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泽;冯杰雄;刘文英;唐耘熳;韦福康;蒋小平
目的探讨胸腺瘤(TT)及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TTM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年间外科治疗的TT 258例,其中单纯TT 168例(组1),TTMG 90例(组2)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组1平均年龄38.4岁,93.4%的病人肿瘤直径大于5 cm, 病理分期多为III、IV期(61.2%).组2平均年龄46.2岁,肿瘤直径5 cm以下占65.6%,55.2%为病理I期.结论早期胸腺瘤诊断标准为:肿瘤直径<3 cm和病理分期I期;TTMG的特征是肌无力(MG)的症状重、病史短、症状进展快、胸腺危象的发生率高.
作者:曾涟乾;黄壮士;张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我们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同期行三尖瓣置换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姜楠;李庆和;徐栋;阮昕华;王强;左景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993年到2001年,我们共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12例,现将围手术期药物治疗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2例中男2例,女10例;年龄13~60岁,平均35.3岁.病程2~25个月,平均14.7个月.按Osserman分型:I型1例,Ia型3例,Ib型7例,V型1例.
作者:马良赟;伍硕允;陈志锦;叶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人男,8岁.左前胸壁发现肿物1年.查体见左前胸壁可触及16 cm×16 cm×10 cm大小囊性肿物.MRI报告为左胸壁巨大囊性肿块,长T1、长T2信号,约15 cm×15 cm×9 cm大小.
作者:药晋成;陈智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人男,0岁.术前诊断:贲门溃疡型腺癌;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III期);糖尿病(II型);阑尾切除手术后.术前心绞痛控制欠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近段90%狭窄,中段80%;回旋支(LCX)近段狭窄50%,远段99%;右冠状动脉远段后降支(PDA) 80%狭窄,左室支(PL)100%].
作者:王怀斌;甄文俊;佟宏峰;王永忠;马玉健;冀华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对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研究的不断进展,对其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大量临床资料的总结和长期的随访为评价其疗效提供了丰富依据,现有必要对TMLR的机制及疗效进行重新总结和再评价.
作者:王胜洵;张兆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支气管异物症是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多发生于小儿和老年人.98%的病例就诊于五官科,常通过硬质气管镜或纤维支气管镜钳夹摘除异物,仅少数病例因异物形状特异,或已嵌入支气管,或并大出血,不得不借助外科手术取异物或处理并发症.也有极少数病例,完全忘却异物吸入史,而是诊断为肺不张、肺部感染或肺癌接受手术切除病肺后才被发现为异物阻塞所致.现根据1989~2002年我们收治的42例手术治疗资料分析,对诊断治疗经验讨论如下.
作者:毛志福;程邦昌;黄杰;王土生;王志维;康敢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人女,0岁.阵发性心悸伴胸闷1年,心律平治疗无效.查体:一般情况好.血压140/90 mm Hg(18.63/12.00 kPa),心率105次/min,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心房纤颤.MRI及CT示后中纵隔有约8 cm×7 cm大小肿块,边缘光滑,位于气管隆凸前下方、左肺动脉下方、左心房上方,左肺动脉及左心房受推压;周边结构稍受压;增强扫描后病灶未见异常对比增强(图1).
作者:寇仁业;邹志强;袁耒;许世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转基因疗法和激光疗法防治移植静脉远期再狭窄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分为(1)对照组,(2)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组,(3)p53基因转染组,(4)低能量激光照射组,(5)p53基因转染并低能量激光照射组.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源p53基因的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应用DNA片段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HE、Masson及维多利亚兰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GFP基因转染组移植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率、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53基因转染组VSMC增殖率降低61%,凋亡率增加25%,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60%、33%,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I/M)减少37%;应用低能量激光照射组VSMC增殖率降低41.5%,细胞凋亡率增加40.9%,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58.5%、18.0%,I/M比值减少47.2%;转染p53基因同时应用低能量激光照射组VSMC增殖率较对照组降低61.7%,细胞凋亡率增高47.0%,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69.7%、44.4%,I/M比值减少44.5%.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和低能量激光血管外照射可以抑制移植静脉VSMC增殖,促进移植静脉VSMC凋亡,使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的增生减轻,具有防治移植静脉远期再狭窄的作用.
作者:迟立群;李功宋;高长青;朱朗标;刘凡光;顾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的体会.方法 2000年5月至2001年9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58例.年龄(3.54±1.59)岁,体重(13.6±4.0) kg.上腔静脉与右心耳插管临时转流,自上腔静脉入右房处横断上腔静脉,缝闭近心端,应用可吸收线端侧吻合远心端与右肺动脉,前壁用自体心包片加宽.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乳糜胸4例,一过性昏迷1例.腔静脉阻断(48±15) min,术前氧饱和度0.75±0.09,肺动脉压(12.8±2.3) mm Hg(1 mm Hg=0.133 kPa);术毕氧饱和度0.93±0.05,肺动脉压(16.5±2.9) mm Hg,胸腔及心包引流液(145±103) ml,呼吸机辅助(13±7) h,住院(10±5) d.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对于难以解剖根治或一期生理矫治的肺血少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该术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迎龙;于存涛;魏波;陈海生;辛永祥;何强;王建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我们应用持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了4例急性严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取得初步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激斌;张宝仁;邹良建;张伟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992年3月至2001年6月,我们对63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进行了3种术式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高百顺;尤涛;宋兵;李平;唐汉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人男,6岁.4个月前因车祸胸外伤致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左肩胛骨骨折、双侧气胸,经急救处理后病情稳定.1个月前突发胸闷、气促,两肺可闻及喘鸣音,经抗炎舒喘治疗,无效,呼吸困难日渐加重.CT检查显示气管隆凸上瘢痕性狭窄.因突发呼吸极度困难,急行气管插管,但皮球送气阻力很大,不能满意通气.紧急情况下速送手术室,全身肝素化(ACT 400~500 s)后右股动、静脉分别插管,常温体外循环下转流辅助,以2 L/min的流量维持氧饱和度稳定.
作者:马量;余国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2年5月在国内15个冠心病微创外科中心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 198例,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79.5%,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85.2%.年龄平均(61.6±9.0)岁,男性占77.3%.18.7%为左主干病变,76.9%为3支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6±0.17.其中二次手术者占1.5%,急诊手术占9.9%.结果 22例为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手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远端吻合口为(3.1±0.9)个,乳内动脉桥占65.6%,桡动脉桥占18.0%;5.2%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14例,病死率1.2%.其中术后心跳骤停或室颤7例,大出血2例,昏迷伴肾功能衰竭2例,大面积脑梗塞2例,呼吸衰竭1例.并发症中,围术期心肌梗死占0.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占0.3%,严重心律失常占1.2%,呼吸系统并发症占2.0%,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1.2%,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占0.7%,出血二次开胸占1.0%,胸骨愈合不良占0.6%.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一些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如何培训医师与推广应用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作者:万峰;陈彧;江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单肺通气期间采用定容(VCV)和定压(PCV)两种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及血气的影响.方法按美国麻醉协会病人全身情况评估(ASA)I~II级择期行结扎术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病儿20例,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右侧卧位,先行双肺定容通气(TLV-VCV),再采用右肺单肺定容通气(OLV-VCV),25 min后改为单肺定压通气(OLV-PCV),用旁气流通气监测法(SSS)监测TLV-VCV、OLV-VCV、OLV-PCV期间的呼吸力学参数(Ppeak、Pplat、Raw、Cdyn、Mvi、Mve),同时经食管超声多普勒(TED)监护仪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CO、SVR、SV、LVETi、ACC),并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PaO2、PaCO2).结果单肺定容通气与双肺定容通气相比,Ppeak、Pplat、Raw显著增高(P<0.01),Cdyn显著下降(P<0.01);CO、SV显著下降(P<0.05),SVR显著增加(P<0.05);动脉血PaO2显著下降(P<0.01).单肺定压通气与单肺定容通气相比,动脉血PaO2显著上升(P<0.05).结论单肺通气可使气道压力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下降;小儿单肺通气期间,采取定压通气模式,有利于改善肺泡氧合,预防和减轻单肺通气造成的低氧血症.
作者:胡智勇;杜立中;黄瑾瑾;肖菡;柳子明;康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利用编码血管生长素基因的腺病毒(Ad.ANG)转染骨髓基质细胞(BMSCs),并移植于缺血心肌,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Ad.ANG体外转染BMSCs后,通过ELISA方法检测ANG的表达和分泌情况;将转染Ad.ANG的BMSCs移植于同基因背景Lewis大鼠梗死心肌,通过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等超声指标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电镜研究细胞存活、分化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Ad.ANG转染BMSCs后,在培养上清中有大量ANG出现,4~7 d时表达达到高峰,15 d后仍可检测到蛋白表达.移植于缺血心肌4周后,实验组在心功能改善方面明显好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0.05)、Ad.ANG治疗组(P<0.01)和空白对照组(P<0.01),在促血管新生方面,实验组也明显优于以上3组.结论转染Ad.ANG后的BMSCs可获得很高的表达水平,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在改善心功能和促进血管新生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和基因治疗组.
作者:李志刚;梅举;张宝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Ebstein心脏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6月至2000年1月手术治疗139例Ebstein心脏畸形病人.其中行三尖瓣成形、房化右心室折叠和三尖瓣环DeVega成形111例,三尖瓣置换术27例,右心室发良不全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ETCPC)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2例(8.6%);近10年手术死亡率降至3.3%.成形组中10例再次行瓣膜置换术,均生存.结论对Ebstein心脏畸形应根据其病理解剖特征选择手术方案,轻型可选用三尖瓣成形术;中间A型可选用成形术,中间B型应慎重选择成形或瓣膜置换术;重型选用瓣膜置换术.
作者:张仁福;汪曾炜;朱洪玉;宫汉东;宋恒昌;谭丽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生物瓣二尖瓣单瓣置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166例使用广东I型猪瓣(GD-I)行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单瓣置换病人中男79例,女87例;平均年龄(29.4±9.9)岁.按年龄分为第1组(<30岁)84例,第2组(≥30岁)82例.76.3%的病人为房颤心律,6例术前有脑梗塞病史,98%的病人术前心功能为NYHA III~IV级.结果 14年累计生存率(52.5±7.0)%.术后90%心功能恢复至I~II级.晚期89例出现瓣衰坏,59例再手术,13年累计瓣膜未衰坏率为(15.5±4.3)%,其中第2组衰坏率较低.衰坏瓣膜病理改变为严重瓣膜钙化并瓣叶撕裂,右冠瓣病变较重.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脑梗塞.结论 GD-I猪瓣能有效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改善病人心功能.病例选择应为老年病人.生物瓣膜衰坏率较高,制作工艺有待改进.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应予以足够重视.
作者:张镜芳;简旭华;罗征祥;孙家珍;肖学钧;卢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食管癌是全球某些地区和国家较常见的肿瘤,估计每年有20万人死于本病.我国也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之一.虽然目前对食管癌外科治疗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其原因是缺乏准确的术前分期,约60%的病例临床分期和病理分期差距甚远.对食管癌的术前分期主要是确定病变范围、有无远处脏器转移、淋巴结受累及周围组织局部侵犯.准确的术前分期将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早期食管癌病人接受根治性外科手术,而对晚期食管癌病人进行姑息性外科手术或单纯放、化疗,同时可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作者:李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移植术(搭桥术)后使用左心机械辅助情况,为临床处理重症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了1 704例搭桥术病人使用左心辅助的情况,并分析了其与并发症、病死率相关因素.结果搭桥术病人左心机械辅助使用率为1.5%,脱机率76%,出院率48%.主要并发症为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MOF)、出血等.死亡病人大多在脱机后发生,主要死因为MOF、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结论搭桥术后左心机械辅助应强调早期使用,如有可能,小流量观察一段时间再停机.
作者:李京倖;朱晓东;胡盛寿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