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董宇凤;唐兴敏
目的 调查城区非孕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城区554例非孕妇女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检测,按1∶1配比法选取未感染者作为参照对象.结果 554例非孕妇女中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51例,感染率为9.21%;年龄30~39岁组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29%;结婚0~10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3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结婚<20年、环境高温、妇产科手术、人流史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人流史、妇科手术史是导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加强对非孕妇女妇科疾病的检查,能有效地降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率.
作者:黄柏丽;宣柏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胃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采用快速尿酶法检测组织的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71.7%、35.0%,HP感染率分别为40.0%、53.3%、83.3%,三者之间两两比较,P<0.05;癌组织中HP阳性50例,FHIT蛋白同时阳性12例;HP阴性10例,FHIT蛋白同时阴性1例;HP阳性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4.0%,显著低于HP阴性组治中的90.0%;相关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r=-2.146,P<0.05).结论 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逐渐降低,HP感染率逐渐增高,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常廷民;李秀敏;范颖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以预防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将骨科住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手术部位皮肤常规2%碘酊消毒后,用2%氯己定醇进行脱碘;对照组常规2%碘酊消毒后,应用75%乙醇脱碘;两组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30 、60 min作细菌学检测,观察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的影响.结果 消毒后3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后6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92.5%、对照组为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己定醇脱碘可提高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达标率.
作者:胡静波;孙杰;尚蔚;任慧;孙培龙;杨世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现患率调查,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床旁逐个调查和查阅在架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填写统一现患率调查表,对2011年9月9日和2012年2月28日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与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40%与3.89%,例次感染率为2.40%与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占77.35%,其次为泌尿道占6.90%,皮肤软组织占3.95%;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为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和肾内科;多药耐药菌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的比例分别为35.3%和32.1%,限制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分别为36.9%和54.8%;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5.2%和52.0%.结论 加强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监测与干预,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降低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成惠;何山;李雪梅;张晓春;陈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有关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医院2011年1-12月ICU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结果 217例ICU住院时间>48 h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1例,感染率为14.29%,日感染率为0.4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1.61%,其次为血液、泌尿道,分别占32.26%、9.68%;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以呼吸机相关性感染居首位,感染率为9.94%;中心静脉置管和留置尿管相关性感染次之,感染率分布为6.10%和1.85%;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4014份,培养阳性菌株3053株,阳性率为76.06%,其中革兰阴性菌2299株占75.30%,革兰阳性菌627株占20.54%,真菌127株占4.16%,排名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4.03%、22.76%、16.41%.结论 ICU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医院感染以3种导管留置患者为主,目标性监测可针对3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实施全程管理,重点干预诊疗操作中的医疗行为,对预防控制ICU患者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使用的感染发病率具有显著效果,因此,目标性监测是减少医院感染的科学监测方法.
作者:杨永杰;郝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预防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40例择期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B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后5 min 2个时相监测呼吸功能变化: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术毕停药后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并于术后第3天监测两组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白细胞>15×109/L,检查胸部X线片,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拔管后RR、MV、SpO2较麻醉前有较显著的变化(P<0.05),而A组变化不大,两组拔管后RR、MV、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停药后观察A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患者(P<0.05);术后第3天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发热(>38℃)、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白细胞>15×109/L、胸片见炎症改变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加自控硬膜外镇痛更加有利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恢复,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作者:朱东兴;戴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病变患者4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残胃病变中胆汁反流占57.1%;幽门螺杆菌阳性占40.5%,胃癌、胃溃疡和残胃炎各组之间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毕Ⅱ式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P<0.05),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毕Ⅰ式(P<0.05);术后1年内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显著低于1年后的85.0%和55.0% (P<0.05).结论 合理选择术式避免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伍小青;刘慧燕;陈晓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干预效果,探讨感染控制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方法 以2011年2-4月采取传统管理方式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以5-7月采取医院感染控制干预管理模式期间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手术室及相关环节管理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率为3.07%,对照组为9.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也是医院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重点部门,通过有效实施控制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刘蔚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监测与分析医院住院患者2008-2011年感染性分泌物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性,探讨感染控制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细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药敏结果采用CLSI 2008-2011年折点进行判断;万古霉素采用E-test试条进行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测采用头孢西丁法;采用WHONET5.4-5.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77株CNS中检出MRCNS 97株,检出率为54.8% ;CNS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均>8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60.0%;对氯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 医院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对感染性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遏制和降低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陈孝进;王菊纲;万芳;王克仕;王玲;鄢丽华;黄维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培养分离出的29 594株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9 594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722株占12.6%;革兰阴性杆菌9436株占31.9%;真菌5562株占18.8%;各感染菌株数均逐年增多,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呈逐年下降趋势;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MRSA检出率有下降趋势,MRC-NS呈明显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在2011年有所下降,肠球菌属的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在2010年有下降趋势.结论 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肖敏敏;邵慧;丁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有效措施.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理实习生普遍存在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认识淡漠的现状;在医疗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掌握率为85.0%,医院感染、职业危害预防知识的掌握率只占38.8%,规范洗手方法的掌握率仅占20.0%,其余知识的掌握率均<50.0%;锐器伤调查显示,以玻璃瓶划伤、针刺伤为主,分别占18.1%、10.0%;自我防护行为调查,其中工作服及时清洗与消毒、非无菌操作戴口罩这2项做得较差,其余项目也未达到100.0%满意.结论 应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作者:谭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状,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2011年出院患者病历38 722份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1113例,感染率为2.87%,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占15.54%、神经外科占9.81%及血液科占7.04%;感染部位居首位的为下呼吸道305例,占47.29%;革兰阴性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68.66%,其中居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6.74%、14.75%、10.60%.结论 加强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重点部位及重点环节的监测力度,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尚秀娟;程爱斌;安立红;董善俊;吴玉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患者507例,选取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36例为观察组,对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随机选取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通过对比探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5%,>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8.7%;≤60岁患者占总数的25.0%,>60岁患者占总数的75.0%;观察组的尿管留置时间为(12.1±2.5)d,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5±1.9)d,另外留置时间>10 d患者均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应尽量减少尿管的留置时间,同时注意护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家仁;李强;张弦;李志家;陈力;洪诗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46例,对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6例患者术后有8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28%;共检出7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共21株,占29.17%,主要为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5.28%和11.11%;革兰阴性菌共51株,占70.83%,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16.67%、13.89%、6.94%和5.56%;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及喹诺酮类较敏感,其中以万古霉素敏感度高,敏感率为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均<8.3%.结论 应加强术后感染的监控,对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相关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叶国超;高卫利;刘力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术期不同时期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为剖宫产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150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时期不同分为术前组872例及术后组630例;术前组患者在术前30 min单次给予头孢呋辛2.0g静脉滴注,术后组患者在术后使用头孢呋辛2.0g静脉滴注,2次/d,连用3 d;头孢呋辛过敏患者使用林可霉素1.8g静脉滴注.结果 术前组使用头孢呋辛者占74.88%,术后组使用头孢呋辛者占71.90%,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组术后感染率0.69%,术后发病率1.26%;术后组术后感染率1.27%,术后发病率10.63%,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前组为(38.49±12.35)h、(4.81±1.15)d,术后组为(50.32±24.18)h、(5.24±1.3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术后发病率,较术后使用更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高丽;董宇凤;唐兴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志贺菌属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2011年9月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122株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血清群;按照2011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判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结果 122株志贺菌属中福氏志贺菌118株、宋内志贺菌4株;122株志贺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美唑和拉氧头孢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头孢类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达100.00%;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性高,而氟喹诺酮类的3种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28.69%、左氧氟沙星17.21%及加替沙星13.11%.结论 安徽省32所医院收集的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严重,尤其是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率高,应加强耐药性检测与防治.
作者:周雪;李家斌;胡立芬;朱玉林;杨海飞;叶英;孙秋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析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接受全麻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962例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收集的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后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麻醉通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有无镇痛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459株,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52.51%、9.58%、9.15%、6.97%、6.10%;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显示出不同敏感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度高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68.88%,而氨曲南敏感度低为36.10%;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吸烟史、肺部手术、基础疾病、麻醉通气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结论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治疗时应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当发生感染后,应结合药敏试验进行抗菌药物选择.
作者:杨灵君;张涛;狄华君;陈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对2011年3月-2012年5月所有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按CLSI 2010年推荐方法对葡萄球菌属进行耐甲氧西林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结果 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4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4株,耐甲氧西林检出率分别为38.3%、69.7%,耐甲氧西林菌株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莫西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20.0%,对其他药物耐药性高;916株大肠埃希菌和514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59.0%、34.8%,产ESBL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类敏感性较高,对其他药物耐药性高;外科、内科、ICU是各种耐药菌株流行的重要病区.结论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高,耐药严重,及时监测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指导临床诊疗行为,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关幼华;刘世平;区云枝;罗丽贞;刘春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后不同护理方法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将中医科住院的中风后遗症行留置导尿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管理,观察术后尿道感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两个周期监测,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6.00%、10.00%、17.00%、22.00%、27.00%、32.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1.00%、3.00%、8.00%、12.00%、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个周期末监测细菌感染情况,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2.00%、16.00%、24.00%、28.00%、36.00%、48.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2.00%、4.00%、12.00%、16.00%、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导尿后进行规范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朱秀明;余朱燕;陈海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对8012例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形态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1121例,其中A组(单纯萎缩性胃炎)共532例,B组(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共589例;A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385例,诊断符合率为72.37%;B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05例,诊断符合率为85.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54例,不典型增生56例;B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94例,不典型增生10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p感染307例,感染率为57.71%;B组患者Hp感染429例,感染率为72.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且其合并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Hp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治疗和随访.
作者:林根友;谢海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