轻度2例,无中到重度,组间差异显著(P=0.026).心功能NYHA A组Ⅰ级11例,Ⅱ~Ⅲ级7例;B组均为Ⅰ级,P=0.024.随访期内B组的6 min步行距离(6MWD)显著优于A组[(415±41)m对(382±46)m,P=0.047].结论 Danielson成形术加用人工瓣环矫治有助于提高A或B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的中、远期疗效.

    作者:杨毅;张健群;甘辉立;孔晴宇;王胜洵;郑斯宏;伯平;黄国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同期手术治疗肺动脉肉瘤伴肺癌1例

    肺动脉肉瘤(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AS)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起源于肺动脉内膜多潜能间充质细胞的恶性肿瘤[1-3].现报道1例非体外循环下经右后外侧切口同期手术治疗肺动脉肉瘤伴肺癌的病例.患者男,61岁.半年内常发热,感到胸闷、气促、心悸,近3个月体重下降5 kg.查体右肺呼吸音低、肺底闻及湿罗音,双下肢未发现明显水肿.WBC 10.8×109/L、PO2 71mm Hg(1 nun Hg =0.133 kPa)、SO2 0.94、肺泡动脉氧分压差40 mm Hg、纤维蛋白原5.45 g/L、D-二聚体706 ng/ml.

    作者:周文勇;陈晓峰;王海兵;张辉;赵明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微创技术同期治疗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技术同期治疗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应用双微创技术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6岁5月,平均5岁4月;体重16 ~ 20 kg,平均(18.00±1.79) kg.CT Haller指数3.9 ~5.0,平均(4.35±0.43).其中4例行室间隔缺损微创伞封术(3例膜部和1例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缺损直径4 ~5 mm);2例行中央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微创伞封术,直径12~16mm.先心微创术后行Nuss手术,术后常规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结果 手术顺利,术后5~11h拔除气管插管,平均(8.17±2.04)h.48h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等危险并发症.术后检查先心封堵效果良好,肺复张良好.术后出现1例切口延期愈合,经治疗后,均顺利出院.3例行钢板取出术,效果满意.结论 微创技术同期治疗合并先心的漏斗胸安全、满意,避免了二次手术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

    作者:石卓;李建华;徐玮泽;张泽伟;陈自力;俞建根;粱靓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后置入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

    目的 验证非胸腔镜Nuss手术的安全性,探讨后置入胸腔镜辅助治疗漏斗胸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 2009年9月到2010年10月,191例后胸腔镜辅助下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其中男146例,女45例.年龄2.8 ~20.0岁,平均(6.46±3.66)岁.Haller指数3.2 ~16.8,平均4.68±1.84.所有病例均先行非胸腔镜Nuss手术后再用胸腔镜观察.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27~50 min,平均( 32.49±2.79) min;出血l~l0ml,平均(2.19±0.87) ml.随访10 ~ 23个月,术后优良率100%,手术并发症13例,占6.81%.支撑架双侧均在胸膜外者18例,占9.42%;右侧在胸膜外者23例,占12.04%;左侧在胸膜外者17例,占8.90%.结论 有经验术者在掌握一定方法的前是下,非胸腔镜Nuss手术也是安全可行的,但后置入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更为安全、可靠,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非胸腔镜Nuss手术造成的损伤.

    作者:于洁;曾骐;张娜;陈诚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1例

    患者女,48岁.2010年2~3月反复出现胸闷、气喘伴咳嗽、头晕等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胸、腹部CT示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行胸腔及心包穿刺引流术后症状好转出院.2010年5月患者再次因上述症状入院.超声心动示右心房顶部可疑偏强回声,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轻度反流,少量心包积液;胸部CT及胸部血管CTA重建示右心房充盈缺损影伴心包积液,考虑恶性肿瘤可能.

    作者:杨鲸蓉;曾志勇;杨胜生;谢永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不能再生,引发左室重构和扩大,终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死亡.介入和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窒重构,但由于不能修复坏死的心肌而效果不佳.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缺血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供体缺乏、手术技术要求高和免疫排斥等因素影响,临床开展有限.

    作者:赵越;朱争艳;李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机器人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学习曲线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

    目的 明确单中心的机器人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学习曲线及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完成的94例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按术式不同分成心脏停搏组(54例,Ⅰ组)和心脏搏动组(40例,Ⅱ组).记录每组手术、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术后呼吸机辅助、住ICU和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对数曲线回归分析建立学习曲线,并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及术后超声复查未见残余分流.Ⅰ组方法学习曲线为:y(min)=68.741 -8.283(n)(x) (r2 =0.489,P<0.01);Ⅱ组方法学习曲线为:y(min)=355.51 -56.29(n)(x)(r2 =0.581,P<0.01).手术、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与术后呼吸机辅助、住ICU和住院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机器人辅助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学习曲线显著,手术时间延长不影响患者恢复.

    作者:杨明;高长青;肖苍松;吴扬;王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4组:U1组(预处理组),UTI20 000 U/kg,于麻醉后至升主动脉阻断前10 min自中心静脉输入;U2组(后处理组),UTI 10 000/kg,于升主动脉开放前5 min自主动脉根部灌入;U3组(联合处理组),U1、U2组方法联用;C组(对照组),不用UTI.对比分析4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 (1)U1、U2、U3组主动脉开放3~5 min心脏自动复跳率(70%、73%、90%)高于C组(33%);(2) U1、U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评分、心电图ST-T段改变、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及血清MDA、H-FABP、IMA、CK-MB的浓度均低于C组而高于U3组(P<0.05),血清SOD活性高于C组而低于U3组(P<0.05),而U1、U2两组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3)光镜下C组心肌组织呈凝固性坏死灶,示无结构的嗜酸性染色区;U3组心肌细胞损伤较小,细胞质、核染色均匀,边界清.结论 UTI后处理通过抑制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心律失常,产生心肌保护作用,从而改善心功能,和预处理保护作用相当,联合处理产生协同保护作用.

    作者:王焰斌;杨建安;王小雷;姚平;黄志勇;翟宇佳;程毅坚;叶晓青;李刚;杨晓涵;郭建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