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作用

黄莹莹;陈一强;孔晋亮;阎萍;蔡双启;杜仲业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 黄芩素, 左氧氟沙星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芩素协同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分为空白组、黄芩素组、阳性对照克拉霉素组、左氧氟沙星组、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两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低抑菌及杀菌浓度;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 17 54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培养3d和7d后可形成早期及成熟期的生物被膜;早期活菌计数结果显示,无论是早期或成熟期各组单独作用时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期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7.19±0.12)log10 CFU/ml、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7.25±0.13)log10 CFU/ml,与空白组(7.88±0.10)log10 CFU/ml或左氧氟沙星(7.81±0.07)log10 CFU/ml单独作用组相比,活菌计数明显减少(P<0.05);成熟期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7.29±0.09) log10 CFU/ml、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7.36±0.11)log10 CFU/ml与空白组(7.89±0.12)log10 CFU/ml或左氧氟沙星(7.87±0.08)log10 CFU/ml单独作用组相比,活菌计数也明显减少(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无论是早期或成熟期药物组合作用组与单独作用组相比,死菌均明显增多.结论 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具有破坏作用,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8-2011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感染病原菌的变化趋势,以促进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医院2008-2011年某日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次共调查住院患者5045例,医院感染237例,感染现患率为4.74%;ICU、神经外科、血液内科等为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送检率平均31.21%,共检出感染病原菌11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2%,革兰阳性球菌占19.8%,真菌占12.9%;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预防用药逐年下降,一联用药比例为74.16%.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渐趋于合理,ICU、神经外科、血液内科及下呼吸道感染仍是今后医院感染工作监控的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

    作者:罗柳荣;刘滨;周丽芳;黄敏容;周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应用静脉留置针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

    临床使用的β-内酞胺类抗菌药物、多数头孢菌素类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试验表明,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这类抗菌药物常无明显抗菌药物后效应,必须每日多次(2~4次/d)给药可达到此目的,如果延长给药间隔,将无法保证有效率,不仅不能将细菌杀死,而且可使细菌产生选择耐药.如果严格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求,每天频繁反复的穿刺给药,患者从心理和肌体很难接受,患者不能配合治疗,不仅难于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也会导致细菌耐药增加.

    作者:董彩虹;徐林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透留置导管出口湿敷溶液外敷的效果观察

    在血液透析中,深静脉导管置人作为血管通道被普遍使用.为了减少导管口和隧道的感染,2012年1-6月我科对42例行长期留置导管的血透患者,通过采用复合碘与百多邦外敷导管口消毒方法进行疗效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2年1-6月行长期留置导管42例血透病例,导管出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红肿、疼痛、渗液、导管松动等感染症状.

    作者:何惠芬;许晓妹;毛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床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有效措施.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理实习生普遍存在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认识淡漠的现状;在医疗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掌握率为85.0%,医院感染、职业危害预防知识的掌握率只占38.8%,规范洗手方法的掌握率仅占20.0%,其余知识的掌握率均<50.0%;锐器伤调查显示,以玻璃瓶划伤、针刺伤为主,分别占18.1%、10.0%;自我防护行为调查,其中工作服及时清洗与消毒、非无菌操作戴口罩这2项做得较差,其余项目也未达到100.0%满意.结论 应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作者:谭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CU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ICU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上半年医院ICU临床分离的146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结果 146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标本,占93.15%,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米诺环素外,其他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2.74%,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高,为56.85%;多药耐药菌株检出率由2009年的44.4%上升至62.33%.结论 ICU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呈增长趋势,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马爱英;胡庆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谱文献分析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谱,早发性VAP与晚发性VAP病原谱差异及其他临床流行病学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维普中刊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VAP临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2743篇,其中共18篇进入统计分析,18篇均可用于病原学统计,共检出病原菌334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2457株占73.4%,革兰阳性球菌555株占16.6%,真菌335株占10.0%;可用于早发性VAP与晚发性VAP病原谱比较的共3篇,统计出铜绿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以及真菌的构成比稍有差异(P<0.05),其余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发病率统计的共9篇,统计出发病率为41.6%;可用于病死率统计的共10篇,统计出病死率为25.0%.结论 文献分析显示,VAP病原谱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早发性VAP与晚发性VAP病原谱差异不大.

    作者:王林峰;王选锭;黄小萍;胡丽庆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目的 研究全胃肠外营养患者(TPN)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12月45例经TPN治疗住院患者,选取经TPN治疗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者为感染组;无感染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 选取的45例经TPN治疗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总发生率为15.5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在年龄、TPN治疗时间、置管时间、置管类型、免疫抑制剂使用和是否入住ICU治疗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TPN治疗患者出现CVC-RI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TPN治疗时间、置管时间、置管类型、是否入住ICU治疗;其中年龄≥60岁占85.71%,TPN治疗时间≥5d占71.43%,置管时间≥4周占71.43%,使用三通管占71.43%,ICU治疗占71.43%.结论 通过了解经TPN治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以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

    作者:傅红飞;寿月清;周月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56例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均给予止咳、化痰、吸氧、抗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应用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0%,显著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峰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PEF、FEV1、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5%和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协同作用,可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

    作者:陈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全身麻醉施行手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影响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年龄、麻醉方式、手术种类;>60岁的老年患者36例,占45.0%,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中,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分别为44、20、16例,各占55.0%、25.0%、20.0%;神经系统疾病和胸部、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别为40、20例,各占总疾病的50.0%和25.0%.结论 应加强对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杨双梅;马世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以预防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将骨科住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手术部位皮肤常规2%碘酊消毒后,用2%氯己定醇进行脱碘;对照组常规2%碘酊消毒后,应用75%乙醇脱碘;两组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30 、60 min作细菌学检测,观察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的影响.结果 消毒后3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后6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92.5%、对照组为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己定醇脱碘可提高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达标率.

    作者:胡静波;孙杰;尚蔚;任慧;孙培龙;杨世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析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接受全麻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962例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收集的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后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麻醉通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有无镇痛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459株,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52.51%、9.58%、9.15%、6.97%、6.10%;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显示出不同敏感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度高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68.88%,而氨曲南敏感度低为36.10%;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吸烟史、肺部手术、基础疾病、麻醉通气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结论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治疗时应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当发生感染后,应结合药敏试验进行抗菌药物选择.

    作者:杨灵君;张涛;狄华君;陈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残胃病变与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病变患者4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残胃病变中胆汁反流占57.1%;幽门螺杆菌阳性占40.5%,胃癌、胃溃疡和残胃炎各组之间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毕Ⅱ式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P<0.05),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毕Ⅰ式(P<0.05);术后1年内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显著低于1年后的85.0%和55.0% (P<0.05).结论 合理选择术式避免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伍小青;刘慧燕;陈晓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消化性溃疡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300例老年HP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消化性溃疡分为两组,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0例HP感染的老年患者中,有80例老年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溃疡患者平均年龄(68.7±4.7)岁,明显高于未发生溃疡患者的(63.1±3.0)岁,且吸烟史、饮酒史、药物治疗史、生活规律及体重指数与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存在相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知识及单因素分析结果,对相关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既往有吸烟史是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生活规律是其保护因素,可以减低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风险(P<0.05).结论 HP感染的老年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受到年龄及吸烟史的影响,而生活规律的老年HP感染患者,其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较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可干预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童三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EB病毒DNA监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重要性研究

    目的 探讨EB病毒DNA监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指导病情的评估.方法 收集儿科2011年6月-2012年8月治疗的IM患者66例,入院2d及7d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DNA的表达.结果 入院2d检测EBV-DNA阳性率为89.4%、7d检测阳性率为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肝脾肿大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热程在1×103~1×105、1×105 ~1×107和>1×107组分别为(6.12±3.22)d、(7.43±4.65)d和(9.16±5.24)d,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可以用于IM的早期诊断以及患儿病情的评估.

    作者:吴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真菌感染致严重支气管哮喘3例报道

    目的 探讨真菌感染导致严重支气管哮喘发作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呼吸科2010年3月-2011年7月收治的3例真菌感染致严重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81、71、69岁,哮喘病史10~40年;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哮喘急性发作,均接受长时间大剂量吸入激素、β-受体激动剂和全身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且效果不明显;血气分析均表现为2型呼吸衰竭,其中1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痰培养均>2次结果为烟曲霉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阳性;患者血清IgE监测均<1000 IU/ml;3例患者胸部CT均未出现支气管扩张表现,2例见多发肺内浸润影、空洞及胸膜下结节,1例CT未见异常;患者均为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临床诊断侵袭性肺真菌病,1例两性霉素B治疗及另2例给予伏立康唑;3例患者抗真菌治疗6~8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ACT评分20~25分,复查痰培养未再发现真菌生长.结论 对于反复急性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同时长时间大剂量吸入激素或口服激素,常规抗感染平喘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的可能,及时合理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作者:张平骥;夏国光;戴丽;卞婧;张运剑;张冰;王艳霞;王卓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IP)中的临床价值,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住院治疗的236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出生的236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新生儿的PCT、CRP和WBC的变化.结果 联合检测对研究组、细菌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与其他组的灵敏度为80.5%、95.6%、85.6%、10.0%;特异度分别为72.0%、88.6%、70.3%、60.0%;联合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5%与72.0%;PCT和CRP在细菌性感染组和混合感染中显著上升(P<0.05);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WBC仅在细菌性感染组显著上升(P<0.05),改变幅度<PCT和CRP,但治疗前后仍有显著性改变(P<0.05);未在其他感染组观察到3个指标的显著改变.结论 PCT较CRP和WBC灵敏度高,PCT联合CRP、WBC检测能有效执行对细菌性/混合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是新生儿肺炎的合理血清学感染指标组合模式.

    作者:徐向勇;李正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超声心动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186例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心动检查对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瓣附着赘生物所占比例为27.96%,二尖瓣附着37.63%,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混合附着18.82%,三尖瓣附着14.52%,肺动脉瓣附着10.75%,与手术所见无明显差异;瓣膜反流、瓣膜穿孔等与术中所见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心动分辨率较高,对于微小赘生物以及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瓣膜结构损害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了解心脏基础疾病.

    作者:张玉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作用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作用,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0年1-9月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相关持续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CQI,2011年1-9月与2010年1-9月同期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00%下降至35.80%,用药疗程合理率由5.93%提高至95.68%,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由31.86%上升至99.38%,术前30 min~2 h用药比率由19.26%上升至97.53%,药物联用比率由5.93%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232.82±68.12)元降低至(34.43±16.62)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手术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且所有患者均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作者:范国才;吴明东;王卫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CU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索ICU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2009年1月-2010年6月入院患者(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耐药率与AUD的相关性,前瞻性干预ICU 2010年7月-2011年12月入院的患者(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通过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比较两组优势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AUD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分离病原菌201株,干预组196株,两组以革兰阴性菌占绝对优势,对照组67.6%、干预组7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干预组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5.3%、11.7%,较对照组的20.9%、14.9%呈明显下降;干预组肠杆菌科菌和非发酵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30.0%,较对照组>40.0%有显著下降;两组筛选出9种优势菌株的耐药率大多与AUD呈正相关关系,对照组有鲍氏不动杆菌(P<0.01)、溶血葡萄球菌(P<0.05)两组呈显著正相关;干预组有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组呈显著正相关(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结论 细菌耐药性与AUD有关,降低AUD,能有效扼制细菌耐性的增长,是控制细菌耐药切实可行的监测指标.

    作者:章小敏;叶爱菊;罗良剑;丁正祥;洪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有关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医院2011年1-12月ICU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结果 217例ICU住院时间>48 h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为14.29%,日感染率为0.4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1.61%,其次为血液、泌尿道,分别占32.26%、9.68%;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感染居首位,感染率为9.94%;中心静脉置管和留置尿管相关性感染次之,感染率分布为6.10%和1.85%;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4014份,培养阳性菌株3053株,阳性率为76.06%,其中革兰阴性菌2299株占75.30%,革兰阳性菌627株占20.54%,真菌127株占4.16%,排名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4.03%、22.76%、16.41%.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医院感染以3种导管留置患者为主,目标性监测可针对3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实施全程管理,重点干预诊疗操作中的医疗行为,对预防控制ICU患者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使用的感染发病率具有显著效果,因此,目标性监测是减少医院感染的科学监测方法.

    作者:杨永杰;郝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