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力农与前列腺素E1防治心脏术后右心衰

祁家驹;于洋

关键词: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室功能障碍, 右, 手术后并发症, 前列地尔, 米力农
摘要:目的 静脉联合使用米力农(Mil)与前列腺素E1(PGE1)防治术后右心衰竭,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正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病儿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Mil组(Ⅱ组)、PGE1组(Ⅲ组)、Mil与PGE1合用组(Ⅳ组).通过Swan-Ganz导管及动脉导管测定各组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肺动脉压力(PAP)、平均主动脉压力(MAP)、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和肺循环阻力(PVR),并比较各组呼吸辅助时间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 与其他3组相比较,Ⅳ组用药后的PAP、PVR及SVR下降明显,同时CI显著增加,并缩短了呼吸辅助时间.结论 静脉联合应用Mil和PGE1可有效防治术后右心衰的发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纵隔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病人 女,63岁.胸闷不适半个月.查体:胸廓无畸形,心前区无隆起,双侧呼吸动度相等.叩诊左下肺野呈浊音,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实验室检查:肿瘤生长因子TSGF 50U/ml(0~64),癌胚抗原CEA 2.46ng/ml(0~3.4),均在正常范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上叶舌段支气管口略变窄,尚通畅,管壁光整.

    作者:迟作强;高伟;李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同种带单向活瓣主动脉补片在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中的应用

    1998年5月至2005年5月,我们应用同种带单向活瓣主动脉补片手术治疗2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梁家立;张广福;李守先;姜冠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可溶性支架转染c-myc反义寡核苷酸预防静脉移植物再狭窄

    目的 探讨可溶性支架转染c-myc反义寡核苷酸的可行性及其对静脉桥内膜增生的作用,以利在分子水平对静脉桥再狭窄进行防治.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模型.合成c-myc寡核苷酸,处理可溶性支架,依组别不同,在静脉移植时管腔内分别置人:(1)空白对照;(2)单纯可溶性支架;(3)反义寡核苷酸可溶性支架;(4)正义寡核苷酸可溶性支架;(5)不匹配寡核苷酸可溶性支架;静脉移植后7、28和90d取出静脉桥.行HE及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中膜厚度及内膜/中膜比值;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静脉移植物内c-myc基因及PCNA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及激光灰度扫描,检测各组静脉桥中c-myc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静脉移植后7、28和90d反义寡核苷酸可溶性支架组静脉桥内膜增生程度显著降低;c-myc及PCNA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间点其他各组;c-myc基因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间点其他各组.结论 可溶性支架可实现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的转染,可溶性支架转染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可显著抑制静脉桥c-myc及PCNA基因的表达,预防静脉桥再狭窄.

    作者:孙宏涛;杜颖;吴清玉;许建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心脏停跳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病人中应用的比较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由于避免了应用体外循环以及由此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与体外循环(CPB)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相比,OPCAB具有较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特别对于具高危因素病人,OPCAB的优越性更为明显[1~5].我们统计141例高危病人手术资料,比较CABG及OPCAB对其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影响.

    作者:薛松;黄日太;申达浦;周文雄;谢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巨大纵隔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

    病人 男,43岁.活动后气促2个月.查体:气管右偏,桶状胸,左侧语颤增强,左肺叩诊浊实音,左肺呼吸音消失.CT示前纵隔、左胸腔内巨大肿块,CT值-84~24Hu,增强后病变实质部分轻度强化,考虑混合型胸腺脂肪瘤(图1).

    作者:童杰;邝世晏;于浩;薛小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完全液体通气减轻乳猪体外循环术后肺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以全氟化碳为载体的完全液体通气对乳猪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气体交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CPB术后肺损伤的乳猪分为完全液体通气组和传统机械通气组,每组6只.分别在CPB前、CPB后每3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通气4 h后取右下肺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8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并行细胞计数;取左下肺行病理分析.结果 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53.55±15.48)pg/ml对(81.32±15.23)pg/ml(P<0.05),髓过氧化物酶浓度(50.00±7.37)U/L对(75.00±9.19)U/L(P<0.05),均显著低于机械通气组;而白细胞介素8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检查显示完全液体通气组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完全液体通气能维持乳猪CPB术后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可明显减轻乳猪CPB术后肺部炎症反应和组织学损伤.

    作者:姜力骏;王强;刘迎龙;沈向东;杜茗;谢宁;吴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侵及食管壁深度的关系

    目的 对腺癌侵及食管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中心自1985年~2003年,手术治疗食管腺癌121例.其中男101例,女20例.年龄36~80岁,平均62岁.本组手术切除率为96.7%(117/121例).手术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每例为2~30个,平均8个.无淋巴结转移59例(48.8%)、有淋巴结转移62例(51.2%).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当肿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T1)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2.2%(10/45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0.3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0(0/45例);当肿瘤侵及食管周围组织(T4)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85.7%(6/7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5.1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71.4%(5/7例),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52.9%、1~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11.5%、>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0,P<0.01.结论 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随着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平均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均增加.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张逊;David I.Watson;Justin R.Bessell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肺切除术对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16例肺癌肺切除病人术中右心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观察肺切除术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与右心血流动力学变化关系及危险性.

    作者:滕洪;曲家骐;刘博;高光洁;刘晓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功能的远期随访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功能及形态变化.方法 对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903例病人术后三尖瓣功能进行了2~9年,平均(3.6±2.4)年的跟踪观察.所有病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环扩大或关闭不全,其中未行三尖瓣成形术者201例;行Kay或改良DeVega成形术者686例;三尖瓣成形术同时加成形环者16例.结果 未行三尖瓣成形术者术后2~3年有46例出现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行Kay或改良DeVega成形术者,术后3~5年150例出现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成形术同时加成形环者仅1例术后2年出现三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后远期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与三尖瓣环扩大、右心功能损害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有关,三尖瓣环扩大是其重要的原因.对二尖瓣置换术者,手术中一旦发现有三尖瓣环扩大,即使无三尖瓣关闭不全,亦应行三尖瓣成形术,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瓣环明显扩大者好在环缩术的同时加成形环.

    作者:王尔松;张宝仁;徐志云;邹良建;梅举;王连才;于伟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与食管癌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和Arg399Gln多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其对食管癌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 以PCR和PCR-RFLP方法分析了182例食管癌病人的上述基因多态,比较不同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病人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食管癌Ⅱb~Ⅳ期及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XRCC1Arg194Trp基因型及Arg399Gln基因型频率与0~Ⅱa期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虽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携带XRCC1194Arg/Trp杂合型和399Arg/Arg野生型基因型频率为32.3%,显著高于携带XRCC1194Arg/Arg基因型的20.0%(P=0.01).结论 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中携带194变异型基因型和399野生型基因型的病人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病变进展较快,因此与食管癌TNM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型,两者对食管癌病人的预后有影响.

    作者:刘建伟;雷威;马建欣;薛润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恶性胃肠道间质瘤3例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其中食管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较为少见.2001年至2004年我们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邵仲凡;苗福禄;陈光辉;潘引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主动脉弓离断并法洛四联症、右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侧支起源1例

    病儿 女,1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全身发绀,有蹲踞现象.查体:血压右上肢9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上肢100/70 mmHg,右下肢110/70 mm Hg,左下肢110/80mm Hg.口唇及颜面发绀,心率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Ⅵ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杵状指(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109°),右室肥厚.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3,双肺血稀疏,心腰凹,右室增大,双上腔静脉可疑.

    作者:路霖;祁秉文;吴清玉;祁国荣;王黎明;湛守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食管癌贲门癌经胸切除术512例

    1990年4月至2005年10月,我们连续对532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切除512例.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及住院死亡.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夏;李爱国;谭小荣;马晓宗;樊磊;肖峰;韩青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肺动脉切开取栓治疗急性大块肺栓塞1例

    病人 男,20岁.因双上肺浸润性结核,右下肢静脉、下腔静脉血栓住我院内科.2005年12月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血栓上端平第1腰椎上缘,予抗凝和抗结核治疗.

    作者:林博云;肖祥胜;谭松涛;黄旭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涉及气管部分切除的29例局部晚期肺癌病人预后分析

    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们为29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施行涉及气管部分切除的手术治疗,通过生存分析评价其疗效,进而探讨涉及气管部分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手术适应证.

    作者:杨浩贤;丁嘉安;姜格宁;童稳圃;周晓;高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人工机械主动脉瓣慢性梗阻的外科治疗

    人工机械主动脉瓣慢性梗阻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少见的晚期并发症,表现为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渐进性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临床预后不良,应引起重视.我们手术治疗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慢性梗阻狭窄病人,效果良好,现总结经验如下.

    作者:杨守国;王春生;陈昊;洪涛;陈志强;赵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eartstring无阻断近端吻合系统在OPCAB术中的应用

    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脉搭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多因术中行升主动脉操作造成内膜斑块脱落引发.随着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广泛开展,因主动脉插管造成的冠脉搭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下降.但大隐静脉仍是绝大多数冠脉搭桥术的主要选材,需要在升主动脉上进行外科钳夹及打孔操作,因此,主动脉斑块脱落仍然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大量的桥血管近端吻合辅助器械应运而生[3].现将我们对60例行OPCAB病人应用Heartstring主动脉近端吻合器的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锐;顾承雄;陈长城;杨俊峰;胡晖;张兆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自体带蒂带瓣心包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

    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对63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病儿分别应用自体带蒂带瓣心包片、带自体心包单瓣的人工补片和单纯自体心包片进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并随访2年.现就自体带蒂带瓣心包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高文根;汤楚中;梅运清;布艾加尔·哈斯木;胡大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29例原发性气管肿瘤的手术治疗

    1980年至2004年,我们手术治疗129例原发性气管肿瘤,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全组中男94例,女35例.年龄8~65岁.肿瘤位于气管中上段99例,占77%;下段30例,其中2例侵犯隆凸,占23%.

    作者:徐松涛;徐正浪;冯明祥;谭黎杰;蒋伟;王群;范虹;葛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和肺切除术后迁延性肺瘘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防

    近年来,有关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postpneumonectomy bronchopleural fistula)和肺切除术后迁延性肺瘘(prolonged air leak,PAL)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洋;李长远;刘国津;崔有斌;张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