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性化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

陶华;李高亮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模式, 消毒供应中心, 感染意识, 感染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和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消毒供应中心的38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1年半的跟踪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了解前一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的优良程度、感染例数等信息;将人性化管理模式引入中心管理中,6个月后对中心工作人员重复上述问卷调查,统计两次调查的结果,对比前后感染意识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在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工作2h后洗手前细菌数平均为(18.04±2.47) CFU/cm2,洗手后为(3.10±1.02) CFU/cm2,明显少于之前的(21.47±6.14)、(6.05±2.13)CFU/cm2;引入人性化管理后,1年内中心总感染频次为104次,人均2.47次/年,明显少于之前总数143次,人均3.41次/年,各数据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中心内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有了大幅提高,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推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泌物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性及预防对策

    目的 监测与分析医院住院患者2008-2011年感染性分泌物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性,探讨感染控制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细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药敏结果采用CLSI 2008-2011年折点进行判断;万古霉素采用E-test试条进行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测采用头孢西丁法;采用WHONET5.4-5.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77株CNS中检出MRCNS 97株,检出率为54.8% ;CNS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均>8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60.0%;对氯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 医院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对感染性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遏制和降低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陈孝进;王菊纲;万芳;王克仕;王玲;鄢丽华;黄维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右美托咪定在全麻手术中对炎症及肺损伤保护作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中对肺癌手术单肺通气(OLV)患者炎症状态及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将44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术中采用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单肺机械通气,联合组联用右美托咪定;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β、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术中肺脏组织标本匀浆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结果 OLV后所有患者血清IL-1β、IL-10以及TNF-α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在60 min及90 min,联合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90 min联合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肺组织匀浆中MDA、MPO以及XO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在OLV治疗时具有肺脏保护作用,可使肺组织炎症及氧化应激程度显著降低.

    作者:邓若熹;张晟;张锦枝;吴新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46例,对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6例患者术后有8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28%;共检出7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共21株,占29.17%,主要为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5.28%和11.11%;革兰阴性菌共51株,占70.83%,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00%、16.67%、13.89%、6.94%和5.56%;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多药耐药,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及喹诺酮类较敏感,其中以万古霉素敏感度高,敏感率为10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均<8.3%.结论 应加强术后感染的监控,对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相关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叶国超;高卫利;刘力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 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后不同护理方法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将中医科住院的中风后遗症行留置导尿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管理,观察术后尿道感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两个周期监测,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6.00%、10.00%、17.00%、22.00%、27.00%、32.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1.00%、3.00%、8.00%、12.00%、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个周期末监测细菌感染情况,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2.00%、16.00%、24.00%、28.00%、36.00%、48.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2.00%、4.00%、12.00%、16.00%、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导尿后进行规范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朱秀明;余朱燕;陈海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探讨医院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医护人员防治VAP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对医院ICU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VAP的299例患者的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使用密闭式痰液收集器采集患者下呼吸道痰液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微生物仪进行菌种鉴定,遵照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依据CLSI 2010-2011年折点判读敏感、中介、耐药结果.结果 313例VAP患者下呼吸道痰液分离出34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高,占75.1%,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占17.3%,真菌占7.6%;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占17.0%、14.9%、14.3%;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21.6%、27.6%,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为54.8%,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53.7%;ICU VAP检出的病原菌均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结论 医院应逐条落实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和医院内耐药细菌流行的预警机制,制定有效的VAP防治措施,降低VAP发病率,提高ICU患者抢救成功率和临床治愈率.

    作者:周铭;刘学政;董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病原菌分析及临床干预

    目的 了解2011年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为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临床干预提供指引.方法 对该院2011年1-12月所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送检标本共1277份,合格标本1207份,合格率94.52%;阳性标本429份,阳性率为35.54%;在送检标本中,以痰培养标本检出率高,为61.54%;检出病原菌451株,检出率37.37%,其中,革兰阳性菌71株占15.74%,革兰阴性菌238株占52.77%,真菌142株占31.49%,前3位原菌依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20株、大肠埃希菌68株、肺炎克雷伯菌64株,分别占26.61%、15.08%、14.19%;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65株,检出率14.4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12、33、20株,未检出多药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葡萄球菌属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且呈多药耐药.结论 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监测,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肿瘤患者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及流行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桃;龚光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456例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恩施地区儿童腹泻与轮状病毒关系,为地区儿童腹泻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56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型轮状病毒快速检测.结果 所有患儿A型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1.7%,以<1岁组和1~3岁组为高,感染率分别为44.4%、66.6%;所有感染A型轮状病毒患儿中<1岁组约占42.1%,1~3岁患儿组约占52.6%,合计超过所有阳性患儿的94.7%;感染发病与季节变换相关,秋冬季高发.结论 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与国内外流行病学分布一致,为当地儿童腹泻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周发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剂量盐酸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高剂量与低剂量盐酸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将62例并发VAP的ARDS应用盐酸氨溴索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两组,每组各31例,两组在相同的支持对症处理及抗感染基础上,低剂量组予以盐酸氨溴索30 m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滴注;高剂量组则予300m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1周后,高剂量组患者PaO2、PaO2/FiO2及CL分别为(95.7±11.8) mm Hg、(357±30.4) mm Hg、(88.4±19.2)ml/cm H2O均较治疗前升高,也显著高于低剂量组的(84.4±10.5) mm Hg、(249±26.7)mm Hg、(65.3±14.7)ml/cm H2O;高剂量组RAW、PIP分别为(33.1±6.0)cm H2O/(L·s)、(21.5±6.7)cm H2O较前降低,且与低剂量的(39.4±7.5)cm H2O/(L·s)、(28.6±7.0)cm H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分别为(7.2±2.5)d、(12.7±3.3)d,细菌清除率更高,分别为8 8.33%、67.24%,死亡率分别为32.26%、4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剂量盐酸氨溴索可显著改善并发VAP的ARDS患者肺通气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抗菌药物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其细菌清除能力,但对总体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丁凌;杨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床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有效措施.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理实习生普遍存在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认识淡漠的现状;在医疗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掌握率为85.0%,医院感染、职业危害预防知识的掌握率只占38.8%,规范洗手方法的掌握率仅占20.0%,其余知识的掌握率均<50.0%;锐器伤调查显示,以玻璃瓶划伤、针刺伤为主,分别占18.1%、10.0%;自我防护行为调查,其中工作服及时清洗与消毒、非无菌操作戴口罩这2项做得较差,其余项目也未达到100.0%满意.结论 应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作者:谭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以预防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将骨科住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手术部位皮肤常规2%碘酊消毒后,用2%氯己定醇进行脱碘;对照组常规2%碘酊消毒后,应用75%乙醇脱碘;两组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30 、60 min作细菌学检测,观察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的影响.结果 消毒后3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后6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92.5%、对照组为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己定醇脱碘可提高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达标率.

    作者:胡静波;孙杰;尚蔚;任慧;孙培龙;杨世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作用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作用,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0年1-9月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相关持续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CQI,2011年1-9月与2010年1-9月同期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00%下降至35.80%,用药疗程合理率由5.93%提高至95.68%,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由31.86%上升至99.38%,术前30 min~2 h用药比率由19.26%上升至97.53%,药物联用比率由5.93%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232.82±68.12)元降低至(34.43±16.62)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手术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且所有患者均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作者:范国才;吴明东;王卫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立体防护在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立体防护在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水平.方法 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医院随机选择外科、骨伤科普通病房采用立体防护,期间住院的手术患者12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前期12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立体防护实施前后病房空气洁净度、患者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立体防护实施后对空气、医护人员人、电器、桌面等监测合格率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防护实施后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22例,分别为切口、肺部及其他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2%;实施前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98例,医院感染率为7.66%;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防护措施应用于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可明显提高空气及物品清洁度,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方群;章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对8012例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形态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1121例,其中A组(单纯萎缩性胃炎)共532例,B组(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共589例;A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385例,诊断符合率为72.37%;B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05例,诊断符合率为85.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54例,不典型增生56例;B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94例,不典型增生10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p感染307例,感染率为57.71%;B组患者Hp感染429例,感染率为72.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且其合并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Hp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治疗和随访.

    作者:林根友;谢海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IP)中的临床价值,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住院治疗的236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出生的236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新生儿的PCT、CRP和WBC的变化.结果 联合检测对研究组、细菌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与其他组的灵敏度为80.5%、95.6%、85.6%、10.0%;特异度分别为72.0%、88.6%、70.3%、60.0%;联合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5%与72.0%;PCT和CRP在细菌性感染组和混合感染中显著上升(P<0.05);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WBC仅在细菌性感染组显著上升(P<0.05),改变幅度<PCT和CRP,但治疗前后仍有显著性改变(P<0.05);未在其他感染组观察到3个指标的显著改变.结论 PCT较CRP和WBC灵敏度高,PCT联合CRP、WBC检测能有效执行对细菌性/混合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是新生儿肺炎的合理血清学感染指标组合模式.

    作者:徐向勇;李正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及多药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2007年1月-2011年12月阴沟肠杆菌在感染中的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的GN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应用Whonet5.4、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98份阳性标本中分离出阴沟肠杆菌264株,占阳性标本的2.7%,其中呼吸道、伤口分泌物、尿液、血液、脓液、胸水分别占77.3%、10.2%、7.2%、3.4%、1.1%、0.8%;以呼吸内科、老年病科、神经外科及ICU的检出率为主,分别为25.8%、20.4%、18.6%、15.2%;在264株阴沟肠杆菌中,有产酶株180例占68.2%;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性低,分别为2.1%、2.4%、4.5%.结论 阴沟肠杆菌分离率、产酶株有逐年上升趋势,多药耐药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率.

    作者:王小丽;胡兰英;李兴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口腔修复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20例患者,对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的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废物处理和易感人群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HBsAg阳性患者有42例,阳性率为35.0%;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诊室空气中细菌平均数量为(2.3±0.2)CFU/m3,感染组(3.5±0.3)CFU/m3;器械表面的细菌数量,感染组(102±11) CFU/cm2,未感染组(62±13) CFU/cm2;感染组易感人员24例,未感染组2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过程中未感染组的废物处理要优于感染组.结论 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垃圾处理和易感人群等因素均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执行口腔修复科技术操作规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口腔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才能降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发生率.

    作者:卢宇;王姝;杨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胎膜早破与阴道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PROM)与阴道炎症的相关性,为PROM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医院产科的病历资料848份,将其分为胎膜早破组(PROM组)143例和对照组(非胎膜早破组)705例,统计分析各组阴道炎症的发生率.结果 PROM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年龄、孕次和产次等一般临床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周在PROM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和对照组阴道炎的发病率分别为44.7和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ROM产妇中具有较高的阴道炎发病率,阴道炎可能是PROM的重要发生原因.

    作者:钱海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8例肛周脓肿患者脓液标本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 对208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半自动细菌鉴定仪MicroScan AS-4对分离的12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和抗菌药敏试验,同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128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阳性率为32.81%,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均<15.0%;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相比较,产ESBLs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西丁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8例肛周脓肿患者脓液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非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远较非产ESBLs菌更加严重.

    作者:寿叶女;甄国东;陈建江;单平囡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资料,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科室分布以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多见,分别占28.84%、23.28%、22.49%;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占70.63%;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依次为氨曲南为79.37%、头孢西丁为69.31%、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为66.40%、哌拉西林为64.81%、头孢吡肟为64.02%、头孢噻肟为61.90%、左氧氟沙星为61.38%,而对亚胺培南为25.66%、头孢哌酮/舒巴坦为16.67%,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非常严重,应加强对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玉平;陈桃珍;徐水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医用一次性灭菌包装材料及其质量的可靠性

    带有灭菌指示色块的灭菌包装材料属于消毒产品,但是无纺布和皱纹纸目前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消毒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风险.1 医用一次性灭菌包装材料1.1 纸塑包装袋 纸塑包装袋一次性使用,无需回收,节约人工成本,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带有灭菌指示色块,便于辨别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作者:苏静;王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