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分析

桑琳

关键词:洁净手术室, 感染控制, 措施
摘要: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手术室的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区域.我院在启用洁净手术室后,使感染率降低,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将我院实施感染监管前后各10个月内进行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切口感染率作为此项研究的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国内首次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

    目的 调查一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浙江绍兴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10种B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以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TEM为90.0%、CARB为100.0%、KPC为5.0%(经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为KPC-2型)、OXA-10群为10.0%,膜孔蛋白oprD2基因均为缺失.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存在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失是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查出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是国内外首次报道.

    作者:屠涌涛;肖美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胆道梗阻患者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感染率,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地控制术后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及绍兴市人民医院行ERCP治疗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各80例,通过术后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腹痛等统计分析术后感染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ERCP术后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4例占5.00%、胆道感染8例占10.00%、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3例占3.75%、胆道感染3例占3.75%、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未出现与ERCP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另外5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但无腹痛;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胆道感染10.00%,低位胆道梗阻为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发生胆道感染高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提示高位胆管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更易发生感染,因此,术前术后应做好积极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蒋秀娥;顾建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分析

    目的 明确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964例置管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1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及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 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0.42%,21例感染患者中14例为置管部位及导管尖端病原菌培养阳性,占66.67%,7例患者无局部感染症状,占33.33%;21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感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47.62%,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33.33%,真菌4株占19.05%,主原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3.81%、14.29%、14.29%;年龄≥60岁、PICC留置时间≥7d、留置部位为贵要静脉是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随访、增加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江子芳;杨方英;吴婉英;俞新燕;高利琴;王慧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超声心动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186例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心动检查对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瓣附着赘生物所占比例为27.96%,二尖瓣附着37.63%,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混合附着18.82%,三尖瓣附着14.52%,肺动脉瓣附着10.75%,与手术所见无明显差异;瓣膜反流、瓣膜穿孔等与术中所见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心动分辨率较高,对于微小赘生物以及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瓣膜结构损害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了解心脏基础疾病.

    作者:张玉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儿科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预防

    目的 分析儿科血液病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提出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月血液病房2237份血液病患儿住院病历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2237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218例,医院感染率9.75%,其中<1、1~3、3~7岁和>7岁患儿感染率分别为19.05%、8.89%、8.31%及8.60%,不同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前5位依次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肠道、血液及皮肤感染,分别占49.08%、15.60%、12.84%、7.80%和5.96%;细菌学共有54例阳性标本检出,其中血液标本数量居首位,感染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占92.59%;前5位感染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25.93%、16.67%、9.26%、9.26%和9.26%.结论 儿科血液病房血液病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呼吸道感染居首位,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制定针对性干预对策,预防控制血液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志芳;代桂芝;夏雯虹;周柳英;徐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内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20例医院内科系统的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相关信息,根据病情所有患者均给予PICC,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PICC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7%;其中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0例,8株分离菌中4株为革兰阳性菌、3株为革兰阴性菌、1株为真菌;2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局部定植16例,局部感染3例,菌血症1例;PICC发生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管径≥16G、导管多腔、有糖尿病史、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10.0±1.2)d、70.0%、70.0%、75.0%、70.0%,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6.2±1.3)d、45.0%、45.0%、50.0%、45.0%,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29.0±3.2)g/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患者的(36.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PICC发生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管腔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低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孙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组加用白细胞介素-2皮下注射,疗程48周.结果 在治疗12、24周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1.43%、28.57%,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8.57%,对照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8.57%、22.8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5.7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8.82%、41.18%,对照组为33.33%、15.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安全性高.

    作者:陈明华;华莉;王晓治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46例,对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6例患者术后有8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28%;共检出7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共21株,占29.17%,主要为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5.28%和11.11%;革兰阴性菌共51株,占70.83%,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16.67%、13.89%、6.94%和5.56%;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及喹诺酮类较敏感,其中以万古霉素敏感度高,敏感率为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均<8.3%.结论 应加强术后感染的监控,对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相关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叶国超;高卫利;刘力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小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危险因素,以期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病患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2011年9月32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研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原菌、临床征象、并发症等变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患儿中死亡13例,病死率40.63%;细菌学检出病原菌32株,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7.49%、15.62%、12.50%和9.38%;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的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值、血糖、血小板计数、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抗菌药物应用不当、CRP、白蛋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乳酸值、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及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是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乳酸水平升高、合并MODS以及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是影响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作者:金益梅;黄爱蓉;何时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56例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均给予止咳、化痰、吸氧、抗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应用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0%,显著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峰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PEF、FEV1、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5%和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具有协同作用,可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

    作者:陈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68例MRSA所致VAP患者随机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每组各34例,两组的疗程均为7~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细菌清除率、炎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利奈唑胺组MRSA清除率为73.5%、总有效率为64.7%,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55.9%、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白细胞、前降钙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利奈唑胺组白细胞、前降钙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程度显著优于万古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MRSA所致VAP疗效优于万古霉素,可明显提高细菌清除率,减轻肺部炎性反应,不良反应少.

    作者:殷胜禄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盆腔粘连与衣原体属及支原体属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与盆腔粘连的关系,为盆腔粘连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盆腔粘连的患者为病例组,100例未发现盆腔粘连的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Ct和Uu感染情况.结果 病例组患者Ct和Uu阳性率为37.78%、4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盆腔粘连严重程度均与Ct、Uu感染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7.96;7.84,P<0.01).结论 Ct和Uu感染是导致盆腔粘连重要致病因素,应重视Ct和Uu的检测.

    作者:张燕;曹佩珠;方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状,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2011年出院患者病历38 722份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1113例,感染率为2.87%,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占15.54%、神经外科占9.81%及血液科占7.04%;感染部位居首位的为下呼吸道305例,占47.29%;革兰阴性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68.66%,其中居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6.74%、14.75%、10.60%.结论 加强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重点部位及重点环节的监测力度,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尚秀娟;程爱斌;安立红;董善俊;吴玉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1月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11.23%,好发部位以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为主,分别占40.74%、23.15%、12.04%;呼吸道感染好发于春、秋、冬季,胃肠道感染与泌尿道感染好发于秋季;常见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9.63%、23.15%、19.44%.结论 老年精神科患者的医院感染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老年精神科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能力,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欧萌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腹部带蒂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手部感染创面及骨外露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腹部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手部感染创面及骨外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38例手外伤后创面感染且骨外露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10例,Ⅰ组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治疗,Ⅱ组患者行足背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Ⅰ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4.73%,Ⅱ组为6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2.3±23.5)min,短于Ⅱ组(189.3±36.9)min;Ⅰ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9.5±3.2)d,长于Ⅱ组(19.4±1.2)d;Ⅰ组患者手术次数为(2.2±0.8)次,大于Ⅱ组(1.0±0.2)次;Ⅰ组患者总住院费用为(12 324.6±145.2)元,高于Ⅱ组(8734.2±45.6)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为52.63%,Ⅱ组为73.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手外伤创面感染及骨外露的修复治疗,带蒂皮瓣术后成活率较高,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而游离皮瓣修复可实现外形和功能的良好恢复,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可灵活选择.

    作者:朱玉花;王俊波;张全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心静脉置管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 月-2012年7月医院92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 大专及以上和高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和2.63%,均低于其他患者,预防意识较高率分别为87.50%和86.84%,均高于对照组,预防知识掌握较佳率为81.25%和81.58%,均高于对照组,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所有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均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预防意识及预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是影响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程度较低者应给予重点健康教育.

    作者:童小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以预防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将骨科住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手术部位皮肤常规2%碘酊消毒后,用2%氯己定醇进行脱碘;对照组常规2%碘酊消毒后,应用75%乙醇脱碘;两组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30 、60 min作细菌学检测,观察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的影响.结果 消毒后3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后6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92.5%、对照组为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己定醇脱碘可提高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达标率.

    作者:胡静波;孙杰;尚蔚;任慧;孙培龙;杨世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研究分析

    目的 通过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观察其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 随机研究调取乐清市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分析对象,设为对照组;2010年5月开始,对乐清市三所医疗机构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随机调取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Ⅰ类切口归档病历360份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信息收集,依次填写自行设计的研究调查表;比较两组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360例均采用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100.0%,其中321例为单一用药,占89.2%,39例为二联用药,占10.8%;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41例,占66.9%,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137例,占38.1%;观察组360例,301例患者实施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使用率为83.6%,其中291例为单一用药,占96.7%,20例为二联用药,占3.3%;术前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者261例,占86.7%,在术后规定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者220例,占73.1%,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具有显著合理性(P<0.05);两组患者在抗菌药物的使用集中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乐清市药事质控中心及各单位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干预管理措施,能降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掌握好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及指征,做到抗菌药物的规范化应用.

    作者:谷优玲;杨理会;赵乐萍;邵传峰;江忠贵;夏锦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残胃病变与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病变患者4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残胃病变中胆汁反流占57.1%;幽门螺杆菌阳性占40.5%,胃癌、胃溃疡和残胃炎各组之间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毕Ⅱ式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P<0.05),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毕Ⅰ式(P<0.05);术后1年内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显著低于1年后的85.0%和55.0% (P<0.05).结论 合理选择术式避免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伍小青;刘慧燕;陈晓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性化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和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消毒供应中心的38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1年半的跟踪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了解前一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的优良程度、感染例数等信息;将人性化管理模式引入中心管理中,6个月后对中心工作人员重复上述问卷调查,统计两次调查的结果,对比前后感染意识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在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工作2h后洗手前细菌数平均为(18.04±2.47) CFU/cm2,洗手后为(3.10±1.02) CFU/cm2,明显少于之前的(21.47±6.14)、(6.05±2.13)CFU/cm2;引入人性化管理后,1年内中心总感染频次为104次,人均2.47次/年,明显少于之前总数143次,人均3.41次/年,各数据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中心内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有了大幅提高,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推广.

    作者:陶华;李高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