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逊;David I.Watson;Justin R.Bessell
人工机械主动脉瓣慢性梗阻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少见的晚期并发症,表现为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渐进性升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临床预后不良,应引起重视.我们手术治疗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慢性梗阻狭窄病人,效果良好,现总结经验如下.
作者:杨守国;王春生;陈昊;洪涛;陈志强;赵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全氟化碳为载体的完全液体通气对乳猪体外循环(CPB)术后肺气体交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CPB术后肺损伤的乳猪分为完全液体通气组和传统机械通气组,每组6只.分别在CPB前、CPB后每3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通气4 h后取右下肺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8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并行细胞计数;取左下肺行病理分析.结果 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53.55±15.48)pg/ml对(81.32±15.23)pg/ml(P<0.05),髓过氧化物酶浓度(50.00±7.37)U/L对(75.00±9.19)U/L(P<0.05),均显著低于机械通气组;而白细胞介素8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检查显示完全液体通气组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完全液体通气能维持乳猪CPB术后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可明显减轻乳猪CPB术后肺部炎症反应和组织学损伤.
作者:姜力骏;王强;刘迎龙;沈向东;杜茗;谢宁;吴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胸腺瘤合并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79年至2004年间5例胸腺瘤合并PRCA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2例,女3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岁,均获根治性切除.胸腺瘤合并PRCA者占同期胸腺瘤病人的2.7%(5/185例).术后早期PRCA情况明显改善,术后长期生存4例,1例复发死亡.结论 胸腺瘤合并PRCA是一种少见疾病,外科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手段.对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能缓解者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晓峰;张其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人 男,20岁.因双上肺浸润性结核,右下肢静脉、下腔静脉血栓住我院内科.2005年12月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血栓上端平第1腰椎上缘,予抗凝和抗结核治疗.
作者:林博云;肖祥胜;谭松涛;黄旭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肺静脉梗阻(pulmonary venous obstruction,PVO)是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矫治术后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肺静脉-左心房吻合口或单个肺静脉开口等部位,造成严重的肺静脉回流受阻,直接影响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的效果,是导致病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PVO的分类、影响因素、病理、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综述如下.
作者:李建荣;刘迎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1 Arg194Trp和Arg399Gln多态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其对食管癌临床表型的影响.方法 以PCR和PCR-RFLP方法分析了182例食管癌病人的上述基因多态,比较不同TNM分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病人各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食管癌Ⅱb~Ⅳ期及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XRCC1Arg194Trp基因型及Arg399Gln基因型频率与0~Ⅱa期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虽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病人携带XRCC1194Arg/Trp杂合型和399Arg/Arg野生型基因型频率为32.3%,显著高于携带XRCC1194Arg/Arg基因型的20.0%(P=0.01).结论 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中携带194变异型基因型和399野生型基因型的病人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病变进展较快,因此与食管癌TNM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型,两者对食管癌病人的预后有影响.
作者:刘建伟;雷威;马建欣;薛润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80年至2004年,我们手术治疗129例原发性气管肿瘤,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全组中男94例,女35例.年龄8~65岁.肿瘤位于气管中上段99例,占77%;下段30例,其中2例侵犯隆凸,占23%.
作者:徐松涛;徐正浪;冯明祥;谭黎杰;蒋伟;王群;范虹;葛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90年4月至2005年10月,我们连续对532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施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切除512例.术后未发生吻合口瘘及住院死亡.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夏;李爱国;谭小荣;马晓宗;樊磊;肖峰;韩青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儿 女,1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全身发绀,有蹲踞现象.查体:血压右上肢9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上肢100/70 mmHg,右下肢110/70 mm Hg,左下肢110/80mm Hg.口唇及颜面发绀,心率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Ⅵ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杵状指(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109°),右室肥厚.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3,双肺血稀疏,心腰凹,右室增大,双上腔静脉可疑.
作者:路霖;祁秉文;吴清玉;祁国荣;王黎明;湛守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2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应用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技术行主动脉弓全弓置换,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禁非;黄方炯;许尚栋;孙东;蔡克强;于建波;赖以恒;刘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以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期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冠脉循环和外周循环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12例择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者,分别于CPB开始前、CPB中和主动脉开放后,经冠脉循环和体循环同时取血,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平均荧光强度和血清cTnⅠ浓度.结果 冠脉循环和体循环血cTnⅠ浓度在主动脉开放后均明显升高(P<0.05);CPB期间和主动脉开放后,体循环血CD11b含量不断升高,而冠脉循环内CD11b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期间,存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有冠脉滞留效应,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水平在冠脉循环中下降,在体循环中升高,出现分离现象,此时单纯以冠脉循环内CD11b表达水平判定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不全面.
作者:赵薇;李成辉;贾乃光;吴琨;王凤林;刘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人 男,43岁.活动后气促2个月.查体:气管右偏,桶状胸,左侧语颤增强,左肺叩诊浊实音,左肺呼吸音消失.CT示前纵隔、左胸腔内巨大肿块,CT值-84~24Hu,增强后病变实质部分轻度强化,考虑混合型胸腺脂肪瘤(图1).
作者:童杰;邝世晏;于浩;薛小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16例肺癌肺切除病人术中右心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观察肺切除术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与右心血流动力学变化关系及危险性.
作者:滕洪;曲家骐;刘博;高光洁;刘晓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儿 女,15岁.突发胸痛、腰痛、呼吸困难2 d.查体:体温38.3℃,心率11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140/100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颜面苍白、唇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罗音.
作者:翟春波;喻风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静脉联合使用米力农(Mil)与前列腺素E1(PGE1)防治术后右心衰竭,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矫正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病儿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Mil组(Ⅱ组)、PGE1组(Ⅲ组)、Mil与PGE1合用组(Ⅳ组).通过Swan-Ganz导管及动脉导管测定各组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肺动脉压力(PAP)、平均主动脉压力(MAP)、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和肺循环阻力(PVR),并比较各组呼吸辅助时间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 与其他3组相比较,Ⅳ组用药后的PAP、PVR及SVR下降明显,同时CI显著增加,并缩短了呼吸辅助时间.结论 静脉联合应用Mil和PGE1可有效防治术后右心衰的发生.
作者:祁家驹;于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常因自体动静脉材料有限及曲张、炎症等原因,无法满足需求.我们研究探讨应用脱细胞联合肝素处理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制备小口径异种移植血管的可行性.
作者:王学宁;陈长志;杨岷;吴学军;张谷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对48例左心室功能不全(EF值<0.4)的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现总结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何仁良;吕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其中食管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较为少见.2001年至2004年我们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邵仲凡;苗福禄;陈光辉;潘引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83年6月至2004年8月我们共收治21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病人.现将其手术治疗和远期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董光同;蒋成榜;郑亮承;孙成超;林超西;谢德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经左心房(LA)或左心室(LV)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1月至2005年4月,23例病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室壁瘤形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室壁瘤手术,同时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经房间隔左心房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10例(A组),经左心室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13例(B组).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首先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后行二尖瓣成形术和室壁瘤手术.结果 B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A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住ICU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LA大小、LV大小、EF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左心房、室大小均显著减小(P<0.05),EF显著改善(P<0.05).全组死亡2例,A组、B组各1例,病死率8.7%(2/23例).远期随访A组1例术后7个月因应激性溃疡出血、肝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术后4个月因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B组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生存者心功能Ⅰ~Ⅱ级,症状明显改善,二尖瓣结构、功能正常或仅轻-中度关闭不全.结论 经左心室室壁瘤切口入路行二尖瓣成形术疗效满意,该术式可将二尖瓣和左心室形态、功能的恢复同时设计,整体构思,相同的术野和同时兼顾手术操作,实现二尖瓣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快速有效的重建;且避免了常规右心房、房间隔或房间沟切口,简化手术操作,减轻心肌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孙寒松;崔彬;胡盛寿;杨研;贺东;罗新锦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