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分析

江子芳;杨方英;吴婉英;俞新燕;高利琴;王慧勤

关键词:肿瘤,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摘要:目的 明确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964例置管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1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及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 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0.42%,21例感染患者中14例为置管部位及导管尖端病原菌培养阳性,占66.67%,7例患者无局部感染症状,占33.33%;21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感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47.62%,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33.33%,真菌4株占19.05%,主原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3.81%、14.29%、14.29%;年龄≥60岁、PICC留置时间≥7d、留置部位为贵要静脉是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随访、增加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国内首次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10种B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TEM为90.0%、CARB为100.0%、KPC为5.0%(经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为KPC-2型)、OXA-10群为10.0%,膜孔蛋白oprD2基因均为缺失.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失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查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分泌物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性及预防对策

    目的 监测与分析医院住院患者2008-2011年感染性分泌物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性,探讨感染控制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细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药敏结果采用CLSI 2008-2011年折点进行判断;万古霉素采用E-test试条进行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测采用头孢西丁法;采用WHONET5.4-5.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77株CNS中检出MRCNS 97株,检出率为54.8% ;CNS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均>8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60.0%;对氯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 医院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对感染性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遏制和降低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陈孝进;王菊纲;万芳;王克仕;王玲;鄢丽华;黄维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 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后不同护理方法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将中医科住院的中风后遗症行留置导尿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管理,观察术后尿道感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两个周期监测,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6.00%、10.00%、17.00%、22.00%、27.00%、32.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1.00%、3.00%、8.00%、12.00%、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个周期末监测细菌感染情况,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2.00%、16.00%、24.00%、28.00%、36.00%、48.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2.00%、4.00%、12.00%、16.00%、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导尿后进行规范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朱秀明;余朱燕;陈海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11-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现患率调查,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床旁逐个调查和查阅在架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现患率调查表,对2011年9月9日和2012年2月28日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与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40%与3.89%,例次感染率为2.40%与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占77.35%,其次为泌尿道占6.90%,皮肤软组织占3.95%;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和肾内科;多药耐药菌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的比例分别为35.3%和32.1%,限制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分别为36.9%和54.8%;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5.2%和52.0%.结论 加强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监测与干预,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降低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成惠;何山;李雪梅;张晓春;陈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研究分析

    目的 通过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观察其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 随机研究调取乐清市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分析对象,设为对照组;2010年5月开始,对乐清市三所医疗机构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随机调取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信息收集,依次填写自行设计的研究调查表;比较两组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360例均采用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100.0%,其中321例为单一用药,占89.2%,39例为二联用药,占10.8%;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41例,占66.9%,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137例,占38.1%;观察组360例,301例患者实施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83.6%,其中291例为单一用药,占96.7%,20例为二联用药,占3.3%;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61例,占86.7%,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220例,占73.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具有显著合理性(P<0.05);两组患者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集中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乐清市药事质控中心及各单位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干预管理措施,能降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掌握好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及指征,做到抗菌药物的规范化应用.

    作者:谷优玲;杨理会;赵乐萍;邵传峰;江忠贵;夏锦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自2003-2010年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部感染患者113例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 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对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为72.3%,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为18.2%;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为100.0%,对头孢噻肟敏感率为61.1%,而对头孢唑林的敏感率仅为16.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对头孢曲松的敏感率为71.4%,而对氨苄西林敏感性低,仅为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感染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效果好,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则对亚胺培南比较敏感,说明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依旧是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部感染的后手段.

    作者:李靖;党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干预效果,探讨感染控制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方法 以2011年2-4月采取传统管理方式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以5-7月采取医院感染控制干预管理模式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手术室及相关环节管理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07%,对照组为9.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也是医院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重点部门,通过有效实施控制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刘蔚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46例,对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6例患者术后有8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28%;共检出7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共21株,占29.17%,主要为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5.28%和11.11%;革兰阴性菌共51株,占70.83%,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16.67%、13.89%、6.94%和5.56%;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及喹诺酮类较敏感,其中以万古霉素敏感度高,敏感率为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均<8.3%.结论 应加强术后感染的监控,对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相关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叶国超;高卫利;刘力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目的 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措施,以降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2011-2012年医院新生儿病房的3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加强病房感染管理措施后,统计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结果 实施管理措施后,300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5例,感染率为5.00%;其中肺炎5例、口疮1例、肠炎3例、皮肤感染2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结论 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完善领导管理制度,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提高医务人员卫生消毒意识行为,做好环境及物品的消毒工作,对症解决问题,为新生儿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

    作者:郑连央;张亚丽;黄静;项崇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EB病毒DNA监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重要性研究

    目的 探讨EB病毒DNA监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指导病情的评估.方法 收集儿科2011年6月-2012年8月治疗的IM患者66例,入院2d及7d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DNA的表达.结果 入院2d检测EBV-DNA阳性率为89.4%、7d检测阳性率为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肝脾肿大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热程在1×103~1×105、1×105 ~1×107和>1×107组分别为(6.12±3.22)d、(7.43±4.65)d和(9.16±5.24)d,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可以用于IM的早期诊断以及患儿病情的评估.

    作者:吴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心静脉置管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 月-2012年7月医院92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 大专及以上和高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和2.63%,均低于其他患者,预防意识较高率分别为87.50%和86.84%,均高于对照组,预防知识掌握较佳率为81.25%和81.58%,均高于对照组,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所有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均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预防意识及预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是影响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程度较低者应给予重点健康教育.

    作者:童小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8例肛周脓肿患者脓液标本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 对208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半自动细菌鉴定仪MicroScan AS-4对分离的12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和抗菌药敏试验,同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128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阳性率为32.81%,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均<15.0%;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相比较,产ESBLs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西丁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8例肛周脓肿患者脓液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非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远较非产ESBLs菌更加严重.

    作者:寿叶女;甄国东;陈建江;单平囡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全身麻醉施行手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影响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年龄、麻醉方式、手术种类;>60岁的老年患者36例,占45.0%,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中,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分别为44、20、16例,各占55.0%、25.0%、20.0%;神经系统疾病和胸部、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别为40、20例,各占总疾病的50.0%和25.0%.结论 应加强对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杨双梅;马世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调查诸暨市女性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并研究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以探讨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新手段.方法 对在诸暨市医院行宫颈筛查的3153名女性,进行HPV、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及宫颈组织病理诊断,分析HPV感染状况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 调查3153例行宫颈筛查的妇女中HPV检出阳性946例,感染率30.0%;3153例行宫颈筛查的妇女中,宫颈正常、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 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Ⅱ-Ⅲ)及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25.4%、31.6%、74.7%、97.4%,显示HPV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以宫颈正常组为对照,CINI、CINⅡ-Ⅲ及宫颈癌的OR值分别为1.8、29.8、47.4;CINⅡ-Ⅲ、宫颈癌>二重感染率显著高于宫颈正常组及CIN 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诸暨市女性宫颈HPV感染较高,以HPV16、HPV18和HPV58型为主,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高度相关,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作者:吴兵;张崇移;李铭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脊液常规细胞学检测在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脑脊液(CSF)常规细胞学检测在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中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2月124例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病毒性颅内感染CSF改变较轻;化脓性脑膜炎CSF白细胞数重度升高占62.5%,80% CSF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分别为75%和54%;结核性脑膜炎CSF改变呈混合性细胞反应.结论 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SF检查结果对颅内感染的诊断、病情衍变、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钟庆祝;季柏林;林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口腔修复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20例患者,对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的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废物处理和易感人群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HBsAg阳性患者有42例,阳性率为35.0%;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诊室空气中细菌平均数量为(2.3±0.2)CFU/m3,感染组(3.5±0.3)CFU/m3;器械表面的细菌数量,感染组(102±11) CFU/cm2,未感染组(62±13) CFU/cm2;感染组易感人员24例,未感染组2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过程中未感染组的废物处理要优于感染组.结论 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垃圾处理和易感人群等因素均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执行口腔修复科技术操作规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口腔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才能降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发生率.

    作者:卢宇;王姝;杨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肝癌患者腹水肠球菌属感染及耐药研究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腹水肠球菌属感染现状及其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医院住院的肝癌患者腹水培养检出的157株肠球菌属,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对住院的475例肝癌患者进行腹水培养,检出肠球菌属157株,其中粪肠球菌72株占45.86%,屎肠球菌47株占29.94%,铅黄肠球菌27株占17.20%,鹑鸡肠球菌9株占5.73%;肠球菌属对四环素、利福平耐药率均>75.0%,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90.0%,另外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比例近50.0%;屎肠球菌仍旧是耐药性严重的肠球菌属.结论 肝癌患者腹水肠球菌属感染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铅黄肠球菌等较为少见的肠球菌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多药耐药和高耐药现象相当严重.

    作者:王步补;阮战伟;王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流行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对2011年3月-2012年5月所有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按CLSI 2010年推荐方法对葡萄球菌属进行耐甲氧西林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结果 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4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4株,耐甲氧西林检出率分别为38.3%、69.7%,耐甲氧西林菌株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莫西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20.0%,对其他药物耐药性高;916株大肠埃希菌和514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59.0%、34.8%,产ESBL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类敏感性较高,对其他药物耐药性高;外科、内科、ICU是各种耐药菌株流行的重要病区.结论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高,耐药严重,及时监测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指导临床诊疗行为,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关幼华;刘世平;区云枝;罗丽贞;刘春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强化换药室管理对预防手术切口发生医院感染的作用

    为加强换药室感染管理,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笔者回顾性对比了加强换药室管理前后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情况.1 临床资料以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切口均为Ⅰ类切口,共收集626例伤口愈合资料.

    作者:杨文艳;张会久;胡雅光;张素文;李文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内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20例医院内科系统的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相关信息,根据病情所有患者均给予PICC,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PICC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7%;其中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0例,8株分离菌中4株为革兰阳性菌、3株为革兰阴性菌、1株为真菌;2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局部定植16例,局部感染3例,菌血症1例;PICC发生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管径≥16G、导管多腔、有糖尿病史、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10.0±1.2)d、70.0%、70.0%、75.0%、70.0%,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6.2±1.3)d、45.0%、45.0%、50.0%、45.0%,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29.0±3.2)g/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患者的(36.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PICC发生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管腔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低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孙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