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仁辉;陈婉婷;孙晓丽;杜莎莎;巩雅舒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影响因素及真菌感染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为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1000例,将其中164例IF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64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IFI的影响因素及PCR法检测肠道菌群情况.结果 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基础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 d、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者IFI的发生率高于淋巴瘤+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无基础疾病、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d、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者(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是I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恶性血液病IFI感染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1.13±0.67、7.46±2.14、0.27±0.03)×109/L均明显低于感染前(9.02±1.04、38.24±11.43、3.52±0.86)×109/L(P<0.05);观察组感染前和感染时肠道真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前和感染时细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时真菌量高于感染前(P<0.05),观察组感染时细菌量低于感染前(P<0.05).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种类>2种、白细胞计数≤1.0×109/L是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和肠道真菌量增加、细菌量减少有关.
作者:马闪珊;赵硕;孙冬梅;黄俊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2015年多药耐药菌(MDROs)的检出情况及耐药性,为多药耐药菌管理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三甲医院2015年1月-12月送检的分离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判断是否为多药耐药菌,采用统计学方法对MDROs检出率、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MDROs检出率、MDROs感染发生率和MDROs日检出率分别为33.66%,2.03%,0.24%;日检出率多的科室为重症医学科占2.76%;检出多的多药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551株,占46.66%;多药耐药菌部位来源多的为尿液,357株占30.23%;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别为0.54%,0.54%,0.91%,1.45%;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为0.00%;多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00%.结论 开展多药耐药菌及其耐药性监测,可为MDROs管理措施的实施以及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李寅环;刘小燕;林晓晖;冼翠尧;王法霞;刘香莲;周卫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临床价值,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8月在医院住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根据是否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将60例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非感染组39例,分别于入院第1、4、7、14天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并选择5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各时间点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和CRP水平在第4天均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组各时间点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血清PCT和CRP水平在第4天均显著升高,在第7、14天较第4天均显著下降.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联合动态监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并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及疾病预后的评估.
作者:徐益萍;骆方军;郑军;江克翔;陈铁炯;刘学成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医院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07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负压引流和每日换药,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和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分布.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比例(4.5%)显著低于对照组(9.6%),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2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61例,其中单一感染43例,混合感染9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38株占62.3%,观察组24例患者共培养出31株病原菌,其中单一感染患者17例,混合感染7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9株占61.3%;对照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观察组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对环丙沙星、苄卡西林、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早期二次缝合联合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感染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于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陈永胜;熊聪;陆惠波;段建文;周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病患的影响,分析镇痛方式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4月择期行肺叶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84例早期肺癌病患为观察病例,根据术后镇痛方法分成硬膜外自控镇痛(即硬膜外组)41例和静脉自控镇痛组(即静脉组)43例,观察手术前后病患肺功能、应激指标变化,对比两组镇痛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后相同时间点,硬膜外组VAS评分显著低于静脉组(P<0.05);手术后,两组MVV、FEV1、FVC先降后升,与术前相比变化明显,但硬膜外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静脉组(P<0.05);术后两组IL-6、hs-CRP和PEG2先升后降且硬膜外组变换范围明显低于静脉组(P<0.05);硬膜外组并发症发生率(26.83%)显著低于静脉组(46.51%),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硬膜外自控镇痛不仅镇痛效果显著,而且能够促进肺叶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病患肺功能恢复,而且对与应激性指标干扰更小.
作者:刘向东;郭琼;蒲运刚;万金城;赵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患者运用液体负平衡对其早期复苏和预后影响的分析.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住院治疗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LI)的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治疗上均给予抗炎抑菌、控制血糖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同时,治疗组患者进行液体负平衡管理模式,而对照组主要是维持患者液体出入量的平衡或适当达到正平衡进行液体的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血管外肺脏水指数(ELWI)、APACHEII的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治疗后的第5 d、7 d治疗组患者MAP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而PaO2/FiO2和ELWI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CVP治疗后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组(25.5±4.6)和对照组(23.8±4.0)APACHEII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治疗6h后,两组患者在APACHEII评分上治疗组(23.3±4.2)和对照组(22.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后24h、48h,治疗组患者APACHEI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尤以48h后治疗组(13.1±3.6)和对照组(17.8±3.2)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患者入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运用液体负平衡不仅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其临床效果也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妙仙;林根友;林相彬;陶福正;莫恩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在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干燥过程中使用气溶胶安全柜,评估对减少人体危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4月硬式内镜手术器械500件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件;实验组干燥时使用气溶胶安全柜,对照组在干燥时不使用气溶胶安全柜,比较两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测试结果.结果 实验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气溶胶安全柜后微生物气溶胶明显减少.结论 硬式内镜手术器械干燥过程中使用气溶胶安全柜可以明显减少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明显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水平.
作者:张辉琴;李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Logistic回归分析骨科创伤患者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干预对策.方法 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医院骨科156例AB医院多药耐药菌感染创伤患者的多药耐药菌分布以及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156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体174株,其中31株多药耐药菌,占17.8%.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发生多药耐药与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碳青霉烯类、合并糖尿病和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呈明显相关性(χ2=3.935、8.052、5.637、8.519、10.018、4.806、8.261及34.887,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是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发生多药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91、4.442、8.541,P<0.05).结论 医院骨科创伤感染患者多药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血清白蛋白、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冬红;蒋云甫;陈英;陈城;马锦虹;王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和分析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方面的效果,以期筛选出有价值的指标协助临床诊疗,降低病死率.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2月198例脓毒症患者,根据入院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将纳入的19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低乳酸组99例、中乳酸组65例和高乳酸组34例,参考预后分为生存组154例和死亡组44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血乳酸水平工作ROC曲线、影响预后因素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乳酸、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低、中乳酸组生存率高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酸组生存率高于中、高乳酸组,死亡率低于中、高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12h、24h、48h,生存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组血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病情判断、预后评估方面意义重大,能有效反映病情程度、指导临床治疗、预测结局,且检测方便、简捷、经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世琴;贾安奎;徐爱华;范杰斐;李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醇类免洗手皮肤消毒液和无醇免洗手消毒液两种产品对多药耐药菌的杀菌情况.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法,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泛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15株、产ESBLs大肠杆菌12株等多药耐药菌为实验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大肠杆菌15株为对照组,对比两种产品对各种菌种的杀灭情况.结果 醇类免洗手消毒液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大肠杆菌等多药耐药菌的杀灭对数均大于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也都大于5;无醇免洗手消毒液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大肠杆菌等多药耐药菌的杀灭对数均大于5,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也都大于5.结论 醇类免洗手皮肤消毒液和无醇免洗手消毒液这两种免洗手皮肤消毒液对多药耐药菌以及其对应非耐药菌的杀灭效果均十分优秀,值得信赖.
作者:高操;刘永刚;孙大伟;周欣桐;栗圣良;金碧玥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以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分析其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类型、分布特点及原因,并从护理角度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4月在医院接受手术麻醉1000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麻醉后恢复室护理期间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特点、类型及原因等进行总结分析,对诱发麻醉恢复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提出预防和控制对策.结果 数字双盲法抽取PACU患者10000例医院感染率4.1‰,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感染多,分别31.7%和24.4%;年龄越低和年龄越高,PACU患者医院感染率越高,对比差异显著;PACU停留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越高;护理人员执行PACU无菌操作不到位、PACU消毒隔离不严格是诱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分别到34.2%和29.3%.结论 麻醉恢复室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与消毒措施不到位、无菌操作不规范等有关.强化医院感染的认知,规范消毒隔离,切断传染途径,是解决麻醉恢复室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为PACU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借鉴.
作者:陈淑萍;管斐;徐绿萍;唐国民;郑玉芬;冯春英;孙建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有效性,为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6月30日诊治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常规胰岛素强化皮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时血糖(FPG、2h PG)、炎性因子(WBC、CRP、PCT)变化,以及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FPG、2h PG、WBC、CRP、PC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感染控制时间分别为(4.75±2.22)d、(34.67±5.31)U/d、(5.61±2.04)d短于对照组(6.43±2.76)d、(42.94±6.65)U/d、(7.67±2.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8例低血糖发生,观察组有1例低血糖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利于感染及血糖水平的及时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是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戴慧芳;苏小游;吴朝明;李海;朱烈烈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blaC T X-M基因分型及相应耐药特征,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医院细菌室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69株;对上述菌株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表型及耐药特征的检测;统计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及其基因型的分布;对比不同基因型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结果 69株菌株中,37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其中36株为blaC T X-M型基因,占97.30%;单独检出blaC T X-M-1有10株,占27.78%,单独检出blaC T X-M-9有24株,占66.67%,同时检出blaC T X-M-1和blaC T X-M-9有2株,占5.56%.C T X-M-1菌株和CTX-M-9菌株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为100%.CTX-M-1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CTX-M-9菌株(P<0.05).结论 blaCTX-M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常见的基因型,且以blaC T X-M-9型为主.blaC T X-M-1型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以及氨曲南的耐药性显著高于blaC T X-M-9型菌株.
作者:孙文萱;田鹏飞;李轶;刘玲;王洪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 T影像学检查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选择医院接诊的68例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 T影像学进行检查.分析X线胸片诊断与CT诊断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比较、肺部真菌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构成比、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 35例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51.47%;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经C T影像学检测,肺部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有弥漫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分别占37.14%、25.71%、22.86%和14.29%;35例患者按照枟全国临床检查操作规程枠进行病原学诊断,均呈现阳性,阳性率为100.00%;X线胸片诊断8例呈阳性,阳性率22.85%;C T影像诊断31例,阳性率88.57%,C T影像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是以曲霉菌属为主,其次为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CT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或肿块影、晕征、空洞.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特别是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中,结合患者临床的基础疾病,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刘宇亭;段早晖;夏瑞明;姚克林;赵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194例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CR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置管资料,分析CRI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全身)、抗菌药物封管、柠檬酸钠封管对CRI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94例患者中,48例患者出现CRI,发生率24.74%;糖尿病、年龄>75岁、ALB<35 g/L、Hb<90 g/L、重复置管及长期置管与CRI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柠檬酸钠封管及抗菌药物封管能降低CRI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对CRI的发生无明显影响.结论 深静脉置管患者CR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干预.
作者:张文玉;胡凤华;徐宁;高斌;涂阳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心脏手术患者3479例,其中术后发生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患者73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的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药敏分析结果.结果 年龄30~55岁患者发生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率更高,与<30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型15例,占20.5%,Ⅱ型43例,占58.9%,Ⅲ 型15例,占20.5%.Ⅲ型患者T≥38℃ 、伤口裂开或者脓性分泌物、自发性疼痛、WBC>10×109/L、低蛋白血症比例显著低于Ⅰ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X线或者C T显示纵膈增宽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32例病原菌诊断明确,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占54.3%,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5%,真菌5株,占6.2%;革兰阴性菌耐药结果分析显示三种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达到了10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达到了100%,而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高龄患者心脏外科术后容易并发深部胸骨切口感染,其中以Ⅱ型多见.临床预防及治疗应结合临床特征以及病原学结果.
作者:张继凤;杨侃;夏海娜;杜守峰;齐博;曹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老年痴呆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血管性痴呆(VD)患者6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6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126例患者中42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例,下呼吸道感染32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进食困难、长期卧床、吸烟史、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肿瘤、低蛋白血症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史、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程长、合并肿瘤、低蛋白血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不同痴呆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而糖尿病、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肿瘤及低蛋白血症等是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建玲;闫志新;贾爱兰;苏琳琳;黄贞;熊芬霞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CA重复基因多态性与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18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RSV组)78例和非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非RSV组)102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毛细管电泳检测IFN-γCA基因多态性.结果 RSV组患者中(CA12)+/(CA12)+、(CA12)+/(CA12)-基因型PSI评分显著低于(CA12)-/(CA12)-基因型,IFN-γ浓度显著高于(CA12)-/(CA12)-基因型(P<0.05).RSV组(CA12)+/(CA12)+基因型显著低于非RSV组和对照组,(CA12)-/(CA12)-基因型显著高于非RSV组和对照组(P<0.05),非RSV组与对照组组间各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扰素-γCA重复基因多态性与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IFN-γCA基因重复12次时,IFN-γ表达量降低,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临床症状加重.对RS V感染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对加快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云秀;王晶;刘爱云;葛永春;商全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方法 针对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 I)、是否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腹部手术史等对2013年6月-2015年5月548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结果 548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93例占16.97%,患者在年龄、BM I、吸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糖尿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示: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均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检出病原菌243株,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率较高,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高龄、吸烟、导尿管留置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合并糖尿病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德重;王丽丽;陈炳合;孙培胜;房祥杰;闫争强;张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不同肠外营养方式对其营养状况的临床实际影响,为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研究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88例,根据肠外营养的方式不同将患儿分成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4例;以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肠外营养时间、出院体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为观察指标.结果 高剂量组患儿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分别为(12.43±2.51)d、(6.41±1.41)d和(7.41±1.11)d,明显少于低剂量组(14.98±3.49)d、(10.18±3.02)d和(10.29±3.20)d;高剂量组恢复出生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情况和出院体质量分别为(28.71±2.51)g/kg/d和(2066.43±244.32)g,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7.02±4.32)g/kg/d和(1901.23±300.21)g;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高剂量氨基酸和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方式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合并感染患儿的营养状况,提升临床的综合治疗效果.
作者:曹献云;李岩;剧松丽;宋菲;徐雁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