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幼华;刘世平;区云枝;罗丽贞;刘春林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酶显色法检测52例结核性脑膜炎、48例化脓性脑膜炎和4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腺苷脱氨酶水平分别为(16.51±6.53)、(5.62±2.57)、(3.25±1.3)U/L;结核性脑膜炎组腺苷脱氨酶水平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治疗后2、4、6周腺苷脱氨酶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进展,腺苷脱氨酶水平不断下降(P<0.05).结论 脑脊液中的腺苷脱氨酶测定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发现及鉴别诊断,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可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金雪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干预效果,探讨感染控制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方法 以2011年2-4月采取传统管理方式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以5-7月采取医院感染控制干预管理模式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手术室及相关环节管理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07%,对照组为9.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也是医院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重点部门,通过有效实施控制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刘蔚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真菌感染导致严重支气管哮喘发作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呼吸科2010年3月-2011年7月收治的3例真菌感染致严重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81、71、69岁,哮喘病史10~40年;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哮喘急性发作,均接受长时间大剂量吸入激素、β-受体激动剂和全身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且效果不明显;血气分析均表现为2型呼吸衰竭,其中1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痰培养均>2次结果为烟曲霉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阳性;患者血清IgE监测均<1000 IU/ml;3例患者胸部CT均未出现支气管扩张表现,2例见多发肺内浸润影、空洞及胸膜下结节,1例CT未见异常;患者均为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临床诊断侵袭性肺真菌病,1例两性霉素B治疗及另2例给予伏立康唑;3例患者抗真菌治疗6~8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ACT评分20~25分,复查痰培养未再发现真菌生长.结论 对于反复急性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同时长时间大剂量吸入激素或口服激素,常规抗感染平喘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可能,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作者:张平骥;夏国光;戴丽;卞婧;张运剑;张冰;王艳霞;王卓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手术室的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区域.我院在启用洁净手术室后,使感染率降低,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将我院实施感染监管前后各10个月内进行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切口感染率作为此项研究的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作者:桑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观察其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 随机研究调取乐清市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分析对象,设为对照组;2010年5月开始,对乐清市三所医疗机构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随机调取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信息收集,依次填写自行设计的研究调查表;比较两组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360例均采用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100.0%,其中321例为单一用药,占89.2%,39例为二联用药,占10.8%;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41例,占66.9%,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137例,占38.1%;观察组360例,301例患者实施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83.6%,其中291例为单一用药,占96.7%,20例为二联用药,占3.3%;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61例,占86.7%,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220例,占73.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具有显著合理性(P<0.05);两组患者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集中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乐清市药事质控中心及各单位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干预管理措施,能降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掌握好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及指征,做到抗菌药物的规范化应用.
作者:谷优玲;杨理会;赵乐萍;邵传峰;江忠贵;夏锦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医院50例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并对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平均腹腔双套管冲洗时间21.8 d,未发生腹腔积液、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医院感染3例,感染率6.0%,其中切口感染率4.0%,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2.0%.结论 加强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提高腹腔严重感染手术后的治疗效果,避免医院感染.
作者:周静;杨亚南;潘立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析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接受全麻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962例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收集的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后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麻醉通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有无镇痛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459株,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52.51%、9.58%、9.15%、6.97%、6.10%;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显示出不同敏感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度高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68.88%,而氨曲南敏感度低为36.10%;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吸烟史、肺部手术、基础疾病、麻醉通气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结论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治疗时应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当发生感染后,应结合药敏试验进行抗菌药物选择.
作者:杨灵君;张涛;狄华君;陈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该病诊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老年肺部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老年患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丁酰硫代胆碱法分别测定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组、肝功能不全组CHE水平.结果 对照组血清CHE水平为(7800.03±1632.78)IU/L,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组CHE水平为(4072.98±2396.36) IU/L,其中肝功能不全组为(4734.79±2445.64)IU/L,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CHE异常比例为0.00%,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组、肝功能不全组分别为:71.00%和54.16%,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按照预后将老年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生存组CHE水平为(4771.06±2431.42) IU/L,而死亡组则为(2387.96±1259.58)IU/L,死亡组较生存组明显降低(P<0.05);生存组CHE异常比例为59.20%,而死亡组达96.60%,死亡组较生存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老年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血清CHE水平显著降低,其降低程度可能与预后相关,可作为患者病情监测、治疗与预后判断的综合指标.
作者:杨长春;杨贵荣;李凯;高敏;赵海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诸暨市女性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并研究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以探讨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新手段.方法 对在诸暨市医院行宫颈筛查的3153名女性,进行HPV、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及宫颈组织病理诊断,分析HPV感染状况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 调查3153例行宫颈筛查的妇女中HPV检出阳性946例,感染率30.0%;3153例行宫颈筛查的妇女中,宫颈正常、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 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Ⅱ-Ⅲ)及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25.4%、31.6%、74.7%、97.4%,显示HPV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以宫颈正常组为对照,CINI、CINⅡ-Ⅲ及宫颈癌的OR值分别为1.8、29.8、47.4;CINⅡ-Ⅲ、宫颈癌>二重感染率显著高于宫颈正常组及CIN 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诸暨市女性宫颈HPV感染较高,以HPV16、HPV18和HPV58型为主,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高度相关,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作者:吴兵;张崇移;李铭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志贺菌属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2011年9月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122株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血清群;按照2011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判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结果 122株志贺菌属中福氏志贺菌118株、宋内志贺菌4株;122株志贺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和拉氧头孢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头孢类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达100.00%;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性高,而氟喹诺酮类的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28.69%、左氧氟沙星17.21%及加替沙星13.11%.结论 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率高,应加强耐药性检测与防治.
作者:周雪;李家斌;胡立芬;朱玉林;杨海飞;叶英;孙秋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定期培训在改善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及意识中的效果,从而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率.方法 对医院手术室员工定期培训后,培训前后统一参加考试,统计合格率,技能操作采用先培训后现场随机抽考.结果 培训前参加考试共82人,理论操作考试合格57人,合格率为69.5%;培训后参加考试共82人,理论操作考试合格78人,合格率为95.1%;技能操作考试合格76人,合格率为92.68%;培训后较培训前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培训可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率,加强业务操作技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胡玉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状,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2011年出院患者病历38 722份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1113例,感染率为2.87%,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占15.54%、神经外科占9.81%及血液科占7.04%;感染部位居首位的为下呼吸道305例,占47.29%;革兰阴性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68.66%,其中居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6.74%、14.75%、10.60%.结论 加强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重点部位及重点环节的监测力度,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尚秀娟;程爱斌;安立红;董善俊;吴玉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10种B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TEM为90.0%、CARB为100.0%、KPC为5.0%(经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为KPC-2型)、OXA-10群为10.0%,膜孔蛋白oprD2基因均为缺失.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失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查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消化性溃疡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300例老年HP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消化性溃疡分为两组,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0例HP感染的老年患者中,有80例老年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溃疡患者平均年龄(68.7±4.7)岁,明显高于未发生溃疡患者的(63.1±3.0)岁,且吸烟史、饮酒史、药物治疗史、生活规律及体重指数与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存在相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知识及单因素分析结果,对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既往有吸烟史是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生活规律是其保护因素,可以减低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风险(P<0.05).结论 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受到年龄及吸烟史的影响,而生活规律的老年HP感染患者,其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较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可干预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童三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黄芩素协同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分为空白组、黄芩素组、阳性对照克拉霉素组、左氧氟沙星组、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两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低抑菌及杀菌浓度;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 17 54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培养3d和7d后可形成早期及成熟期的生物被膜;早期活菌计数结果显示,无论是早期或成熟期各组单独作用时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期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7.19±0.12)log10 CFU/ml、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7.25±0.13)log10 CFU/ml,与空白组(7.88±0.10)log10 CFU/ml或左氧氟沙星(7.81±0.07)log10 CFU/ml单独作用组相比,活菌计数明显减少(P<0.05);成熟期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7.29±0.09) log10 CFU/ml、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7.36±0.11)log10 CFU/ml与空白组(7.89±0.12)log10 CFU/ml或左氧氟沙星(7.87±0.08)log10 CFU/ml单独作用组相比,活菌计数也明显减少(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无论是早期或成熟期药物组合作用组与单独作用组相比,死菌均明显增多.结论 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具有破坏作用,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
作者:黄莹莹;陈一强;孔晋亮;阎萍;蔡双启;杜仲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和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消毒供应中心的38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1年半的跟踪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了解前一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的优良程度、感染例数等信息;将人性化管理模式引入中心管理中,6个月后对中心工作人员重复上述问卷调查,统计两次调查的结果,对比前后感染意识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在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工作2h后洗手前细菌数平均为(18.04±2.47) CFU/cm2,洗手后为(3.10±1.02) CFU/cm2,明显少于之前的(21.47±6.14)、(6.05±2.13)CFU/cm2;引入人性化管理后,1年内中心总感染频次为104次,人均2.47次/年,明显少于之前总数143次,人均3.41次/年,各数据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中心内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有了大幅提高,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推广.
作者:陶华;李高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消毒供应科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在医院管理中结合风险管理理论,重视一次性无菌物品库、再生医疗器械灭菌包无菌间环境的管理,对其风险、复杂、隐蔽、危害严重的特点进行防范尤为重要.1 无菌物品存储与发放中存在的问题1.1 知识欠缺及细节防范重视不到位专职人员对于无菌间物品管理要求、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知识欠缺,规范原则不能与实际管理融会贯通,增加无菌物品再次污染的概率.
作者:曹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培养分离出的29 594株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9 594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722株占12.6%;革兰阴性杆菌9436株占31.9%;真菌5562株占18.8%;各感染菌株数均逐年增多,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呈逐年下降趋势;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MRSA检出率有下降趋势,MRC-NS呈明显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在2011年有所下降,肠球菌属的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在2010年有下降趋势.结论 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肖敏敏;邵慧;丁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胃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采用快速尿酶法检测组织的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71.7%、35.0%,HP感染率分别为40.0%、53.3%、83.3%,三者之间两两比较,P<0.05;癌组织中HP阳性50例,FHIT蛋白同时阳性12例;HP阴性10例,FHIT蛋白同时阴性1例;HP阳性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4.0%,显著低于HP阴性组治中的90.0%;相关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r=-2.146,P<0.05).结论 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逐渐降低,HP感染率逐渐增高,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常廷民;李秀敏;范颖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2011年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为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临床干预提供指引.方法 对该院2011年1-12月所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送检标本共1277份,合格标本1207份,合格率94.52%;阳性标本429份,阳性率为35.54%;在送检标本中,以痰培养标本检出率高,为61.54%;检出病原菌451株,检出率37.37%,其中,革兰阳性菌71株占15.74%,革兰阴性菌238株占52.77%,真菌142株占31.49%,前3位原菌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20株、大肠埃希菌68株、肺炎克雷伯菌64株,分别占26.61%、15.08%、14.19%;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65株,检出率14.4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12、33、20株,未检出多药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葡萄球菌属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呈多药耐药.结论 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肿瘤患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及流行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桃;龚光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