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芬
目的 分析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自2003-2010年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部感染患者113例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 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对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为72.3%,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为18.2%;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为100.0%,对头孢噻肟敏感率为61.1%,而对头孢唑林的敏感率仅为16.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对头孢曲松的敏感率为71.4%,而对氨苄西林敏感性低,仅为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感染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效果好,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则对亚胺培南比较敏感,说明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依旧是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部感染的后手段.
作者:李靖;党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室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以控制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比较2011年7-12月(采用传统管理方法)和2012年1-6月(采用强化管理模式)两个时间段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指标.结果 2012年1-6月清洁抽查合格率98.61%、包装月抽查合格率83.33%、卫生学检测合格率100.00%,明显优于2011年7-12月的清洁抽查合格率96.89%、包装月抽查合格率72.22%、卫生学检测合格率91.67%,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加强供应室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黄清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10种B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TEM为90.0%、CARB为100.0%、KPC为5.0%(经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为KPC-2型)、OXA-10群为10.0%,膜孔蛋白oprD2基因均为缺失.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失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查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HA-MRSA)和社区相关性MRSA (CA-MRSA)的相关致病因子及其分布规律,为医院关于MRSA的感染学控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的53株MRS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MRSA中杀白细胞毒素(PVL)及α-溶血素(α-HL).结果 临床分离的53株MRSA中,PVL毒素15株CA-MRSA中5株阳性,阳性率为33.3%,38株HA-MRSA中1株阳性,阳性率为2.6%,(P≤0.05);15株CA-MRSA进行α-溶血素检测,其中9株阳性,阳性率为60.0%;38株HA-MRSA,其中23株阳性,阳性率为60.5% (P>0.05).结论 PVL毒素和α-溶血素是MRSA主要的致病因子,在携带率方面,CA-MRSA比HA-MRSA更容易携带PVL毒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α-溶血素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林琳;王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2011年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为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临床干预提供指引.方法 对该院2011年1-12月所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送检标本共1277份,合格标本1207份,合格率94.52%;阳性标本429份,阳性率为35.54%;在送检标本中,以痰培养标本检出率高,为61.54%;检出病原菌451株,检出率37.37%,其中,革兰阳性菌71株占15.74%,革兰阴性菌238株占52.77%,真菌142株占31.49%,前3位原菌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20株、大肠埃希菌68株、肺炎克雷伯菌64株,分别占26.61%、15.08%、14.19%;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65株,检出率14.4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12、33、20株,未检出多药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葡萄球菌属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呈多药耐药.结论 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肿瘤患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及流行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桃;龚光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志贺菌属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2011年9月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122株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血清群;按照2011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判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结果 122株志贺菌属中福氏志贺菌118株、宋内志贺菌4株;122株志贺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和拉氧头孢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头孢类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达100.00%;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性高,而氟喹诺酮类的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28.69%、左氧氟沙星17.21%及加替沙星13.11%.结论 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率高,应加强耐药性检测与防治.
作者:周雪;李家斌;胡立芬;朱玉林;杨海飞;叶英;孙秋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某院ICU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的定植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MDROs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1月-2009年4月入住某院ICU的67例患者鼻前庭和直肠拭子进行筛查培养及细菌鉴定,采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例患者共有37例发生MDROs定植,总定植率为55.22%;其中入ICU前MDROs已定植17例,住ICU期间新增定植20例;肛拭子定植MDROs均为肠杆菌科细菌,入ICU前定植率为12.69%,入ICU后定植率为44.74%,入ICU后定植率明显高于入ICU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前庭拭子定植MDROs为MRSA,入ICU前后定植率分别为0、2.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ROs新增定植组患者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碳青霉烯类或含酶抑制剂药物与未新增定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ICU时间长是影响患者MDRO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患者住ICU后MDROs定植率明显升高,住ICU时间长是导致其定植率明显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ICU住院时间可减少MDROs定植,降低MDROs感染率和防止暴发流行.
作者:李春辉;吴安华;艾宇航;刘文恩;明广峰;刘志勇;马新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术期不同时期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为剖宫产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150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时期不同分为术前组872例及术后组630例;术前组患者在术前30 min单次给予头孢呋辛2.0g静脉滴注,术后组患者在术后使用头孢呋辛2.0g静脉滴注,2次/d,连用3 d;头孢呋辛过敏患者使用林可霉素1.8g静脉滴注.结果 术前组使用头孢呋辛者占74.88%,术后组使用头孢呋辛者占71.90%,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组术后感染率0.69%,术后发病率1.26%;术后组术后感染率1.27%,术后发病率10.63%,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前组为(38.49±12.35)h、(4.81±1.15)d,术后组为(50.32±24.18)h、(5.24±1.3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术后发病率,较术后使用更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高丽;董宇凤;唐兴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2007年1月-2011年12月阴沟肠杆菌在感染中的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的GN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应用Whonet5.4、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98份阳性标本中分离出阴沟肠杆菌264株,占阳性标本的2.7%,其中呼吸道、伤口分泌物、尿液、血液、脓液、胸水分别占77.3%、10.2%、7.2%、3.4%、1.1%、0.8%;以呼吸内科、老年病科、神经外科及ICU的检出率为主,分别为25.8%、20.4%、18.6%、15.2%;在264株阴沟肠杆菌中,有产酶株180例占68.2%;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性低,分别为2.1%、2.4%、4.5%.结论 阴沟肠杆菌分离率、产酶株有逐年上升趋势,多药耐药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率.
作者:王小丽;胡兰英;李兴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肝癌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治该类感染发生的措施.方法 选取210例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进行分组比较相关指标,探讨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并发肺部感染组患者既往吸烟患者占42.55%,既往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患者占53.19%,术前低蛋白血症患者占23.40%,术前进行深静脉穿刺患者占36.17%,均高于未并发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肺部感染组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占21.28%,低于未并发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肺部感染组患者术前住院时间为(7.2±1.4)d,手术时间为(186.4±32.5)min,术中气管插管时间(162.1±17.8)min,术中出血量为(1264.8±150.7)ml,术后留置鼻胃管时间为(12.5±4.5)d,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4.5±2.4)d,均大于未并发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住院时间较长、术前进行深静脉穿刺、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气管插管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不使用镇痛泵、术后长时间留置鼻胃管时间和使用呼吸机均是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金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有关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医院2011年1-12月ICU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结果 217例ICU住院时间>48 h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为14.29%,日感染率为0.4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1.61%,其次为血液、泌尿道,分别占32.26%、9.68%;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感染居首位,感染率为9.94%;中心静脉置管和留置尿管相关性感染次之,感染率分布为6.10%和1.85%;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4014份,培养阳性菌株3053株,阳性率为76.06%,其中革兰阴性菌2299株占75.30%,革兰阳性菌627株占20.54%,真菌127株占4.16%,排名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4.03%、22.76%、16.41%.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医院感染以3种导管留置患者为主,目标性监测可针对3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实施全程管理,重点干预诊疗操作中的医疗行为,对预防控制ICU患者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使用的感染发病率具有显著效果,因此,目标性监测是减少医院感染的科学监测方法.
作者:杨永杰;郝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68例MRSA所致VAP患者随机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每组各34例,两组的疗程均为7~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细菌清除率、炎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利奈唑胺组MRSA清除率为73.5%、总有效率为64.7%,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55.9%、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白细胞、前降钙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利奈唑胺组白细胞、前降钙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程度显著优于万古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MRSA所致VAP疗效优于万古霉素,可明显提高细菌清除率,减轻肺部炎性反应,不良反应少.
作者:殷胜禄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立体防护在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水平.方法 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医院随机选择外科、骨伤科普通病房采用立体防护,期间住院的手术患者12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前期12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立体防护实施前后病房空气洁净度、患者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立体防护实施后对空气、医护人员人、电器、桌面等监测合格率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防护实施后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22例,分别为切口、肺部及其他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2%;实施前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98例,医院感染率为7.66%;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防护措施应用于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可明显提高空气及物品清洁度,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方群;章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消毒供应科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在医院管理中结合风险管理理论,重视一次性无菌物品库、再生医疗器械灭菌包无菌间环境的管理,对其风险、复杂、隐蔽、危害严重的特点进行防范尤为重要.1 无菌物品存储与发放中存在的问题1.1 知识欠缺及细节防范重视不到位专职人员对于无菌间物品管理要求、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知识欠缺,规范原则不能与实际管理融会贯通,增加无菌物品再次污染的概率.
作者:曹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城区非孕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城区554例非孕妇女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检测,按1∶1配比法选取未感染者作为参照对象.结果 554例非孕妇女中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51例,感染率为9.21%;年龄30~39岁组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29%;结婚0~10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3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结婚<20年、环境高温、妇产科手术、人流史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人流史、妇科手术史是导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加强对非孕妇女妇科疾病的检查,能有效地降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率.
作者:黄柏丽;宣柏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定期培训在改善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及意识中的效果,从而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率.方法 对医院手术室员工定期培训后,培训前后统一参加考试,统计合格率,技能操作采用先培训后现场随机抽考.结果 培训前参加考试共82人,理论操作考试合格57人,合格率为69.5%;培训后参加考试共82人,理论操作考试合格78人,合格率为95.1%;技能操作考试合格76人,合格率为92.68%;培训后较培训前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培训可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率,加强业务操作技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胡玉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16/18型感染的关系,为探索膀胱癌新的治疗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HPV感染检测,分析高危HPV16/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结果 65例膀胱癌组织中高危型HPV 16/18检测阳性有42例,阳性率为64.6%,3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有2例,阳性率为6.7%;膀胱癌组织中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T2-T4、G3、淋巴结转移组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率分别明显低于Tis-T1、G1-G2和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结论 HPV16/18感染可能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病,并对膀胱癌的恶性程度与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朱伟智;姚许平;温海涛;王钢;刘晓明;陈特磊;吴齐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培养分离出的29 594株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9 594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722株占12.6%;革兰阴性杆菌9436株占31.9%;真菌5562株占18.8%;各感染菌株数均逐年增多,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呈逐年下降趋势;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MRSA检出率有下降趋势,MRC-NS呈明显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在2011年有所下降,肠球菌属的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在2010年有下降趋势.结论 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肖敏敏;邵慧;丁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IP)中的临床价值,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住院治疗的236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出生的236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新生儿的PCT、CRP和WBC的变化.结果 联合检测对研究组、细菌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与其他组的灵敏度为80.5%、95.6%、85.6%、10.0%;特异度分别为72.0%、88.6%、70.3%、60.0%;联合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5%与72.0%;PCT和CRP在细菌性感染组和混合感染中显著上升(P<0.05);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WBC仅在细菌性感染组显著上升(P<0.05),改变幅度<PCT和CRP,但治疗前后仍有显著性改变(P<0.05);未在其他感染组观察到3个指标的显著改变.结论 PCT较CRP和WBC灵敏度高,PCT联合CRP、WBC检测能有效执行对细菌性/混合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是新生儿肺炎的合理血清学感染指标组合模式.
作者:徐向勇;李正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鄂西山区医院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内科病区预防、控制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筛选年龄≥60岁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和新规则进行操作与评价;采用WHONET 5.4-5.5版本分析数据.结果 共分离247株病原菌,分离率居前6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5.9%、肺炎克雷伯菌占16.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0%、鲍氏不动杆菌占14.6%、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1%、大肠埃希菌占7.3%;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达10.9%、13.9%;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0.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8.6%;但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鄂西山区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采取干预措施,延缓和控制细菌耐药率快速增长的不利局面.
作者:刘佳;刘泽秀;王伟;王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